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学的基本原理》是一九六一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确定编写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一九六一年五月,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与上海市委的领导下,由上海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等单位的部分研究人员和青年教师集体编写。以群同志担任主编。初稿完成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在写作过程中,曾参考一九六○年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和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协作编写的《文学概论》讲义,其部分章节曾作为初稿的基础。初稿完成后,曾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在部分院校试用,并广泛地征求了京、沪两地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又作了两次较大的修改,于一九六三--六四年分上下册出版。参加工作的原编写组同志有(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生(复旦大学)、叶子铭(南京大学)、刘叔成(上海师范学院)、应启后(江苏师范学院),徐缉熙(上海师范学院)、袁震宇(复旦大学)、黄世瑜(华东师范大学)、曾文渊(上海文学研究所)。俞铭璜同志对原书的编写与审定,也曾做过许多工作。《文学的基本原理》出版后,虽然离高校文科通用教材的要求还很远,但却得到广大师生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原来准备在广泛听取意见之后再作进一步的修订,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横行,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
目录
修订本前言
三版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历来关于文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的见解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三节 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第四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第一编
第一章 文学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的起源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两种对立的文艺发展观
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学的阶级属性与服务对象
第一节 文学的阶级属性
作家的阶级性与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一定阶级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的党性和服务对象
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
社会主义文学的服务对象
第三章 文学的继承、革新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
第二编
第四章 文学的形象与典型
第一节 形象思维与形象创造
形象思维的性质与规律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第二节 文学的典型性
文学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第三节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
第三编
结束语
三版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历来关于文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的见解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三节 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第四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第一编
第一章 文学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的起源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两种对立的文艺发展观
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学的阶级属性与服务对象
第一节 文学的阶级属性
作家的阶级性与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一定阶级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的党性和服务对象
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
社会主义文学的服务对象
第三章 文学的继承、革新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
第二编
第四章 文学的形象与典型
第一节 形象思维与形象创造
形象思维的性质与规律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第二节 文学的典型性
文学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第三节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
第三编
结束语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