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目录
序言
上编:小叙事的时代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
经典焦虑与建构审美霸权
先锋派的消失
——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
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
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
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
——对当下文学叙事特征的理解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071
中编:剩余的文学性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对“现在”说话
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
——重读马原的《虚构》121
跨越红土地:熊正良的小说艺术
反抗历史异化的倔强女性
——评徐小斌的《羽蛇》158
逃跑的童话
——杨映川小说的反现代性取向
小说的心理特权与历史化的紧张关系
——阿来小说阅读札记....175
对现代历史的顽强还原
——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
身体穿过历史的荒诞现场
——评东西的《后悔录》196
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漫议
“影像中国”的方法
——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
下编:新的可能性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
——德里达与中国
新世纪小说开辟的个体经验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 306
文本如何自由:从文化到宗教
——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
对中国当代文学60 年的评价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
——答《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问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
显示全部信息
上编:小叙事的时代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
经典焦虑与建构审美霸权
先锋派的消失
——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
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
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
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
——对当下文学叙事特征的理解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071
中编:剩余的文学性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对“现在”说话
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
——重读马原的《虚构》121
跨越红土地:熊正良的小说艺术
反抗历史异化的倔强女性
——评徐小斌的《羽蛇》158
逃跑的童话
——杨映川小说的反现代性取向
小说的心理特权与历史化的紧张关系
——阿来小说阅读札记....175
对现代历史的顽强还原
——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
身体穿过历史的荒诞现场
——评东西的《后悔录》196
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漫议
“影像中国”的方法
——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
下编:新的可能性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
——德里达与中国
新世纪小说开辟的个体经验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 306
文本如何自由:从文化到宗教
——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
对中国当代文学60 年的评价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
——答《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问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
显示全部信息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