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史纲》(共3册)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书中叙述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历代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郊;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并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该书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毀我就人而不惜,惟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
目录
序言:阅尽沧桑,读史明智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 商代文化速写
第二节 历史与传说之间
第三节 周的兴起
第四节 周朝的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三节 庶民的形成与抗争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婚姻中的女性等级
第六节 士的性质及其演变
第七节 宗教与祭祀
第八节 卿大夫势力的扩大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
第二节 齐国的发展(附宋)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
第四节 吴越世仇之争
第五节 郑子产之兴国
第四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周礼在鲁的传承
第二节 孔子品德的养成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孔子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卿大夫的弑君僭越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
第三节 秦国的图强之路
第四节 经济和战争的演变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四节 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统一于秦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广汉兴之际
第一节 陈胜、吴广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入关中的经过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
第二节 中国与外族的交往
第三节 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
第四节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学的兴盛及影响
第二节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于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改革与政治
第三节 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改制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
第十二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
第十三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
第五节 魏晋制度之变
第六节 贵族与门阀的社会
第十四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第一节 隋唐的开国之路
第二节 唐朝盛世之兴
第三节 隋唐的开拓与征战
第四节 隋唐的对外交流
第五节 隋唐的兴起
第六节 隋唐文化一览
第七节 教派(佛教与新教)
第八节 探讨中外文化
第九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十节 隋唐文化
第十五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之争
第二节 宋朝初年的政治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十六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节 元的制度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
第十七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
第五节 明的制度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第一节 明清之际
第二节 康乾盛世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六节 清代的制度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第七节 清代的学术
第八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
第九节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十九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欧洲的东方殖民步伐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
第三节 鸦片贸易之祸
第四节 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
第五节 坐失发展的良机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的禁锢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
第八节 书生意气的灾难
第二十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治与乱的循环
第二节 洪秀全的新朝旧革命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旧社会
第四节 旧式革命的末路
第二十一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求自强
第二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三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四节 中曰初次决战
第五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十二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康梁助光绪变法(并)
第二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
第五节 日俄战争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并)
第二节 冲破阻碍共和立国
第三节 二次革命始末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
第五节 袁氏称帝的闹剧
第六节 二十一条之交涉
第七节 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
第八节 一战留下问题种种
第九节 弱国的外交
第二十四章 一战后的中国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并)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国民革命直指统一
第五节 日本的进一步威胁
第六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第七节 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八节 俄国的狼子野心
第九节 国耻之东北的沦陷
第十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十一节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张荫麟小传
吕思勉小传
蒋廷黻小传
后记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 商代文化速写
第二节 历史与传说之间
第三节 周的兴起
第四节 周朝的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三节 庶民的形成与抗争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婚姻中的女性等级
第六节 士的性质及其演变
第七节 宗教与祭祀
第八节 卿大夫势力的扩大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
第二节 齐国的发展(附宋)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
第四节 吴越世仇之争
第五节 郑子产之兴国
第四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周礼在鲁的传承
第二节 孔子品德的养成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孔子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卿大夫的弑君僭越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
第三节 秦国的图强之路
第四节 经济和战争的演变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四节 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统一于秦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广汉兴之际
第一节 陈胜、吴广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入关中的经过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
第二节 中国与外族的交往
第三节 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
第四节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学的兴盛及影响
第二节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于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改革与政治
第三节 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改制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
第十二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
第十三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
第五节 魏晋制度之变
第六节 贵族与门阀的社会
第十四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第一节 隋唐的开国之路
第二节 唐朝盛世之兴
第三节 隋唐的开拓与征战
第四节 隋唐的对外交流
第五节 隋唐的兴起
第六节 隋唐文化一览
第七节 教派(佛教与新教)
第八节 探讨中外文化
第九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十节 隋唐文化
第十五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之争
第二节 宋朝初年的政治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十六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节 元的制度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
第十七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
第五节 明的制度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第一节 明清之际
第二节 康乾盛世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六节 清代的制度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第七节 清代的学术
第八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
第九节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十九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欧洲的东方殖民步伐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
第三节 鸦片贸易之祸
第四节 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
第五节 坐失发展的良机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的禁锢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
第八节 书生意气的灾难
第二十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治与乱的循环
第二节 洪秀全的新朝旧革命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旧社会
第四节 旧式革命的末路
第二十一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求自强
第二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三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四节 中曰初次决战
第五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十二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康梁助光绪变法(并)
第二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
第五节 日俄战争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并)
第二节 冲破阻碍共和立国
第三节 二次革命始末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
第五节 袁氏称帝的闹剧
第六节 二十一条之交涉
第七节 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
第八节 一战留下问题种种
第九节 弱国的外交
第二十四章 一战后的中国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并)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国民革命直指统一
第五节 日本的进一步威胁
第六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第七节 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八节 俄国的狼子野心
第九节 国耻之东北的沦陷
第十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十一节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张荫麟小传
吕思勉小传
蒋廷黻小传
后记
中国史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