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孔子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古代先贤对文学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天的青年学生,如果了解祖国文化传统的这一部分,对于素质的优化,对于心理的健康,对于精神的丰富,会有很大的好处。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什么是诗学
一 诗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
二 中国古代对诗学的理解
三 学习诗学和文艺欣赏的关系
第二讲 体物与尽己
一 体验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地位
二 体道和体物
三 尽己
第三讲 神思
一 文学家的思
二 神思的基本涵义
三 神思的几个特点
第四讲 顿悟与渐悟
一 悟在诗学中的提出
二 悟的达成的两种方式
三 顿悟与渐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讲 发愤抒情与悲音为美
一 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二 悲音为美
第六讲 虚静与静穆
一 创作主体的虚壹而静
二 文本的静穆境界
三 文艺欣赏给接受者“疏秽镇浮”
第七讲 物色移情
一 情由景生,辞以情发
二 比德于物,物移我情
三 我情注物,照之则美
第八讲 意境
一 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 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 创作思维中的意与境
第九讲 辞达与意在言外
一 文学家怎样才算做到了辞达
二 言意之辩与言外之意
第十讲 兴、观、群、怨
一 历来对兴、观、群、怨的不同阐释
二 兴、观、群、怨作为诗学概念的内涵
第十一讲 赋、比、兴
一 作为诗歌写作手法的赋与作为文体的赋
二 比的特色及其分类
三 兴的产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讲 才性与风骨
一 才性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二 文气说与才性论
三 才性与风格类型
四 风骨与阳刚之气
五 阳刚阴柔与中和之美
第十三讲 本色当行
一 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的是非功过
二 对叙事文学风格的认识
三 戏曲文学的本色与藻丽之争
四 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
第十四讲 写儿女之真情
一 对民歌的阐释与“儿女真情”说
二 小说戏剧创作与“儿女真情”说
三 对于淫秽小说的辩护和批判
第十五讲 知言、知人、知音
一 同嗜与异趣
二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和“知人论世”论
三 刘勰的“知音”论和“六观”论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讲 什么是诗学
一 诗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
二 中国古代对诗学的理解
三 学习诗学和文艺欣赏的关系
第二讲 体物与尽己
一 体验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地位
二 体道和体物
三 尽己
第三讲 神思
一 文学家的思
二 神思的基本涵义
三 神思的几个特点
第四讲 顿悟与渐悟
一 悟在诗学中的提出
二 悟的达成的两种方式
三 顿悟与渐悟的互相依存
第五讲 发愤抒情与悲音为美
一 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二 悲音为美
第六讲 虚静与静穆
一 创作主体的虚壹而静
二 文本的静穆境界
三 文艺欣赏给接受者“疏秽镇浮”
第七讲 物色移情
一 情由景生,辞以情发
二 比德于物,物移我情
三 我情注物,照之则美
第八讲 意境
一 象之意和境之味
二 情之境和意之象
三 创作思维中的意与境
第九讲 辞达与意在言外
一 文学家怎样才算做到了辞达
二 言意之辩与言外之意
第十讲 兴、观、群、怨
一 历来对兴、观、群、怨的不同阐释
二 兴、观、群、怨作为诗学概念的内涵
第十一讲 赋、比、兴
一 作为诗歌写作手法的赋与作为文体的赋
二 比的特色及其分类
三 兴的产生及其特色
第十二讲 才性与风骨
一 才性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二 文气说与才性论
三 才性与风格类型
四 风骨与阳刚之气
五 阳刚阴柔与中和之美
第十三讲 本色当行
一 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的是非功过
二 对叙事文学风格的认识
三 戏曲文学的本色与藻丽之争
四 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
第十四讲 写儿女之真情
一 对民歌的阐释与“儿女真情”说
二 小说戏剧创作与“儿女真情”说
三 对于淫秽小说的辩护和批判
第十五讲 知言、知人、知音
一 同嗜与异趣
二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和“知人论世”论
三 刘勰的“知音”论和“六观”论
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