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福州习俗》的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的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 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尽管旧有风习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悲喜剧,但人们仍怀着缱绻之情,愿从书籍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以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史不能割断,而生活是常新的。追求和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人们,可以从往事的追踪与怀想中找到精神的启迪。我们因此而感谢《福州习俗。作者所奉献给我们的这面历史镜子和前人的精神遗产。 更多>>
目录
鞭炮不能断断响
牛肉何以多忌食
上盘礼和下盘礼
洞房花烛亮天明
大门回避路直冲
纳彩俗称为“答帖”
新娘出厅见公婆
院内栽花忌出墙
庭院不栽夹竹桃
婚宴席上补见礼
新娘试厨煮豆腐
饭碗忌用筷子敲
穿衣何以多禁忌
扫地忌由内扫外
石压失物做标记
渔家鸭蛋讲“太平”
洞房挂帐铺眠床
新人入门公婆避
伴娘喝彩下灶前
婚宴夕请“佳期酒”
婶母妗婆看嫁妆
福州人喜红忌白
晾衣挂裤要避目
行走觑路忌“路踢”
桃花不能插花瓶
灶口多喜朝向西
生活例习
“不买一个枕头”释
男家迎亲和接亲
婴儿忌“称重讲肥”
习俗上的“禁”和“忌”
大厅各房应均衡
大宅最忌无后门
度绳门扇使篾箍
男女当婚先“起帖”
从伴娘到男、女伴
福州习俗喜讲“三”
写“火”字忌用正贴
拾“字纸”和“字纸炉”
拜年掏橘又掏钱
村俗要吃“凊饭?”
十月十五下元节
春节迎新贴春联
只讲“好”而忌讲“完”
打标为记齐守约
门悬仙人掌图吉
度绳岂能做“细索”
鲳鱼忌请亲家母
婆婆加添“四季花”
嫁后过节不留宿
风筝忌落他人屋
夜间叫人不叫名
分娩期间食有忌
人际交往
立夏节俗煎夏饼
龙舟竞渡鸭夺标
冬至夜长床铺垫
杨梅不得送亲家
新娘入门先坐厅
新郎在岳家被“撮食”
做客只在厅堂坐
全席待客表敬重
夫称妻子为“官娘”
姐夫妹夫称“同门”
猪舌卖时称“猪赚”
忌将扁担当柴烧
婚嫁喜庆
客歌诗敲洞房门
重啜、吃好和“一骗”
姐有姐丈妹有倩
说“唐乌龟”到“戴绿帽”
燕窠结梁应保护
三查六问选联姻
喜日要送“日子单”
外甥先来接新人
新房要摆五子碟
元宵送灯盼添丁
婴儿穿戴绣“虎头”
渔家作客不翻鱼
客到先敬递茶水
设宴洗尘“脱草鞋”
亲家称谓姻兄弟
序拜贺年着新装
上元热闹看鳌山
五月五有“午时书”
从“六礼”衍生婚俗
牢记喝人一杯茶
媳称公公为“老官”
对人称妻为“拙荆”
祖、曾祖、高祖之称
正月初一“斗夜灯”
元宵村俗看“新人”
男家亲迎新人来
婚宴席上茶三巡
出阁之前先“试妆”
分娩三日才开奶
“送十”礼品要“十全”
作客要携“面前包”
兄弟之妻称“母婶”
婚宴全鱼留主人
亲戚朋友赠“花饼”
出门酒和回门酒
“乞养仔”和“压花?”
元宵节俗食“元宵”
儿童乐系五色线
七夕女儿忙“乞巧”
洞房坐床和“合卺”
外婆“鸡米”挑头担
贺人添丁赠鸡面
婴儿择日抓周礼
盘碗重叠有讲究
鞠躬、顿首有区分
媳称婆婆为“大家”
请回门和请简酌
婴儿三旦“缚手关”
婴儿多穿百衲衣
送别饯行和接风
太平燕和炒线面
雅称“夫君”俗“唐铺”
“皇考”避讳改“显考”
三旦酒和满月酒
牙牙学语先“领名”
送客必须送出门
称呼自家长辈加“家”
看命先生半路死
祈年迎新福满门
正月初四称“开假”
婴儿剃头分喜糕
祝儿健步“割脚筋”
做寿一起不能断
宴席上有“坐大位”
放炮也表“赔不是”
姨妈不是亲家姨
扒手俗称叫“拨马”
外婆送来“状元灯”
生日吃碗“太平面”
首次拜访“见面礼”
应允人家要践诺
外甥、外甥孙称呼
正月初七“人补命”
廿九要过“拗九节”
乞拜神为寄儿女
哪些东西不赠人
兼祧有别过继子
正月初一禁忌多
初二船妇来贺年
正月初五“上斋门”
雨水时节农事多
做寿、禳寿和避寿
请帖送人忌托转
断物为誓表清白
称谓绰号
父母称谓有区分
教师、医生称“先生”
龙船鼓响兔“爆肚”
祝寿喜选“寿桃包”
福州“义仔”是“干儿”
踏青游山喜野炊
禊饮古俗话流觞
三月三荠菜插门
立秋秋烘热煞人
男左女右有区分
子为二世孙三世
过继称为承嗣仔
唐部人和唐部仔
“十番”俗称“十番伬”
过年还有做“小岁”
立春民间迎春牛
葬三日后为“福山”
随儿孙称呼示尊
福州“光棍”称骗子
店家分老板、伙计
岁时节俗
立春节俗尝“春饼”
清明祭祖“肉夹饼”
重阳节吃“九重粿”
诸人仔和诸娘人
吝啬人称“贻顺哥”
恶作剧者号“郑堂”
?仔不是称歹仔
正月祠堂赛“摆暝”
中元节俗“烧楮衣”
冬至分?寿入祠
福州话中我、你、他
正月会亲饮春酒
清明时节泪纷纷
城乡月饼俗不同
祭灶分有素与荤
商家摆出“尾牙宴”
寒露一来备秋收
游灯喜煞观灯人
六月初六“犬洗汤”
除夕合家庆团圆
秋分时令果子多
立冬时节田间空
九十以上“欢喜丧”
灵前饭和灵前钱
二月二俗食“粿饵”
菖蒲青艾插门户
除夕讲究“讨彩头”
小雪开始种小麦
“做七”日子有“拔除”
讣告、挽联和诔词
哭丧词和录音机
四月学塾“扛斋”俗
“七月半”祭祖制?
春分昼夜相平分
冬至内犁田犁金
设祭家堂请“上孝”
“跋禳抬”和“上马祭”
入圹以后齐吃?
端午结粽看龙船
端午习俗用雄黄
大暑时节好饮冰
社日扶得醉人归
除夕古俗“放火爆”
寿终正寝和“饲面”
遗体脸部罩白纸
关老爷的“磨刀水”
中秋互赠“中秋饼”
四季农务
小暑入补吃羊肉
丧俗葬仪
避“死”用语只讲“生”
年年节节敬祖宗
扫尘洗厝好过年
大雪只能种大麦
儿孙披麻和戴孝
奠礼古时称为“赙”
出丧男前女在后
家逢大喜“谢天地”
灶君信仰在民间
惊蛰节气雷声响
霜降节气秋已深
遗像摆在“龛轿”里
送葬区别棺前后
忌辰烧纸祭先人
清明时节插秧忙
大寒冻冬上“牛衣”
亲属忌泪洒遗体
信仰俗例
谷雨一来雨水多
丧家首事是拆帐
白带红带怎么羁
开吊改为追悼会
柴郎罢和竹娘奶
回龙换装有讲究
水涨古殿形“钱潮”
立夏时节豆已熟
奠品送在出丧前
从土地公到“地主”
村社自有“地头神”
小满收麦忙又忙
芒种已入梅雨季
回龙要踩“过火草”
贴门神和贴“福”字
“四月八”崇尚放生
夏至除草碾白面
买棺材和搬寿板
开路祭和拦路祭
土埋墓和青石墓
濂浦泰山宋帝君
尚书庙和躲债戏
大暑节俗尝荔枝
处暑一过脸觑厝
晚稻“不吃”白露屎
丧家必须先“挂白”
灵前桌和灵前火
台江商帮修庙宇
小寒正值“三九”时
外家人当“棺材主”
回龙提水壶、松枝
丧家不做?、粽、糕
临水奶保妇护婴
死亡七日要“做七”
合葬墓式有多种
迎泰山和迎城隍
添油献花表虔诚
女儿“六七”送“六旬”
妈祖和妈祖信仰
四月十四吕祖诞
拍阴调和奏哀乐
彩旗前引和花圈
丧家百日内办喜
孝男百日才理发
七月卅做?忙
丧家宴席上羊肉
裴仙宫内一古榕
白马王庙社火红
吃早斋和吃长斋
领回“乡间包太平”
牛肉何以多忌食
上盘礼和下盘礼
洞房花烛亮天明
大门回避路直冲
纳彩俗称为“答帖”
新娘出厅见公婆
院内栽花忌出墙
庭院不栽夹竹桃
婚宴席上补见礼
新娘试厨煮豆腐
饭碗忌用筷子敲
穿衣何以多禁忌
扫地忌由内扫外
石压失物做标记
渔家鸭蛋讲“太平”
洞房挂帐铺眠床
新人入门公婆避
伴娘喝彩下灶前
婚宴夕请“佳期酒”
婶母妗婆看嫁妆
福州人喜红忌白
晾衣挂裤要避目
行走觑路忌“路踢”
桃花不能插花瓶
灶口多喜朝向西
生活例习
“不买一个枕头”释
男家迎亲和接亲
婴儿忌“称重讲肥”
习俗上的“禁”和“忌”
大厅各房应均衡
大宅最忌无后门
度绳门扇使篾箍
男女当婚先“起帖”
从伴娘到男、女伴
福州习俗喜讲“三”
写“火”字忌用正贴
拾“字纸”和“字纸炉”
拜年掏橘又掏钱
村俗要吃“凊饭?”
十月十五下元节
春节迎新贴春联
只讲“好”而忌讲“完”
打标为记齐守约
门悬仙人掌图吉
度绳岂能做“细索”
鲳鱼忌请亲家母
婆婆加添“四季花”
嫁后过节不留宿
风筝忌落他人屋
夜间叫人不叫名
分娩期间食有忌
人际交往
立夏节俗煎夏饼
龙舟竞渡鸭夺标
冬至夜长床铺垫
杨梅不得送亲家
新娘入门先坐厅
新郎在岳家被“撮食”
做客只在厅堂坐
全席待客表敬重
夫称妻子为“官娘”
姐夫妹夫称“同门”
猪舌卖时称“猪赚”
忌将扁担当柴烧
婚嫁喜庆
客歌诗敲洞房门
重啜、吃好和“一骗”
姐有姐丈妹有倩
说“唐乌龟”到“戴绿帽”
燕窠结梁应保护
三查六问选联姻
喜日要送“日子单”
外甥先来接新人
新房要摆五子碟
元宵送灯盼添丁
婴儿穿戴绣“虎头”
渔家作客不翻鱼
客到先敬递茶水
设宴洗尘“脱草鞋”
亲家称谓姻兄弟
序拜贺年着新装
上元热闹看鳌山
五月五有“午时书”
从“六礼”衍生婚俗
牢记喝人一杯茶
媳称公公为“老官”
对人称妻为“拙荆”
祖、曾祖、高祖之称
正月初一“斗夜灯”
元宵村俗看“新人”
男家亲迎新人来
婚宴席上茶三巡
出阁之前先“试妆”
分娩三日才开奶
“送十”礼品要“十全”
作客要携“面前包”
兄弟之妻称“母婶”
婚宴全鱼留主人
亲戚朋友赠“花饼”
出门酒和回门酒
“乞养仔”和“压花?”
元宵节俗食“元宵”
儿童乐系五色线
七夕女儿忙“乞巧”
洞房坐床和“合卺”
外婆“鸡米”挑头担
贺人添丁赠鸡面
婴儿择日抓周礼
盘碗重叠有讲究
鞠躬、顿首有区分
媳称婆婆为“大家”
请回门和请简酌
婴儿三旦“缚手关”
婴儿多穿百衲衣
送别饯行和接风
太平燕和炒线面
雅称“夫君”俗“唐铺”
“皇考”避讳改“显考”
三旦酒和满月酒
牙牙学语先“领名”
送客必须送出门
称呼自家长辈加“家”
看命先生半路死
祈年迎新福满门
正月初四称“开假”
婴儿剃头分喜糕
祝儿健步“割脚筋”
做寿一起不能断
宴席上有“坐大位”
放炮也表“赔不是”
姨妈不是亲家姨
扒手俗称叫“拨马”
外婆送来“状元灯”
生日吃碗“太平面”
首次拜访“见面礼”
应允人家要践诺
外甥、外甥孙称呼
正月初七“人补命”
廿九要过“拗九节”
乞拜神为寄儿女
哪些东西不赠人
兼祧有别过继子
正月初一禁忌多
初二船妇来贺年
正月初五“上斋门”
雨水时节农事多
做寿、禳寿和避寿
请帖送人忌托转
断物为誓表清白
称谓绰号
父母称谓有区分
教师、医生称“先生”
龙船鼓响兔“爆肚”
祝寿喜选“寿桃包”
福州“义仔”是“干儿”
踏青游山喜野炊
禊饮古俗话流觞
三月三荠菜插门
立秋秋烘热煞人
男左女右有区分
子为二世孙三世
过继称为承嗣仔
唐部人和唐部仔
“十番”俗称“十番伬”
过年还有做“小岁”
立春民间迎春牛
葬三日后为“福山”
随儿孙称呼示尊
福州“光棍”称骗子
店家分老板、伙计
岁时节俗
立春节俗尝“春饼”
清明祭祖“肉夹饼”
重阳节吃“九重粿”
诸人仔和诸娘人
吝啬人称“贻顺哥”
恶作剧者号“郑堂”
?仔不是称歹仔
正月祠堂赛“摆暝”
中元节俗“烧楮衣”
冬至分?寿入祠
福州话中我、你、他
正月会亲饮春酒
清明时节泪纷纷
城乡月饼俗不同
祭灶分有素与荤
商家摆出“尾牙宴”
寒露一来备秋收
游灯喜煞观灯人
六月初六“犬洗汤”
除夕合家庆团圆
秋分时令果子多
立冬时节田间空
九十以上“欢喜丧”
灵前饭和灵前钱
二月二俗食“粿饵”
菖蒲青艾插门户
除夕讲究“讨彩头”
小雪开始种小麦
“做七”日子有“拔除”
讣告、挽联和诔词
哭丧词和录音机
四月学塾“扛斋”俗
“七月半”祭祖制?
春分昼夜相平分
冬至内犁田犁金
设祭家堂请“上孝”
“跋禳抬”和“上马祭”
入圹以后齐吃?
端午结粽看龙船
端午习俗用雄黄
大暑时节好饮冰
社日扶得醉人归
除夕古俗“放火爆”
寿终正寝和“饲面”
遗体脸部罩白纸
关老爷的“磨刀水”
中秋互赠“中秋饼”
四季农务
小暑入补吃羊肉
丧俗葬仪
避“死”用语只讲“生”
年年节节敬祖宗
扫尘洗厝好过年
大雪只能种大麦
儿孙披麻和戴孝
奠礼古时称为“赙”
出丧男前女在后
家逢大喜“谢天地”
灶君信仰在民间
惊蛰节气雷声响
霜降节气秋已深
遗像摆在“龛轿”里
送葬区别棺前后
忌辰烧纸祭先人
清明时节插秧忙
大寒冻冬上“牛衣”
亲属忌泪洒遗体
信仰俗例
谷雨一来雨水多
丧家首事是拆帐
白带红带怎么羁
开吊改为追悼会
柴郎罢和竹娘奶
回龙换装有讲究
水涨古殿形“钱潮”
立夏时节豆已熟
奠品送在出丧前
从土地公到“地主”
村社自有“地头神”
小满收麦忙又忙
芒种已入梅雨季
回龙要踩“过火草”
贴门神和贴“福”字
“四月八”崇尚放生
夏至除草碾白面
买棺材和搬寿板
开路祭和拦路祭
土埋墓和青石墓
濂浦泰山宋帝君
尚书庙和躲债戏
大暑节俗尝荔枝
处暑一过脸觑厝
晚稻“不吃”白露屎
丧家必须先“挂白”
灵前桌和灵前火
台江商帮修庙宇
小寒正值“三九”时
外家人当“棺材主”
回龙提水壶、松枝
丧家不做?、粽、糕
临水奶保妇护婴
死亡七日要“做七”
合葬墓式有多种
迎泰山和迎城隍
添油献花表虔诚
女儿“六七”送“六旬”
妈祖和妈祖信仰
四月十四吕祖诞
拍阴调和奏哀乐
彩旗前引和花圈
丧家百日内办喜
孝男百日才理发
七月卅做?忙
丧家宴席上羊肉
裴仙宫内一古榕
白马王庙社火红
吃早斋和吃长斋
领回“乡间包太平”
福州习俗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