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内容简介:我在自己的园地的一侧,开了一块生田,即写下一部实验性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今日终于可以把它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对于我,这部书的完成,真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上海、北京的两家出版社找我计划写一种图文关系密切的现代文学史。拟想的都不坏,心气也不算低,但可惜敌不过严酷的现实,最后都因不是我的缘故而搁浅了。这一搁,仿佛就没了消息。可世事正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谁能料到这么一拖,竞拖出一个文学史写作即将发生变化的时代来了。试想此书假若早几年写出,或许它只是一种陈旧的文学史加插图、加地图的东西,一种非驴非马、非旧非新、或形新而实旧的东西而已。而现在的此书,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正文之外的插图、表格也不是什么不重要,却色色样样都归结到一部含了新观念的,说得大胆一些,是身上可能包孕着一点未来因素的文学史上面去了。
关于文学史观念的正待变革,去年冬天我在上海大学讲课期间曾经同青年教师们座谈过,后来经他们整理录音,讲演辞题目订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今态势》,收入我将要出版的论文集《多棱镜下》中。我在那里详述了近年来五种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新见:严家炎先生的“生态”说;范伯群先生的“双翼”论;陈思和的“先锋与常态”;杨义的“重绘文学地图”;和我在《文艺争鸣》提出的消解“主流型”文学史、倡导“合力型”文学史的粗浅认识。这些说法并非完全隔绝,实际上倒是可以相互补充、渗透的,其中已存有“多元共生”和“大文学史”等各个要点的共识。这是学术界同步达到某个文学史重写阶段的一个集中体现。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个变动终将来临。
我个人的文学史观念自然也是在这种互相激荡的学术氛围中,逐渐明朗的。我记得王瑶先生多次打过比方,说做学问大体有两种方法:以一种观点为主的,就如同一张唱片转着圈子,以唱针为中心,发出一个主调;如果是叙述多种观点,发散型的,就如同是织毛衣的前襟后襟,或织毛围巾,便是一片一片。他说这两种方法的前一种境地较高,但后者也属需要,不应忽视。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孕育新机
第一节 望平街一福州路:文学环境的转型
第二节 白话报及文学书面语变革
第三节 最早放眼世界的文人
第四节 由政治而文学的“新文体”运动
第五节 文学大事1903年版图(积累的时代)
第六节 商业都会兴起中的现代市民小说
第七节 新旧交替的南社精英
第八节 苏扬至上海:鸳鸯蝴蝶派文学
第二章 “五四”启蒙
第九节 话剧传入后最初的剧场演出
第十节 搭建通向世界文学之桥
第十一节 海内外对文学革命的酝酿
第十二节 “新青年一北大”激进派发难与守成派抗衡
第十三节 文学大事1921年版图(启蒙的时代)
第四节 京沪报刊书局形成的文学空间
第五节 白话新诗、短篇小说的带头突破
第十六节 《阿Q正传》的传播接受史
第十七节 “语丝”“闲话”和文学白话体
第十八节 早期乡土文学对农民与地域的发现
第十九节 市民大众的生活慰藉
第三章 多元共生
第二十节 南下之路:文学中心的回归
第二十一节 左翼的风行、深化和纷争
第二十二节 时代色彩鲜明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三节 时代性和个性化写作的相继高扬
第二十四节 京派纯文学的风韵流脉
第二十五节 海派面对现代都市的新感觉
第二十六节 两种市民社会的文学视野
第二十七节 职业化的剧场话剧终于成熟
第二十八节 文学大事1936年版图(多元的时代)
第二十九节 电影艺术与文学交互作用
第三十节 对外国名家应时的整体的接受
第四章 风云骤起
第三十一节 战争流徙之下文学多中心的形成
第三十二节 文人经济状况和写作生活方式
第三十三节 重庆:救亡文学由高涨至分化
第三十四节 延安:从战时群众性文艺到工农兵方向
第三十五节 桂林:战时“文化城”的戏剧潮出版潮
第三十六节 昆明:个体生命在时代体验中沉潜
第三十七节 上海等:无家之痛及迂回后兴起的“市民文学
第三十八节 港台:分割、自立与新文学的生长
第三十九节 农民——市民:大众文学的全新势头
第四十节 文学大事1948年版图(转折的时代)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孕育新机
第一节 望平街一福州路:文学环境的转型
第二节 白话报及文学书面语变革
第三节 最早放眼世界的文人
第四节 由政治而文学的“新文体”运动
第五节 文学大事1903年版图(积累的时代)
第六节 商业都会兴起中的现代市民小说
第七节 新旧交替的南社精英
第八节 苏扬至上海:鸳鸯蝴蝶派文学
第二章 “五四”启蒙
第九节 话剧传入后最初的剧场演出
第十节 搭建通向世界文学之桥
第十一节 海内外对文学革命的酝酿
第十二节 “新青年一北大”激进派发难与守成派抗衡
第十三节 文学大事1921年版图(启蒙的时代)
第四节 京沪报刊书局形成的文学空间
第五节 白话新诗、短篇小说的带头突破
第十六节 《阿Q正传》的传播接受史
第十七节 “语丝”“闲话”和文学白话体
第十八节 早期乡土文学对农民与地域的发现
第十九节 市民大众的生活慰藉
第三章 多元共生
第二十节 南下之路:文学中心的回归
第二十一节 左翼的风行、深化和纷争
第二十二节 时代色彩鲜明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三节 时代性和个性化写作的相继高扬
第二十四节 京派纯文学的风韵流脉
第二十五节 海派面对现代都市的新感觉
第二十六节 两种市民社会的文学视野
第二十七节 职业化的剧场话剧终于成熟
第二十八节 文学大事1936年版图(多元的时代)
第二十九节 电影艺术与文学交互作用
第三十节 对外国名家应时的整体的接受
第四章 风云骤起
第三十一节 战争流徙之下文学多中心的形成
第三十二节 文人经济状况和写作生活方式
第三十三节 重庆:救亡文学由高涨至分化
第三十四节 延安:从战时群众性文艺到工农兵方向
第三十五节 桂林:战时“文化城”的戏剧潮出版潮
第三十六节 昆明:个体生命在时代体验中沉潜
第三十七节 上海等:无家之痛及迂回后兴起的“市民文学
第三十八节 港台:分割、自立与新文学的生长
第三十九节 农民——市民:大众文学的全新势头
第四十节 文学大事1948年版图(转折的时代)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