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知识手册

副标题:无

作   者:高振铎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3280211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包括古籍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

目录


目录
古籍知识
一 古籍概说
(一)经部书
(二)史部书
1 纪传体
2 编年体
3 纪事本末体
4 政书体
(三)子部书
(四)集部书
(五)丛书
(六)类书
(七)方志
(八)笔记
二 书籍的历史
与书籍制度
(一)甲骨书
(二)青铜器书
(三)石经
(四)简策与简策
制度
(五)帛书与卷轴
制度
1 帛书
2 卷轴制度
(六)印本书与
册叶制度
版本学
三 古籍版本
(一)版本与
(二)拓本
(三)写本
1 初期写本
2 隋唐时期写本
3 敦煌写本
4 雕版印刷发明
后的写本
(1)《永乐大典》
5 两部最大的写本
(2)《四库全书》
(四)雕版书及其
版本特点
1 唐五代刻本
2 宋辽金刻本
3 元刻本
4 明刻本
5 清刻本
(五)活字本
1 泥活字本
2 木活字本
3 铜活字本
4 锡活字本
5 瓷活字本
6 铅活字本
(六)套印本
1 套印本的起源
2 明代套印本
3 清代套印本
1 佛藏
(七)佛道藏版本
2 道藏
(八)版本名
称释略
1 写本
2 刻本
3 活字本
4 孤本、珍本、
善本
5 近代印本
1 行款与版框
(九)版本款识
2 边栏与版口
(1)象鼻
(2)鱼尾
3 字体
(1)楷书
(2)匠体
4 特殊标志
(5)简体
(4)异体
(3)古体
(1)圈发
(2)句读
(3)篇章号
(4)墨围
(5)阴文
(7)口题
(8)耳格和耳题
(6)缺文
(9)栏外题
(10)插图
(11)书牌
(12)写书人和刻书人姓名
(十)版本鉴定
1 写本鉴定
2 刻本鉴定
3 活字本鉴定
2 一书目录与
1 什么是目录
群书目录
四 古籍目录
目录学
(一)目录与
3 什么是目录学
(二)目录的体
例与名称
1 目录体例
2 目录有关名称
(1)总序和小序
(2)类例
(3)著录
(4)互著与别裁
(5)解题与注释
(三)目录的作用
(四)目录的种类
(1)《别录》与
1 两汉魏晋南北朝目录
《七略》
简介
(五)古典目录
(2)班固的《汉
书·艺文志》
(3)《中经》与《中经新簿》
(4)《七志》与《七录》
2 隋唐五代目录
(1)《隋书·经
籍志》
(2)《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
3 宋元目录
(1)宋代官修书目与《宋史·艺文志》
(2)《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
(3)郑樵《艺诂略》
(4)马端临《经籍考》
4 明代目录
(1)《文渊阁书目》
(2)明代私家目录举要
(3)《明史·艺文志》的编纂与《千顷堂书目》
(1)《四库全书总目》及胡玉缙《补正》、余嘉锡《辨证》
5 清代目录
(2)正史艺文志的补撰与清代版本目录、专科目录的兴盛
(3)《书目答问》与《书目答问补正》
6 解放前后古籍
目录
(1)孙殿起《贩书偶记》
(2)雷梦水《贩书偶记续编》

1 何谓校勘
(一)校勘与校勘
五古籍校勘
2 何谓校勘学
(二)校勘工作要求
1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2 要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知识
(1)古籍目录知识
(2)版本学知识
(3)文字知识
(4)文体知识
(三)校勘方法
1 对校
2 本校
3 他校
4 理校
(四)校记
1 校记的体裁
2 撰写校记的注意事项
3 校记的作用
(五)历代校勘成果简介
1 郑玄的群经笺注
2 《春秋左氏传集解》和《书证》
3 《匡谬正俗》和《经典释文》
4 《文苑英华辨证》和《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5 胡应麟的《经籍会通》
6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群书拾补》
(1)《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2)《群书拾补》
(3)清人校勘成果简明书目
7 《说文解字诂林》和《校勘释例》
1 伪书产生的原因
原因和种类
六 古籍辨伪
(一)伪书产生的
(1)因好古而托古
(2)牟利求名
(3)政治斗争的需要
(4)学术斗争的需要
(5)诬陷栽赃作伪以诬人
(6)剽窃他人作品
(7)借长期收藏而作伪
(9)借无撰人而伪托
(8)嫌己之名而
伪题
2 伪书的种类
(1)全部伪
(2)伪中有伪
(3)真中有伪
(4)伪中有真
(5)真伪相杂
(二)辨伪的历史
方法
(三)辨别伪书与
考证年代的
1 从目录著录上考察源流以辨真伪
2 从作品本身上辨别真伪
(1)分析作品思想
(2)查核史实
(3)考察文体
(4)研究文法
(6)考察词句
(5)考证文字
3 研究版刻特征以辨真伪
4 寻找各种旁证以辨真伪
(四)辨伪需要注
意的几个问

1 要有正确的目的
2 要掌握科学的辨伪方法
3 要细加鉴别和分清作伪程度
5 辨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4 要充分认识伪书的价值
(五)主要参考书
七 古籍辑佚
(一)古籍的散佚
和辑佚
1 古籍的亡佚
2 辑佚、辑佚书
3 辑佚的意义
1 辑佚的起源
(二)辑佚的历史
2 宋代的辑佚书
3 元明的辑佚活动
4 清代的辑佚工作
5 现代的辑佚工作
(三)辑佚学的研

1 古代的辑佚理论
2 现代辑佚学的研究
(四)辑佚书的资
料源渊
2 辑佚与史书
1 辑佚与类书
3 辑佚与诗文总集
4 辑佚与地志
5 辑佚与古书注

6 辑佚与杂纂杂

7 辑佚与金石考古文献
关知识
1 目录学与辑佚
(五)辑佚学的相
8 辑佚与同类书
2 校勘学与辑佚
3 辨伪学与辑佚
八 古籍标点
(一)古籍标点的
意义
(二)句读的起源
和发展
号的用法
(三)古籍标点符
意事项
1 注意标点的理论研究和校点的通例
(四)古籍标点注
2 注意标点的风

3 注意准确和灵活的关系
4 注意韵文标点
的特殊规定
5 不宜使用的一些标点符号
1 不明词义致误
(五)标点致误举

2 不察语法致误
3 不通音韵致误
4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致误
九 古籍新注
(一)新注古籍的
要求
1 集注
类型
(二)古籍新注的
2 补注
3 新注
4 选注
5 综合普及
(三)古籍新注的
内容
1 关于注音
2 关于释文
语言
(四)古籍新注的
十 古书的文体
(一)文体的产生和发展
1 先秦
2 秦汉
3 魏晋六朝
4 唐宋以后
(1)《诗经》
1 韵文
(二)文体的分

(2)《楚辞》
(3)汉赋
(4)乐府
(5)古诗
(6)近体诗
(7)词
(8)散曲
2 骈体文
(1)论辩体
3 散文
(2)序跋体
(3)奏议体
(4)书牍体
(5)赠序体
(6)诏令体
(7)传状体
(8)碑志体
(9)杂记体
(10)箴铭体
(11)颂赞体
(12)哀祭体
(13)典志体
(14)叙记体
4 语体文
(1)语录体
(2)笔记体
(3)章回体
1 《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
(三)历代文体专著介绍
2 《文章缘起》
3 《文心雕龙》
4 《文选》
5 《文苑英华》
6 《文章正宗》
7 《文体明辨》
8 《古文辞类纂》
9 《经史百家杂钞》
(一)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1 类序法
十一 常用工具书
2 字序法
(1)形序法
(2)音序法
(二)查文字
1 常用字
2 冷僻字
3 古体字
4 古音韵
5 古字义
(三)查词语
1 语文词语
2 成语典故
3 方言俗语
4 文言虚词
5 名物术语
(四)查语句
1 文句来源
2 诗词出处
1 史事故实
(五)查事物
2 事物起源
3 典章制度
4 职官官制
(六)查图书
1 综合图书
2 专题图书
3 古籍版本
4 古代丛书
5 地方史志
6 历代书目
(七)查论文
1 各科论文
2 专题论文
3 文集篇目
(八)查人物
1 生平简况
2 传记年谱
3 生卒年代
4 别名字号
1 古今地名
(九)查地域
2 疆域沿革
(十)查年代
1 年代对照
2 历法换算
3 史事纪年
(十一)工具书之工具书举要
结构
1 “六书”的名称与次第
一文字
(一)汉字形体的
古代汉语知识
2 “六书”的定义与例字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3 象形字分析举例
(6)假借
4 指事字分析举例
5 会意字分析举例
6 形声字分析举例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1 汉字形体演变概况
2 汉字的主要形体
(1)甲骨文
(2)金文
(3)古文
(4)籀文
(5)小篆
(6)隶书
(7)草书
(8)楷书
(9)行书
3 汉字形体演变
与古书阅读
(古体字与楷体字对照表)
1 古今字及其举例
式障碍
(三)阅读古书遇
到的书写形
(常用古今字表)
2 异体字及其举例
(1)造字的异体
(2)繁简的异体
(A造字的异体字表)
(B繁简的异体字表)
(常用通假字表)
3 通假字及其举例
4 归并字及其举例
(常用归并字表)
二 词汇
(一)单音词与复
音词
1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1)多义性
(2)灵活性
(1)单纯词
2 古代汉语双音词分析
(3)能产性
(2)合成词
3 正确区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1)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
(2)联绵词的不可分性与书写形式的多样化
(3)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不能等量齐观
(4)同义词的组合成词与解体复原
历史词
(1)古用今废的
1 古今词汇
(二)古今词汇与古今词义
(2)古今传承的通用词
2 古今词义
(1)古今词义差别概述
(2)如何区分古今词义
(3)古今词义差别举例
(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2 掌握词的本义的作用
3 如何推断本义
4 引申义是怎样
产生的
5 引申义的范围
(1)引申义与同音词的关系
(2)引申义与同源词的关系
6 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2)条件引申
(3)修辞引申
(4)语法引申
(四)同义词与同
义词辨析
1 辨析同义词的
意义
2 辨析古代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3 古代同义词差别的项目
4 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方法
(1)词源分析法
(2)义素分析法
(3)义列分析法
(4)搭配分析法
(5)反义分析法
(五)同源词
1 什么是同源词
2 同源词的类型
(1)比拟
(2)滋生
(3)关联
(4)裂变
(5)语法变义
3 同源词的判断
4 同源词举例
(六)成语与典

1 成语与典故的区别及其联系
2 成语与典故的选材及提炼
(1)截取后直接
使用的
(2)截取后加工的
原义的
(1)直接使用
3 成语与典故
在意义上的活用
(2)意义有变化的
4 成语与典故的结构特点
(1)由于语言的影响而改变的
(2)由于修辞上的需要而改变的
三 音韵
(一)古声韵研究
简史
(二)著名声韵学者及其著作
(三)古声韵名

1 声母
2 韵母
3 声调
(四)上古音系
1 上古声母系统
2 上古韵母系统
3 上古声调
4 上古常用字
声韵表
(五)中古音系
1 《广韵》的沿革及体例
2 《广韵》的声母
(1)《广韵》的声类
(2)《广韵》的声母
(3)《广韵》的声母与普通话声母比较
(1)《广韵》的韵类
3 《广韵》的韵母系统
(2)《广韵》的韵母
(3)《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
4 《广韵》的四声
(1)平声分阴平、阳平
(2)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5 《广韵》声类暨反切上字表
6 《广韵》声类表
7 《广韵》韵类暨反切下字表
(2)“读若”法
(1)描写法
(3)“直音”法
(六)古代注音
1 “反切”出现以前的注音方法
方法
(4)“直音说明”法
2 反切
(1)反切的基本
原则
(2)反切的改进
(3)反切拼读的变例
(七)古书的读

1 词义与词的读音
(1)由于“通假”造成的读音问题
(2)由于“假借”写词法造成的读音问题
(3)由于词义分化创造新词造成的读音问题
2 古籍中的特殊读音
(一)古代汉语语法举要
1 名词作状语
四 语法
2 活用作动词
3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4 宾语前置
5 判断句
6 被动句
7 省略
(二)文言虚词
1 明喻
2 暗喻
(一)比喻
五 修辞
3 博喻
(二)引用
1 引言
2 引事
(三)借代
1 以事物的性质、特征相代
4 以具体代抽象
2 以部分代整体
3 以专名代通名
5 以质料、工具相代
6 比喻借代
(四)委婉
1 交际辞令
2 避讳
(五)敬谦
1 词组中的对文
(六)对文
2 句中的对文
3 句间的对文
(七)变文
(八)互文
(九)割裂
(十)倒置
(十一)并提
1 传
(二)训诂体

定义
(一)训诂学
六 训诂
2 解
3 说
4 记
5 微
6 隐
7 注
9 训
8 笺
10 诂
11 章句
12 集解
13 义疏
14 音义
15 诠
16 校
17 述
18 订
1 也、者、诸
(三)训诂术语
2 曰、为、谓之
3 谓、言、此言、言此
4 貌、之貌
5 所以
6 犹
7 之言、之为言
8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9 辞、词
10 当作、当为
13 古声同、古字同
14 今文、古文、故书
11 属、丑、别
12 声
15 互言、互见、互体、互辞
16 浑言、析言;对文、散文
17 或为、或作、本作、一本作
18 如、若、似
19 未闻、未详、
待考
(2)形训的作用
(1)什么叫形训?
1 形训
(四)训诂方法
(3)运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
2 义训
(1)直训
(2)同训
(3)互训
(4)递训
(7)描写说明
(6)譬况
(5)反训
(8)标明义界
3 声训
(1)声训发展的最初阶段
(2)右文说
(3)同源说
(五)训诂学要籍介绍
1 《经典释文》
2 《古书疑义举例》
3 《读书杂志》
4 《经义述闻》
5 《释大篇》
6 《匡谬正俗》
7 《诸子评义》
8 《群经评议》
9 《群经音辨》
10 《果裸转语记》
14 《转语》
13 《通俗编》
12 《恒言录》
11 《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15 《文始》
16 《事物纪原》
17 《三才图会》、《图书编》、《壹是纪始》、《格致镜原》
(六)“五四”以
来训诂学专著
书目
2 星官的命名和数量
1 什么是天文
(一)天文星象
一 天文历法
文化知识
3 星空的区分与星图
4 星宿的分野
5 天文仪器
(1)测影的表
(2)仪象
(3)漏刻和其他计时器
(2)三垣
(1)二十八宿
6 常见概念
(3)黄道、赤道
(4)十二次
(5)七曜
(6)参商
(7)北斗、北极
(8)中星
(9)太岁
1 什么是历法
(二)历法纪时
(11)日食、月食
(10)十二辰
2 历法的确立与划分
(1)回归年、朔望月
(2)阳历
(3)阴历
(4)阴阳历
3 古代历朝的历法
(1)岁首与“三正”说
(2)秦汉历法
(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法
(4)隋唐五代历法
(5)宋辽金元历法
(6)明清历法
附:《中国历法总表》
4 少数民族历法
(1)藏历
(2)回历
(3)傣历
(1)干支纪时法
(4)彝历
5 时间纪法
(2)纪年法
(3)纪月法
(4)纪日法
(5)纪节、时法
(三)学习天文
历法知识的
意义
二 地理、政区、
都城
(一)地理知识与
要籍概述
(二)地图与地

1 地图
2 地记、图经和地方志
都城
(三)历代政区、
1 政区及其沿革
秦郡表
东汉十三州表
三国诸州表
西晋十九州表
唐十五道表
北宋二十三路表
元代省区表
明代政区简表
2 历代都城表
(四)一般地理名

三 家庭、宗法
制度
(一)家庭、宗法
制度研究的
意义和简况
1 原始社会的婚制
(1)原始群婚
演变
(二)婚姻制度的
(2)血缘群婚
(3)亚血族婚
(4)对偶婚
(5)一夫一妻制婚
2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制
(1)贵族阶层的一夫多妻制
(2)庶人实行一夫一妻制
(3)婚姻民俗的传承
(三)家庭形式的
演变
1 母系家庭公社时期的对偶婚家庭
2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双系家庭
3 父系大家庭
4 一夫一妻制家庭
5 奴隶社会的几种家庭
(1)一夫多妻制的贵族家庭
(2)庶人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6 封建社会的个体家庭和大家庭
(3)奴隶的家庭
(四) 亲属制度及其社会效果
1 分析亲属制度的方法
(1)世代的区分
(2)直系与旁系的区分
(3)长幼的区分
(4)性别的区分
(5)呼者性别的区分
(6)关系人性别的区分
(7)血亲与姻亲的区分
2 五服亲等制
(8)关系人生死的区分
附:本宗服制图
3 亲属关系的社会效果
4 父家长制家庭的内部职能
(五)宗族和宗法
制度
1 宗法制的基本精神
2 宗法制的内容
3 秦汉以后的宗法
(二)姓氏、名号
研究概况
(一)研究姓氏、名号的意义
四 姓氏、名号
(三)姓氏、名号
知识
1 姓的起源
2 姓的分化
附:先秦姓表
3 姓氏制度
(1)赐姓命氏和亡其氏姓
(2)姓的传递和分化的停止
(3)妇人称姓、男人称氏
4 同姓集团的演变
5 姓氏的改变
6 氏的来源和性质
7 周代的同氏集团
8 名和字
9 号、别号
10 诨号、雅号
11 室名、斋名
14 谥号
12 笔名、艺名
13 行第
五 称谓
(一)称谓概说
1 称谓的种类
2 称谓的社会性和具体用法
3 称谓用法的演变
4 称谓的地区特点
5 称谓的复杂性
6 称谓词的结构
7 称谓研究概况
(二)亲属称谓
1 直系尊亲称谓
(1)自远祖至父称谓
(2)称父母
2 旁系尊亲称谓
3 姻亲称谓
4 兄弟称谓
5 旁系卑亲称谓
6 夫妻称谓
7 直系卑亲称谓
8 妇称夫之亲属
9 夫称妻之亲属
10 姊妹称谓
11 其他亲属称谓
(三)君臣之间
称谓
1 臣民对天子称谓
2 天子自称
3 天子古称
4 称天子亲属
5 天子专称
(1)年号
(2)谥号
(3)庙号
(4)尊号
(5)徽号
6 天子称臣下
(四)官员间称


(五)师友间称

1 自称
(1)自称名
(2)第一人称代词
(六)人称常用
3 第二人称代词
5 贱称
4 第三人称代词
2 尊称
(4)身份职务与亲属身份的自称
(3)第一人称谦词
六 礼俗
(一)古代礼俗
概述
1 礼的概念和范畴
2 礼的产生和发展
3 礼的基本特点和社会意义
(二)礼学的研究和历代礼典的制订
1 礼学的研究
2 历代礼典的制订
(三)礼俗知识
1 吉礼
(1)郊天
(2)方丘
(3)大雩
(4)明堂
(5)朝日夕月
(6)大蜡
(7)灵星
(8)风师雨师及诸星祠
(9)社稷
(10)山川
(11)籍田
(12)先蚕
(13)宗庙
(14)袷禘
(15)荐新时享
(16)功臣配享
(17)天子七祀
(18)释奠
(19)巡狩
(20)封禅
(21)禜
(22)高禖
(23)祓禊
(24)诸杂祠
2 嘉礼
(1)冠礼
(3)婚礼
(2)笄礼
(4)受朝贺
(5)经筵
(6)读时令
(7)三老五更
(8)乡饮酒
3 宾礼
(1)朝觐
(2)聘礼
(3)三恪二王后
(1)出征
4 军礼
(2)軷祭
(3)田猎
(4)讲武
(5)命将出征
(6)宣露布
(7)祭马祖
(8)合朔伐鼓
(9)时傩
(10)射礼
5 凶礼
(1)丧葬
(2)山陵
(3)丧期
(4)丧服
(5)挽歌
6 礼容及其他
(1)坐
(2)箕
(4)拜礼
(3)跪、跽
(5)稽颡
(6)历阶
(7)揖礼
(8)左右方位
(9)堂室方位
(10)牺牲
(11)玉帛
七 冠服制度
(一)研究冠服制度的重要意义
1 原始社会
(二)我国历代服饰简况
2 先秦时期
3 秦汉时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5 隋唐五代时期
6 宋元时期
7 明清时期
八 学校、选举与科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演变
2 庠
(二)古籍中常见的古代教育词语
1 校
3 序
4 辟雍
5 ?宫
6 瞽宗
7 五学
8 太学
9 乡校
13 郡国学
14 县道邑侯国学
10 州序
12 家塾
11 党庠
15 鸿都门学
16 四姓小侯学
17 宗学
20 八旗教场官学
21 书院
18 旗学
19 盛京八旗官学
22 学堂
23 国子监
24 学校
25 儒学
26 史学
29 四门学
30 律学
28 文学
27 玄学
31 算学
32 书学
33 武学
34 社学
35 蒙古字学
36 阴阳学
37 蒙古国子学
38 回回国子学
39 四译馆
43 太学博士
42 博士
40 冬学
41 学官
44 五经博士
45 博士祭酒
46 国子祭酒
47 祭酒
48 司业
49 国子主簿
50 教授
53 学正
54 训导
51 助教
52 教谕
55 学录
56 教习
57 学政
58 山长
举制度及其演
(三)选举、科

60 国学
61 乡学
59 宗师
(四)选举、科举名词
1 选士
2 造士
3 秀士
4 俊士
5 命士
6 选举
7 察举
8 征辟
9 孝廉
10 秀才
11 贤良方正
12 赀选
15 对策
16 策问
13 赀郎
14 制举
17 射策
18 九品中正
19 科举
20 科目
21 科名
22 科甲
23 科第
24 科场
25 科试
26 岁考
27 岁试
28 科考
31 策试
32 策论
33 明经
29 策括
30 策学
34 学究
35 武科
36 武举
37 解元
40 孝廉方正科
42 状头
41 状元
39 孝弟力田
38 童子科
43 榜眼
44 探花
45 鼎甲
46 传胪
47 进士
48 进士科
49 举人
50 举子
54 春闱
53 秋闱
55 会试
51 乡试
52 大比
56 礼部试
57 省试
58 会元
59 殿试
60 进土及第
61 进士出身
65 院试
66 童生试
62 同进士出身
64 府试
63 县试
67 童生
68 诸生
69 廪生
70 增生
74 举监
73 监生
75 贡监
71 附生
72 庠生
76 荫监
77 例监
78 恩监
79 贡生
80 岁贡
81 选贡
82 恩贡
83 纳贡
84 拔贡
88 五贡
90 副榜
89 优监
85 优贡
87 例贡
86 副贡
91 金榜
92 生徒
93 乡贡
94 常科
95 出身
100 八股文
99 制义
101 帖括
97 连中三元
98 经义
96 三元
102 墨卷
103 硃卷
104 总裁
105 主考
111 同年
110 监临
109 帘官
108 同考官
107 座师
106 座主
112 门生
113 同案
114 题名录
115 同年录
116 弥封
2 谥法的起源
1 谥号

(一)谥法概
九 谥号与谥法
3 美谥与恶谥
4 单字谥与复字谥
5 请谥、议谥、赐谥
6 改谥
7 追谥
8 私谥
字荟编
(二)历代谥法用
十 避讳知识
(一)避讳的含

(二)避讳的起

1 名,人的灵魂标志
2 维护等级制度
3 表敬意
(1)避在位君主名
1 公讳对象

(三)避讳的对
(2)避庙讳
(3)避太子名
(4)避后妃名
(5)避皇后祖、父名
(6)避权贵名
(7)避权臣祖、父名
(8)避孔子名
4 迷信、身残避讳
2 私讳对象
3 使臣避出使国讳
(四)避讳的种

1 改各种名称
(1)改姓名
(2)改地名
(5)改物名
(6)改干支名
(3)改官名
(4)改书名
2 改各种名号
(1)改前朝年号
(2)改前人封号
(3)改谥号
3 改经史文字
4 改通常用语
6 禁捕鲤畜猪
7 避家讳辞官
5 避讳改数字
(五)避讳的方

1 改字
(1)改为同音字
(2)改为同义字
(3)改为异体字
2 减笔
(2)作空围
(1)空其字
6 空字
5 合字
3 增笔
4 拆字
(1)不讳嫌名
(4)君所无私讳
(2)二名不遍讳
(3)父母在避祖父母名
1 从习俗到定制

(六)避讳的演
7 以“某”、“讳”字代
(5)大夫之所有公讳
(6)诗书不讳
(7)临文不讳
(8)庙中不讳
2 定制从宽到严
(1)严惩触讳者
(2)避历代有为之君名
4 避讳对象的增加
3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不避讳到定讳制
5 避讳范围的扩大
(1)避名及字
(2)兼避嫌名
(3)二名遍讳
(4)恶意避讳
(5)禁寓意僣窃
(6)清初避胡虏夷狄字
6 避讳方法的改进
(七)避讳造成古籍混乱
1 造成人名混乱
(1)一人在二史中异名
(2)一人在一史中异名
(3)一人数名
(4)误二人为一人
(5)误一人为二人
2 造成地名混乱
(1)误一地为二地
(3)脱漏原来地名
3 造成书名混乱
(2)误二地为一地
4 造成官名混乱
5 改字而生讹疑
(1)回改而致舛误
(2)旁注连入正文
(3)改字致使原义不明
6 空字造成脱漏
7 书“讳”误作他人

1 释疑滞例
知识解决古籍
中的疑难问
(八)运用避讳
2 辨伪撰例
3 辨时代例
(九)历代帝王
讳字表
(十)避讳学主要参考书目
1 度量衡起源

(一)度量衡概
十一 度量衡知识
2 度量衡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3 封建社会度量衡的特征
(1)国家制度和民用度量衡的对立和统一
(2)地方度量衡的紊乱
(3)度量衡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度量衡的紊乱
(二)度量衡研究
概况
1 历代度量衡名称的沿革和变化及其进位
(1)度
(三)历代度量衡
对照
(2)量
(3)衡
附:地积
2 历代尺的长度对照表
3 历代量器对照表
4 历代衡器对照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古籍知识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