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封国考疑

副标题:无

作   者:任伟著

分类号:

ISBN:978780190238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书摘:]其二,据《诗经》、《左传》等文献记载,鲁国当是始封于成王时,其始封君乃是周公旦之子伯禽。 《诗经·鲁颂·閟宫》曰:“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脐,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嗥之虚。” 这两段文字是大家所熟知的,从其分封的事物看,我们可以体会到周干室对于鲁同的重视程度是非同一般的。由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左传》均址认为鲁国乃成王所封。《诗经·鲁颂·闯宫》云:“王曰叔父”,此王必为成王,叔父为周公旦。始封君则是“鲁公”伯禽。笔者认为《诗经》、《左传》的成书年代要早于《史记》,因此其可信性要相对高一些。 再者,从文献内容本身看,《史记·周本纪》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左传》定公四年又言鲁国“因商奄之民”,也就是说鲁的分封必在灭商奄之后,方能分封鲁国于东夷之商奄旧地曲阜一带。那么武王之世周人的政治、军事势力是否能达到商奄旧地之曲阜一带呢?结合文献、考古资料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而曲阜古为奄国旧地,《说文·邑部》云:“郁,周公所诛,郁国在鲁。”奄即奄字。段玉裁《注》:“《玉篇》作周公所诛叛国,商奄,是也。奄、奄二字,周时并行。今则奄行而奄废矣。单呼曰奄,累呼曰商奄。……奄在淮北,近鲁,故许云在鲁,郑注《书序》云‘奄在淮夷之北’,注《多方》云‘奄在淮夷旁,是也。……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县城东二里有奄城,云故奄国;即《括地志》之奄里。’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云‘鲁国,古奄国’。” 由是可知,鲁国封地即在古奄国,位于东方。《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傅斯年先生曾言到,“武王伐纣,‘致天之届,于牧之野’。其结果诛纣而已,犹不能尽平其国,纣子禄父仍为商君,则东土之未大定可知也”。傅氏所言甚是。武王之世,周人并未平定东土。 鲁国的始封地确定下来之后,鲁国都城何在?其历史变迁如何?便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鉴于此,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鲁国是否有过迁都之举 (一)关于鲁都迁徙的几种说法 。《史记·鲁世家》谓鲁国封于少昊之虚曲阜,曰鲁。也就是说鲁国自始封时即建都于曲阜。《诗经·鲁颂·闼宫》、《左传》定公四年亦有此类说辞。而裴驷《史记集解》。引《世本》曰:“炀公徙鲁。”宋忠曰:“今鲁国。”依《世本》的记载,则是说鲁国至第三位国君炀公时方迁都于曲阜。面对这两种互有出入的文献记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对伯禽封鲁后,鲁是否有过迁都之举都未能彻底搞清楚。 一种观点认为,鲁国自伯禽始封就都于曲阜鲁城,至鲁倾公被楚所灭为止,鲁城的位置都没有变化,《世本》所言未必可信。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世本》所言还是可信的。但具体到炀公以前鲁的都城在哪里,学界却又是仁智互见,各有说法。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1)清人龚景瀚《鲁都考》认为:“伯禽及子考公皆都曲阜。考公之弟炀公始迁于奄城。传十数世人春秋后,鲁迁曲阜,盖在僖公时。”并认为曲阜、奄城二城相距不过三四华里远。此说郭克煜等学者从之。 此说谓“炀公始迁于奄城”,乃是因为炀公时奄人又叛,故炀公把都城由曲阜迁至奄城,以便更好地控制奄人。鲁国自伯禽始封至炀公时已50年,鲁国立国半个世纪,尚不能将距其都 城仅三四华里远的奄城彻底平服,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是令人难以信服的。至于所谓的春秋僖公时才复迁曲阜,证据亦是明显不足。 (2)有学者认为:“伯禽代周公就封是在河南鲁山。周公东征后,成王就封伯禽于曲阜。但由于东夷势力没有彻底征服,即便在曲阜曾长期驻军,也没有完全定居下来并建都于此,还是以山东、河南之间一带地区,作为他的根据地。”至“炀公克渊克夷”后,才建都于曲阜。 鲁之始封不在河南鲁山,前文我们已有论述。至于所谓的炀公时才定都于曲阜,不仅与文献、考古资料不符,而且与周初分封鲁侯于曲阜,使其拓展东土、安抚东夷的历史使命相违背。此种说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3)亦有学者则认为少昊之虚当在鲁北穷桑,伯禽初封很可能亦在此。而后“炀公徙鲁”即是指鲁都城由穷桑迁于曲阜。我们认为“少昊之虚”是一个泛指的地理区域,并非确指一城一邑。穷桑虽在此一区域内,但曲阜亦在此一区域内。据《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可知目前尚不能肯定“少昊之虚”即单指穷桑。另外,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的鲁国疆域超不出汶泗流域,而目前此一区域内除了曲阜鲁城外,尚未发现其他可能是鲁国都城的遗址。 以上三家之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都嫌证据不足。那么是否就可以说《世本》所载“炀公徙鲁”不足为信呢?我们认为《世本》所裁并非无因。 (二)炀公徙鲁 《世本》云:“炀公徙鲁”。《史汜·鲁世家》曰:“炀公筑茅阙门。”徐广曰:“一作‘第’,又作‘夷”’。有学者认为“茅”与“夷”通用,“筑茅阙门”即“筑夷阙门”。我们认为《世本》与《史记·鲁世家》所载,当是有联系的一件事情。“筑茅阙门”应是“炀公徙鲁”时建城筑门之举。那么炀公自何处迁至鲁城曲阜呢?我们认为当是自奄城。伯禽始封即居奄城。《左传》昭公九年:“薄姑、商奄,吾东土也。”服虔云:“薄姑、商奄,滨东海者也。薄姑,齐也。商奄,鲁也。”《后汉书·郡国志二》载:“鲁国,古奄国。”此奄国何在?《续山东考古录》卷一八曲阜县云:“服虔曰:商奄,鲁地。皇览云:奄国在鲁城内……纪要:奄在县东二里,仍在古城内也。”鲁城内还有“淹中”、“奄里”。这样看来,奄城就在鲁城内。清人龚景瀚所谓的鲁都有两城,为奄城,一为曲阜。是有道理的。据龚氏考证两城相距不过三四华里,鲁公盖迭居之,他们闾阎相接,后又联而为一。但龚氏认为鲁先都曲阜,炀公时才迁奄城是不可取的(见上文分析)。鲁建国后,伯禽与考公本居于奄城,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奄城已不能满足于这些发展的需要,可能伯禽时已着手修筑新城了。《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至炀公时大概新城已成,于是炀公“筑茅阙门”,并徙鲁居曲阜新城。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由于二城相距甚近。同处一地,后来便连为一城。即后世所谓的曲阜鲁城。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一历史细节还是清楚的,故其在行文中只言炀公“筑茅阙门”而不言“徙鲁”,因为二城已连为一城了。奄城、曲阜既然同处于鲁城内,后世文献便以鲁国都于曲阜以代之。结合考古调查,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西周时期鲁国疆域内除了曲阜鲁城,没有发现其他可能是鲁国都城的遗址。这从侧面也证明鲁自开国建都曲阜鲁城后,再无 它都。 二曲阜鲁城的考察 (一)曲阜之得名及鲁故城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 (1)曲阜之得名及地理位置。 曲阜之得名,是由地形而来。《尔雅·释地》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东汉应劭注:“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今之曲阜城东,还残存有一条委曲长八九华里的大阜,即土山。《释名》云:“土山曰阜。”曲阜之名当因土山而来。 . (三)诸说正误辨析 首先,可以否定的就是影响较大的晋阳(今太原)说。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晋阳说是以太原临近晋水为依据的,晋阳之得名亦源于此。《水经注·晋水》云:“晋阳,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然而,古时晋水并不仅此一条。平水又名晋水,对此文献有载。如: 《魏书·地形志》曰:“平阳有晋水。” 唐《括地志》亦曰:“今晋州所理平阳。平阳河水,一名晋水。” 宋《太平寰宇记》载:“平水,冀州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 《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平水,在府西南,源出乎山,一名晋水。”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知,平水亦名晋水。从这个角度考虑,古时晋阳或许并不在今太原一带,而有可能在乎阳(今临汾)一带。《水经注·汾水》曾否认平水为晋水,其曰:“平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俗以为晋水,非也。”然而,我们正可从郦道元《水经注》的辨非之语中,得知至少在南北朝时,确有晋水为乎水的说法,其实从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晋阳在太原之说亦足有所怀疑的。如郑玄《毛诗·唐谱》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刚,是尧始居也,后乃迁河东平阳。”此说无非是为了调停向北二晋水之言,而生出了帝尧迁都之举。看来郑氏对晋水是否就在今太原亦是不十分肯定的。 其实,两川时期太原、晋阳、晋水诸地名并不在今晋北。王玉哲先生曾列举数条证据,力证古之太原就在今临汾一带,所论至为精辟。”那么晋北之太原、晋阳等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晋北太原之名是较晚才出现的,本在晋南“到秦才北移其名于并州。遂历汉、唐迄明清二千余年其名不废,虽然或郡或州或县,地位升降不同,而始终在于并州晋阳县原地,二干余年来并无移易,于是北名大显,南为北夺,隐没不彰”。因为秦以后太原之名北移,所以至汉代时,或许班固著《汉书·地理志》就把太原、晋阳、唐等地名错放在了晋北,也才有了“晋阳(今太原)说”。可以肯定晋阳说是不可信的。 再结合考古发现,太原市位于夏墟范围以北200公里外,且经考古工作者的考古调查,古晋阳“不仅没有发现夏文化的遗址,连西周早期的遗物也未见到。”山西文物工作者亦对古晋 阳城遗址进行丁初步勘察,认为古晋阳的始建年代,绝对早不到西周初年。并且古晋阳在汾水之西与“在河、汾之东”亦不合。显而易见,晋阳说是不正确的。

目录

序言………………………………………………………朱凤瀚/1第一章 绪论………………………………………………………1第二章 鲁国的始封及相关问题研究……………………………14  第一节 关于“武王封周公于鲁”的不可信与

“成王封伯禽于鲁”………………………………14

一 关于“武王封周公于鲁”的质疑…………………14

二 鲁的始封君…………………………………………20

三 关于周人的继续东征………………………………23  第二节 鲁始封地问题的考证………………………………27

一 今河南鲁山说………………………………………27

二 今山东曲阜说………………………………………30  第三节 关于鲁都的迁徙问题与鲁都曲阜的考察…………34

一 鲁国是否有过迁都之举……………………………34

二 曲阜鲁城的考察……………………………………37  第四节 小结…………………………………………………44第三章 姜姓的起源地与齐国始封问题…………………………48  第一节 关于吕尚的族源、身世……………………………48

一 吕尚为“东夷之士”说……………………………49

二 姜姓起源于西土……………………………………49  第二节 西周齐国始封年代考………………………………54

一 关于武王之世封齐的质疑…………………………54

二 齐国的分封应在周人东征之后……………………57  第三节 关于齐国的始封疆域问题…………………………59  第四节 齐国都城变迁考述…………………………………64

一 齐国初都营丘………………………………………65

二 齐国都城迁徙考……………………………………70

三 齐都临淄故城的考察………………………………72  第五节 小结…………………………………………………76第四章 晋国分封诸问题与晋侯墓地研究………………………81  第一节 唐叔虞的身份与晋国始封原因……………………81

一 关于唐叔虞的身份…………………………………82

二 叔虞受封原因考辨…………………………………89  第二节 西周晋都地望之谜…………………………………92

一 晋都地望诸说辨析…………………………………93

二 天马一曲村遗址与晋都变迁考……………………102  第三节 晋侯墓地与《史记·晋世家》……………………115

.一 晋侯诸墓的年代顺序………………………………116

二 由考古资料看晋侯墓地的时代范围………………123

三 晋侯诸墓墓主的推定………………………………125

四 晋侯诸墓主人与《史记·晋世家》………………130  第四节 天马一曲村晋国遗址与西周年代…………………134  第五节 小结…………………………………………………138第五章 燕国始封与召公家族及相关问题………………………142  第一节 西周燕国铜器与召公封燕问题……………………142

一 克器铭文与第一代燕侯……………………………142

二 西周燕国始封的年代………………………………153  第二节 西周燕国青铜器与周初召公家族…………………159

一 关于召公爽的身世…………………………………159

二 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与燕君世系…………………170  第三节 西周燕都的考察……………………………………179

一 周初燕都诸说辨证…………………………………179

二 周初燕都——琉璃河古城兴废年代考……………183

三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燕都——古蓟城………192  第四节 琉璃河燕都遗址与西周年代………………………194  第五节 小结…………………………………………………200第六章 箕子与箕子走之朝鲜问题………………………………204  第一节 文献中的箕子与殷商时期箕氏的地望……………204  第二节 关于“箕子走之朝鲜”问题………………………208

一 箕子走之朝鲜的原因与时间………………………208

二 箕子朝鲜的地望考辨………………………………210  第三节 甲骨、金文中的“曩侯”与箕子关系之探讨……216  第四节 小结…………………………………………………220第七章 虢国的始封及其变迁考…………………………………225  第一节 虢国的始封…………………………………………225  第二节 东虢…………………………………………………227  第三节 西虢…………………………………………………229

一 西虢为虢叔的封国…………………………………229

二 关于西虢的始封地及虢季氏与虢叔氏的关系……233

三 西虢东迁与三门峡虢国墓及上阳城………………241  第四节 南虢、北虢与小虢…………………………………248  第五节 小结…………………………………………………251第八章 应国的始封与应监及应史问题…………………………257  第一节 西周应国的始封问题及亡国时间探析……………257

一 西周应国的始封君为谁……………………………257

二 考古发现与应国地望的确定………………………263

三 应国的亡国年代探析………………………………271  第二节 关于“应监”诸器与西周监国制度………………272

一 周初“监国”职能是“监之于外”与后世

“监国之制”是“监之于内”不同………………274

二 “应监”与“应侯”………………………………278  第三节 “应史”诸器与周代异姓史官……………………281  第四节 小结…………………………………………………287第九章 曾一随之谜试解…………………………………………289  第一节 从青铜器铭文看江汉曾国的族姓与地望…………290

一 江汉曾国的族姓……………………………………290

二 由考古发现看曾国的地望…………………………297  第二节 从文献记载看随国的族姓、地望…………………298

一 随国的族姓…………………………………………298

二 随国的地望…………………………………………299  第三节 曾一随关系考略……………………………………301

一 由考古发现谈曾国的建国与亡国年代……………301

二 文献中的随史………………………………………310

三 曾一随关系诸说辨析………………………………312

四 曾国吞并随说的可信性……………………………318  第四节 关于究竟有几个曾国的问题………………………320

一 山东姒姓之曾国……………………………………320

二 河南柘城之曾春秋时非为曾国……………………323  第五节 小结…………………………………………………325第十章 关于“太伯奔吴”及相关问题…………………………330  第一节 由文献记载看“太伯奔吴”的可靠地望…………330

一 太伯之吴国为姬周之后……………………………331

二 太伯之吴国地望探讨………………………………334  第二节 由考古发现看太伯奔吴至江南的可信性…………347

一 从商文化对南方影响的范围谈起…………………347

二 由皖南、宁镇地区的考古发现探索太伯之吴国…353

三 太伯奔吴迁徙路线的推测…………………………361  第三节 关于《宜侯矢簋》的讨论…………………………364  第四节 小结…………………………………………………369第十一章 结语与余论……………………………………………374  第一节 结语…………………………………………………374  第二节 余论:由封国考疑看西周分封的几个问题………379附 表………………………………………………………………384主要参考文献………………………………………………………387后 记………………………………………………………………399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西周封国考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