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用四个章节的篇幅,阐述了南朝皇帝刘裕为代表的刘氏家族,不仅武功上建树大,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并力争超越传统的高门士族。在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上,体现为起步低微的刘氏不断文雅化、士族化。在创作方面,主要体现在诗歌、文两面的创作;在风格上,刘氏家族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目录
目录
?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章彭城地域与彭城刘氏
*节彭城地域地形及民风民俗
一、彭城地域地形及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二、彭城地域的民风民俗
第二节刘氏溯源及彭城刘氏
第三节南朝彭城刘氏中刘裕一支的发展轨迹
一、刘裕的家世
二、刘裕家族成员
三、刘裕成功的原因
四、刘宋政权的覆灭
第四节南朝彭城刘氏中刘孝绰一支的发展轨迹
一、刘勔在家族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
二、刘悛、刘绘等对家族地位的稳固和提升
三、刘孝绰家族在梁陈的发展轨迹
第五节南朝彭城刘氏的整体文化特征:从俚俗到文雅
一、彭城刘氏的俚俗风格
二、彭城刘氏由俚俗向文雅的转变
第二章南朝彭城刘氏文学创作
*节乐府诗创作
一、女性题材乐府诗
二、边塞题材乐府诗
三、其他题材乐府诗
四、彭城刘氏乐府的创新
第二节咏物诗创作
一、咏物诗范围的界定及咏物诗在南朝的兴起
二、南朝彭城刘氏诗人咏物诗的创作
第三节集宴诗创作
一、集宴诗的界定及南朝彭城刘氏与集宴诗的关系
二、南朝彭城刘氏集宴诗的创作
第四节文章创作
一、诏表文
二、书牍文
三、碑祭文
第三章南朝彭城刘氏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节刘宋帝室文学风格
第二节刘孝绰家族文学风格
第三节南朝彭城刘氏文学思想
第四章南朝彭城刘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节刘宋皇室爱文风尚及影响
一、自身喜好并创作诗文
二、文学独立成科
三、集会赋诗
第二节刘孝绰一支与齐梁诗歌格律化走向
一、诗歌格律化的缘起
二、彭城刘氏家族诗人群与王、谢家族诗人新体诗数据比较
三、彭城刘氏家族诗人群与萧氏皇族诗人新体诗数据比较
第三节刘宋皇室崇佛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刘宋皇室崇佛及原因
二、刘宋皇室崇佛对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影响
一、《世说新语》研者如云,仿作众多
二、《世说新语》成为后世文学典故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五节《文选》对文学的影响
一、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孝绰与《文选》的编撰
二、《文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与插画】
南朝彭城刘氏文学思想
正如*章所述,南朝彭城刘氏中的刘宋皇室一支,虽然在士族化、文雅化的道路上积极迈进,文学上取得不俗的成就,但因为激烈的宫廷斗争,加之皇祚短暂的原因,士族化与文雅化的进程因皇朝的覆灭戛然而止,无以形成文学之士遍地开花的文学世家,没有意识到、也来不及梳理自身的文学思想,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南朝彭城刘氏中刘孝绰一支的文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刘孝绰。刘孝绰既是彭城刘氏成员中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又是其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刘孝绰的文学思想首先体现在《昭明太子集序》里。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的关系非一般的过从甚密。刘孝绰与昭明太子相处甚久,据《梁书·刘孝绰传》记载,刘孝绰在东宫中曾任太子舍人一次(天监五年)、太子洗马二次(天监八年、九年)、太子仆二次(天监十九年、大通二年)、掌东宫管记二次(天监八年、十九年)。昭明太子与刘孝绰不但相处时日既长,且相交融洽、情款缱绻,《梁书·王筠传》载:“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刘孝绰的政治才能史无明文,且史载其与同僚颇多枘凿不合之处,“(孝绰)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反呼驺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除臧盾和沈僧杲外,与刘孝绰交恶的尚有彭城到氏兄弟、何逊等。由此可见,昭明太子恩宠刘孝绰并非出于其政治才能的考虑。《梁书·昭明太子传》载:“(太子)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以此觇来,昭明太子早慧且文才甚佳,比较容易对文学之士特别是文才早慧者青睐有加。而刘孝绰与王筠皆为早慧之人,史载二人“七岁能属文”,而且“萧统身边的文士,多数不长于诗,比较有诗才,且以诗著称的,只有刘孝绰和王筠”。刘孝绰与王筠正是以其早慧及诗才得到酷爱文学的昭明太子之赏识,“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虽同是著名诗人,似乎刘孝绰比王筠稍胜一筹,“高祖雅好虫篆,时因宴幸,命沈约、任昉等言志赋诗,孝绰亦见引。尝侍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赏,由是朝野改观焉”;“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所以在刘孝绰和王筠之间,萧统似更看重刘孝绰,“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
根据《昭明太子集序》中“粤我大梁之二十一载”之语推断,刘孝绰此序写于梁代普通三年(522年)。此年刘孝绰四十二岁,从《梁书》本传所载其“七岁能属文”的记载推算,刘孝绰此时已有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因此其文学创作已进入高峰期,其文学思想也日臻成熟。
窃以属文之体,鲜能周备。长卿徒善,既累为迟;少孺虽疾,俳优而已。子渊淫靡,若女工之蠹;子云侈靡,异诗人之则。孔璋词赋,曹祖劝其修今;伯喈笑赠,挚虞知其颇古。孟坚之颂,尚有似赞之讥;士衡之碑,犹闻类赋之贬。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假使王朗报笺,卞兰献颂,犹不足以揄扬著述,称赞才章,况在庸才,曾何仿佛?
刘孝绰在此首先提出,文人学士很难众体兼备,并以司马相如、枚皋、王褒、扬雄、陈琳、蔡邕、班固、陆机等著名作家为例,确证即使是前代声名卓著的作家,亦有无法兼备之处。然后,刘孝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即“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这种文学理想有两层内涵:其一是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其二是就作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而言。
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即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的特征。其中“典”与“野”,“远”与“放”,“丽”与“淫”,“约”与“俭”是两对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野”是在“质”与“文”的配合中“质”超过“文”。而“典”即是“雅”,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曰:“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为后世法。”这种“正”,既包括形式之正,又包括内容之正。“一般说来,‘雅’的形式是典丽纯朴、文质彬彬的,其传达方式含蓄委婉,节奏舒缓。文章的‘雅’还表现为思想的无偏,言辞雅致得体,若引述史事,也得言之凿凿,出之有据的”。因此,所谓“典而不野”,是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雅正的特点,“质”与“文”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质”彬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典”即“雅”虽然既包含有文学的内容又包含有文学的形式,但却更偏重于文学的内容,因为“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