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
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目录
自序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
——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
——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
——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
——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
——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
——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
——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