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入互动式政党一国家(IPS,Inter-activeParty-State)模型,把它作为分析和比较政党一国家体制及其转型的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ies)和差异性的一种综合经验方法。第二部分,根据IPS模型,以三个具体的政党一国家为例,从经验上阐明其结构及动态运行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导致的后果。对这三个案例的深入考察,也将展示IPS模型作为一种经验分析工具的适用性。
政党-国家体制运行及变迁的政治-经济-社会逻辑是什么?我们如何解释它们在运行及转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什么一些政党一国家施行了改革,而另一些政党-国家却没有施行改革?为什么一些政党-国家崩溃了,而另一些政党-国家却没有崩溃?为什么一些政党-国家在转型
中出现经济危机,而另一些政党一国家在转型中却实现经济增长?一些政党-国家的幸存,另一些政党-国家的消亡,以及它们在解体、崩溃和政治经济转型方面令人困惑的差异,使得以上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恰当解释。《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正是要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对此作出回答。
在《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的第二部分,我转向三个政党-国家之问的比较: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中国。基于IPS模型对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中国这三个政党一国家的形成、运行和转型进行案例研究,为分析各类政党一国家体制及其转型的差异性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三个国家的政党一国家历史,经验性地表明IPS模型所描述的再生产和转型的三种主要变型。经验分析同时也有助于控制IPS模型关于权力分配及其后果的理论假说。
目录
引言
缩写
第一部分 政党-国家的结构与动态运行:IPS模型
1 社会主义体制运行及变迁的理论与比较观点
2 构建互动式政党-国家(IPS)模型的方法论
2.1 从现实出发与经验证据
2.2 模型的理论扩展阶段
3 政党-国家的结构
3.1 政党-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依附性与利益关系的最终网络
3.3 关联的原则
4 政党-国家的动态运行
4.1 运行的主要原则
4.2 有选择的软结构约束与软预算约束
4.3 自我再生产中的陷阱
5 政党-国家结构及动态运行上的自我相似性
6 分歧的结构及动态运行背景
6.1 政党-国家类型多样化的结构背景
6.2 结构特征与自我再生产的动态运行
6.3 再生产约束硬化与结构特有的反应
6.4 再生产约束、外部约束与结构特有的选择性
7 自我再生产的特定模式与转型的路径
7.1 对不同的权力分配进行分组
7.2 权力分配的三种模式及其动态运行
7.3 模式特征与解体和演进的不同顺序
8 IPS模型动态框架中的术语解释
8.1 模式内的权力重组
8.2 模式转变
8.3 体制转变
8.4 机动空间及其动态扩张:在模式及体制内的权力转变期间,在模式及体制间的权力转变期间
9 基于IPS模型挑战有关改革和转型的比较观点
9.1 个体特征及绩效上的差异
9.2 比较改革文献中的改革分析
9.3 脱离结构背景的改革比较
第二部分 政党-国家从诞生到转型:罗马尼亚、匈牙利与中国
10 案例研究:引言
10.1 选择国家的条件
11 背离起点:自我掠夺型模式的多样性
11.1 历史背景
11.2 罗马尼亚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3 匈牙利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4 中国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5 结论
12 模式转变与维持
12.1 历史背景
12.2 罗马尼亚自我掠夺型模式的演进与维持
12.3 匈牙利权力结构中的模式转变(1956-1964)
12.4 中国的分权化-集权化摇摆与模式转变(1957-1977)
12.5 结论
13 运行:实施与结构相符的自我再生产工具
13.1 历史背景
13.2 罗马尼亚1965年之后的持续集权化
13.3 匈牙利分权化改革的发展(1968-1979)
13.4 中国资源创造型改革的发展(1978-1994)
13.5 结论
14 运动中的陷阱:自我毁灭和转型的模式特有性道路
14.1 历史背景
14.2 罗马尼亚的发展与转型
14.2.1 对再生产约束和外部约束同时硬化的适应及其后果(1976-1990)
14.2.2 解体与演进重叠——体制崩溃后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同时发生
14.3 匈牙利的发展与转型
14.3.1 对再生产约束和外部约束同时硬化的适应及其后果(1977-1988)
14.3.2 政党作为一种制度结构的解体
14.3.3 政治转型的经济条件
14.3.4 经济转型的政治条件
14.4 中国的发展与转型
14.4.1 在1989-1991年多米诺崩溃中幸存
14.4.2 通过网络相对和绝对收缩来刺激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14.4.3 1994年之后经济演进与绝对收缩加速同时进行
14.4.4 经济转型的政治条件
14.4.5 政治转型的经济条件
14.5 结论
15 结论
缩写
第一部分 政党-国家的结构与动态运行:IPS模型
1 社会主义体制运行及变迁的理论与比较观点
2 构建互动式政党-国家(IPS)模型的方法论
2.1 从现实出发与经验证据
2.2 模型的理论扩展阶段
3 政党-国家的结构
3.1 政党-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依附性与利益关系的最终网络
3.3 关联的原则
4 政党-国家的动态运行
4.1 运行的主要原则
4.2 有选择的软结构约束与软预算约束
4.3 自我再生产中的陷阱
5 政党-国家结构及动态运行上的自我相似性
6 分歧的结构及动态运行背景
6.1 政党-国家类型多样化的结构背景
6.2 结构特征与自我再生产的动态运行
6.3 再生产约束硬化与结构特有的反应
6.4 再生产约束、外部约束与结构特有的选择性
7 自我再生产的特定模式与转型的路径
7.1 对不同的权力分配进行分组
7.2 权力分配的三种模式及其动态运行
7.3 模式特征与解体和演进的不同顺序
8 IPS模型动态框架中的术语解释
8.1 模式内的权力重组
8.2 模式转变
8.3 体制转变
8.4 机动空间及其动态扩张:在模式及体制内的权力转变期间,在模式及体制间的权力转变期间
9 基于IPS模型挑战有关改革和转型的比较观点
9.1 个体特征及绩效上的差异
9.2 比较改革文献中的改革分析
9.3 脱离结构背景的改革比较
第二部分 政党-国家从诞生到转型:罗马尼亚、匈牙利与中国
10 案例研究:引言
10.1 选择国家的条件
11 背离起点:自我掠夺型模式的多样性
11.1 历史背景
11.2 罗马尼亚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3 匈牙利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4 中国自我掠夺型模式的确立
11.5 结论
12 模式转变与维持
12.1 历史背景
12.2 罗马尼亚自我掠夺型模式的演进与维持
12.3 匈牙利权力结构中的模式转变(1956-1964)
12.4 中国的分权化-集权化摇摆与模式转变(1957-1977)
12.5 结论
13 运行:实施与结构相符的自我再生产工具
13.1 历史背景
13.2 罗马尼亚1965年之后的持续集权化
13.3 匈牙利分权化改革的发展(1968-1979)
13.4 中国资源创造型改革的发展(1978-1994)
13.5 结论
14 运动中的陷阱:自我毁灭和转型的模式特有性道路
14.1 历史背景
14.2 罗马尼亚的发展与转型
14.2.1 对再生产约束和外部约束同时硬化的适应及其后果(1976-1990)
14.2.2 解体与演进重叠——体制崩溃后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同时发生
14.3 匈牙利的发展与转型
14.3.1 对再生产约束和外部约束同时硬化的适应及其后果(1977-1988)
14.3.2 政党作为一种制度结构的解体
14.3.3 政治转型的经济条件
14.3.4 经济转型的政治条件
14.4 中国的发展与转型
14.4.1 在1989-1991年多米诺崩溃中幸存
14.4.2 通过网络相对和绝对收缩来刺激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14.4.3 1994年之后经济演进与绝对收缩加速同时进行
14.4.4 经济转型的政治条件
14.4.5 政治转型的经济条件
14.5 结论
15 结论
Self-consuming evolution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