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内容提要
后结构主义文论思潮
是20世纪中后期在世界范
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
哲学运动。法国思想家拉
康、巴尔特、福柯、德里达
是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中坚
人物和主要代表。本书试
图从他们各自理论的内在
理路出发,全面阐述他们
的哲学和文学理论,从而
展示出他们的理论对人类
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挑战性
意义:“后”不是主要的,
“结构主义”也不是主要
的,理解“后结构主义”的
思想的核心才是最主要的。
没有迷信,没有盲从,没有
固执,永远在运思的途中,
思索着无思和未思……
片断:
的时候,就打破了当时法国学界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偏爱,而选
择了妄想狂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他注意到当时妄想狂致人死
命的现象,发现了弗洛伊德及其文章《论忌妒、妄想狂和同性
恋中的若干神经症机制》。但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现象学的,
而不是精神分析学的:他试图去理解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可理解
的现象,而不是要创立一种解放的心理疗法。
实际上,拉康遵循的是自己独特的道路。在弗洛伊德这方
面,他对于心理的研究所重新处理的是精神分析学所能涉及的
问题;在超现实主义这方面,虽然写作了关于帕潘(Papin)
姐妹的《妄想狂犯罪的动机》(Lesmotifsducrimeparano-
iaque)①,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拉康,不过也说
明了他在工作过程中对超现实主义的迷恋。
对拉康来说,一切选择都是为了艺术,为了个体与社会的
根本性改变。他认为社会制裁是对病人的一种帮助,至少,它
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医生的角色和以团体价值的名义实施
惩罚的社会的角色区分开来。②在1939-1945年的战争期间
和战后,拉康的反应具有揭示性。在《英国的精神病学和战
争》(Lapsychiatrieanglaiseetlaguerre)③中,他强调精神病
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的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他所感兴趣的是团
体的治疗和社会中个体的整合,而拒绝一切所谓革命的意识形
态。拉康梦想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与一种更好的社会结
构之间的合作,他本质上是一个讲究秩序的人,至少对其他人
来说是这样的。他认同于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的位置,
病人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理论阐释的出发点,一个符号,一个
能指,一个有待于理解的期待交流的文本。
二、回到弗洛伊德
拉康提出“回到弗洛伊德”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当时的
精神分析学界的情况是:有些学者不再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
有些学者虽然阅读弗洛伊德,但是读得很蹩脚,似懂非懂随心
所欲地理解弗洛伊德①;有些学者则是愚蠢而麻木地忠实于弗
洛伊德,认为一位并世无双的大师的著作中不会有陈腐过时的
东西②;有些学者干脆抛弃或者故意违背弗洛伊德的宗旨,把
自我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③。“回到弗洛伊德”对拉康来说,
是再一次明确精神分析学的任务和主旨,重新划定精神分析学
的边界。实际上拉康是从自己的思路和立场出发,试图进行精
神分析学学科的纯化工作。
“回到弗洛伊德”的方式是一种介入的方式,它涉及到精
神分析学的临床教学、理论和伦理,而且这三者是不可分离
的。如果说拉康一开始的设想是要把弗洛伊德主义的现象学经
验整合到一种更加广阔的新型的心理学学科中去,那么当他参
与到弗洛伊德学派中去的时候,他就是要把精神分析学这门学
科变成他所梦想的学科,使它能够在阐明人类心理现象的同时
阐明其它学科的基础。
后记:
后记
没有导师王岳川先生的信任、支持、指导和帮助,是不可
能有这样的一本书的。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从读书选题、章节
安排直到文字表达各方面都得到了先生毫无保留的指点和教
益,对于先生的感谢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只是因为自己个
人学养和识见上的不足,很多地方都没能达到先生所要求和期
望的高度,是深为可惜的事。希望将来进一步的努力能够弥补
当前的不足,写出令先生比较满意的文章,以不负先生的教
诲。
刘晓辉、钱翰和袁文静诸君在经济道义上的支援与图书资
料上的帮助,对我写作任务的早日完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李康君阅读了第一章的文稿,顾海燕君阅读了第二、三章
的文稿,各有教正,不但令全书生色不少,而且使我在知识上
获益匪浅。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法国文化中心资料室靳剑
君在文献书籍上的大力支持给我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我因此得以相当完备地阅读和参考所论述对象的著作。李
春颖、莫常红、袁家宏等同室诸君随时给予的方便和理解使我
长期拥有一个难得的安宁而舒适的工作环境。所有这些,我谨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确实,写作是能改变一个人的,特别是在写第一本书的时
候。“写过”与否是标志性的,至少在我看来,它是“江湖人”
(Homovagus)与“学院人”(Homoacademicus)的分界线。
生于草莽难免粗豪狂放,逍遥于天地之间而不知规矩为何物,
有些笑傲江湖的气概,一旦写作为文著书立说则不免温文尔雅
循规蹈矩转俗成真,写作意味着告别,意味着远离,象牙塔
高、江湖路远,实际上却是远离无形的江湖而进入有形的江
湖。无论是江湖人还是学院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反过来说,人又总是江湖中的人,
因为人总是不自由的自由人。纯粹的江湖人没有根基,纯粹的
学院人没有魄力。江湖人若能稍具学院人的气质,少一些冲动
和粗俗,慷慨豪迈而雍容有度,可为一时之豪杰。学院人若能
不失江湖人的气概,多一分性情和意气,平淡从容而酣畅淋
漓,可称一时之俊彦。不过,对我来说,江湖人也罢,学院人
也罢,我总是在流浪,作为江湖人是身的流浪,作为学院人是
心的流浪,总是身在而未在,心到而未到。无尽的江湖,无尽
的可能性,一切个人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相情愿。写作的完成并
不意味着愿望的实现,而是一次挑战和历险的开始。“写过”
与否是标志性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指的是写作的结果,文
本一经写出,就进入学界的流通,作者因此成为有待评判的对
象,一本书的写作总是暗含着作者命运的判断。
有机会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是非常高兴的,但我并不
对它抱有多大的期望,因为我深知它的粗陋和浅薄。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我对此深
为着迷,虽然它并非专门为我而说,我却感到它和我的气质和
命运密切相关。我高兴的原因在于,我终于有一次表达出自己
的感激的机会。确切地说,我是为了写作后记而写这本书的,
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我要感
谢我的老师和朋友们,当然还有我的亲人:多年的读书生活增
加了我的见识,也增添了父母的辛劳,增添了父母额间的皱
纹;慈爱的祖母为我的读书生活付出了无尽的心血,竟不能见
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出版,而今已墓草青青矣!一本书的完成在
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一个坟墓的筑就,希望它带着我的敬意与感
激,成为一种纪念和见证。
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我要向山东教育出版社的诸位先
生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目录
目 录
绪论 出位之思:论后结构主义
第一章 拉康:潜意识·语言·现实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特征
. 一、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学
二、回到弗洛伊德
三、父亲·母亲·女人
四、精神分析学的伦理
第三节 理论景观
一、镜像阶段
二、想象界·象征界现实界
三、潜意识和语言
四、菲勒斯的优先性
五、需求·要求·欲求
六、文学·文学批评
第二章 巴尔特:语言·符号·身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论·悖论
第三节 语言:写作的零度
第四节 符号:科学的谵妄
第五节 身体:文本的快感
第三章 福柯:知识·权力·责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著作与方法
第三节 知识:话语的秩序
第四节 权力:出位的思想
第五节 责任:自我的关切
第六节 批评的策略:知识—权力—责任
第四章 德里达:在场·踪迹·替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解构的策略
第三节 在场:本源的确证
第四节 踪迹:本源的迷失
第五节 替补:本源的空缺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绪论 出位之思:论后结构主义
第一章 拉康:潜意识·语言·现实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特征
. 一、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学
二、回到弗洛伊德
三、父亲·母亲·女人
四、精神分析学的伦理
第三节 理论景观
一、镜像阶段
二、想象界·象征界现实界
三、潜意识和语言
四、菲勒斯的优先性
五、需求·要求·欲求
六、文学·文学批评
第二章 巴尔特:语言·符号·身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论·悖论
第三节 语言:写作的零度
第四节 符号:科学的谵妄
第五节 身体:文本的快感
第三章 福柯:知识·权力·责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著作与方法
第三节 知识:话语的秩序
第四节 权力:出位的思想
第五节 责任:自我的关切
第六节 批评的策略:知识—权力—责任
第四章 德里达:在场·踪迹·替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解构的策略
第三节 在场:本源的确证
第四节 踪迹:本源的迷失
第五节 替补:本源的空缺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Literary theory of post-structuralism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