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华名人名事名言辞典》说是“辞典”,其实却是本“事典”。它把上起先秦下至现今的,分散于各种书籍中的名人事迹和言谈收集于本卷之中,以便于广大读者的查询个与阅读。该书的另一特色是:侧重于文化,它对学术思想、科技发明、艺文演变甚为关注,而对王朝幸废之事很少涉及。这无疑能为宣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目录
目录
孙武与《兵法》十三篇
吴道子与“吴装”
鉴真与“东渡传戒”
孟浩然与山水诗
高适与《燕歌行》
王维与禅学
李白与饮酒
杜甫与“安史之乱”
岑参与边塞诗
韩幹与以马为“师”
陆羽与《茶经》
晏婴与清廉俭朴
周昉与仕女画
杜佑与《通典》
怀素与《自叙帖》
张籍与乐府诗
韩愈与古文运动
薛涛与“薛涛笺”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刘禹锡与“桃花诗案”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贾岛与苦吟
墨子与“兼爱”说
杜牧与《阿房宫赋》
温庭筠与花间词
李商隐与爱情诗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李成与北方山水画派
董源与南方山水画派
喻皓与开宝寺塔
柳永与慢词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毕昇与活字印刷
李悝与《法经》
包拯与清廉恤民
范宽与雪景山水
欧阳修与《醉翁亭记》
苏舜钦与进奏院事件
苏洵与《六国论》
周敦颐与《太极图》
曾巩与《墨池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张载与“气”论
苏颂与水运仪象台
扁鹊与“四诊”
王安石与《言事书》
沈括与《梦溪笔谈》
程颢、程颐与洛学
钱乙与儿科学
苏轼与赤壁二赋
苏辙与《黄州快哉亭记》
秦观与《淮海词》
李公麟与白描画
李诫与《营造法式》
米芾与“米点山水”
范蠡与他的三次迁移
李唐与南宋山水画
陈旉与《陈旉农书》
李清照与闺情词
岳飞与岳家军抗金
郑樵与《通志》
完颜雍与吏治
陆游与爱国诗
杨万里与诚斋体诗
朱熹与理学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慎到与“势治”
张孝祥与《六州歌头》
陆九渊与鹅湖之会
辛弃疾与鹅湖之会
陈亮与王霸义利之辩
姜夔与《扬州慢》
宋慈与法医学
陈自明与妇产科学
耶律楚材与文治
元好问与丧乱诗
白朴与《梧桐雨》
商鞅与“商鞅变法”
郭守敬与《授时历》
文天祥与《过零丁洋》
关汉卿与元杂剧
高文秀与《双献功》
黄道婆与棉纺技术革新
马致远与《汉宫秋》
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赵孟頫与鞍马画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王实甫与《西厢记》
申不害与“术治”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王祯与农机具
危亦林与骨伤科学
王冕与墨梅
朱丹溪与《丹溪心法》
施耐庵与《水浒传》
高明与《琵琶记》
忽思慧与《饮膳正要》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倪瓒与太湖
孟子与“性善说”
宋濂与传记散文
刘基与《郁离子》
陶宗仪与《辍耕录》
郑和与下“西洋”
况钟与苏州之治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
沈周与赝画
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仇英与漆工
祝允明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序言
庄子与梦中化蝶
唐寅与《秋风纨扇图》
文徵明与“三不应”
王守仁与心学
文彭与石刻印章
吴承恩与《西游记》
归有光与“唐宋派”
海瑞与廉洁从政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徐春甫与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徐渭与《四声猿》
屈原与《离骚》
潘季驯与“束水攻沙”
梁辰鱼与《浣纱记》
王世贞与“后七子”
李贽与“异端之尤”
戚继光与戚家军抗倭
吕坤与实政实学
朱载堉与“新法密率”
汤显祖与《牡丹亭》
顾宪成与东林书院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公孙龙与“白马非马”
徐光启与“洋为中用”
袁宏道与“公安派”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
计成与造园艺术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柳敬亭与他的说书艺术
李玉与《清忠谱》
谈迁与《国榷》
荀子与《荀子》
张岱与《陶庵梦忆》
陈洪绶与木版画
朱之瑜与日本实学
张溥与复社
傅山与诸子研究
金圣叹与《水浒传》评点
陈子龙与松江抗清斗争
吴伟业与“梅村体”
黄宗羲与《明儒学案》
李渔与《闲情偶寄》
驺衍与阴阳五行说
方以智与“质测”论
顾炎武与实学
王夫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
郑成功与收复台湾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耷与花鸟画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孙云球与眼镜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夏完淳与“骂洪就义”
韩非与《韩非子》
王翚与学古
恽寿平与没骨画
王士禛与“神韵说”
颜元与实学教育
陈潢与治理黄河
万斯同与《明史稿》
石涛与《苦瓜和尚画语录》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洪昇与《长生殿》
孔尚任与《桃花扇》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戴名世与“《南山集》案”
高其佩与指画
叶天士与温病学
方苞与“桐城派”
明安图与割圆十三术
郑燮与墨竹
徐大椿与《医学源流论》
杨屾与《幽风广义》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李冰与都江堰
曹雪芹与《红楼梦》
袁枚与“性灵说”
赵学敏与民间医疗经验
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
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唐大烈与最早的中医杂志
邓石如与“印从书出”
郑国与郑国渠
黄景仁与穷愁诗
陈修园与《医学三字经》
李汝珍与《镜花缘》
王贞仪与科学研究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林则徐与他的死因之谜
吴其濬与《植物名实图考》
龚自珍与《己亥杂诗》
魏源与《海国图志》
徐寿与中国近代化学
李斯与法治
洪仁玕与《资政新编》
王韬与《循环日报》
翁同龢与维新派
华蘅芳与西学翻译
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
张之洞与师范学堂
沈家本与《沈寄簃先生遗书》
任颐与“海派”画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伍廷芳与他的法律思想
正文
贾谊与治安策
吴昌硕与花卉画
马建忠与《马氏文通》
谭鑫培与“谭腔”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马如飞与他的弹词艺术
张謇与通州师范学校
汪笑侬与“改良戏曲”
刘鹗与《老残游记》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张释之与执法不偏
齐白石与水墨虾
丘逢甲与乙未保台斗争
黄宾虹与看山
谭嗣同与《仁学》
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沈心工与“学堂乐歌”
曾朴与《孽海花》
梁启超与维新宣传
枚乘与吴王濞
陈嘉庚与集美学校
陈天华与《猛回头》
秋瑾与《中国女报》
陈衡恪与反“四王”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李叔同与《茶花女》
马衡与故宫文物保护
鲁迅与《呐喊》、《彷徨》
王瑶卿与“花衫”
冯如与飞机
司马相如与赋
沈尹默与书法理论研究
萧友梅与上海音乐学院
苏曼殊与《断鸿零雁记》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邹容与《革命军》
柳亚子与南社
盖叫天与“活武松”
欧阳予倩与《潘金莲》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侯德榜与制碱事业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黎锦熙与国语运动
竺可桢与气候变迁研究
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
胡适与“文学革命”
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
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贺天健与“破壳论”
陈鹤琴与儿童教育
郭沫若与《女神》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学说
张骞与通西域
赵元任与方言调查
华彦钧与《二泉映月》
颜文梁与石膏像
洪深与《不怕死》事件
叶圣陶与《倪焕之》
梅兰芳与蓄须明志
吴湖帆与绘画鉴赏
徐悲鸿与骏马图
周信芳与麒派艺术
张恨水与《啼笑因缘》
东方朔与诙谐
周瘦鹃与园艺盆景
刘天华与二胡独奏曲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郁达夫与《沉沦》
茅盾与《子夜》
朱光潜与“移花接木”
钱瘦铁与书画篆刻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王统照与《山雨》
朱自清与《背影》
王粲与刘表
郑振铎与《小说月报》
丰子恺与漫画
潘天寿与构图
田汉与《关汉卿》
老舍与《茶馆》
闻一多与《死水》
张大千与莫高窟编号
王力与《中国现代语法》
熊佛西与农民戏剧
林风眠与中西合璧
司马迁与《史记》
阿英与《李闯王》
朱洗与“没有外祖父的癞哈蟆”
鲁彦与“乡土文学”
叶渚沛与“三高”炼铁
童第周与“童鱼”
潘漠华与湖畔诗社
沈从文与故土湘西
梁实秋与《雅舍小品》
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黄自与《抗敌歌》
刘向与《新序》、《说苑》
程砚秋与罗瘿公
陈巨来与圆朱文印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焦菊隐与《蔡文姬》
蔡楚生与《渔光曲》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吴晗与《朱元璋传》
华罗庚与自学成才
阮玲玉与《新女性》
戴文赛与新星云说
周公与文诰
扬雄与《太玄》
金山与《屈原》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姜椿芳与《中国大百科全书》
石挥与《我这一辈子》
赵丹与《林则徐》
杜诗与水排
桓谭与烛火之喻
王充与《论衡》
梁鸿与隐居
华佗与外科手术
诸葛亮与隆中对策
曹不与建安文学
曹植与《赠白马王彪》
阮籍与醉酒
师旷与审音知乐
杜预与《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嵇康与《与山巨源绝交书》
王弼与正始玄学
马钧与指南车
陈寿与《三国志》
刘颂与重刑主义
刘伶与酒
左思与《三都》、《咏史》
王叔和与脉学
陆机与《文赋》
老子与《道德经》
张斐与《律表》
郭璞与卜筮及《游仙诗》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献之与行草书艺
顾恺之与“传神”论
陶渊明与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鲍照与《拟行路难》
陆探微与肖像画
祖冲之与圆周率
子产与铸刑书
沈约与后起之秀
江淹与《恨赋》、《别赋》
范缜与神灭论争
谢朓与永明体
刘勰与《文心雕龙》
郦道元与《水经注》
钟嵘与《诗品》
谢赫与“六法”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萧统与《文选》
邓析与《竹刑》
庾信与《哀江南赋》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綦母怀文与灌钢法
宇文恺与大兴城
欧阳询与《九成宫碑》
虞世南与《孔子庙堂碑》
李春与赵州桥
巢元方与病因证候学
魏徵与“贞观之治”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孔子与《论语》
长孙无忌与《唐律疏议》
玄奘与“西行求法”
阎立本与《步辇图》
慧能与禅宗法衣
骆宾王与《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与《滕王阁序》
张旭与狂草
陈子昂与诗风革新
贺知章与李白的友谊
刘知幾与《史通》
孙武与《兵法》十三篇
吴道子与“吴装”
鉴真与“东渡传戒”
孟浩然与山水诗
高适与《燕歌行》
王维与禅学
李白与饮酒
杜甫与“安史之乱”
岑参与边塞诗
韩幹与以马为“师”
陆羽与《茶经》
晏婴与清廉俭朴
周昉与仕女画
杜佑与《通典》
怀素与《自叙帖》
张籍与乐府诗
韩愈与古文运动
薛涛与“薛涛笺”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刘禹锡与“桃花诗案”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贾岛与苦吟
墨子与“兼爱”说
杜牧与《阿房宫赋》
温庭筠与花间词
李商隐与爱情诗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李成与北方山水画派
董源与南方山水画派
喻皓与开宝寺塔
柳永与慢词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毕昇与活字印刷
李悝与《法经》
包拯与清廉恤民
范宽与雪景山水
欧阳修与《醉翁亭记》
苏舜钦与进奏院事件
苏洵与《六国论》
周敦颐与《太极图》
曾巩与《墨池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张载与“气”论
苏颂与水运仪象台
扁鹊与“四诊”
王安石与《言事书》
沈括与《梦溪笔谈》
程颢、程颐与洛学
钱乙与儿科学
苏轼与赤壁二赋
苏辙与《黄州快哉亭记》
秦观与《淮海词》
李公麟与白描画
李诫与《营造法式》
米芾与“米点山水”
范蠡与他的三次迁移
李唐与南宋山水画
陈旉与《陈旉农书》
李清照与闺情词
岳飞与岳家军抗金
郑樵与《通志》
完颜雍与吏治
陆游与爱国诗
杨万里与诚斋体诗
朱熹与理学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慎到与“势治”
张孝祥与《六州歌头》
陆九渊与鹅湖之会
辛弃疾与鹅湖之会
陈亮与王霸义利之辩
姜夔与《扬州慢》
宋慈与法医学
陈自明与妇产科学
耶律楚材与文治
元好问与丧乱诗
白朴与《梧桐雨》
商鞅与“商鞅变法”
郭守敬与《授时历》
文天祥与《过零丁洋》
关汉卿与元杂剧
高文秀与《双献功》
黄道婆与棉纺技术革新
马致远与《汉宫秋》
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赵孟頫与鞍马画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王实甫与《西厢记》
申不害与“术治”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王祯与农机具
危亦林与骨伤科学
王冕与墨梅
朱丹溪与《丹溪心法》
施耐庵与《水浒传》
高明与《琵琶记》
忽思慧与《饮膳正要》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倪瓒与太湖
孟子与“性善说”
宋濂与传记散文
刘基与《郁离子》
陶宗仪与《辍耕录》
郑和与下“西洋”
况钟与苏州之治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
沈周与赝画
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仇英与漆工
祝允明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序言
庄子与梦中化蝶
唐寅与《秋风纨扇图》
文徵明与“三不应”
王守仁与心学
文彭与石刻印章
吴承恩与《西游记》
归有光与“唐宋派”
海瑞与廉洁从政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徐春甫与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徐渭与《四声猿》
屈原与《离骚》
潘季驯与“束水攻沙”
梁辰鱼与《浣纱记》
王世贞与“后七子”
李贽与“异端之尤”
戚继光与戚家军抗倭
吕坤与实政实学
朱载堉与“新法密率”
汤显祖与《牡丹亭》
顾宪成与东林书院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公孙龙与“白马非马”
徐光启与“洋为中用”
袁宏道与“公安派”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
计成与造园艺术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柳敬亭与他的说书艺术
李玉与《清忠谱》
谈迁与《国榷》
荀子与《荀子》
张岱与《陶庵梦忆》
陈洪绶与木版画
朱之瑜与日本实学
张溥与复社
傅山与诸子研究
金圣叹与《水浒传》评点
陈子龙与松江抗清斗争
吴伟业与“梅村体”
黄宗羲与《明儒学案》
李渔与《闲情偶寄》
驺衍与阴阳五行说
方以智与“质测”论
顾炎武与实学
王夫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
郑成功与收复台湾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耷与花鸟画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孙云球与眼镜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夏完淳与“骂洪就义”
韩非与《韩非子》
王翚与学古
恽寿平与没骨画
王士禛与“神韵说”
颜元与实学教育
陈潢与治理黄河
万斯同与《明史稿》
石涛与《苦瓜和尚画语录》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洪昇与《长生殿》
孔尚任与《桃花扇》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戴名世与“《南山集》案”
高其佩与指画
叶天士与温病学
方苞与“桐城派”
明安图与割圆十三术
郑燮与墨竹
徐大椿与《医学源流论》
杨屾与《幽风广义》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李冰与都江堰
曹雪芹与《红楼梦》
袁枚与“性灵说”
赵学敏与民间医疗经验
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
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唐大烈与最早的中医杂志
邓石如与“印从书出”
郑国与郑国渠
黄景仁与穷愁诗
陈修园与《医学三字经》
李汝珍与《镜花缘》
王贞仪与科学研究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林则徐与他的死因之谜
吴其濬与《植物名实图考》
龚自珍与《己亥杂诗》
魏源与《海国图志》
徐寿与中国近代化学
李斯与法治
洪仁玕与《资政新编》
王韬与《循环日报》
翁同龢与维新派
华蘅芳与西学翻译
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
张之洞与师范学堂
沈家本与《沈寄簃先生遗书》
任颐与“海派”画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伍廷芳与他的法律思想
正文
贾谊与治安策
吴昌硕与花卉画
马建忠与《马氏文通》
谭鑫培与“谭腔”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马如飞与他的弹词艺术
张謇与通州师范学校
汪笑侬与“改良戏曲”
刘鹗与《老残游记》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张释之与执法不偏
齐白石与水墨虾
丘逢甲与乙未保台斗争
黄宾虹与看山
谭嗣同与《仁学》
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沈心工与“学堂乐歌”
曾朴与《孽海花》
梁启超与维新宣传
枚乘与吴王濞
陈嘉庚与集美学校
陈天华与《猛回头》
秋瑾与《中国女报》
陈衡恪与反“四王”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李叔同与《茶花女》
马衡与故宫文物保护
鲁迅与《呐喊》、《彷徨》
王瑶卿与“花衫”
冯如与飞机
司马相如与赋
沈尹默与书法理论研究
萧友梅与上海音乐学院
苏曼殊与《断鸿零雁记》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邹容与《革命军》
柳亚子与南社
盖叫天与“活武松”
欧阳予倩与《潘金莲》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侯德榜与制碱事业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黎锦熙与国语运动
竺可桢与气候变迁研究
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
胡适与“文学革命”
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
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贺天健与“破壳论”
陈鹤琴与儿童教育
郭沫若与《女神》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学说
张骞与通西域
赵元任与方言调查
华彦钧与《二泉映月》
颜文梁与石膏像
洪深与《不怕死》事件
叶圣陶与《倪焕之》
梅兰芳与蓄须明志
吴湖帆与绘画鉴赏
徐悲鸿与骏马图
周信芳与麒派艺术
张恨水与《啼笑因缘》
东方朔与诙谐
周瘦鹃与园艺盆景
刘天华与二胡独奏曲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郁达夫与《沉沦》
茅盾与《子夜》
朱光潜与“移花接木”
钱瘦铁与书画篆刻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王统照与《山雨》
朱自清与《背影》
王粲与刘表
郑振铎与《小说月报》
丰子恺与漫画
潘天寿与构图
田汉与《关汉卿》
老舍与《茶馆》
闻一多与《死水》
张大千与莫高窟编号
王力与《中国现代语法》
熊佛西与农民戏剧
林风眠与中西合璧
司马迁与《史记》
阿英与《李闯王》
朱洗与“没有外祖父的癞哈蟆”
鲁彦与“乡土文学”
叶渚沛与“三高”炼铁
童第周与“童鱼”
潘漠华与湖畔诗社
沈从文与故土湘西
梁实秋与《雅舍小品》
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黄自与《抗敌歌》
刘向与《新序》、《说苑》
程砚秋与罗瘿公
陈巨来与圆朱文印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焦菊隐与《蔡文姬》
蔡楚生与《渔光曲》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吴晗与《朱元璋传》
华罗庚与自学成才
阮玲玉与《新女性》
戴文赛与新星云说
周公与文诰
扬雄与《太玄》
金山与《屈原》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姜椿芳与《中国大百科全书》
石挥与《我这一辈子》
赵丹与《林则徐》
杜诗与水排
桓谭与烛火之喻
王充与《论衡》
梁鸿与隐居
华佗与外科手术
诸葛亮与隆中对策
曹不与建安文学
曹植与《赠白马王彪》
阮籍与醉酒
师旷与审音知乐
杜预与《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嵇康与《与山巨源绝交书》
王弼与正始玄学
马钧与指南车
陈寿与《三国志》
刘颂与重刑主义
刘伶与酒
左思与《三都》、《咏史》
王叔和与脉学
陆机与《文赋》
老子与《道德经》
张斐与《律表》
郭璞与卜筮及《游仙诗》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献之与行草书艺
顾恺之与“传神”论
陶渊明与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鲍照与《拟行路难》
陆探微与肖像画
祖冲之与圆周率
子产与铸刑书
沈约与后起之秀
江淹与《恨赋》、《别赋》
范缜与神灭论争
谢朓与永明体
刘勰与《文心雕龙》
郦道元与《水经注》
钟嵘与《诗品》
谢赫与“六法”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萧统与《文选》
邓析与《竹刑》
庾信与《哀江南赋》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綦母怀文与灌钢法
宇文恺与大兴城
欧阳询与《九成宫碑》
虞世南与《孔子庙堂碑》
李春与赵州桥
巢元方与病因证候学
魏徵与“贞观之治”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孔子与《论语》
长孙无忌与《唐律疏议》
玄奘与“西行求法”
阎立本与《步辇图》
慧能与禅宗法衣
骆宾王与《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与《滕王阁序》
张旭与狂草
陈子昂与诗风革新
贺知章与李白的友谊
刘知幾与《史通》
中华名人名事名言辞典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