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

副标题:无

作   者:丁亚平著

分类号:

ISBN:978750391742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片断: 40年代战后电影产生于战后中国社会土壤,同时又得益于30 年代新兴电影运动标举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平民思想的培育。30 年代,大批电影艺术家,努力把自己置身于时代洪流,寻找电影在 时代与民众中的位置,在各式各样的新题材、新方法中反映社会下 层命运与人民疾苦,描摹与映示民族危亡,表达抗日救亡和对人民 革命理想的憧憬。而“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则强烈地震撼着电影 家的创作心弦,在趋向于抗战电影的纪实性和通俗化的过程中,他 们纷纷适应抗战宣传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渐趋成熟的 艺术个性,在民族意识的自觉与民族战争的推动下,迅速转向了以 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呼喊。尽管战争比 任何艺术思潮和社会思潮都更具推动力,某种意义上使整个民族 电影消减了艺术发展进程,但抗战电影对中国人的现实处境所作 的关注和把握以及自觉追蹑时代的意向,毋宁说仍是对30年代新 兴电影轨迹的承继,同时也是战后电影发展的先声。战后电影,被 置于文化与历史前台,富于艺术的张力,努力寻求电影艺术新的生 长点,但其基点,仍在以突出的平民性品格为旨归,并时时在在由 时代获致启示;其成就,仍存在于电影家主体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的 对应和对话关系之中。可以说,有着一片花朵簇拥的繁盛景观的 战后电影,在历史延续与精神演化的可塑性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活 力与丰富性,恰也正是以平民性的思想把握与表达时代的结果,是 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如何真实、具体、细致地把时代生活呈现在银幕上,怎样艺术 地把握与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环境,如何在新的时代精神、人文精 神与电影意识指引下进行创作探索,并为自己的作品确立一个新 的高度,在这些方面,战后电影和30年代电影有着很显然的历史 的差异。就如同30年代之成为电影史上的活跃和辉煌时期首先 是“九·一八”、“一·二八”以后的中国社会造就的一样,40年代战 后电影,也是与1945——1949年这一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同步 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但当我们深入检视这一时期的电影发展 的特定内涵和规律,认真梳理时代社会现实的不同趋向与演变轨 迹,努力理解它们作为重要的介入因素如何不可避免地和电影环 境、电影发展趋赴结合的历史脉络时,却发现了战后电影所具的深 刻的人文与历史的艺术内容和建设性的艺术史意义,即:在特定历 史条件下的人文思想上的深在的人民意识和艺术创造上的开放的 对话性的统一。战后电影的这种总体特质与建设性意义在于,它 以极贴近现实的感受与真实、挚朴的态度,直面人生,同情下层人 民;以一种不可抗拒的人道主义,批判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正 视处于动荡与危机中的人民的真实处境与地位;回到个体生存的 现实性体味的角度,探入更深隐广大而弥漫的文化境界,在相互异 秉的经验背景与感知、认识方式上,各各避过一些模式、框架的羁 束。40年代战后电影惊鸿一瞥的辉煌和30年代新兴电影的崛起 之间,虽同有它的本土现实根基,但40年代电影所加入的新时代 的批判精神与平民化的人民意识方面的复杂内容,实际上表明了 电影作为艺术的本质的振发与激扬,以及在变化了的世界中电影 与时代作广泛的对话的重要与必要。 后记: 后记 几年前,我有幸经应试成为国内首届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师从 著名电影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少白先生,学习电影历 史和理论,治中国电影史。本书即系我攻读电影博士的学位论文。 1996年11月11日,该论文通过答辩,成为国内第一次正式通过 论文答辩的电影博士论文。前些时候,论文被列入中国艺术研究 院“九五”项目,获出版补贴。现在,在此书出版之际,默念老师诸 多严格教诲,记忆着学业中的种种复杂而亲切的滋味,心里满盈感 激与怀念。谨向李少白先生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已故的 沈篙生先生,向章柏青、王人殷、陆弘石和卜键诸先生致谢,感谢他 们对我攻读学位、撰写此著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有关中国40年代电影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目前尚未出现 专门著作,本书所做尝试,容或有所缺失,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作者 1998年6月18日

目录

目 录
第 一 章
喧哗与超越:战后电影的态势与进程
第一节 重建阶段:电影发展的困顿与生机
第二节 创作繁荣阶段:对新的电影
生长点的寻求
第三节 转折阶段:走变化和生长的道路
第 二 章
三个地区的电影与电影意识形态
第一节 理论与创作互动:国统区三方会聚的
历史格局中的进步电影
第二节 常例与变例整合:国统区三方会聚的
历史格局中的正统电影
第三节 市场化与类型片:国统区三方会聚的
历史格局中的商业电影
第四节 峥嵘蓬勃的开创性的一页:香港电影
第五节 电影与革命的历史性际会:解放区
群体话语与纪录电影
第 三 章
主体的选择:社会派电影与人文派电影
第一节 生命践履:融汇入历史热情与现实
批判的社会派电影
第二节 人文电影的意义:以心灵探索心灵
第三节 开放的对话性:电影文化的
融合与创造
第 四 章
走向开放与成熟的电影艺术
第一节 多元并存的艺术求索之途:电影叙事
的选择与开掘
第二节 历史话语与人生语义:银幕人物
形象新开拓
第三节 语言运用与银幕的文化诗学:
民族性、现代性和人文性的融汇
主要参考资料
一、主要参考影片 二、主要参考阅读资料
附录:40年代电影文粹
白杨等:我对胜利后的希望 臧克家:从银幕
看到了我自己――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
李健吾:从《假凤虚凰》说民主 张爱玲:《太
太万岁》题记 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叶圣陶等:文化界推荐《艳阳天》 汪扬:
关于《艳阳天》 欧阳予倩等:中国电影复员以
来――电影论坛第一次电影问题座谈会记录
王洋:精神的火炬――看《万家灯火》以后
史东山:《新闺怨》的产生 费穆:关于梅兰芳
五彩电影《生死恨》的通讯 石挥:从舞台到银
幕 靖华:偏安在花厅中的人们一――《小城之
春》观后感 杨纪:小城之春试评 费
穆: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 沈浮:“开麦
拉是一支笔”――一访问记?谈导演经验
后 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电影艺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