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根据高等工业学校电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并兼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编写的。
全书分为十一章,即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电路的等效变换;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与定理;正
弦稳态电路分析;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三相电路;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与信号的频谱;电路的频率特性与谐
振;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和
二端口网络。
本书力求重点突出,论述详细,贴近实用。为便于
自学,本书各章节后一般配有练习与思考题和习题。本
书可作为一般高等工业学校本,专科电类相应专业,机
电一体化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
术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夜大、函大相应专业使用。
片断:
为二端元件,具有三个及三个以上端钮的称为多端元
件。三种基本电路元件属于无源二端元件。理想电源属于有源二端元件。耦合电感元件、
理想变压器和受控源属于多端元件。用理想电路元件和理想导线组成的电路称为电路模
型。电路模型是实际电路的抽象。在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讨论的电路都是电路模
型,简称电路。图1-1b就是手电筒电路的电路模型。
理想电路元件的引入,使得在所讨论的电路中,所有的电磁现象都只能集总(集中)在元
件的内部发生。即能量的消耗发生在电阻元件的内部,电场和磁场的储存发生在电容和电
感元件的内部。所以,理想电路元件又称为集总参数元件。用集总参数元件构成的电路,称
为集总参数电路。由于在集总参数电路中,电磁现象都集总在元件内部发生,这就出现了电
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分离。根据电磁场理论,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将产生电磁波。当电
路的几何尺寸与电路工作频率所对应的波长可相比拟时,电磁波的辐射将显著加强。电路
中的部分能量将随电磁波辐射到空间。这与能量的消耗都发生在电阻元件内部的假设不
符。因此,一个实际电路要按集总参数电路对待,就必须忽略由于电磁波的辐射而带来的能
量损失。即作为集总参数电路,必须满足电路的几何尺寸l要远小于电路工作频率所对应
的波长λ,即式中λ=c/f,c为光速,f为电路的工作频率。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流出一个二
端元件一端的电流,等于该时刻从另一端流入的电流,即电流通过电路不需要时间。
当电路的几何尺寸可以和电路工作频率所对应的波长相比拟时,这个电路就不能按集
总参数电路对待,而要用分布参数电路或电磁场理论来分析。本书只讨论集总参数电路。
在电路分析中,把作用在电路上的电源或信号称为激励,也叫做输入;由于激励,电路中
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称为响应,也叫做输出。所谓电路分析,是指在已知电路结构和元件参数
的条件下,讨论、寻求激励与响应的关系。如果已知激励和响应,去寻求电路结构和元件参
数,在电路理论中属于“电路综合”。本书只讨论电路分析方面的问题。
1.2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变量
电路分析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为了了解和决定电路的工作状态,即求解电路中各元件
上的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压是电路分析中的两个基本变量。所谓基本变量,是指用它们
可以方便地表示出电路中的其他物理量。例如,电功率就是电流和电压复合引伸出的一个
基本物理量。除了电流和电压之外,电荷和磁链也是基本变量。在电路分析中最常用的是
电流和电压,以及由它们引伸出的电功率。
1.2.1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律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电荷移动的速率即电流
的大小定义如下: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电荷量的代数和,称为电流。用符号i表示,即
电流以及符号i,既用来描述电荷做定向运动这一物理现象,又用来表示其量值大小。对于
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即时变电流用小写字母“i”表示;对于恒定电流即直流电流
用大写字母“I”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电荷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名称分别是安培(简称安,用A表示),
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和秒(用s表示)。在实际应用中,电流有时也常用其辅助单位:千
安(kA)、毫安(mA)和微安(μA),其换算关系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电流的实际方向被定义为正电荷移动的方向。在简单直流电路中(如
图1-1所示电路),电流的实际方向很容易判别。但是当电路比较复杂时,就难以判别电流
的实际方向。例如图1-3所示的桥式电路。电阻R5中的电流是从a流向b,,还是从b流向a,
或者电流为零,必须通过计算才能知道。而计算时又要求标出各元件上电流的方向,这就造
成了困难。另外,在交流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无法标出其实际方向。为
了便于计算,引入“参考方向”这一概念。对于电流这个在二端元件上只有两个可能方向的
物理量,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方向作为电流的参考方向。电流的参考方向用箭头表示。电路
计算结果或给定的电流值如果大于零,说明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同;如果小于零,则说明
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如图1-4a中,电流为正值,说明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同,即电
流确实是从a流向b。在图1-4b中,电流为负值,说明实际方向是从b流向a。电流的参考方
向也可以用双下标表示,如“iab”,表示所设参考方向是从a流向b,显然,iba=-iab。引入参
考方向以后,由流就成了代数量。
目录
目录
1.3.1 电压源
5.2.3 耦合电感T形电路分析
5.3 空心变压器
5.4 理想变压器
5.4.1 电压变换与电流变换特性
5.4.2 阻抗变换特性
习题
第6章 三相电路
6.1 对称三相电源及其连接方式
6.1.1 对称三相电源
6.1.2 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
1.3.2 电流源
6.2 对称三相负载及其连接方式
6.2.1 负载的星形接法
6.2.2 负载的三角形接法
6.3 三相电路的计算
6.3.1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3.2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6.4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6.4.1 三相电路的功率
6.4.2 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6.4.3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1.4 电阻元件及其一段含源电路的伏安特性方程
习题
第7章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与信号的频谱
7.1 周期性非正弦电流和电压
7.2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分解
7.2.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表达式
7.2.2 傅里叶系数的求解
7.3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功率
7.3.1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有效值
7.3.2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平均值
7.3.3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功率
1.4.1 电阻元件
7.4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的计算
7.5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与周期信号的频谱
7.5.1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7.5.2 周期信号的频谱
7.6 傅里叶变换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7.6.1 傅里叶变换
7.6.2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习题
第8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8.1 频率特性的概念
1.4.2 一段含源电阻电路的伏安特性方程
8.2 频域中的网络函数
8.2.1 频域中网络函数的定义
8.2.2 网络函数的类型
8.3 简单一阶网络的频率特性
8.3.1 一阶低通网络的频率特性
8.3.2 一阶高通网络的频率特性
8.4 串联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8.4.1 串联谐振电路
8.4.2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8.5 并联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1.5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
8.5.1 简单R、L、C并联谐振电路
8.5.2 实际电感线圈和电容并联的谐振电路
习题
第9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9.1 电路的暂态过程与换路定则
9.1.1 电路的暂态过程
9.1.2 换路定则
9.2 稳态值与初始值的确定
9.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5.1 电感元件
9.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9.5.1 RC电路的全响应
9.5.2 RL电路的全响应
9.6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9.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9.8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1.5.2 电容元件
9.8.1 RC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
9.8.2 RL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
9.9 几种典型的RC电路
9.9.1 RC微分电路
9.9.2 RC积分电路
9.9.3 RC耦合电路
9.9.4 RC加速电路
9.10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习题
第10章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1.6 基尔霍夫定律
10.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0.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0.1.2 几个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10.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0.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0.3.1 D(s)=0含有n个单根的情况
10.3.2 D(s)=0含有复根的情况
10.3.3 D(s)=0含有重根的情况
10.4 线性电路的s域模型
10.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0.6 网络函数
习题
第11章 二端口网络
11.1 二端口网络概述
11.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1.2.1 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
11.2.2 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
11.2.3 二端口网络的A参数
11.2.4 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
11.3 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1.3.1 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11.3.2 二端口网络的并联
11.3.3 二端口网络的串联
11.4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1.5 含二端口网络电路的分析
习题
1.7 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端口网络的概念
2.2 无源—端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2.2.1 电阻串联电路
2.2.2 电阻并联电路
2.2.3 电阻混联电路
2.2.4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2.3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网络的等效变换
2.4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4.1 实际电压源模型
2.4.2 实际电流源模型
2.4.3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5 简单含源—端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2.5.1 电源的串、并联
2.5.2 实际电源串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5.3 实际电源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6 等效电阻、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1.2 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变量
2.6.1 等效电阻
2.6.2 输入电阻
2.6.3 输出电阻
2.7 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简单电路的分析
2.7.1 受控源
2.7.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3章 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定理
3.1 支路电流法
3.2 回路电流法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3 节点电压法
3.4 叠加定理
3.5 替代定理
3.6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6.1 戴维南定理
3.6.2 诺顿定理
3.6.3 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
3.7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习题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4.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1.1 周期电压和电流
4.1.2 正弦交流电
4.2 正弦量的三要素
4.2.1 正弦量的三要素
4.2.2 正弦量的有效值
4.3 复数
4.3.1 复数的基本概念
4.3.2 复数的运算
4.4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1.2.3 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
4.5 单一参数电路中的正弦电流
4.5.1 电阻中的正弦电流
4.5.2 电感中的正弦电流
4.5.3 电容中的正弦电流
4.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4.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相量形式
4.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的相量形式
4.7 R、L、C的串联、复阻抗
4.8 R、L、C的并联、复导纳
4.9 复阻抗(复导纳)的串联与并联
1.2.4 电功率
4.9.1 复阻抗的串联、并联
4.9.2 复导纳的串联、并联
4.10 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互换
4.1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及功率因数
4.11.1 瞬时功率
4.11.2 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
4.11.3 无功功率
4.11.4 视在功率
4.11.5 复功率
4.11.6 功率因数的提高
1.3 独立电源
4.12 复杂交流电路的计算
习题
第5章 耦合电感电路与理想变压器
5.1 耦合电感元件及伏安特性
5.1.1 互感系数与耦合系数
5.1.2 互感电压
5.1.3 同名端
5.2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5.2.1 耦合电感串联电路分析
5.2.2 耦合电感并联电路分析
1.3.1 电压源
5.2.3 耦合电感T形电路分析
5.3 空心变压器
5.4 理想变压器
5.4.1 电压变换与电流变换特性
5.4.2 阻抗变换特性
习题
第6章 三相电路
6.1 对称三相电源及其连接方式
6.1.1 对称三相电源
6.1.2 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
1.3.2 电流源
6.2 对称三相负载及其连接方式
6.2.1 负载的星形接法
6.2.2 负载的三角形接法
6.3 三相电路的计算
6.3.1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3.2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6.4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6.4.1 三相电路的功率
6.4.2 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6.4.3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1.4 电阻元件及其一段含源电路的伏安特性方程
习题
第7章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与信号的频谱
7.1 周期性非正弦电流和电压
7.2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分解
7.2.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表达式
7.2.2 傅里叶系数的求解
7.3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功率
7.3.1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有效值
7.3.2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平均值
7.3.3 周期性非正弦量的功率
1.4.1 电阻元件
7.4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的计算
7.5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与周期信号的频谱
7.5.1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7.5.2 周期信号的频谱
7.6 傅里叶变换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7.6.1 傅里叶变换
7.6.2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习题
第8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
8.1 频率特性的概念
1.4.2 一段含源电阻电路的伏安特性方程
8.2 频域中的网络函数
8.2.1 频域中网络函数的定义
8.2.2 网络函数的类型
8.3 简单一阶网络的频率特性
8.3.1 一阶低通网络的频率特性
8.3.2 一阶高通网络的频率特性
8.4 串联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8.4.1 串联谐振电路
8.4.2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8.5 并联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1.5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
8.5.1 简单R、L、C并联谐振电路
8.5.2 实际电感线圈和电容并联的谐振电路
习题
第9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9.1 电路的暂态过程与换路定则
9.1.1 电路的暂态过程
9.1.2 换路定则
9.2 稳态值与初始值的确定
9.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5.1 电感元件
9.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9.5.1 RC电路的全响应
9.5.2 RL电路的全响应
9.6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9.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9.8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1.5.2 电容元件
9.8.1 RC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
9.8.2 RL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
9.9 几种典型的RC电路
9.9.1 RC微分电路
9.9.2 RC积分电路
9.9.3 RC耦合电路
9.9.4 RC加速电路
9.10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习题
第10章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1.6 基尔霍夫定律
10.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0.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0.1.2 几个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10.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0.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0.3.1 D(s)=0含有n个单根的情况
10.3.2 D(s)=0含有复根的情况
10.3.3 D(s)=0含有重根的情况
10.4 线性电路的s域模型
10.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0.6 网络函数
习题
第11章 二端口网络
11.1 二端口网络概述
11.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1.2.1 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
11.2.2 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
11.2.3 二端口网络的A参数
11.2.4 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
11.3 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1.3.1 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11.3.2 二端口网络的并联
11.3.3 二端口网络的串联
11.4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1.5 含二端口网络电路的分析
习题
1.7 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端口网络的概念
2.2 无源—端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2.2.1 电阻串联电路
2.2.2 电阻并联电路
2.2.3 电阻混联电路
2.2.4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2.3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网络的等效变换
2.4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4.1 实际电压源模型
2.4.2 实际电流源模型
2.4.3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5 简单含源—端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2.5.1 电源的串、并联
2.5.2 实际电源串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5.3 实际电源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6 等效电阻、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1.2 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变量
2.6.1 等效电阻
2.6.2 输入电阻
2.6.3 输出电阻
2.7 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简单电路的分析
2.7.1 受控源
2.7.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3章 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定理
3.1 支路电流法
3.2 回路电流法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3 节点电压法
3.4 叠加定理
3.5 替代定理
3.6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6.1 戴维南定理
3.6.2 诺顿定理
3.6.3 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
3.7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习题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4.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1.1 周期电压和电流
4.1.2 正弦交流电
4.2 正弦量的三要素
4.2.1 正弦量的三要素
4.2.2 正弦量的有效值
4.3 复数
4.3.1 复数的基本概念
4.3.2 复数的运算
4.4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1.2.3 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
4.5 单一参数电路中的正弦电流
4.5.1 电阻中的正弦电流
4.5.2 电感中的正弦电流
4.5.3 电容中的正弦电流
4.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4.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相量形式
4.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的相量形式
4.7 R、L、C的串联、复阻抗
4.8 R、L、C的并联、复导纳
4.9 复阻抗(复导纳)的串联与并联
1.2.4 电功率
4.9.1 复阻抗的串联、并联
4.9.2 复导纳的串联、并联
4.10 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互换
4.1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及功率因数
4.11.1 瞬时功率
4.11.2 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
4.11.3 无功功率
4.11.4 视在功率
4.11.5 复功率
4.11.6 功率因数的提高
1.3 独立电源
4.12 复杂交流电路的计算
习题
第5章 耦合电感电路与理想变压器
5.1 耦合电感元件及伏安特性
5.1.1 互感系数与耦合系数
5.1.2 互感电压
5.1.3 同名端
5.2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5.2.1 耦合电感串联电路分析
5.2.2 耦合电感并联电路分析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