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红楼梦考论(修订版)》是作者自1982年以来从事《红楼梦》研究的一点心血结晶,继《红楼十二论》出版后又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上编三篇,考中含论,从不同角度考证了《红楼梦》的著作权、曹雪芹的生卒年,以及小说的成书过程和大观园的时间跨度等一些重要问题。中编十篇,论中含考,从不同层面研讨了《红楼梦》的思想意蕴、主题学、结构学、文化学、审美特征等。下编五篇,就《红楼梦》的道德观念、人性观念、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分别与中国其他五大古典小说作了比较研究,以见其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红楼梦考论(修订版)》对小说文本的研讨辩证地运用还原批评和接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且尝试着将文本、文献、文化作整合一体的研究。这在方法论上也是个可喜的创获。
目录
红学的新贡献——《红楼梦考论》序 冯其庸
前言
上编
《红楼梦》作者考
一 小引
二 乾隆年间的看法
三 脂砚斋们的说法
四 如何理解书中的“矛盾现象”
曹雪芹生年考
一 引言
二 评胡适的前后三种说法
三 评周汝昌的“雍正甲辰”说
四 评李玄伯的“康熙乙未”说
红楼梦考论
五 说曹雪芹生于康熙戊戌年
六 说曹雪芹的卒年问题
巧姐的人生历程及大观园的时间跨度考
一 小引
二 巧姐与大姐:说《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三 巧姐与香菱:说巧姐被卖时的年龄与大观园的时间跨度
四 巧姐与二丫头:说巧姐的最后归宿与贾府的“琮兰齐荣”
中编
论《红楼梦》与启蒙主义人性思潮
一 引言
二 美——人的仪表
三 美——人的才智
四 美——人的情欲
五 美——人的本性
六 简短的结语
略论《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一 小引
二 旨在揭示地主阶级必然衰败之内因
三 旨在传达“王道乐土”上的呼号
四 旨在塑造“千古未有之一人”
略论《红楼梦》形象体系内部构成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一 释贾宝玉的一句“呆话”
二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宝珠”
三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死珠”
四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鱼眼睛”
五 结语
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
一 我对书中神道问题的基本看法
二 非因神设事,是以事设神
三 一支王道曲,千红无孑遗
四 “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
论《红楼梦》的悲剧底蕴
一 书中交织着两种审美视点
二 世上鲜见的大善人
三 天下少有的幸运儿
四 大幸者的不幸,大善者的不善
论《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多层次性
一 引言
二 情爱的颂歌
三 童心的赞歌
四 青春的悲歌
五 结论和余论
论《红楼梦》主线与明清小说传奇结构形态
一 引言
二 说“通灵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三 说贾宝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四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论《红楼梦》的结构学
一 引言
二 本旨:三种悲剧构架
三 情节:“三波九折”相激成澜
四 主线:一主双宾联络交互
五 余论:“三”和“四”及“正”和“闰”
《红楼梦》的均衡美及其数理文化论纲
一 引言
二 从芳官的耳环说起
三 从人物安排上说起
四 从章回布局上说起
五 从重大关目上说起
六 从情节线索上说起
七 从通部格局上说起
八 结论
九 余论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一 引言
二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社会基础
四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文化沿革
六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历史限度
下编
究竟是想规范封建道德,还是在批判封建道德——《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道德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是讽喻文学,还是叛逆文学
三 是憧憬“仁政”,还是嘲讽“仁政”
四 是讴歌“三纲”,还是讥刺“三纲”
五 是褒扬“常人”,还是颂扬“真人”
究竟是主张制约“童心”,还是鼓吹放纵“童心”——《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说两部小说都肯定“童心”而同中有异
三 说两部小说都诮儒毁僧谤道而同中有异
四 说两部小说都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同中有异
究竟是人间喜剧,还是时代悲剧——《红楼梦》与《金瓶梅》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从作品的描写对象来说
三 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说
四 从作品的行文如绘来说
五 结论和余论
究竟是悲怆地缅怀三代,还是苦痛地求索未来——《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说两部小说思想意蕴的异同
三 说两部小说天良内涵的异质
四 说两部小说文化沿革的异途
五 余音
究竟是“讽喻文学”的佳作,还是“叛逆文学”的经典——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一 引言
二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基本方法
三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指导思想
四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总体功过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
上编
《红楼梦》作者考
一 小引
二 乾隆年间的看法
三 脂砚斋们的说法
四 如何理解书中的“矛盾现象”
曹雪芹生年考
一 引言
二 评胡适的前后三种说法
三 评周汝昌的“雍正甲辰”说
四 评李玄伯的“康熙乙未”说
红楼梦考论
五 说曹雪芹生于康熙戊戌年
六 说曹雪芹的卒年问题
巧姐的人生历程及大观园的时间跨度考
一 小引
二 巧姐与大姐:说《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三 巧姐与香菱:说巧姐被卖时的年龄与大观园的时间跨度
四 巧姐与二丫头:说巧姐的最后归宿与贾府的“琮兰齐荣”
中编
论《红楼梦》与启蒙主义人性思潮
一 引言
二 美——人的仪表
三 美——人的才智
四 美——人的情欲
五 美——人的本性
六 简短的结语
略论《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一 小引
二 旨在揭示地主阶级必然衰败之内因
三 旨在传达“王道乐土”上的呼号
四 旨在塑造“千古未有之一人”
略论《红楼梦》形象体系内部构成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一 释贾宝玉的一句“呆话”
二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宝珠”
三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死珠”
四 说作者笔端的人中“鱼眼睛”
五 结语
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
一 我对书中神道问题的基本看法
二 非因神设事,是以事设神
三 一支王道曲,千红无孑遗
四 “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
论《红楼梦》的悲剧底蕴
一 书中交织着两种审美视点
二 世上鲜见的大善人
三 天下少有的幸运儿
四 大幸者的不幸,大善者的不善
论《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多层次性
一 引言
二 情爱的颂歌
三 童心的赞歌
四 青春的悲歌
五 结论和余论
论《红楼梦》主线与明清小说传奇结构形态
一 引言
二 说“通灵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三 说贾宝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四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论《红楼梦》的结构学
一 引言
二 本旨:三种悲剧构架
三 情节:“三波九折”相激成澜
四 主线:一主双宾联络交互
五 余论:“三”和“四”及“正”和“闰”
《红楼梦》的均衡美及其数理文化论纲
一 引言
二 从芳官的耳环说起
三 从人物安排上说起
四 从章回布局上说起
五 从重大关目上说起
六 从情节线索上说起
七 从通部格局上说起
八 结论
九 余论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一 引言
二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社会基础
四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文化沿革
六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历史限度
下编
究竟是想规范封建道德,还是在批判封建道德——《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道德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是讽喻文学,还是叛逆文学
三 是憧憬“仁政”,还是嘲讽“仁政”
四 是讴歌“三纲”,还是讥刺“三纲”
五 是褒扬“常人”,还是颂扬“真人”
究竟是主张制约“童心”,还是鼓吹放纵“童心”——《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说两部小说都肯定“童心”而同中有异
三 说两部小说都诮儒毁僧谤道而同中有异
四 说两部小说都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同中有异
究竟是人间喜剧,还是时代悲剧——《红楼梦》与《金瓶梅》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从作品的描写对象来说
三 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说
四 从作品的行文如绘来说
五 结论和余论
究竟是悲怆地缅怀三代,还是苦痛地求索未来——《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说两部小说思想意蕴的异同
三 说两部小说天良内涵的异质
四 说两部小说文化沿革的异途
五 余音
究竟是“讽喻文学”的佳作,还是“叛逆文学”的经典——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一 引言
二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基本方法
三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指导思想
四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总体功过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红楼梦考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