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介绍了一代宗师破山海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他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等。
目录
目录
导言 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态与破山海明的意义
第一章 佛心初萌的少儿时期(1597年-1616年)
一 万历局势
二 家族渊源
三 少儿生活
四 早结佛缘
第二章 漫游求学的青年时期(1617年-1632年)
一 上下求索
二 破头山上
三 大师门庭
四 西子湖畔
五 湛然门下
六 “密云弥布”
七 “法门纷争”
八 “大振江南”
九 千里还蜀
第三章 开宗立派的万峰时期(1633年-1642年)
一 梁山古邑
二 “万峰崛起”
三 “僧侣云臻”
四 屐痕处处
五 力排“聚云”
六 开宗立派
第四章 明清交替的流亡时期(1643年-1652年)
一 天下大乱
二 身陷“贼”营
三 悲惨世界
四 剩水残山
五 南滨岁月
六 吕大相国
七 破戒止杀
八 长歌当哭
九 “夔东十三家”
十 劫后余生
第五章 大道圆满的双桂时期(1653年-1666年)
一 “佐明将军”
二 双桂祖庭
三 学业禅堂
四 沟通东南
五 法化西南
六 封疆大吏
七 南明挽歌
八 泰山北斗
九 涅槃境界
十 “衣钵流芳”
第六章 从“痛棒到底”到“内外贯通”——破山佛学思想的兼容精神
一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二 “恶辣钳锤”与“持经念佛”的圆融
三 禅、净、教、戒的统一
四 慈悲情怀与宗教实践
第七章 “五百年来见几曾”——破山书法艺术的超然境界
第八章 任达——沉郁——通脱——破山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
一 任达率真——早期诗歌的浪漫情调
二 悲怆沉郁——中期诗歌的写实风格
三 自然圆成——晚期诗歌的空灵境界
附录
一 破山明禅师行状
二 破山和尚塔铭
三 《四川通志·海明传》
四 与启功先生谈破山禅师
破山海明禅师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一 有关佛教
二 有关历史
三 有关文化
后记
导言 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态与破山海明的意义
第一章 佛心初萌的少儿时期(1597年-1616年)
一 万历局势
二 家族渊源
三 少儿生活
四 早结佛缘
第二章 漫游求学的青年时期(1617年-1632年)
一 上下求索
二 破头山上
三 大师门庭
四 西子湖畔
五 湛然门下
六 “密云弥布”
七 “法门纷争”
八 “大振江南”
九 千里还蜀
第三章 开宗立派的万峰时期(1633年-1642年)
一 梁山古邑
二 “万峰崛起”
三 “僧侣云臻”
四 屐痕处处
五 力排“聚云”
六 开宗立派
第四章 明清交替的流亡时期(1643年-1652年)
一 天下大乱
二 身陷“贼”营
三 悲惨世界
四 剩水残山
五 南滨岁月
六 吕大相国
七 破戒止杀
八 长歌当哭
九 “夔东十三家”
十 劫后余生
第五章 大道圆满的双桂时期(1653年-1666年)
一 “佐明将军”
二 双桂祖庭
三 学业禅堂
四 沟通东南
五 法化西南
六 封疆大吏
七 南明挽歌
八 泰山北斗
九 涅槃境界
十 “衣钵流芳”
第六章 从“痛棒到底”到“内外贯通”——破山佛学思想的兼容精神
一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二 “恶辣钳锤”与“持经念佛”的圆融
三 禅、净、教、戒的统一
四 慈悲情怀与宗教实践
第七章 “五百年来见几曾”——破山书法艺术的超然境界
第八章 任达——沉郁——通脱——破山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
一 任达率真——早期诗歌的浪漫情调
二 悲怆沉郁——中期诗歌的写实风格
三 自然圆成——晚期诗歌的空灵境界
附录
一 破山明禅师行状
二 破山和尚塔铭
三 《四川通志·海明传》
四 与启功先生谈破山禅师
破山海明禅师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一 有关佛教
二 有关历史
三 有关文化
后记
破山禅师评传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