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内容提要】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书包括云南稻种资源概论、云南稻种资源的搜索与保存、云南稻种资源的分类和演化、云南稻种资源的鉴定与评价等13章。
为了进一步总结、继承和发扬作物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的经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作物种质资源,从1 998年开始筹划编著《云南作物种质资源》专著,因经费所限,进展迟缓。直至2002年,编著此书的工作得到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支持,才及时组织了云南省100多名专家进行本专著的编写。现在这本大型专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共16篇500多万字,归并成五卷出版,即作物种质资源总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含稻、麦、玉米、薯类作物)、油料、豆类和小宗作物种质资源(含油料、食用豆类、小宗粮食作物)、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含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传统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含茶树、甘蔗、烟草、桑树)。
本专著可作为国内外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农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工具书和重要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云南稻种资源概论
第一节 稻作的历史和特色
一 稻作的历史
二 稻作的特点
第二节 稻作生长的地理与气候特点
一 自然地理特点
二 “立体气候”特征
三 稻作生长的气候特点
第三节 稻种资源的生态和形态学类型
一 稻作区的划分
二 稻种的熟期类型
三 稻种形态特征
第二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第一节 稻种资源考察和搜集
第二节 稻种资源保存
第三节 稻种资源数据库
一 数据库的建立
二 数据库的作用
第三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分类和演化
第一节 稻种资源起源与演化
一 前人研究概述
二 程、王研究结果
第二节 稻种资源的分类
一 稻种资源的分类概述
二 稻种资源的分类系统
第三节 稻种资源的染色体核型及同功酶研究
一 稻种资源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二 稻种资源同功酶研究
第四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第一节 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一 株高
二 穗长
三 每穗粒数
四 穗枝梗数
五 穗颈长
六 剑叶长
七 剑叶宽
八 谷粒长
九 谷粒宽
十 谷粒长宽比
十一 谷粒重
第二节 矮秆资源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一 矮生基因的显隐性分析
二 籼稻矮生性的遗传分析
三 粳稻的矮生性遗传分析
第三节 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第四节 耐旱性鉴定
第五节 广适性鉴定与应用
一 广适性概念
二 广适性鉴定与应用
第六节 广亲和性鉴定
一 广亲和性的概念
二 广亲和性的鉴定
第五章 云南稻种资源耐冷性鉴定与研究
第一节 水稻冷害及其耐冷性
一 水稻冷害及其耐冷性的概念
二 水稻冷害发生的概况
第二节 耐冷性鉴定评价体系
一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方法
二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标准比较品种
第三节 耐冷性鉴定
一 芽期耐冷性鉴定
二 苗期耐冷性鉴定
三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
四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的相关性状
第四节 耐冷性遗传研究
一 耐冷性基因等位性初步分析
二 昆明小白谷性状遗传
三 丽粳2号和粳掉3号的性状遗传
第五节 耐冷性 QTL 定位及克隆
一 昆明小白谷孕穗开花期耐冷性 QTL 分析
二 陆稻资源“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位点分析
三 稻种资源耐冷性基因克隆
第六章 云南稻种资源抗稻瘟病性
第一节 抗稻瘟病品种利用的简史
第二节 抗稻瘟病性鉴定
一 抗性鉴定方法
二 抗性鉴定结果
三 抗性类型
第三节 抗稻瘟病性的遗传
一 稻种资源的抗性遗传
二 抗稻瘟病性的转基因研究
三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
第四节 稻种资源抗稻瘟病性利用的策略
第七章 云南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评价及利用
第一节 白叶枯病抗生鉴定
一 抗性鉴定
二 抗谱鉴定
第二节 白叶枯病抗性遗传
一 抗性遗传
二 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第三节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
一 经典遗传学定位
二 分子标记定位
第四节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利用
一 抗性基因导人
二 抗性基因克隆
第八章 云南杂交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利用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概况
一 滇型杂交粳稻三系
二 滇型温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研究和选育
三 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研究及利用
第二节 滇型杂交水稻三系资源的发掘
一 杂交水稻三系的概念
二 滇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三 滇型水稻雄性恢复系选育
第三节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及恢复基因分子定位
一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分析
二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
第四节 滇一型杂交粳稻组合选配、种子生产及高产示范
一 优势组合的亲本选配
二 繁殖制种
三 滇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四 滇一型杂交粳稻新组合
五 滇一型高原杂交粳稻的高产示范
第五节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遗传资源的发掘及利用
一 温敏雄性不育系
二 光敏雄性不育系
三 杂交水稻两系组合
第九章 云南陆稻资源
第一节 陆稻在云南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陆稻的分布与生态分区
一 陆稻的分布
二 陆稻所需的热量水分
三 生态分区
四 云南陆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起源与分类
一 陆稻的起源
二 陆稻的分类
第四节 主要性状评价与研究
一 水陆稻在水田及旱地的株高及抽穗期变化
二 生育期
三 株高
四 穗部性状
五 抗旱性
六 稻瘟病抗性
七 品质
八 其他性状
九 主要性状间相关性
第五节 陆稻资源的矮化与种质创新
第六节 国外陆稻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第七节 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思路
一 抗旱及通气适应性思索
二 发掘利用的思路
第十章 云南外来稻种与育成稻资源
第一节 云南外来稻种资源
一 引进优良稻种资源
二 外来稻种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
三 外来稻种在育种中的利用
四 外来稻种资源的科学有序化
第二节 云南育成稻种资源
一 主要育成的粳稻品种
二 主要育成的籼稻品种
三 云南省育成的杂交稻主要组合
四 云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目录
第十一章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
第一节 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及技术体系
一 初级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二 二级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三 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第二节 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
一 生态多样性
二 遗传多样性
第三节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基因多样性
一 初级核心种质的等位酶基因多样性
二 核心种质的 SSR 基因多样性
三 核心种质的质量检验
第四节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一 核心种质构建体系
二 利用价值
第十二章 云南野生稻资源
第一节 野生稻的考察与搜集
第二节 野生稻的种类、分布
一 野生稻种类
二 野生稻的分布
第三节 野生稻保护
一 植株和群体水平的保护
二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保护
第四节 野生稻重要特性研究
一 三种野生稻特征特性比较
二 野生稻的特性评价研究
第五节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
一 分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二 抗稻瘟病基因 Pi-ta 基因的克隆研究
三 分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1 的类似基因研究
四 凝集素基因的分离研究
第六节 野生稻保存保护的建议
第十三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利用与展望
第一节 深入利用已明确的优异稻种资源
一 抗病性资源的利用
二 耐逆性资源的利用
三 广亲和性资源的利用
四 特种稻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发掘创新出新型种质资源
一 耐氮、耐磷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二 耐储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三 观赏型和环保型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四 饲用稻和功能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第三节 野生稻资源的应用展望
一 实施野生稻资源原位保护示范
二 野生稻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景
三 野生稻资源的有利基因发掘
四 野生稻资源的育种利用
y45x
第一章 云南稻种资源概论
第一节 稻作的历史和特色
一 稻作的历史
二 稻作的特点
第二节 稻作生长的地理与气候特点
一 自然地理特点
二 “立体气候”特征
三 稻作生长的气候特点
第三节 稻种资源的生态和形态学类型
一 稻作区的划分
二 稻种的熟期类型
三 稻种形态特征
第二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第一节 稻种资源考察和搜集
第二节 稻种资源保存
第三节 稻种资源数据库
一 数据库的建立
二 数据库的作用
第三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分类和演化
第一节 稻种资源起源与演化
一 前人研究概述
二 程、王研究结果
第二节 稻种资源的分类
一 稻种资源的分类概述
二 稻种资源的分类系统
第三节 稻种资源的染色体核型及同功酶研究
一 稻种资源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二 稻种资源同功酶研究
第四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第一节 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一 株高
二 穗长
三 每穗粒数
四 穗枝梗数
五 穗颈长
六 剑叶长
七 剑叶宽
八 谷粒长
九 谷粒宽
十 谷粒长宽比
十一 谷粒重
第二节 矮秆资源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一 矮生基因的显隐性分析
二 籼稻矮生性的遗传分析
三 粳稻的矮生性遗传分析
第三节 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第四节 耐旱性鉴定
第五节 广适性鉴定与应用
一 广适性概念
二 广适性鉴定与应用
第六节 广亲和性鉴定
一 广亲和性的概念
二 广亲和性的鉴定
第五章 云南稻种资源耐冷性鉴定与研究
第一节 水稻冷害及其耐冷性
一 水稻冷害及其耐冷性的概念
二 水稻冷害发生的概况
第二节 耐冷性鉴定评价体系
一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方法
二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标准比较品种
第三节 耐冷性鉴定
一 芽期耐冷性鉴定
二 苗期耐冷性鉴定
三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
四 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的相关性状
第四节 耐冷性遗传研究
一 耐冷性基因等位性初步分析
二 昆明小白谷性状遗传
三 丽粳2号和粳掉3号的性状遗传
第五节 耐冷性 QTL 定位及克隆
一 昆明小白谷孕穗开花期耐冷性 QTL 分析
二 陆稻资源“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位点分析
三 稻种资源耐冷性基因克隆
第六章 云南稻种资源抗稻瘟病性
第一节 抗稻瘟病品种利用的简史
第二节 抗稻瘟病性鉴定
一 抗性鉴定方法
二 抗性鉴定结果
三 抗性类型
第三节 抗稻瘟病性的遗传
一 稻种资源的抗性遗传
二 抗稻瘟病性的转基因研究
三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
第四节 稻种资源抗稻瘟病性利用的策略
第七章 云南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评价及利用
第一节 白叶枯病抗生鉴定
一 抗性鉴定
二 抗谱鉴定
第二节 白叶枯病抗性遗传
一 抗性遗传
二 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第三节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
一 经典遗传学定位
二 分子标记定位
第四节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利用
一 抗性基因导人
二 抗性基因克隆
第八章 云南杂交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利用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概况
一 滇型杂交粳稻三系
二 滇型温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研究和选育
三 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研究及利用
第二节 滇型杂交水稻三系资源的发掘
一 杂交水稻三系的概念
二 滇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三 滇型水稻雄性恢复系选育
第三节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及恢复基因分子定位
一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分析
二 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
第四节 滇一型杂交粳稻组合选配、种子生产及高产示范
一 优势组合的亲本选配
二 繁殖制种
三 滇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四 滇一型杂交粳稻新组合
五 滇一型高原杂交粳稻的高产示范
第五节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遗传资源的发掘及利用
一 温敏雄性不育系
二 光敏雄性不育系
三 杂交水稻两系组合
第九章 云南陆稻资源
第一节 陆稻在云南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陆稻的分布与生态分区
一 陆稻的分布
二 陆稻所需的热量水分
三 生态分区
四 云南陆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起源与分类
一 陆稻的起源
二 陆稻的分类
第四节 主要性状评价与研究
一 水陆稻在水田及旱地的株高及抽穗期变化
二 生育期
三 株高
四 穗部性状
五 抗旱性
六 稻瘟病抗性
七 品质
八 其他性状
九 主要性状间相关性
第五节 陆稻资源的矮化与种质创新
第六节 国外陆稻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第七节 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思路
一 抗旱及通气适应性思索
二 发掘利用的思路
第十章 云南外来稻种与育成稻资源
第一节 云南外来稻种资源
一 引进优良稻种资源
二 外来稻种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
三 外来稻种在育种中的利用
四 外来稻种资源的科学有序化
第二节 云南育成稻种资源
一 主要育成的粳稻品种
二 主要育成的籼稻品种
三 云南省育成的杂交稻主要组合
四 云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目录
第十一章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
第一节 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及技术体系
一 初级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二 二级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三 核心种质的取样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
第二节 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
一 生态多样性
二 遗传多样性
第三节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基因多样性
一 初级核心种质的等位酶基因多样性
二 核心种质的 SSR 基因多样性
三 核心种质的质量检验
第四节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一 核心种质构建体系
二 利用价值
第十二章 云南野生稻资源
第一节 野生稻的考察与搜集
第二节 野生稻的种类、分布
一 野生稻种类
二 野生稻的分布
第三节 野生稻保护
一 植株和群体水平的保护
二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保护
第四节 野生稻重要特性研究
一 三种野生稻特征特性比较
二 野生稻的特性评价研究
第五节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
一 分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二 抗稻瘟病基因 Pi-ta 基因的克隆研究
三 分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1 的类似基因研究
四 凝集素基因的分离研究
第六节 野生稻保存保护的建议
第十三章 云南稻种资源的利用与展望
第一节 深入利用已明确的优异稻种资源
一 抗病性资源的利用
二 耐逆性资源的利用
三 广亲和性资源的利用
四 特种稻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发掘创新出新型种质资源
一 耐氮、耐磷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二 耐储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三 观赏型和环保型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四 饲用稻和功能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第三节 野生稻资源的应用展望
一 实施野生稻资源原位保护示范
二 野生稻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景
三 野生稻资源的有利基因发掘
四 野生稻资源的育种利用
y45x
Yunnan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