西安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文丛——论机械图像时代的绘画

副标题:无

作   者:周莹

分类号:

ISBN:978750104712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周莹编*的《论机械图像时代的绘画》是“西安美术学院**博士文丛”之一。
西方绘画的主流以再现视觉真实为目的。而对视觉真实的追求也使得摄影诞生。以摄影为基础,摄像、电脑图像先后被发明。这些以机械方式捕捉和创造的图像,笔者在此统称为机械图像。
机械图像的二维平面性和绘画相似,因此它迅速地成了绘画的重要参照系。它为写实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画家通过照片解决了绘画中的一些难题,例如准确的动态造型和历史依据等等。同时,它也在某些层面上取代了写实绘画功能,例如纪实和肖像。不仅如此,机械图像通过对绘画的模仿,不断侵蚀着绘画的视觉效果领域,引起了画家们对绘画的存在价值的思考。于是,绘画被迫和主动地开始回避单纯的描摹对象,不断拓展绘画自身区别于摄影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摄影可以说将绘画逼上*路,也将绘画从再现中解放出来。
在绘画寻找自身特点的路程中,首先,被得以强化的是绘画的媒介性和平面性。这是绘画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从印象派开始一直到抽象表现主义都体现了这样的发展线索。除了在视觉上的转变,绘画还突出了它的内在精神价值。情感的表达一直是一条古老的线索,在机械图像出现以后,它被特别强化。对于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除了情感,艺术还被诉诸观念。机械图像出现后,艺术面貌的改变,加速了艺术观念不断*新。而哲学又对艺术界带来了思想的启发。机械图像削弱了技术和视觉效果对于绘画的重要性,又进一步加强了观念与艺术的这种结合。形式的简化伴随着观念的强化。观念运用得当使作品丰满,但是也必须警惕观念化的危险性。观念艺术的*个问题在于哲学有替代艺术的危险性。第二个问题在于对新奇的盲目崇拜,其结果就是,“新”迅速被耗尽了。而*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它具有假大空的危险性。艺术需要有耐人寻味的思想,但同时也需要物质支撑。
在寻求区别的同时,另一种现象也开始出现。那就是将机械图像作为基本的现实去接受它。绘画一方面抵抗机械图像而出走,同时有一类绘画则全面地去表现机械图像,波普艺术和照相写实就是机械图像时代机械绘画的*致。
在绘画形式空前丰富的状况下,对艺术评判的体系开始进入混乱状况。与此同时,机械图像也在发展。也许有一天,机械图像能完全模仿手工的绘画。但是手工性有一点无法替代,那就是不可复制性。
而这种不可复制的原作概念,是绘画过程中的偶然性造成的。机械时代的身体是被剥离自然的身体。
而绘画让人的身体直接参与到对对象的把握中去。手工性使身体与实在相连。与实在的联系使我们在使用大众媒体的机械图像的时候,警惕大众媒体的趋同性,使得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得以保留。而这种独特性,也是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之一。
在身体还存在的前提下,身体就需要与其他生命接触,与实在的物质世界接触。每个生命也需要彰显自己的独特性。绘画体现着这种独特性。绘画和机械图像各有其优势,画家要使用却不依附机械图像,从而使机械图像为绘画所用,而又能展现出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绪论第一章 绘画的生机和危机第一节 绘画的生机第二节 绘画的危机一 摄影传播信息二 机械图像侵占绘画的视觉效果三 绘画的危机是写实的危机第二章 绘画的嬗变第一节 材料语言的开发第二节 平面化倾向第三节 从视觉真实转向强调内心真实一 印象主义与感觉真实二 表现主义与情感的真实三 超现实主义与潜意识第四节 绝对的机械化第三章 从再现转向观念的改变第一节 观念改变绘画定义第二节 形式简化与观念的壮大第三节 观念之批评第四章 绘画的手工性的强调第一节 机械社会被忽视的身体第二节 手工性使身体与实在相连一 身体的变化改变着绘画的过程二 主观处理向观众传递了作者的密码第三节 大众媒体图像使身体背离自我结论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西安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文丛——论机械图像时代的绘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