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作者出身于陶艺世家,在紫砂陶艺中熏陶浸润了整整一个甲子。本书是作者对陶艺的认识的实践的结晶:厚积薄发地用通俗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娓娓道出紫砂陶的起源发展、取材制作、传授师承、印记装饰、鉴赏识别、乃至陶艺的文化、艺术背景。对读者而言,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紫砂陶的发展简史、欣赏的指南、鉴别甄识的良师。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书首有彩色图片三十余帧,书中伴文图版百余幅,极便于读者对照阅读、欣赏和鉴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紫砂陶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二、独特的五色土
三、灿烂的茶文化
四、世间茶具称为首
第二章 出品
一、紫砂泥原料的材质特点
二、成型手工技艺的演变
三、器型千变万化的归类
四、龙窑烧造的知识与窑变
五、紫砂老店号及其沿变
六、制作茶壶的行内细节
七、紫砂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章 紫砂陶艺传授的“科班”格律
一、历史上的师徒从承情况
二、民国时期的陶业工厂及师承情况
三、1949年以后的紫砂陶业师承情况
第四章 紫砂壶的印记及款识
一、沿革
.二、钤印特征及款识比较
第五章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
一、炉均釉与画彩釉原委
二、镶嵌的得与失
三、包锡、镶玉及嵌釉珠
四、泥绘、堆塑、印贴彩雕、印板装饰简介
五、绞泥的历史发展及运用
六、陶刻装饰
第六章 紫砂雕塑及其他品种
一、紫砂雕塑溯源、发展及现状
二、陶塑的题材、形式的文化特征
三、紫砂陶的其他诸多品种杂谈
第七章 读壶
第七章 读壶
一、壶的等级分类
二、鉴赏与取舍标准
三、选择,使用和保养方法
四、紫砂壶的作伪
第八章 紫砂陶的文学欣赏
一、陶铭和陶名
二、也说《茗壶图录》
第九章 名人名作略论
一、供春及供春的树瘿壶真伪
二、时大彬及“时壶”
三、“间世特出”的陈鸣远
四、关于惠孟臣
五、曼生壶评说
六、毕智穷工的邵大亨
七、技艺辉煌的黄玉麟
八、民国诸家(程寿珍、俞国良、范鼎甫、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陈光明,汪宝根)
九、历史上缺少传记的紫砂技术高手及名作赏析
十、五十年代的七位老艺人
十一、1993年第三届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十二、创新高手高海庚
十三、1997年第四届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十四、1996年12月21日《新华日报》公告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
第十章 紫砂陶的文化意味和艺术精神
一、紫砂艺人的文化追求
二、升华——文人的参与
三、和彩陶的文化精神一致
四、平民精神的体现
后 记
第一章 紫砂陶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二、独特的五色土
三、灿烂的茶文化
四、世间茶具称为首
第二章 出品
一、紫砂泥原料的材质特点
二、成型手工技艺的演变
三、器型千变万化的归类
四、龙窑烧造的知识与窑变
五、紫砂老店号及其沿变
六、制作茶壶的行内细节
七、紫砂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章 紫砂陶艺传授的“科班”格律
一、历史上的师徒从承情况
二、民国时期的陶业工厂及师承情况
三、1949年以后的紫砂陶业师承情况
第四章 紫砂壶的印记及款识
一、沿革
.二、钤印特征及款识比较
第五章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
一、炉均釉与画彩釉原委
二、镶嵌的得与失
三、包锡、镶玉及嵌釉珠
四、泥绘、堆塑、印贴彩雕、印板装饰简介
五、绞泥的历史发展及运用
六、陶刻装饰
第六章 紫砂雕塑及其他品种
一、紫砂雕塑溯源、发展及现状
二、陶塑的题材、形式的文化特征
三、紫砂陶的其他诸多品种杂谈
第七章 读壶
第七章 读壶
一、壶的等级分类
二、鉴赏与取舍标准
三、选择,使用和保养方法
四、紫砂壶的作伪
第八章 紫砂陶的文学欣赏
一、陶铭和陶名
二、也说《茗壶图录》
第九章 名人名作略论
一、供春及供春的树瘿壶真伪
二、时大彬及“时壶”
三、“间世特出”的陈鸣远
四、关于惠孟臣
五、曼生壶评说
六、毕智穷工的邵大亨
七、技艺辉煌的黄玉麟
八、民国诸家(程寿珍、俞国良、范鼎甫、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陈光明,汪宝根)
九、历史上缺少传记的紫砂技术高手及名作赏析
十、五十年代的七位老艺人
十一、1993年第三届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十二、创新高手高海庚
十三、1997年第四届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十四、1996年12月21日《新华日报》公告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
第十章 紫砂陶的文化意味和艺术精神
一、紫砂艺人的文化追求
二、升华——文人的参与
三、和彩陶的文化精神一致
四、平民精神的体现
后 记
Chinese red clay teapot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