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旨在澄清理论界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些误读,还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给予党和政府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理论上的支持。根据现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的法律性文件以及党和政府的实践均有力地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性质上是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施的、国家(中央)对特殊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制度。
目录
第一辑民族区域自治:概念诠释
第一章宪法文本中“民族”不同内涵的知识根源00
一、宪法文本混用“民族”不同含义的现象00
二、宪法文本混用“民族”含义的知识根源00
三、混用“民族”不同含义的危害:以“民族自决”为例0
四、结束语0
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两层含义0
一、问题的提出0
二、作为法律术语的“民族自治地方”之历史沿革0
三、“民族自治地方”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0
四、“民族自治地方”术语含混的根源及其解决的思路0
第三章“本民族内部事务”提法之反思0
一、学术界关于“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提法0
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含义及其前提假设0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规定“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根源0
四、结束语0
第二辑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解读
第四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权0
一、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概念0
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类型0
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内容和救济0
四、结束语0
第五章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评:基于政治权利的视角0
一、人权与政治权利的内涵0
二、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定义和范围0
三、中国少数民族若干政治权利述评0
第六章中国少数民族权利的类型化分析0
一、法律文本规定的“少数民族权利”的内容0
二、“少数民族权利”类型的立宪(法)的目的0
三、集体权利与个体(人)权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
第七章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
一、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内涵
二、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特征和性质
三、关于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自主性”大小的比较
第八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与非“自治权”之关系
一、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与一般地方相应国家机关的职权
二、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与非“自治权”
三、“自治权”与非“自治权”难以区分的根源
第九章“程度性动词”的使用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保障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性文件中的“程度性动词”
二、法律解释能力不及的“程度性动词”条款
三、“程度性动词”条款设置的缘由
四、结束语
第十章重新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性质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的学说及其理论根源
二、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学说的逻辑后果
三、中国法律文本隐含的解释
四、结束语
第三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追问
第十一章论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一、问题之提出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宪法》文本的对照
三、《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四、结束语
第十二章澄清地方自治的几种误读
一、“地方自治”与“地方独立”或“地方割据”
二、自治义务和自治责任乃“地方自治”应有之义
三、地方自治事务之范围与地方自治之条件
四、结束语
第十三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际社会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质区别
一、国际社会关于“地方自治”的一般含义
二、中国法律文本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权”的含义
三、结论:两种性质不同的“地方自治”
第十四章实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根本前提
一、问题之提出
二、文本结构与立宪(法)意图
三、条文内容与立宪(法)意图
四、结束语
第十五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使命与依法更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之正当性
一、问题之提出
二、自治县(州)撤县(州)改市之反对意见及其依据
三、主张增设“自治市”建制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理由
四、反对自治县(州)撤县(州)改市和主张设立“自治市”观点的批判
五、结束语
第十六章自治条例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质疑
一、主张“自治条例”可以规定上级机关责任的观点
二、“自治条例”能否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法律依据考察
三、“自治条例”能否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法理依据辩驳
四、结束语
第十七章中国国家权力配置逻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问题之提出
二、中国国家权力纵向(垂直)配置的逻辑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权力配置的张力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宪法文本中“民族”不同内涵的知识根源00
一、宪法文本混用“民族”不同含义的现象00
二、宪法文本混用“民族”含义的知识根源00
三、混用“民族”不同含义的危害:以“民族自决”为例0
四、结束语0
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两层含义0
一、问题的提出0
二、作为法律术语的“民族自治地方”之历史沿革0
三、“民族自治地方”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0
四、“民族自治地方”术语含混的根源及其解决的思路0
第三章“本民族内部事务”提法之反思0
一、学术界关于“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提法0
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含义及其前提假设0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规定“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根源0
四、结束语0
第二辑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解读
第四章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权0
一、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概念0
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类型0
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内容和救济0
四、结束语0
第五章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评:基于政治权利的视角0
一、人权与政治权利的内涵0
二、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定义和范围0
三、中国少数民族若干政治权利述评0
第六章中国少数民族权利的类型化分析0
一、法律文本规定的“少数民族权利”的内容0
二、“少数民族权利”类型的立宪(法)的目的0
三、集体权利与个体(人)权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
第七章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
一、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内涵
二、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特征和性质
三、关于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自主性”大小的比较
第八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与非“自治权”之关系
一、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与一般地方相应国家机关的职权
二、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与非“自治权”
三、“自治权”与非“自治权”难以区分的根源
第九章“程度性动词”的使用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保障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性文件中的“程度性动词”
二、法律解释能力不及的“程度性动词”条款
三、“程度性动词”条款设置的缘由
四、结束语
第十章重新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性质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的学说及其理论根源
二、民族区域自治权性质学说的逻辑后果
三、中国法律文本隐含的解释
四、结束语
第三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追问
第十一章论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一、问题之提出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宪法》文本的对照
三、《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四、结束语
第十二章澄清地方自治的几种误读
一、“地方自治”与“地方独立”或“地方割据”
二、自治义务和自治责任乃“地方自治”应有之义
三、地方自治事务之范围与地方自治之条件
四、结束语
第十三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际社会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质区别
一、国际社会关于“地方自治”的一般含义
二、中国法律文本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权”的含义
三、结论:两种性质不同的“地方自治”
第十四章实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根本前提
一、问题之提出
二、文本结构与立宪(法)意图
三、条文内容与立宪(法)意图
四、结束语
第十五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使命与依法更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之正当性
一、问题之提出
二、自治县(州)撤县(州)改市之反对意见及其依据
三、主张增设“自治市”建制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理由
四、反对自治县(州)撤县(州)改市和主张设立“自治市”观点的批判
五、结束语
第十六章自治条例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质疑
一、主张“自治条例”可以规定上级机关责任的观点
二、“自治条例”能否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法律依据考察
三、“自治条例”能否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责任之法理依据辩驳
四、结束语
第十七章中国国家权力配置逻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问题之提出
二、中国国家权力纵向(垂直)配置的逻辑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权力配置的张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