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为清华学抱,其中包括木下犀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没,“抒情精神”与中国文学传统,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鲁迅的文化研究,现代解诗学思想的思考理论与赘语,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林纾示琮儿书,扩展地方的视野,在考订与议论之间,历史画的双重视域等内容。
目录
目录
论文
木下犀潭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
“抒情精神”与中国文学传统——普实克论中国文学
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
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
新闻生产与类小说的文体意义
宇宙意识与故国想象:沈宝基、罗大冈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协商
想象“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演讲与评论
鲁迅的文化研究
现代解诗学思想的思考理路与赘语——《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卷后记
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大学何为》述论
资料与考释
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
林纾示琮儿书
书评
拓展地方的视野——读《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在考订与议论之间——评《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
通向“观念史”的新途径——读《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新史视域与文史传统——评《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
历史化的双重视域——读《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
新诗研究空间的再拓展——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政治文化与文学研究空间的开拓——读《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文学史家的教育情怀——《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读后
华文异彩,踵死而生——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
当文学史写作成为“话语事件”——评李扬《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编后
论文
木下犀潭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
“抒情精神”与中国文学传统——普实克论中国文学
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
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
新闻生产与类小说的文体意义
宇宙意识与故国想象:沈宝基、罗大冈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协商
想象“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演讲与评论
鲁迅的文化研究
现代解诗学思想的思考理路与赘语——《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卷后记
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大学何为》述论
资料与考释
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
林纾示琮儿书
书评
拓展地方的视野——读《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在考订与议论之间——评《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
通向“观念史”的新途径——读《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新史视域与文史传统——评《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
历史化的双重视域——读《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
新诗研究空间的再拓展——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政治文化与文学研究空间的开拓——读《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文学史家的教育情怀——《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读后
华文异彩,踵死而生——评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
当文学史写作成为“话语事件”——评李扬《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编后
现代中国.第十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