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副标题:无

作   者:冈田尊司

分类号:

ISBN:978711158322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人际过敏症不仅让不相关的人们彼此关系难处,甚至成为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绊脚石。生而为人却又对人有所抗拒,正是受人际过敏症所困扰的人们痛苦与不幸的根本原因。但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克服人际过敏融入人群。本书在人际过敏症与由免疫系统所导致的过敏反应间建立映射,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全新的观点与发现,旨在解释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作用机制、内在根源和克服方法,引导读者摆脱过度的异物认知,重塑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
突然无法接受原本关系很好的人。一旦发现对方令你无法接受的地方,就对他全盘否定。身处集体中就感到非常累——感觉生活的艰辛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人际过敏症”正在现代社会中迅速蔓延,让我们看看它具体有哪些症状。
1.1对异物的抗拒反应
1.2症状的表现形式
1.3各种病名的来源

第2章 前人的研究对象
悲观主义的人际观念古已有之。荀子、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尼采都认为“他人是不可信的”。人为什么会讨厌人?这个问题简单又深奥,我们将尝试用不同的模型来探索它的答案。
2.1人性本恶
2.2忌妒和不公平感引发的恶意
2.3投射与被害妄想
2.4阴性转移和逆转移
2.5父亲:“*初的异物”
2.6“死亡本能”和攻击冲动
2.7受挫折的爱
2.8不如所愿就是“恶”
2.9自恋的病理
2.10依恋障碍和人际过敏
2.11压力与心理创伤理论
2.12用生理学来理解厌恶感
2.13厌恶感的二次学习

第3章 人际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人之所以讨厌和惧怕人的心理机制。过去的研究并没有展现问题的全貌,也尚未切中本质。我们将以过敏症模型为基础,从心理免疫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症状共同的原因。
3.1人际过敏症的研究方法
3.2心理免疫的机制
3.3为什么会成为异物?
3.4人际过敏症的防洪堤
3.5溃决和负面连锁
3.6与发展障碍的关系

第4章 “依恋障碍”的核心
如果将一切他人都当做异物,单方面发起攻击和排斥,社会生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而,可以允许人心有小小的排斥和不信任。基础就在于你和养育者之间这种被称为“依附”的特别关系。这指向了人际过敏的核心。
4.1依恋关系的发现与实证
4.2对人际过敏的影响

第5章 克服人际过敏症 /
如果放任人际过敏症不管,甚至会对人的健康和寿命造成不良影响。然而,这并非不治之症。每个人都有自我恢复的机制。只要对各种原因和症状适当应对,就能够克服。下面将具体说明相应的对策。
5.1不断增多的人际过敏
5.2根本原因是过度的异物认知
5.3改变过度的异物认知
5.4防止过度扩大
5.5掌握关键的两种力量
5.6激活抑制人际过敏的机制
5.7人会变

结语
作者简介

【免费在线读】
当我们思考人际过敏症的一连串症状时,*重要的是要懂得区分原因和结果,对异物产生抗拒作用的过敏症状是过敏症的结果,将不需要拒绝的东西认定为异物是导致过敏的原因。前者是由于人际过敏症产生的情感或行为问题,而后者则是导致情感或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他人的理解,也就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一旦出现人际过敏症,不愉快的情感或厌恶感就会纷至沓来,争执和冲突频繁发生,为掩盖这种不快而饮酒或沉迷于其他活动的情况也随之增加,甚至成瘾。上瘾的症状会造成很大伤害,容易使人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上瘾行为上。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当事人此番行为的根源在于认知(理解方式)的问题。将不必要排斥的人视作应该排除的异物,这才是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所在。
首先,让我们从表面的感情和行为着手,回溯*根本的认识问题。

1.2.1 症状一: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伤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伤害,或是往往会过度小心。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有种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就算是对身边时常接触的人也是如此,无法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或是亲近。
如果是重度的人际过敏症患者,容易出现排斥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情况。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人,当遇到需要依赖外界支持的时候,也会想要接近他人。但是,一旦人际距离缩短,非但不会增加对他人的信赖,反而会使情绪或关系变得不稳定。
即使是他人细小的言辞或举止,都会被患者解读成自己被否定而倍感受伤。对诸如父母、恋人、配偶或子女这些本来不需要防备的人也会变得敏感万分,时刻刺探自己是否受到冷落或者有没有被讨厌。只要认为有一丁点的征兆,就会感到倍受伤害,还容易对对方持不信任或否定的态度,进而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如果对他人视而不见,总有一天对方也会把你当空气转身离去。原本对你有好感或有兴趣的人,如果只得到满脸的戒备,也会不再亲近而转身离去。
由于这种令人难以接近的态度,人际过敏症患者总是孤独的。为了免受伤害,他们总是过分警备地紧闭内心,结果一手造成了自己被排挤的情况。

1.2.2 症状二:被负面情绪所困

另一个症状就是当安心感或平稳的情绪受损时,容易增添负面情绪。刚开始是越来越多地感到不安、难过或是焦虑,接着被愤怒和怨恨的负面情绪所困,甚至会爆发出来。有时,这种负面情绪还是针对自身的,表现为失去自信,犹豫后悔,过度责怪自己。又或者,觉得无论做什么都嫌麻烦,有心无力,*后自暴自弃。
这种状况在过去大多被认为是“抑郁”,但其实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抑郁,大部分是适应障碍或负面认知所导致的慢性情绪失调。用抑郁症的治疗手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往往收效甚微。然而,从人际过敏的观点出发,将这些状况理解为人际过敏问题进行干预治疗,*终得到改善的案例却不在少数。
负面情绪的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种。*,是将自己的不愉快归因于周围的人。第二,是企图把自己封闭起来。
前者就算是受到一丁点压力都会过度反应,企图把责任转嫁给周围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不会独自忍耐,而是会把别人牵扯进来。因此,他们会找人商量或是寻求帮助等,这类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援助。
但对后者而言,即使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也会藏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周围的人往往很难察觉。这种类型的人大多会切断感情来保护自己,不知不觉中被压力侵蚀。当忍耐到达极限,才会*次表现出症状,突然凸显一副心理挫败的样子。
人际过敏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过度悲观,认为反正不会有好事,就一心认定他人是在贬低自己。他们总是心怀不满或满腹牢骚,对人恶言相向,自己也很少提及希望与梦想。负面情绪带来负面的言行举止,结果是限制了自身的可能性,使自己离不幸越来越近。

1.2.3 症状三:易怒且具攻击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切克(1927—2006)的观点,人类具有八种基本情绪。正面情绪包括喜悦、共感和期待三种。负面情绪包括悲伤、愤怒、厌恶、恐惧和惊讶五种。人类的负面情绪更为发达,因此划分更加细化,这是因为负面情绪承担了规避危险、让人得以生存下去的责任。
如果对他人难以产生安心感,负面情绪就容易增强。如果无法用健康的方式消除愤怒与攻击性,那么人际关系就容易恶化,这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且难以处理。
适当的愤怒或攻击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但是,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往往会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使得双方非但没有加深彼此的理解,反而适得其反。这类患者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平日里为人温和稳重,一旦喝了酒或过度疲劳时就性情大变,对家人诉之言语暴力或是行为暴力的人。因为他们在平日里无法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人际过敏症患者由于自尊心过强,防备心过重,不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弱点,于是把烦恼都藏在心里,因此才容易大爆发。
况且,大部分人际过敏症患者在心里都存有强烈的愤怒,多数是对自己曾不被爱护或遭受虐待的愤怒。当自己被人否定或是受到反抗时,这些伤痛就会历历在目,愤怒的开关就被一下子打开了。
谁都有可能被负面情绪所困扰。然而,这不过是诸多情绪中的一种,为人生增添一些高低起伏。可是,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往往缺乏情绪变化。即便表面上待人亲切热情,但内心却是清一色的愤怒或憎恨。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马上表现在脸上。在看似平静的薄冰之下,愤怒和憎恨如火药般随时等待着爆发。

1.2.4 症状四:宽容度和接纳度低

过分洁癖和缺乏体贴是人际过敏症的又一症状。
或许有人会认为体贴没有那么重要。就连医学上也曾一度轻视体贴的意义。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无论是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还是对成年人或老年人的健康,体贴都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养分。
人受到体贴照顾时,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被称为幸福荷尔蒙和爱情荷尔蒙,它在缓解压力与不安的同时,还可以使得人更加体贴和友善。催产素分泌充分的时候,人不仅可以感觉到幸福,还会变得温柔体贴,接受和原谅对方的过失。
当人被温柔地拥抱或身体被抚摸的时候,催产素的分泌*为旺盛。小时候常被人拥抱,在体贴照顾下长大的人会拥有丰富的催产素受体。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却恰好相反。他们对他人不宽容,极为严格,过分洁癖。即使别人有许多优点,他们的眼睛还是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他们攻击性和偏激的语言过多,容易失去平衡,而且常把自己的焦虑和不满投射到弱势的人身上,加之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对方的想法,如此为人便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人过分严格是因为自己本身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即便是生性体贴的人,被迫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也会变得习惯责备他人的过错,而不是赞美对方的优点。他们更愿意顽固地把自己的过失合理化,而不是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1.2.5 症状五:身心不适和依附行为

这种症状不只包含容易感受到压力和不安,还包含容易产生一些导致压力和不安的行为,如自己主动招致摩擦、对立和孤立。患者误把顽固当做强悍,但是由于内心缺乏弹性,抗压性较弱。过度压抑自己的本意,就像背负着盔甲生活一般,自己就会比那些懂得放松的人更加疲惫。无法信赖他人,容易感到不安,时常留意对方的脸色,不敢有片刻的松懈,怎能不教人身心俱疲。
由于对压力和不安的忍耐性低下,更容易伤害身心。患者身体总是感到不适,很少有神清气爽的时候。慢性压力还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从而对肠胃和身体的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患上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此外,为了掩饰这种不快的感觉,患者容易对那些能促进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分泌的行为上瘾,依赖多巴胺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喝酒和赌博,对于女性来说,则大多表现为过度饮食,疯狂购物,甚至性瘾症。比起与特定的人保持稳定的恋爱或夫妻关系,这种随意的肉体关系更使患者沉迷。

1.2.6 症状六:不见“大同”只知“小异”

导致这种症状的根源是怎样的认识偏差呢?
人际过敏症就是把那些无需排除的东西当成有害的异物加以拒绝或排斥。所谓的异物就是无法与自身相容的事物。比起共同点,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对不同点更为敏感,会把无关紧要的不同点过度放大成决定性的不同点。于是走到哪里都只能接受跟自己期待中完全一致的事物。他们往往用“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的严格标准来看待所有的事物。
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我们称之为二分法认知或两极思考,在此之前也可以被理解为完美主义。然而,完美是件难事,因为做不好的事情远比做得好的事情要多得多。如此一来就很容易与“反正都会失败”的悲观论调联系在一起。
当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认知跟悲观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就容易陷入过激的、毁灭性思考的困境中。如果无法达成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就急着下定论,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如果只关注小异而不见大同,就连身处得天独厚的境遇都会感到有难以忍受的痛苦。有时候还会导致自暴自弃或是引发自杀行为。
人际过敏症患者就算遭遇一点小问题都很容易使情绪的天秤失衡,心情无法安定下来,情绪偏差巨大。由于是对部分而非整体有所反应,时而过度理想化,时而过度失望、自我贬低,两者间的落差巨大,结果使得他们的人生激荡起伏。

1.2.7 症状七:被自己的观点所困

人际过敏症的本质特性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自身有强烈的执着,不认可与自己不相容的事物。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一个人满身伤痕和历经痛苦时,他就会变成这样,只会这样想问题。如果从小忍受被伤害的痛苦,他就一定会拼命保护自己,不会站在对方立场思考或者反省自己的过错,而是会优先采取自我防卫,容易形成错误的伦理和信念,连自己的过错都可以正当化。他会把他人看作是敌人或对手,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看作是他人恶意为之的结果,想要控制那些自己*不认可的人和处在优势地位的人。
既然是敌人或对手,就注定无法与自己并肩共存。如果自己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选择排斥对方。

1.2.8 症状八:连*该信赖的人都要对抗

人际过敏症患者就连面对支持自己的人都会产生不信任感或攻击行为。容易把*该信赖的朋友和亲人都当作敌人或对手,那是因为他们把他人当作不能掉以轻心的存在,认为他人是应该打倒的对象。如果听从这个信念,幸福和成功都是由胜者一人独得,如果是别人得到了,那么就等于自己应得的部分被夺走了。于是,他人的幸福或成功都成为应该被嫉妒和痛恨的事,就连在夫妻和亲子关系中也不例外。
之所以会这样想,究其根本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爱十分有限。爱就像是一块大小固定的饼,别人吃了多少,自己的份就减少多少,因此永远都在担心。除了兄弟姐妹之外,父母亲本身的内心不够富足也会使他们无法充分地爱每一个孩子,这时父母爱的有限性就越发显著了。有时,父母亲本身就有人际过敏症,只一心专注于如何满足自己的爱和欲望。
被有同理心的父母养育长大的孩子,就算父母亲给予孩子的照顾有限,他们也能在父母无限的爱中健康成长。无论有多少兄弟姐妹,也不会想去争夺父母的爱。因为他相信这世上有比谁都了解自己的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会给予帮助。在同理心中成长的孩子也会对他人有同理心。懂得与人分享喜悦,遇到困难时相互扶持。
然而,就算是本来富有同理心的人,每天每夜都生活在与敌人或者对手的生存竞争中,也会逐渐失去温柔和体贴。即便在生存竞争中侥幸得胜生存下来,也会开始出现人际过敏症状。因为胜利和成功的代价是对人类失去信赖和爱。

1.2.9 症状九:连自己都无法确定自身感受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不仅对身边的人有不信任感,就连*应该确定的自己,都会有不确定感,无法肯定自身,总是觉得自己无能,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被爱。
过度的卑微使得自己无法与人维持对等关系。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安下心来,就算成功和幸运已近在咫尺,也会认为反正总会失败。这种否定思想和负面态度使得好不容易得到的幸运和机会溜走,从而让自己走向厄运和失败。
这些患者常有依赖饮酒等上瘾行为,除了是因为想要逃避压力之外,还是为了分散一直纠缠自己的不确定感和空虚感。
外人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伪装,感觉自己的行为和真实的想法并不相关联,这也是人际过敏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有些人际过敏症的案例中,这是*表现出来的症状。虽然从表面的行为举止上看患者发自内心地爱着他人,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象,从根本上,他们还是充满了对人的恐惧和不信任。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
突然无法接受原本关系很好的人。一旦发现对方令你无法接受的地方,就对他全盘否定。身处集体中就感到非常累——感觉生活的艰辛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人际过敏症”正在现代社会中迅速蔓延,让我们看看它具体有哪些症状。
1.1对异物的抗拒反应
1.2症状的表现形式
1.3各种病名的来源

第2章 前人的研究对象
悲观主义的人际观念古已有之。荀子、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尼采都认为“他人是不可信的”。人为什么会讨厌人?这个问题简单又深奥,我们将尝试用不同的模型来探索它的答案。
2.1人性本恶
2.2忌妒和不公平感引发的恶意
2.3投射与被害妄想
2.4阴性转移和逆转移
2.5父亲:“*初的异物”
2.6“死亡本能”和攻击冲动
2.7受挫折的爱
2.8不如所愿就是“恶”
2.9自恋的病理
2.10依恋障碍和人际过敏
2.11压力与心理创伤理论
2.12用生理学来理解厌恶感
2.13厌恶感的二次学习

第3章 人际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人之所以讨厌和惧怕人的心理机制。过去的研究并没有展现问题的全貌,也尚未切中本质。我们将以过敏症模型为基础,从心理免疫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症状共同的原因。
3.1人际过敏症的研究方法
3.2心理免疫的机制
3.3为什么会成为异物?
3.4人际过敏症的防洪堤
3.5溃决和负面连锁
3.6与发展障碍的关系

第4章 “依恋障碍”的核心
如果将一切他人都当做异物,单方面发起攻击和排斥,社会生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而,可以允许人心有小小的排斥和不信任。基础就在于你和养育者之间这种被称为“依附”的特别关系。这指向了人际过敏的核心。
4.1依恋关系的发现与实证
4.2对人际过敏的影响

第5章 克服人际过敏症 /
如果放任人际过敏症不管,甚至会对人的健康和寿命造成不良影响。然而,这并非不治之症。每个人都有自我恢复的机制。只要对各种原因和症状适当应对,就能够克服。下面将具体说明相应的对策。
5.1不断增多的人际过敏
5.2根本原因是过度的异物认知
5.3改变过度的异物认知
5.4防止过度扩大
5.5掌握关键的两种力量
5.6激活抑制人际过敏的机制
5.7人会变

结语
作者简介

【免费在线读】
当我们思考人际过敏症的一连串症状时,*重要的是要懂得区分原因和结果,对异物产生抗拒作用的过敏症状是过敏症的结果,将不需要拒绝的东西认定为异物是导致过敏的原因。前者是由于人际过敏症产生的情感或行为问题,而后者则是导致情感或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他人的理解,也就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一旦出现人际过敏症,不愉快的情感或厌恶感就会纷至沓来,争执和冲突频繁发生,为掩盖这种不快而饮酒或沉迷于其他活动的情况也随之增加,甚至成瘾。上瘾的症状会造成很大伤害,容易使人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上瘾行为上。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当事人此番行为的根源在于认知(理解方式)的问题。将不必要排斥的人视作应该排除的异物,这才是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所在。
首先,让我们从表面的感情和行为着手,回溯*根本的认识问题。

1.2.1 症状一: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伤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伤害,或是往往会过度小心。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有种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就算是对身边时常接触的人也是如此,无法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或是亲近。
如果是重度的人际过敏症患者,容易出现排斥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情况。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人,当遇到需要依赖外界支持的时候,也会想要接近他人。但是,一旦人际距离缩短,非但不会增加对他人的信赖,反而会使情绪或关系变得不稳定。
即使是他人细小的言辞或举止,都会被患者解读成自己被否定而倍感受伤。对诸如父母、恋人、配偶或子女这些本来不需要防备的人也会变得敏感万分,时刻刺探自己是否受到冷落或者有没有被讨厌。只要认为有一丁点的征兆,就会感到倍受伤害,还容易对对方持不信任或否定的态度,进而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如果对他人视而不见,总有一天对方也会把你当空气转身离去。原本对你有好感或有兴趣的人,如果只得到满脸的戒备,也会不再亲近而转身离去。
由于这种令人难以接近的态度,人际过敏症患者总是孤独的。为了免受伤害,他们总是过分警备地紧闭内心,结果一手造成了自己被排挤的情况。

1.2.2 症状二:被负面情绪所困

另一个症状就是当安心感或平稳的情绪受损时,容易增添负面情绪。刚开始是越来越多地感到不安、难过或是焦虑,接着被愤怒和怨恨的负面情绪所困,甚至会爆发出来。有时,这种负面情绪还是针对自身的,表现为失去自信,犹豫后悔,过度责怪自己。又或者,觉得无论做什么都嫌麻烦,有心无力,*后自暴自弃。
这种状况在过去大多被认为是“抑郁”,但其实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抑郁,大部分是适应障碍或负面认知所导致的慢性情绪失调。用抑郁症的治疗手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往往收效甚微。然而,从人际过敏的观点出发,将这些状况理解为人际过敏问题进行干预治疗,*终得到改善的案例却不在少数。
负面情绪的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种。*,是将自己的不愉快归因于周围的人。第二,是企图把自己封闭起来。
前者就算是受到一丁点压力都会过度反应,企图把责任转嫁给周围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不会独自忍耐,而是会把别人牵扯进来。因此,他们会找人商量或是寻求帮助等,这类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援助。
但对后者而言,即使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也会藏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周围的人往往很难察觉。这种类型的人大多会切断感情来保护自己,不知不觉中被压力侵蚀。当忍耐到达极限,才会*次表现出症状,突然凸显一副心理挫败的样子。
人际过敏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过度悲观,认为反正不会有好事,就一心认定他人是在贬低自己。他们总是心怀不满或满腹牢骚,对人恶言相向,自己也很少提及希望与梦想。负面情绪带来负面的言行举止,结果是限制了自身的可能性,使自己离不幸越来越近。

1.2.3 症状三:易怒且具攻击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切克(1927—2006)的观点,人类具有八种基本情绪。正面情绪包括喜悦、共感和期待三种。负面情绪包括悲伤、愤怒、厌恶、恐惧和惊讶五种。人类的负面情绪更为发达,因此划分更加细化,这是因为负面情绪承担了规避危险、让人得以生存下去的责任。
如果对他人难以产生安心感,负面情绪就容易增强。如果无法用健康的方式消除愤怒与攻击性,那么人际关系就容易恶化,这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且难以处理。
适当的愤怒或攻击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但是,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往往会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使得双方非但没有加深彼此的理解,反而适得其反。这类患者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平日里为人温和稳重,一旦喝了酒或过度疲劳时就性情大变,对家人诉之言语暴力或是行为暴力的人。因为他们在平日里无法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人际过敏症患者由于自尊心过强,防备心过重,不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弱点,于是把烦恼都藏在心里,因此才容易大爆发。
况且,大部分人际过敏症患者在心里都存有强烈的愤怒,多数是对自己曾不被爱护或遭受虐待的愤怒。当自己被人否定或是受到反抗时,这些伤痛就会历历在目,愤怒的开关就被一下子打开了。
谁都有可能被负面情绪所困扰。然而,这不过是诸多情绪中的一种,为人生增添一些高低起伏。可是,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往往缺乏情绪变化。即便表面上待人亲切热情,但内心却是清一色的愤怒或憎恨。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马上表现在脸上。在看似平静的薄冰之下,愤怒和憎恨如火药般随时等待着爆发。

1.2.4 症状四:宽容度和接纳度低

过分洁癖和缺乏体贴是人际过敏症的又一症状。
或许有人会认为体贴没有那么重要。就连医学上也曾一度轻视体贴的意义。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无论是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还是对成年人或老年人的健康,体贴都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养分。
人受到体贴照顾时,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被称为幸福荷尔蒙和爱情荷尔蒙,它在缓解压力与不安的同时,还可以使得人更加体贴和友善。催产素分泌充分的时候,人不仅可以感觉到幸福,还会变得温柔体贴,接受和原谅对方的过失。
当人被温柔地拥抱或身体被抚摸的时候,催产素的分泌*为旺盛。小时候常被人拥抱,在体贴照顾下长大的人会拥有丰富的催产素受体。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却恰好相反。他们对他人不宽容,极为严格,过分洁癖。即使别人有许多优点,他们的眼睛还是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他们攻击性和偏激的语言过多,容易失去平衡,而且常把自己的焦虑和不满投射到弱势的人身上,加之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对方的想法,如此为人便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人过分严格是因为自己本身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即便是生性体贴的人,被迫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也会变得习惯责备他人的过错,而不是赞美对方的优点。他们更愿意顽固地把自己的过失合理化,而不是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1.2.5 症状五:身心不适和依附行为

这种症状不只包含容易感受到压力和不安,还包含容易产生一些导致压力和不安的行为,如自己主动招致摩擦、对立和孤立。患者误把顽固当做强悍,但是由于内心缺乏弹性,抗压性较弱。过度压抑自己的本意,就像背负着盔甲生活一般,自己就会比那些懂得放松的人更加疲惫。无法信赖他人,容易感到不安,时常留意对方的脸色,不敢有片刻的松懈,怎能不教人身心俱疲。
由于对压力和不安的忍耐性低下,更容易伤害身心。患者身体总是感到不适,很少有神清气爽的时候。慢性压力还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从而对肠胃和身体的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患上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此外,为了掩饰这种不快的感觉,患者容易对那些能促进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分泌的行为上瘾,依赖多巴胺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喝酒和赌博,对于女性来说,则大多表现为过度饮食,疯狂购物,甚至性瘾症。比起与特定的人保持稳定的恋爱或夫妻关系,这种随意的肉体关系更使患者沉迷。

1.2.6 症状六:不见“大同”只知“小异”

导致这种症状的根源是怎样的认识偏差呢?
人际过敏症就是把那些无需排除的东西当成有害的异物加以拒绝或排斥。所谓的异物就是无法与自身相容的事物。比起共同点,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对不同点更为敏感,会把无关紧要的不同点过度放大成决定性的不同点。于是走到哪里都只能接受跟自己期待中完全一致的事物。他们往往用“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的严格标准来看待所有的事物。
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我们称之为二分法认知或两极思考,在此之前也可以被理解为完美主义。然而,完美是件难事,因为做不好的事情远比做得好的事情要多得多。如此一来就很容易与“反正都会失败”的悲观论调联系在一起。
当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认知跟悲观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就容易陷入过激的、毁灭性思考的困境中。如果无法达成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就急着下定论,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如果只关注小异而不见大同,就连身处得天独厚的境遇都会感到有难以忍受的痛苦。有时候还会导致自暴自弃或是引发自杀行为。
人际过敏症患者就算遭遇一点小问题都很容易使情绪的天秤失衡,心情无法安定下来,情绪偏差巨大。由于是对部分而非整体有所反应,时而过度理想化,时而过度失望、自我贬低,两者间的落差巨大,结果使得他们的人生激荡起伏。

1.2.7 症状七:被自己的观点所困

人际过敏症的本质特性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自身有强烈的执着,不认可与自己不相容的事物。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一个人满身伤痕和历经痛苦时,他就会变成这样,只会这样想问题。如果从小忍受被伤害的痛苦,他就一定会拼命保护自己,不会站在对方立场思考或者反省自己的过错,而是会优先采取自我防卫,容易形成错误的伦理和信念,连自己的过错都可以正当化。他会把他人看作是敌人或对手,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看作是他人恶意为之的结果,想要控制那些自己*不认可的人和处在优势地位的人。
既然是敌人或对手,就注定无法与自己并肩共存。如果自己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选择排斥对方。

1.2.8 症状八:连*该信赖的人都要对抗

人际过敏症患者就连面对支持自己的人都会产生不信任感或攻击行为。容易把*该信赖的朋友和亲人都当作敌人或对手,那是因为他们把他人当作不能掉以轻心的存在,认为他人是应该打倒的对象。如果听从这个信念,幸福和成功都是由胜者一人独得,如果是别人得到了,那么就等于自己应得的部分被夺走了。于是,他人的幸福或成功都成为应该被嫉妒和痛恨的事,就连在夫妻和亲子关系中也不例外。
之所以会这样想,究其根本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爱十分有限。爱就像是一块大小固定的饼,别人吃了多少,自己的份就减少多少,因此永远都在担心。除了兄弟姐妹之外,父母亲本身的内心不够富足也会使他们无法充分地爱每一个孩子,这时父母爱的有限性就越发显著了。有时,父母亲本身就有人际过敏症,只一心专注于如何满足自己的爱和欲望。
被有同理心的父母养育长大的孩子,就算父母亲给予孩子的照顾有限,他们也能在父母无限的爱中健康成长。无论有多少兄弟姐妹,也不会想去争夺父母的爱。因为他相信这世上有比谁都了解自己的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会给予帮助。在同理心中成长的孩子也会对他人有同理心。懂得与人分享喜悦,遇到困难时相互扶持。
然而,就算是本来富有同理心的人,每天每夜都生活在与敌人或者对手的生存竞争中,也会逐渐失去温柔和体贴。即便在生存竞争中侥幸得胜生存下来,也会开始出现人际过敏症状。因为胜利和成功的代价是对人类失去信赖和爱。

1.2.9 症状九:连自己都无法确定自身感受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不仅对身边的人有不信任感,就连*应该确定的自己,都会有不确定感,无法肯定自身,总是觉得自己无能,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被爱。
过度的卑微使得自己无法与人维持对等关系。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安下心来,就算成功和幸运已近在咫尺,也会认为反正总会失败。这种否定思想和负面态度使得好不容易得到的幸运和机会溜走,从而让自己走向厄运和失败。
这些患者常有依赖饮酒等上瘾行为,除了是因为想要逃避压力之外,还是为了分散一直纠缠自己的不确定感和空虚感。
外人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伪装,感觉自己的行为和真实的想法并不相关联,这也是人际过敏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有些人际过敏症的案例中,这是*表现出来的症状。虽然从表面的行为举止上看患者发自内心地爱着他人,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象,从根本上,他们还是充满了对人的恐惧和不信任。

【作者简介】
〔日〕冈田尊司

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曾长期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脑科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并担任山形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
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接触了上万名形形色色的人际过敏症患者,出版了《怪癖心理学》《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心理操控的艺术》等畅销书,被誉为日本心理学界的。本书作为一部人际过敏症研究的佳作,一经出版便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追捧浪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