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tocols for standard soi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副标题:无
作 者:孙波,施建平,杨林章主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编]
分类号:
ISBN:978780209368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内容简介:土壤是在5个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陆地表层,覆盖着大陆以及海、湖浅水区的陆地,土壤具有肥力、环境和健康3个方面的功能,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土壤资源是一种具有脆弱性的非再生资源,在粮食增产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之间矛盾的日趋尖锐,土壤演变及其调控问题日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
人类活动影响了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过程,而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过程存在时间和空间效应。在大空间尺度上,对土壤生态和环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借助于国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监测和研究网络。而在长时间尺度上的研究土壤生态过程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对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的反馈效应,就需要依靠长期的定位观测和试验。
为了保证区域尺度土壤长期联网观测和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需要采用规范化的样地设置、样品采集、观测、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保证数据质量。国际上国家尺度的生态学观测和研究网络,如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英国环境变化观测网络(ECN)已经建立了相关生态系统土壤要素的观测标准。2004年欧阳华等主编《野外试验站(台)观测方法丛书》,主要针对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建立了不同生态组分的观测方法。
由于生态系统不同要素的观测涉及不同的学科,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特点,制定标准的观测方法。目前国内缺乏针对土壤进行长期生态研究和观测的规范,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学土壤长期观测和研究的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沼泽),根据土壤长期(百年尺度)观测的要求建立土壤观测规范,为我国土壤长期联网观测的规范化及可靠性打下基础:同时为联网对比观测研究,发现土壤资源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第1篇 概述
1 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
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与发展
1.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
1.1.2 长期生态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与研究网络介绍
1.2.1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介绍
1.2.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介绍
1.3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与意义
1.3.1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
1.3.2 生物长期观测的目标与意义
1.3.3 生物长期观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生物长期观测的特点
2 生物长期观测的一般性规范
2.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规范
2.1.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的一般原则
2.1.2 生态系统研究的生物观测内容介绍
2.2 观测场地的设置及取样设计规范
2.2.1 场地布局规范
2.2.2 观测场的设置与管理规范
2.2.3 观测场的取样设计规范
2.3 观测方法选择原则
2.4 一般性概念与规范
2.4.1 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确定
2.4.2 群落优势种及其确定
2.4.3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2.4.4 样地
2.4.5 生物群落调查方法
2.4.6 植被图
2.4.7 具体规范提要
第2篇 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3.1.1 观测场布局
3.1.2 观测场设置
3.1.3 观测场的采样设计
3.2 指标体系
3.2.1 生境要素
3.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3.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3.2.4 植物群落动态与物候
3.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3.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3.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3.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3.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3.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3.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3.3.4 乔木层生物量
3.3.5 灌木层生物量
3.3.6 草本层生物量
3.3.7 层间植物生物量
3.3.8 凋落物量
3.3.9 叶面积指数
3.3.10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3.3.11 凋落物分解速率
3.3.12 植物群落动态和树种更新
3.3.13 物候
3.3.14 季相变化
3.3.15 鸟类种类与数量
3.3.16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3.3.17 昆虫种类与数量
3.3.18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3.3.19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3.3.20 森林灾害观测
附表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4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4.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4.1.1 观测场设置
4.1.2 长期采样地的采样设计
4.2 指标体系
4.2.1 生境要素
4.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4.2.4 物候
4.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4.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4.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4.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4.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4.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4.3.4 叶面积指数
4.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4.3.6 物候
4.3.7 蝗虫种类与数量
4.3.8 毛虫种类与数量
4.3.9 啮齿动物种类与数量
4.3.10 鸟类种类与数量
4.3.11 家畜种类与数量
4.3.12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4.3.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附表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5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5.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5.1.1 观测场布局
5.1.2 农田区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5.1.3 荒漠区主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5.1.4 荒漠区辅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的设置和管理
5.2 农田区指标体系
5.3 荒漠区指标体系
5.3.1 生境要素
5.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5.3.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5.3.4 植物群落种子产量与种子库
5.3.5 植物群落物候与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5.3.6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5.3.7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5.3.8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5.4 农田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5.5 荒漠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5.5.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5.5.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5.5.3 植物群落生物量
5.5.4 乔木生物量
5.5.5 灌木、半灌木生物量
5.5.6 草本植物生物量
5.5.7 凋落物量季节动态
5.5.8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5.5.9 凋落物分解速率
5.5.10 种子产量
5.5.11 土壤有效种子库
5.5.12 物候
5.5.13 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5.5.14 家畜种类与数量
5.5.15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5.5.1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5.5.17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附表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6 沼泽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6.1 观测场设置与管理
6.1.1 观测场布局
6.1.2 观测场设置
6.1.3 观测场管理
6.2 指标体系
6.2.1 生境要素
6.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6.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6.2.4 物候
6.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6.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6.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6.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6.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6.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6.3.3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
6.3.4 叶面积指数
6.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6.3.6 物候
6.3.7 迁徙鸟类种类与数量
6.3.8 脊椎动物种类与数量
6.3.9 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
6.3.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6.3.11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7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7.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7.1.1 观测场布局
7.1.2 观测场的设置与采样设计
7.2 指标体系
7.2.1 农田环境
7.2.2 耕作制度
7.2.3 作物生育动态
7.2.4 作物叶面积与生物量动态
7.2.5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7.2.6 作物产量与产值
7.2.7 作物元素含量与热值
7.2.8 土壤微生物
7.2.9 农田病虫害记录
7.3 野外采样方法概述
7.3.1 作物采样原则
7.3.2 作物采样方法
7.4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7.4.1 田间管理与采样记录
7.4.2 农田环境要素
7.4.3 耕作制度
7.4.4 作物生育动态
7.4.5 作物叶面积与地上生物量动态
7.4.6 作物根生物量与根系分布
7.4.7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7.4.8 作物产量与产值
7.4.9 作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7.4.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7.4.11 农田病虫害记录
附表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第3篇 室内操作规范与方法
8 植物样品制备与保存
8.1 样品的制备
8.1.1 污染物的清除
8.1.2 新鲜样品的制备
8.1.3 样品的干燥
8.1.4 样品的粉碎
8.1.5 注意事项
8.2 样品的保存
8.2.1 新鲜样品的保存
8.2.2 干燥样品的保存
8.3 样品库建立与样品建档
9 植物样品营养元素与热值的测定
9.1 全碳的测定
9.1.1 引言
9.1.2 干烧法
9.1.3 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
9.2 全氮的测定
9.2.1 引言
9.2.2 凯氏法
9.2.3 靛酚蓝比色法
9.2.4 H2SO4-H2O2扩散法
9.3 全磷的测定
9.3.1 待测液制备方法
9.3.2 比色法
9.4 全钾的测定
9.4.1 火焰光度法
9.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5 全硫的测定
9.6 全钙、全镁的测定
9.6.1 待测液制备方法
9.6.2 测定方法
9.7 全硅的测定
9.8 全铁的测定
9.9 全锰的测定
9.10 全铜的测定
9.11 全锌的测定
9.12 全硼的测定
9.13 全钼的测定
9.14 热值的测定
9.14.1 引言
9.14.2 方法概要
9.14.3 仪器
9.14.4 试剂
9.14.5 分析步骤
9.14.6 结果计算
9.14.7 允许偏差
9.14.8 注意事项
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的分析
10.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0.1.1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10.1.2 氯仿薰蒸浸提法(FE)
10.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10.2.1 观测时间的确定
10.2.2 采样方法
10.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10.2.4 室内分析——平板计数法
10.2.5 室内分析——磷脂脂肪酸法
第4篇 数据内容与质控规范
11 数据内容与数据填报规范
11.1 数据内容概述
11.1.1 场地背景信息
11.1.2 动态观测数据
11.1.3 动态观测数据的辅助信息
11.2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及其填写说明
11.2.1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
11.2.2 填写说明
11.3 动态观测数据表及其填写说明
11.3.1 森林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2 草地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3 荒漠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4 沼泽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5 农田生态系统数据集
11.4 辅助信息表及其填写说明
11.4.1 场地环境要素信息
11.4.2 观测与采样过程记录表
11.4.3 样品室内分析方法表
11.4.4 数据联系人信息表
11.4.5 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12 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
12.1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12.1.1 质量控制环节概述
12.1.2 场地设置与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3 野外观测与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4 室内分析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5 数据记录、整理与存档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6 样品制备和保存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7 数据填报环节的质量控制
12.2 数据审核与质量评价规范
12.3 数据管理规范
12.3.1 数据管理系统职责
12.3.2 数据备份制度
12.3.3 数据共享制度
附录1 中国植被类型简表
附录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附录3 生活型系统表
附录4 引用标准
索引1 生态术语索引
索引2 调查方法索引
索引3 分析方法索引
1 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
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与发展
1.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
1.1.2 长期生态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与研究网络介绍
1.2.1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介绍
1.2.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介绍
1.3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与意义
1.3.1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
1.3.2 生物长期观测的目标与意义
1.3.3 生物长期观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生物长期观测的特点
2 生物长期观测的一般性规范
2.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规范
2.1.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的一般原则
2.1.2 生态系统研究的生物观测内容介绍
2.2 观测场地的设置及取样设计规范
2.2.1 场地布局规范
2.2.2 观测场的设置与管理规范
2.2.3 观测场的取样设计规范
2.3 观测方法选择原则
2.4 一般性概念与规范
2.4.1 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确定
2.4.2 群落优势种及其确定
2.4.3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2.4.4 样地
2.4.5 生物群落调查方法
2.4.6 植被图
2.4.7 具体规范提要
第2篇 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3.1.1 观测场布局
3.1.2 观测场设置
3.1.3 观测场的采样设计
3.2 指标体系
3.2.1 生境要素
3.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3.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3.2.4 植物群落动态与物候
3.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3.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3.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3.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3.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3.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3.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3.3.4 乔木层生物量
3.3.5 灌木层生物量
3.3.6 草本层生物量
3.3.7 层间植物生物量
3.3.8 凋落物量
3.3.9 叶面积指数
3.3.10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3.3.11 凋落物分解速率
3.3.12 植物群落动态和树种更新
3.3.13 物候
3.3.14 季相变化
3.3.15 鸟类种类与数量
3.3.16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3.3.17 昆虫种类与数量
3.3.18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3.3.19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3.3.20 森林灾害观测
附表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4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4.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4.1.1 观测场设置
4.1.2 长期采样地的采样设计
4.2 指标体系
4.2.1 生境要素
4.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4.2.4 物候
4.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4.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4.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4.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4.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4.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4.3.4 叶面积指数
4.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4.3.6 物候
4.3.7 蝗虫种类与数量
4.3.8 毛虫种类与数量
4.3.9 啮齿动物种类与数量
4.3.10 鸟类种类与数量
4.3.11 家畜种类与数量
4.3.12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4.3.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附表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5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5.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5.1.1 观测场布局
5.1.2 农田区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5.1.3 荒漠区主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5.1.4 荒漠区辅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的设置和管理
5.2 农田区指标体系
5.3 荒漠区指标体系
5.3.1 生境要素
5.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5.3.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5.3.4 植物群落种子产量与种子库
5.3.5 植物群落物候与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5.3.6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5.3.7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5.3.8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5.4 农田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5.5 荒漠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5.5.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5.5.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5.5.3 植物群落生物量
5.5.4 乔木生物量
5.5.5 灌木、半灌木生物量
5.5.6 草本植物生物量
5.5.7 凋落物量季节动态
5.5.8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5.5.9 凋落物分解速率
5.5.10 种子产量
5.5.11 土壤有效种子库
5.5.12 物候
5.5.13 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5.5.14 家畜种类与数量
5.5.15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5.5.1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5.5.17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附表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6 沼泽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6.1 观测场设置与管理
6.1.1 观测场布局
6.1.2 观测场设置
6.1.3 观测场管理
6.2 指标体系
6.2.1 生境要素
6.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6.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6.2.4 物候
6.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6.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6.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6.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6.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6.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6.3.3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
6.3.4 叶面积指数
6.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6.3.6 物候
6.3.7 迁徙鸟类种类与数量
6.3.8 脊椎动物种类与数量
6.3.9 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
6.3.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6.3.11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7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7.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7.1.1 观测场布局
7.1.2 观测场的设置与采样设计
7.2 指标体系
7.2.1 农田环境
7.2.2 耕作制度
7.2.3 作物生育动态
7.2.4 作物叶面积与生物量动态
7.2.5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7.2.6 作物产量与产值
7.2.7 作物元素含量与热值
7.2.8 土壤微生物
7.2.9 农田病虫害记录
7.3 野外采样方法概述
7.3.1 作物采样原则
7.3.2 作物采样方法
7.4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7.4.1 田间管理与采样记录
7.4.2 农田环境要素
7.4.3 耕作制度
7.4.4 作物生育动态
7.4.5 作物叶面积与地上生物量动态
7.4.6 作物根生物量与根系分布
7.4.7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7.4.8 作物产量与产值
7.4.9 作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7.4.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7.4.11 农田病虫害记录
附表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第3篇 室内操作规范与方法
8 植物样品制备与保存
8.1 样品的制备
8.1.1 污染物的清除
8.1.2 新鲜样品的制备
8.1.3 样品的干燥
8.1.4 样品的粉碎
8.1.5 注意事项
8.2 样品的保存
8.2.1 新鲜样品的保存
8.2.2 干燥样品的保存
8.3 样品库建立与样品建档
9 植物样品营养元素与热值的测定
9.1 全碳的测定
9.1.1 引言
9.1.2 干烧法
9.1.3 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
9.2 全氮的测定
9.2.1 引言
9.2.2 凯氏法
9.2.3 靛酚蓝比色法
9.2.4 H2SO4-H2O2扩散法
9.3 全磷的测定
9.3.1 待测液制备方法
9.3.2 比色法
9.4 全钾的测定
9.4.1 火焰光度法
9.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5 全硫的测定
9.6 全钙、全镁的测定
9.6.1 待测液制备方法
9.6.2 测定方法
9.7 全硅的测定
9.8 全铁的测定
9.9 全锰的测定
9.10 全铜的测定
9.11 全锌的测定
9.12 全硼的测定
9.13 全钼的测定
9.14 热值的测定
9.14.1 引言
9.14.2 方法概要
9.14.3 仪器
9.14.4 试剂
9.14.5 分析步骤
9.14.6 结果计算
9.14.7 允许偏差
9.14.8 注意事项
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的分析
10.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0.1.1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10.1.2 氯仿薰蒸浸提法(FE)
10.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10.2.1 观测时间的确定
10.2.2 采样方法
10.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10.2.4 室内分析——平板计数法
10.2.5 室内分析——磷脂脂肪酸法
第4篇 数据内容与质控规范
11 数据内容与数据填报规范
11.1 数据内容概述
11.1.1 场地背景信息
11.1.2 动态观测数据
11.1.3 动态观测数据的辅助信息
11.2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及其填写说明
11.2.1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
11.2.2 填写说明
11.3 动态观测数据表及其填写说明
11.3.1 森林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2 草地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3 荒漠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4 沼泽生态系统数据集
11.3.5 农田生态系统数据集
11.4 辅助信息表及其填写说明
11.4.1 场地环境要素信息
11.4.2 观测与采样过程记录表
11.4.3 样品室内分析方法表
11.4.4 数据联系人信息表
11.4.5 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12 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
12.1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12.1.1 质量控制环节概述
12.1.2 场地设置与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3 野外观测与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4 室内分析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5 数据记录、整理与存档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6 样品制备和保存环节的质量控制
12.1.7 数据填报环节的质量控制
12.2 数据审核与质量评价规范
12.3 数据管理规范
12.3.1 数据管理系统职责
12.3.2 数据备份制度
12.3.3 数据共享制度
附录1 中国植被类型简表
附录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附录3 生活型系统表
附录4 引用标准
索引1 生态术语索引
索引2 调查方法索引
索引3 分析方法索引
Protocols for standard soi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