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概述东方哲学孕育、形成、发展、繁荣和演变的历史,阐明东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性著作、结构体系特色以及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东方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 古代埃及、巴比伦哲学的孕育(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古埃及哲学的起源
一、古埃及的宗教神话
二、古埃及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古巴比伦尼亚哲学的萌芽
一、古巴比伦的宗教神话
二、古巴比伦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古巴勒斯坦的宗教神话
一、古希伯来人和巴勒斯坦
二、犹太教及其非正统的自由思想
第四节 第一次东西方哲学交流
一、西方哲学导源于东方
二、西方哲学对东方的影响
三、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章 古代印度哲学的开端(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吠陀时期的哲学萌芽
一、对神的怀疑
二、最初的宇宙生成论
三、朴素的宇宙观
第二节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一、奥义书
二、梵
三、我
四、梵我同一
五、轮回解脱
第三节 耆那教哲学
一、非一端说
二、分析的二元论
三、认识的分类
四、宗教伦理思想
第四节 原始佛教哲学
第三章 古代中国哲学的兴起(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殷周时期的哲学萌芽
一、《洪范》中的“五行”说
二、《易经》中的“阴阳”说
三、《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孔孟哲学
一、“天命”与“天人合一”
二、仁学与仁政
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与“良知良能”
四、“中庸之道”
第三节 墨子哲学
一、“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二、“尚力”、“非命”、“天志”、“明鬼”
第四节 老庄哲学
一、“道者,万物之奥”
二、“静观”、“玄览”与“莫若以明”
三、“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与“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四、“自然无为”与绝对的精神自由
第五节 荀子哲学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虚一而静”
三、“化性起伪”
第二编 东方哲学的发展
第四章 古代印度哲学的兴盛(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第一节 顺世论哲学
一、反宗教思想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经验主义认识论
第二节 部派、大乘佛教哲学
一、佛教的分裂
二、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
第三节 数论哲学
一、因中有果论
二、原初物质与神我
三、认识的三个来源
四、解脱苦难的伦理学
第四节 瑜伽派哲学
一、瑜伽源流
二、自性与神我
三、三昧说
四、八支行法
第五节 胜论哲学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
三、因中无果论
第六节 正理派哲学
第七节 弥曼差派哲学
一、《弥曼差经》
二、自真说
三、量论
四、声常住说
五、无前说
第八节 吠檀多派哲学
一、《梵经》
二、梵因说
三、梵我不一不异说
第五章 西汉至隋唐的中国哲学(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
第一节 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天人感应”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人性三品”
第二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
一、元气自然的宇宙观
二、重效验的认识论
三、“殊气相革”的辩证法
第三节 魏晋玄学
一、王弼的贵无论
二、郭象的独化论
第四节 隋唐佛教哲学
一、般若空宗的传入及其与玄学合流
二、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三、玄奘与唯识宗(法相宗)
四、法藏与华严宗
五、慧能与禅宗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
一、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说
二、天人不相预的无神论
三、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阿拉伯哲学的崛起(公元8——12世纪)
第一节 伊斯兰教和《古兰经》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
二、《古兰经》
三、逊奈
第二节 阿拉伯哲学的萌芽
一、阿拉伯哲学的产生
二、穆尔太齐赖派的哲学
三、伊斯兰教正统经院哲学
第三节 苏非派哲学
一、苏非派的思想来源和演变
二、伊本·阿拉比的泛神论
三、苏非派的主要思想
第四节 精诚同志社的哲学
一、精诚同志社及其论文集
二、自然哲学
三、认识论
四、伦理思想
第五节 阿尔·铿迭的哲学
一、阿尔·铿迭的生平和著作
二、阿尔·铿迭的世界观
三、阿尔·铿迭的认识论
第六节 阿尔·法拉比的哲学
一、法拉比的生平和著作
二、法拉比的存在论
三、法拉比的认识论
四、法拉比的伦理思想
第七节 伊本·西那的哲学
一、伊本·西那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西那的科学分类
三、伊本·西那的宇宙观
四、伊本·西那的认识论
五、伊本·西那的社会政治观点
第八节 阿尔·安萨里的哲学
一、安萨里的生平和著作
二、批判四大学派
三、真主创世说
四、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五、灵魂是永恒的,肉体死而复活
第七章 日本佛教哲学(公元8世纪——13世纪)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的神道教
一、天照大神的崇拜
二、《日本书纪》中的神道教
第二节 佛教传入和奈良六宗
一、佛教传入日本
二、奈良六宗
第三节 平安时期的佛教
一、天台宗
二、真言宗
三、净土宗
第四节 镰仓时期的佛教新宗派
一、佛教新宗派出现的背景
二、禅宗
三、曹洞宗
四、净土真宗
五、时宗
六、日莲宗
第五节 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编 东方哲学的繁荣
第八章 中世纪的印度哲学(公元7——17世纪)
第一节 后期婆罗门教哲学
一、数论演化成宗教哲学
二、瑜伽派的神秘主义化
三、胜论和正理派汇合
四、弥曼差派的无神论
第二节 不二论吠檀多
一、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吠檀多
二、商羯罗的不二论吠檀多
第三节 有神论吠檀多
一、罗摩奴阇的“有限不二论”
二、摩陀婆的“二元论”
三、尼姆巴尔迦的“二不二论”
四、伐拉巴的“纯粹不二论”
第九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哲学(公元11——18世纪)
第一节 程朱理学
一、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与“物极必反”论
二、朱熹的“理本气末”与“理一分殊”论
三、朱熹的“理主动静”与“一生两”论
四、程、朱的“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论
五、朱熹的理欲对立的唯心史观
第二节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的“心即理”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论
二、陆九渊的“切己自反”与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
一、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三、“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十章 阿拉伯——西班牙哲学(公元12——15世纪)
第一节 伊本·巴哲的哲学
一、伊本·巴哲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巴哲的宇宙观
三、伊本·巴哲的认识论
四、伊本·巴哲的社会伦理观
第二节 伊本·图斐利的哲学
一、伊本·图斐利的生平和著作
二、《哈义·伊本·叶格赞》
三、伊本·图斐利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伊本·路西德的哲学
一、伊本·路西德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路西德的宇宙观
三、伊本·路西德的“双重真理论”
四、伊本·路西德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四节 伊本·赫勒敦的哲学
一、伊本·赫勒敦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赫勒敦的世界观
三、伊本·赫勒敦的历史观
第十一章 室町、德川时代的日本哲学(公元14——19世纪)
第一节 五山禅僧的宋学
一、虎关师炼的思想
二、义堂周信的学说
三、歧阳方秀和桂悟了庵的思想
第二节 地方宋学
一、萨南学派
二、梅轩学派
三、公卿博士派
第三节 朱子学派
一、藤原惺窝的哲学思想
二、林罗山的哲学思想
三、山崎暗斋的哲学思想
四、贝原益轩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古学派
一、伊藤仁斋与崛河学派
二、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派
第五节 阳明学派
一、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
二、熊泽蕃山的哲学思想
三、大盐中斋的哲学思想
第六节 国学派
一、国学的先驱者荷田春满
二、贺茂真渊的“皇国之道”
三、本居宣长的复古神道
四、平田笃胤与复古神道
第七节 安藤昌益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一气之真道”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互性活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自然世”与“法世”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编 东方哲学的演变
第十二章 阿拉伯近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初)
第一节 伊斯兰各新教派
一、宛哈比派
二、赛努西派的新型“兄弟会”
三、伊朗巴布教派
四、苏丹玛赫迪教派
第二节 泛伊斯兰主义的哲学
一、阿富汗尼的哲学
二、阿布杜的哲学
三、泛伊斯兰主义的两重性
第三节 阿拉伯的启蒙运动
一、阿拉伯启蒙运动的兴起
二、叙利亚启蒙运动的先锋
三、杰出的舒马伊尔的学说
四、阿拉伯启蒙运动的进步性
第十三章 印度近现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中叶)
第一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
一、罗易的泛神论和启蒙思想
二、达耶难陀的多元论和宗教改革思想
第二节 辨喜的“实践吠檀多”
一、宇宙统一论
二、认识论思想
三、社会改革思想
第三节 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
一、梵与世界统一
二、梵人同一
三、认识的三阶段论
第四节 泰戈尔的“普遍和谐”哲学
一、神
二、人
三、自然
四、对立中的和谐
五、流转与韵律
第五节 甘地的“真理”和“非暴力”哲学
一、一神论与泛神论
二、真理就是神
三、“非暴力”
四、“坚持真理”
第十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初)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
第二节 康有为的哲学
第三节 谭嗣同的哲学
第四节 严复的哲学
第五节 章炳麟的哲学
第六节 孙中山的哲学
第十五章 日本近代哲学(公元19——20世纪中叶)
第一节 西周的哲学
一、汉译西方哲学术语的先驱
二、西周的实证主义哲学
三、“人世三宝说”
第二节 福泽谕吉的哲学
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
二、实证主义思想
三、“文明论”
第三节 中江兆民的哲学
一、自由民权思想
二、唯物主义思想
三、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第四节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
一、“纯粹经验”
二、“主客合一”
三、“场所逻辑”
四、西田哲学的实质
后记
第一编 东方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 古代埃及、巴比伦哲学的孕育(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古埃及哲学的起源
一、古埃及的宗教神话
二、古埃及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古巴比伦尼亚哲学的萌芽
一、古巴比伦的宗教神话
二、古巴比伦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古巴勒斯坦的宗教神话
一、古希伯来人和巴勒斯坦
二、犹太教及其非正统的自由思想
第四节 第一次东西方哲学交流
一、西方哲学导源于东方
二、西方哲学对东方的影响
三、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章 古代印度哲学的开端(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吠陀时期的哲学萌芽
一、对神的怀疑
二、最初的宇宙生成论
三、朴素的宇宙观
第二节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一、奥义书
二、梵
三、我
四、梵我同一
五、轮回解脱
第三节 耆那教哲学
一、非一端说
二、分析的二元论
三、认识的分类
四、宗教伦理思想
第四节 原始佛教哲学
第三章 古代中国哲学的兴起(远古——公元前3世纪)
第一节 殷周时期的哲学萌芽
一、《洪范》中的“五行”说
二、《易经》中的“阴阳”说
三、《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孔孟哲学
一、“天命”与“天人合一”
二、仁学与仁政
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与“良知良能”
四、“中庸之道”
第三节 墨子哲学
一、“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二、“尚力”、“非命”、“天志”、“明鬼”
第四节 老庄哲学
一、“道者,万物之奥”
二、“静观”、“玄览”与“莫若以明”
三、“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与“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四、“自然无为”与绝对的精神自由
第五节 荀子哲学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虚一而静”
三、“化性起伪”
第二编 东方哲学的发展
第四章 古代印度哲学的兴盛(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第一节 顺世论哲学
一、反宗教思想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经验主义认识论
第二节 部派、大乘佛教哲学
一、佛教的分裂
二、部派佛教
三、大乘佛教
第三节 数论哲学
一、因中有果论
二、原初物质与神我
三、认识的三个来源
四、解脱苦难的伦理学
第四节 瑜伽派哲学
一、瑜伽源流
二、自性与神我
三、三昧说
四、八支行法
第五节 胜论哲学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
三、因中无果论
第六节 正理派哲学
第七节 弥曼差派哲学
一、《弥曼差经》
二、自真说
三、量论
四、声常住说
五、无前说
第八节 吠檀多派哲学
一、《梵经》
二、梵因说
三、梵我不一不异说
第五章 西汉至隋唐的中国哲学(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
第一节 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天人感应”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人性三品”
第二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
一、元气自然的宇宙观
二、重效验的认识论
三、“殊气相革”的辩证法
第三节 魏晋玄学
一、王弼的贵无论
二、郭象的独化论
第四节 隋唐佛教哲学
一、般若空宗的传入及其与玄学合流
二、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三、玄奘与唯识宗(法相宗)
四、法藏与华严宗
五、慧能与禅宗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
一、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说
二、天人不相预的无神论
三、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阿拉伯哲学的崛起(公元8——12世纪)
第一节 伊斯兰教和《古兰经》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
二、《古兰经》
三、逊奈
第二节 阿拉伯哲学的萌芽
一、阿拉伯哲学的产生
二、穆尔太齐赖派的哲学
三、伊斯兰教正统经院哲学
第三节 苏非派哲学
一、苏非派的思想来源和演变
二、伊本·阿拉比的泛神论
三、苏非派的主要思想
第四节 精诚同志社的哲学
一、精诚同志社及其论文集
二、自然哲学
三、认识论
四、伦理思想
第五节 阿尔·铿迭的哲学
一、阿尔·铿迭的生平和著作
二、阿尔·铿迭的世界观
三、阿尔·铿迭的认识论
第六节 阿尔·法拉比的哲学
一、法拉比的生平和著作
二、法拉比的存在论
三、法拉比的认识论
四、法拉比的伦理思想
第七节 伊本·西那的哲学
一、伊本·西那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西那的科学分类
三、伊本·西那的宇宙观
四、伊本·西那的认识论
五、伊本·西那的社会政治观点
第八节 阿尔·安萨里的哲学
一、安萨里的生平和著作
二、批判四大学派
三、真主创世说
四、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五、灵魂是永恒的,肉体死而复活
第七章 日本佛教哲学(公元8世纪——13世纪)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的神道教
一、天照大神的崇拜
二、《日本书纪》中的神道教
第二节 佛教传入和奈良六宗
一、佛教传入日本
二、奈良六宗
第三节 平安时期的佛教
一、天台宗
二、真言宗
三、净土宗
第四节 镰仓时期的佛教新宗派
一、佛教新宗派出现的背景
二、禅宗
三、曹洞宗
四、净土真宗
五、时宗
六、日莲宗
第五节 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编 东方哲学的繁荣
第八章 中世纪的印度哲学(公元7——17世纪)
第一节 后期婆罗门教哲学
一、数论演化成宗教哲学
二、瑜伽派的神秘主义化
三、胜论和正理派汇合
四、弥曼差派的无神论
第二节 不二论吠檀多
一、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吠檀多
二、商羯罗的不二论吠檀多
第三节 有神论吠檀多
一、罗摩奴阇的“有限不二论”
二、摩陀婆的“二元论”
三、尼姆巴尔迦的“二不二论”
四、伐拉巴的“纯粹不二论”
第九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哲学(公元11——18世纪)
第一节 程朱理学
一、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与“物极必反”论
二、朱熹的“理本气末”与“理一分殊”论
三、朱熹的“理主动静”与“一生两”论
四、程、朱的“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论
五、朱熹的理欲对立的唯心史观
第二节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的“心即理”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论
二、陆九渊的“切己自反”与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
一、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三、“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十章 阿拉伯——西班牙哲学(公元12——15世纪)
第一节 伊本·巴哲的哲学
一、伊本·巴哲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巴哲的宇宙观
三、伊本·巴哲的认识论
四、伊本·巴哲的社会伦理观
第二节 伊本·图斐利的哲学
一、伊本·图斐利的生平和著作
二、《哈义·伊本·叶格赞》
三、伊本·图斐利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伊本·路西德的哲学
一、伊本·路西德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路西德的宇宙观
三、伊本·路西德的“双重真理论”
四、伊本·路西德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四节 伊本·赫勒敦的哲学
一、伊本·赫勒敦的生平和著作
二、伊本·赫勒敦的世界观
三、伊本·赫勒敦的历史观
第十一章 室町、德川时代的日本哲学(公元14——19世纪)
第一节 五山禅僧的宋学
一、虎关师炼的思想
二、义堂周信的学说
三、歧阳方秀和桂悟了庵的思想
第二节 地方宋学
一、萨南学派
二、梅轩学派
三、公卿博士派
第三节 朱子学派
一、藤原惺窝的哲学思想
二、林罗山的哲学思想
三、山崎暗斋的哲学思想
四、贝原益轩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古学派
一、伊藤仁斋与崛河学派
二、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派
第五节 阳明学派
一、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
二、熊泽蕃山的哲学思想
三、大盐中斋的哲学思想
第六节 国学派
一、国学的先驱者荷田春满
二、贺茂真渊的“皇国之道”
三、本居宣长的复古神道
四、平田笃胤与复古神道
第七节 安藤昌益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一气之真道”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互性活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自然世”与“法世”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编 东方哲学的演变
第十二章 阿拉伯近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初)
第一节 伊斯兰各新教派
一、宛哈比派
二、赛努西派的新型“兄弟会”
三、伊朗巴布教派
四、苏丹玛赫迪教派
第二节 泛伊斯兰主义的哲学
一、阿富汗尼的哲学
二、阿布杜的哲学
三、泛伊斯兰主义的两重性
第三节 阿拉伯的启蒙运动
一、阿拉伯启蒙运动的兴起
二、叙利亚启蒙运动的先锋
三、杰出的舒马伊尔的学说
四、阿拉伯启蒙运动的进步性
第十三章 印度近现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中叶)
第一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
一、罗易的泛神论和启蒙思想
二、达耶难陀的多元论和宗教改革思想
第二节 辨喜的“实践吠檀多”
一、宇宙统一论
二、认识论思想
三、社会改革思想
第三节 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
一、梵与世界统一
二、梵人同一
三、认识的三阶段论
第四节 泰戈尔的“普遍和谐”哲学
一、神
二、人
三、自然
四、对立中的和谐
五、流转与韵律
第五节 甘地的“真理”和“非暴力”哲学
一、一神论与泛神论
二、真理就是神
三、“非暴力”
四、“坚持真理”
第十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公元18——20世纪初)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
第二节 康有为的哲学
第三节 谭嗣同的哲学
第四节 严复的哲学
第五节 章炳麟的哲学
第六节 孙中山的哲学
第十五章 日本近代哲学(公元19——20世纪中叶)
第一节 西周的哲学
一、汉译西方哲学术语的先驱
二、西周的实证主义哲学
三、“人世三宝说”
第二节 福泽谕吉的哲学
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
二、实证主义思想
三、“文明论”
第三节 中江兆民的哲学
一、自由民权思想
二、唯物主义思想
三、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第四节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
一、“纯粹经验”
二、“主客合一”
三、“场所逻辑”
四、西田哲学的实质
后记
东方哲学概论[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