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对工程师职责与必备知识分12篇进行论述,包括: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实用信息技术、预测与决策技术、科技人才使用与管理等。
目录
1导论
1.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1.1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
1.1.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目 次
1.1.3世界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有长足发展
1.1.4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乎衡加剧
1.2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1.2.2科学技术产业的形成
12.5总工程师的领导艺术 (11
1.2.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1.2.3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趋势
1.2.4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战略
1.3世界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1.3.1国外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1.3.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2.1科学和技术
2.1.1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2科技进步概述
第一篇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2.1.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1.3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2.1.4大科学和高新技术
2.2科技进步
2.2.1科技进步的概念
2.2.2科技进步系统
3.1.1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3.1我国科技进步战略的制订原则
3科技进步战略
3.1.2制订科技进步战略的原则
3.2科技进步战略的主要内容
3.2.1战略与方针
3.2.2发展重点
3.2.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2.4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3.3主要政策措施
3.3.1政治政策
3.3.2经济政策
4科技进步的动力
4.1科技进步的社会因素
4.1.1科技进步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1.2科技进步的经济环境
4.1.3科技进步的政治环境
4.2.2加强宏观计划指导
4.1.4文化教育环境…………………………………………………………………………………………(37 )4.2强化我国科技进步的动力
4.2.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3不断完善技术经济政策
5.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5.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5.1.3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特殊属性
5.1.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
5.2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5.2.1技术开发链理论
5.2.2技术转移理论
5.2.3接口理论
5.3 建立企业主导型技术开发体系
5.3.1两种技术开发观
5.3.2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6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
6.1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6.1.1科学研究
6.1.2技术开发
6.2技术改造
6.2.1技术改造项目立项与实施的程序
6.2.3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技术改造方案)
6.2.2项目建议书
6.2.4初步设计
6.2.5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
6.2.6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管理
6.3.1技术推广
6.3技术推广与技术交流
6.3.2技术交流
6.4科技管理与技术储备
6.4.1科技管理
6.4.2技术储备
7.1.2资金来源及构成
7科技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7.1.1基本概念
7.1科技资金概述
7.1.3现状与展望
7.2科技资金的使用
7.2.1使用原则
7.2.2功能与投向
7.2.3科技资金管理的任务
7.2.4科技投资的效益评价
31.1 国内市场 (4
8.1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8技术创新
8.1.1基本概念
8.1.2世界技术创新
8.1.3我国技术创新状况
8.2.1技术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8.2技术创新的目标与规划
8.2.2技术创新规划
8.2.3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
8.3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
8.3.1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8.3.2技术创新的途径
8.3.3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9技术贸易
9.2技术引进
9.1技术贸易概述
9.2.1技术引进的程序
9.2.2技术引进的注意事项
9.2.3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9.3技术出口
9.3.1技术出口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9.3.2技术出口的工作程序
9.3.3技术出口的途径与方法
9.3.4技术出口的注意事项
10科技进步滞缓造成的危机
10.1危机评价的预警系统
10.1.1危机的征兆及表现
10.1.2预警系统的建立
10.1.3预警系统的运行
10.2原因要素分析
10.2.1观念障碍
10.2.2体制、管理、政策方面的障碍
10.2.3资金与基础条件等方面的障碍
10.3预防与对策
10.3.1预防程序与方法
10.3.2对策制订
1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组成
11企业科技系统
11.1.1企业科技系统的重要作用
11.1 企业科技系统的作用、组成与运行特点
第二篇 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
11.1.3企业科技系统的运行特点
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管理
11.2.1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11.2.2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职能机构
12.1 2企业科技进步的设计师
12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2.1.1企业科技系统的指挥员
12.1 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
12.1.3企业向市场进军的开拓者
12.2总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12.2.1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决策
12.2.2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
12.2.4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工作
12.2.3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12.2.5搞好企业内外公关工作
12.3总工程师的权限
12.3.1研究开发立项权
12.3.2科技经费支配权
12.3.3技术协议商定权
12.3.4科技成果审定权
12.3.5科技人员调配权
12.4总工程师的素质
12.4.1思想素质
12.4.2业务素质
12.4.3管理素质
12.5.1运用权力的技巧
12.5.2组织协调的技巧
12.5.3识人用人的技巧
12.5.5组织会议的技巧
12.5.4处理公文的技巧
12.5.6调查研究的技巧
12.5.7检查总结的技巧
13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工作体系
13.1建立企业科技指挥体系
13...1 由总工程师负责的科技指挥体系
13.1.2配置副总工程师
13.1.3设立总工程师办公室
13.3.1政策支撑条件
13.2.1总工程师与企业各行政领导人员间的关系
13.2.2总工程师与下属机构的关系
13.3企业外部支撑条件
13.2企业内部工作关系
13.3.2行政支撑条件
13.3.3舆论支撑条件
14总工程师与科技型企业
14.1科技型企业的创建
14.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
14.1.2创建科技型企业的意义与作用
14.2科技型企业的管理
14.2.1科技型企业的管理特点
14.2.2科技型企业的评价指标及程序
14.2.4科技型企业的完善与发展
14.2.3创建科技型企业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14.3科技型企业与总工程师
14.3.1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职责
14.3.2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权利
15.1科技信息系统基础
15.1.1基本概念
15科技信息系统
第三篇 实用信息技术
15.1.2科技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类型
15.2科技信息系统的建立
15.2.1建立新科技信息系统前的系统分析
15.2.2科技信息系统的设计
1 5.2.3科技信息系统的实施
16科技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16.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与程序
16.1.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
16.1.2科技信息搜集的程序
16.2.1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
16.2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16.2.2科技信息搜集的方法
1 6.3科技信息的整理与贮存
16.3.1科技文献的登录
16.3.2科技文献的标引
16.3.3科技文献的编目
16.3.4科技信息的贮存
17科技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
17.1科技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17.1.1科技文献概述
17.1.2文献检索基础
17.1.3检索语言常识
17.2 中文科技文献的检索
17.2.1国内科技文献的检索
17.2.2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
17.2.3中文检索工具使用方法
17.3 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
17.3.1综合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17.3.2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17.3.3特种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
17.3.4专利及产品样本的检索
18.1.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成
18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的应用
18.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
18.1.2计算机情报检索技术
18.2数据库
18.2.1数据库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18.2.2数据库管理系统
18.3国际联机检索
18.3.1联机检索概述
18.3.2联机情报检索的特点
18.3.3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终端的使用
18.3.4主要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19科技信息工作的经济效果
19.1.1科技信息与生产技术现代化
19.1科技信息与企业现代化
19.1.2科技信息与企业组织管理现代化
19.1.3科技信息与企业职工素质现代化
19.2 日本企业经济腾飞的奥秘
19.2.1善于引进和综合国外的科技成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19.2.2重视科技信息工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根本保证
20.1.2决策与决策分析
20.1.1预测与估计
20预测与决策技术基础
20.1 引言
第四篇 预测与决策技术
20.2最小二乘法
20.2.1最小二乘模型
20.1.4决策与运筹
20.1.3预测与决策
20.2.2最小二乘的求法
20.2.3最小二乘的应用
20.3估计
20.3.1基本概念与方法
20.3.2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扩展
20.3.3最大似然估计
20.4假设检验
20.4.1问题的提出
20.4.2正态总体参数检验
20.4.3两类错误
20.4.4一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
20.4.5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
20.5抽样
20.5.1 问题的提出
20.5.2统计量的分析
20.5.3样本大小的确定
20.5.4抽样方法
20.6.1条件概率与贝叶斯公式
20.6 贝叶斯分析
20.6.2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
20.6.3贝叶斯风险
20.6.4贝叶斯估计与决策规则
21预测系统、决策系统及其组织
21.1预测系统及其组织
21.1.1预测的前提
21.1.2预测的原则
21.1.3预测的程序
21.1.4预测的分类
21.1.5预测的方法
21.1.6预测的机构和人员
21.2决策系统及其组织
21.2.1决策的定义与类型
21.2.2决策的前提与要素
21.2.3决策的原则
21 2.4决策的程序
21.2.5决策行动与追踪决策
21.2.6决策组织
22预测方法及其选择
22.1 直观性预测方法
22.1.1研究判断预测法
22.1.2专家预测法
22.1.3特尔斐法
22.2探索性预测方法
22.2.1类推法
22.2.2时间序列预测法
22.2.3趋势外推法
22.2.4回归预测分析
22.3 预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选择
22.3.1预测的基本步骤
22.3.2影响预测方法的因素
22.3.3预测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22.3.4预测的外部环境
22.3.5预测结果的应用
23决策方法及其选择
23.1 确定型决策方法
23.1.1运筹学方法
23.1.2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法
23.1.3成本效益分析法
23.1.4比较分析法
23.2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23.2.1最大最小收益值法
23.2.2最大最大收益值法
23.2.3最大平均收益值法
23.2.4最大调整收益值法
23.2.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23.3概率决策方法
23.3.1单级概率型决策方法
23.2.6几种方法的比较
23.3.2多级概率型决策方法
23.3.3敏感度分析
23.3.4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计量
23.3.5效用和效用曲线
23.4多目标决策方法
23.4.1特点
23.4.2评价分析方法
23.4.3 目标重要程度的有序化及权数确定
23.4.4多目标决策的线性规划法
23.4.5方案排序法
24预测决策方法成功实例
24.1 预测成功实例选
24.1.1用回归直线分析法预测收音机生产量
24.1.2普通车床更新需求预测分析
24.2.1运用决策技术进行设备改造,提高工厂经济效益
24.2决策成功实例选
24.2.2决策树法在选择最优技改方案中的应用
25.1科技进步规划的涵义及分类
第五篇 科技进步规划
25科技进步规划的编制
25.2规划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5.3编制规划的组织工作
25.4规划工作程序
25.5 编制行业、企业科技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6科技进步规划的计划调控
26.1计划指南的作用及编制
26.2科技计划的编制
27实施科技进步规划的保障体系
27.1保障体系的含义与范围
27.2组织内部结构及其职能
27.3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27.4组织结构的自我调节
27.5政府调节
27.6实例分析
第六篇 系统工程与运筹技术
28系统工程概论
28.1 系统
28.1.1系统的概念
28.1.2系统的基本属性
28.1.3系统的分类
28.2 系统工程
28.2.1 系统工程的定义
28.2.2系统工程的起源和发展
28.2.3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28.2.4系统工程的体系结构框架
28.2.6系统工程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28.2.5系统工程是跨多学科的领域
28.3 系统工程的方法论
28.3.1系统工程工作方法概述
28.3.2霍尔方法论
28.3.3詹金斯方法论
28.3.4切克兰德方法论
28.4 系统分析
28.4.1系统分析概述
28.4.2系统的目标
28.4.3系统设计
28.4.4系统评价
29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
29.1 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概述
29.2 系统建模
29.2.1模型的基本概念
29.2.2系统建模的一般步骤
29.2.3系统的结构模型和结构建模
29.2.4系统建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29.3 系统参数估计
29.3.1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29.3.2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29.3.3增广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29.3.4最大似然估计方法
29.3.5对模型结构参数的估计方法
29.4系统仿真
29.4.1概述
29.4.2仿真原理
29.4.3随机数发生器
29.4.4仿真输出数据的分析
29.4.5值得注意的问题
29.5大系统的分解与协调技术
29.5.1什么是大系统
29.5.2大系统的递阶结构
29.5.3分解与协调
29.5.4关联平衡法
29.5.5关联预估法
29.6 网络计划技术
29.6.1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简况
29.6.2网络图的绘制
29.6.3关键线路法CPM
29.6.4计划评审技术PERT
29.6.5其他网络计划方法简介
29.7集成系统及综合集成化技术
29.7.1集成化研究概论
29.7.2集成系统的开发步骤
29.7.3软件工程方法
30运筹技术及其应用
30.1运筹技术引言
30.1.1运筹与运筹学
30.1.3总工程师与运筹学
30.1.2运筹学的方法体系
30.2线性规划技术与应用
30.2.1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
30.2.2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30.2.3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30.2.4旋转运算
30.2.5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法
30.2.6对偶性原理及其应用
30.3非线性规划
30.3.1非线性规划概述
30.3.2一维搜索
30.3.3无约束极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30.3.4线性约束极值问题
30.3.5乘子法与罚函数法
30.3.6非线性规划计算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30.4.2多阶段决策问题
30.4.1动态规划引言
30.4动态规划
30.4.3动态规划模型与最优性原理
30.4.4动态规划方法
30.5 随机模型
30.5.1随机模型引言
30.5.2随机服务系统
30.5.3 BCMP网络
30.6管理中的运筹方法
30.6.1一般管理过程中的网络模型
30.6.2三种接口技术
30.6.3递阶生产计划模型与企业管理
30.6.4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第七篇 生产工程
31市场与产品
31.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1.1.2市场体系
31.1.3市场研究
31.2国际市场
31.2.1 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
31.2.2国际市场的分类
31.2.3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31.3产品
31.3.1产品的概念
31.3.2产品生命周期
31.3.3用户意识
31.3.4 新产品开发
32现代设计方法
32.1现代设计方法概述
32.1.1推广应用现代设计方法的意义
32.1.2现代设计方法的内容和特点
32.2.1 CAD系统的组成
32.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32.2.2智能CAD
32.3优化设计
32.3.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思想
32.3.2优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32.4计算机分析与仿真
32.4.1有限元分析
32.4.2计算机仿真
32.5可靠性设计
32.5.1可靠性设计的内容
32.5.2产品固有可靠性设计
32.5.3结构件的可靠性设计
33制造工程
33.1连续型生产系统
33.1.1连续型生产系统的特点
33.1.2计算机控制的应用
33.2 离散型生产系统
33.2.1少品种大批量制造系统
33.2.2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系统
33.3 工艺技术
33.3.1现代制造技术
33.3.2质量观
33.3.3人的因素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33.3.4制造系统的形态学模式
33.3.5误差预防与误差补偿
33.3.6误差预算
33.3.7复杂形状零件的CAD/CAM一体化
33.3.8计算机辅助检测/制造(CAT/CAM)一体化
33.3.9智能制造技术
33.3.10超精密加工技术
33.3.11特种加工技术
34.1 国外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34制造系统工程概论
34.2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34.3制造系统工程内涵和特点
34.3.1制造系统工程的内涵
34.3.2制造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特点
34.3.3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学科支撑体系
34.4我国制造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34.4.1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34.4.2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对象
34.4.3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方式
34.4.4制造系统工程的课程设置
34.5制造系统工程与现有工程学科的关系
34.5.1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专业性工程学科的关系
34.5.2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复合型学科的关系
35.1.1工业工程的定义与发展
35.1工业工程概述
35工业工程
35.1.2工业工程的特点
35.1.3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
35.1.4工业工程的活动内容
35.1.5工业工程的技术方法
35.2时间研究
35.2.1时间研究的定义
35.2.2时间研究的目的与用途
35.2.3时间研究的方法
35.3动作研究
35.3.1动作研究的定义
35.3.2动作研究的步骤
35.3.3动作研究的方法
35.4流程研究
35.4.1流程研究概述
35.4.2产品流程分析
35.4.4事务流程分析
35.4.3作业流程分析
35.4.5联合流程分析
35.5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与应用
35.5.1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
35.5.2 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
35.5.3工业工程在美国的应用
35.5.4工业工程的应用实例
36设备综合工程
36.1设备综合工程概述
36.1.1 国际《设备综合工程学》简介
36.1.2我国的设备管理工程和设备综合管理
36.1.3企业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36.2.1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进步
36.2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36.2.2设备综合管理与生产发展
36.2.3预防为主的方针
36.3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
36.3.1设备的前期管理
36.3.2自制设备的管理
36.3.3国外设备订货的管理
36.4 维护和计划检修相结合
36.4.1 设备的维护
36.4.2设备的ABC分类管理
36.4.3设备的故障及事故
36.4.4设备的润滑
36.4.5设备的修理
36.4.6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
36.6修理、更新与改造相结合
36.5.3设备维修工作的专业化协作及社会化
36.6.1设备的寿命评价
36.5.1设备的专业管理
36.5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36.5.2设备的群众管理
36.6.2设备的报废及更新
36.6.3设备的技术改造
36.7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36.7.1设备的技术管理
36.7.2设备的经济管理
36.7.4设备的租赁及调剂
36.7.3备件及其费用管理
36.8设备的诊断技术及修复技术
36.8.1设备的状态监测方式
36.8.2 设备的诊断技术
36.8.3近期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
36.8.4 设备的修复技术
36.9 国外设备管理维修体制简介
36.9.4预防维修及维修预防
36.9.3 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
36.9.2英国的第三代维修管理
36.9.1原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
37劳动安全
37.1安全生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7.1.1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
37.1.2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
37.2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知识
37.2.1安全生产方针和任务
37.2.2安全生产法规
37.3.1事故的特性与要素
37.3事故发生的原理及其预防
37.3.2事故发生的原理
37.3.3事故预防原则
37.3.4事故预防的措施
37.4 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
37.4.1企业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
37.4.2技术方面的安金管理
37.5.2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
37.5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
37.5.1什么是安全性评价
38环境保护
38.1环境保护概述
38.2环境保护机构总工程师的职责
38.2.1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职责
38.2.2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职责
38.3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38.3.1“三同时”制度
38.3.2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
38.3.3排污收费制度
38.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8.3.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38.3.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38.4.1 主要工业部门的环境规划与要术
38.4工业环境管理
38.3.8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38.3.7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38.4.2工业污染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
38.4.3企业环境技术管理
38.5企业环境监测
38.5.1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38.5.2企业环境监测内容
38.5.3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8.6污染治理技术
38.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38.6.2工业有害气体的人工净化技术
38.6.3废水治理技术
38.7开展企业污染防治科学研究
38.7.1企业污染防治的方法及内容
38.7.2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管理
39.1.1产品质量
39.1质量
第八篇 质量工程
39质量工程概论
39.1.2过程质量
39.1.3服务质量
39.1.4工作质量
39.2 质量管理
39.3全面质量管理
39.3.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39.3.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
39.4质量保证体系
39.4.1质量保证
39.4.2质量保证体系
39.5质量控制
39.6质量诊断
39.6.2工序质量诊断
39.6.3质量管理工作的诊断
39.6.1产品质量诊断
39.7质量方针与质量计划
39.7.1质量方针
39.7.2质量计划
39.8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39.8.1标准化工作
39.8.2计量工作
39.8.3质量信息的管理工作
39.8.4质量责任制
39.8.5质量教育工作
39.9质量成本
39.9.1质量成本的结构
39.9.2质量成本分析
40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40.1直方图法
40.2数据分层法
40.4.2因果图的分类
40.4.1 因果图的主要内容
40.3排列图法
40.4 因果分析图法
40.5调查表法
40.6散布图法
40.6.1相关与回归分析
40.6.2散布图
40.7控制图法
40.7.1工序能力
40.7.2控制图原理
40.7.3常用控制图
40.7.4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准则
40.8新七种方法
40.8.1关系图法……………………………………………………………………………………………(740 )
40.8.2 KJ法
40.8.3系统图法
40.8.5矩阵数据分析法
40.8.4矩阵图法
40.8.6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40.8.7矢线图法
41质量检验
41.1 基本概念
41.1.1检验的定义与职能
41.1.2检验的分类
41.2.1抽检主要形式
41.2抽样检验
41.1.3检验的组织形式
41.2.2抽检特性曲线
41.3计数抽样检验
41.3.1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
41.3.2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41.3.3计数序贯抽样检验
41.4计量抽样检验
41.4.1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
41.4.2平均值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
42产品质量设计
42.1正交试验设计
42.1.1正交表
42.1.2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42.2产品设计
42.2.1系统设计
42.2.2参数设计
42.2.3容差设计
43可靠性
43.1可靠性概念
43.2可靠性的定量化指标
43.3故障率的基本类型
43.4 可靠性中常用分布
43.5可靠性试验
43.5.1可靠性故障分布的检验
43.5.2统计寿命试验设计
43.5.3加速寿命试验
44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
44.1 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44.2微机控制三级质量管理
44.2.1分级质量管理的层次与功能
44.2.2三级质量管理的实施
45标准化
45.1标准
45.1.1标准的分级
45.1.2标准的分类
45.1.3标准体系
45.2标准化
45.2.1标准化的对象
45.2.2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
45.2.3标准化的原理
45.3.1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45.3数值分级法
45.3.2 E数系
45.3.3模数
45.4标准化对象参数最佳化
45.5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45.5.1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
45.5.2标准的编写
45.6 产品质量的监督与认证
45.6.1产品质量监督
45.6.2产品质量认证
45.7企业标准化
45.7.1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45.7.2企业标准化的组织机构
45.7.3企业标准体系
45.7.4产品设计的标准化
45.7.6原材料标准化
45.7.5工艺及工艺装备标准化
45.8标准化的经济效果
45.8.1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有关概念和术语
45.8.2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45.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因素
45.8.4标准化效果的论证方法
46.1.2经济效果
46.1.1技术经济的内涵
46.1经济分析原理
46技术经济分析基础
第九篇技术经济分析
46.1.3资金的时间价值
46.1.4现金流量图与现金流量计算表
46.1.5利息、利率、单利法和复利法
46.1.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46.1.7复利计算基本公式
46.2.1投资
46.2技术经济分析基本要素
46.2.2成本
46.2.3销售收入、利润和税收
46.3投资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46.3.1净现值法
46.3.2费用现值(PVC)法
46.3.3内部收益率法
46.3.4静态投资收益率
46.3.5净年值法
46.3.6年成本(AC)法
46.3.7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46.3.8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46.3.9追加投资回收期法
46.4不确定性分析
46.4.1盈亏平衡分析
46.4.2敏感性分析
46.4.3风险分析
47财务评价
47.1财务评价方法
47.1.1 财务评价的目标和作用
47.1.2财务评价方法
47.13财务评价的基本要素
47.1.4财务评价指标
47.2 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
47.2.1资金筹措
47.2.2资金成本
47.3财务结构分析
47.3.1财务结构与财务风险
47.3.2财务结构评价方法
48.1.3投资内容以设备改造为主,以土建工程为辅
48.1.2改造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的
48.1技术改造项目的特点
48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分析
48.1.1 以固定资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8.1.4资金来源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资金运用效果是增量带动存量
48.2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和效益
48.2.1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
48.2.2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
48.3技术改造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48.3.1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48.3.2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49技术引进的经济评价
49.1技术引进的概念和内容
49.2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
49.2.1许可证贸易
49.2.5技术咨询服务
49.3.1技术供应方的定价原则
49.3技术价格与支付方式
49.2.4补偿贸易
49.2.3合作生产
49.2.2合资经营
49.3.2技术引进方的作价原则
49.3.3利润分成率的确定
49.3.4技术付费方式
49.4技术引进的经济分析
49.5 引进项目的工作程序和步骤
50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50.1设备的磨损与补偿
50.1.1有形磨损
50.1.2无形磨损
50.1.3综合磨损
50.1.4设备的补偿
50.2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方法
50.2.1设备的退役
50.2.2设备的更换
50.2.3旧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50.2.4设备更新紧迫性的度量
51可行性研究
51.1项目周期
51.1.1投资前期
51.1.2投资实施期
51.1.3投产经营期
51.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51.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51.2.2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步骤
51.3 需求预测
51.3.1市场需求分析
51.3.2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51.3.3生产规模研究
51.4.1技术选择
51.4技术研究
51.4.2工艺选择
51.4.3设备选择
51.5财务经济评价
51.5.1财务评价
51.5.2经济评价
52.1.1新技术革命
52.1 新技术革命与高技术
52高新技术概述
第十篇 高新技术产业化
52.1.2高技术范畴、特点、主要领域
52.2世界高新技术开发计划
53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3.1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53.2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53.2.1产业结构变化
53.2.2就业结构的变化
53.3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国际化
5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54.1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商品化与产业化
5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火炬”计划
54.2.1“火炬”计划的宗旨
54.2.2“火炬”计划的方针政策
54.2.3“火炬”计划的主要任务
54.2.4“火炬”计划的发展战略
54.3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54.3.1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54.3.2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54.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55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
55.1 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机制
55.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
55.2.1企业国际化进程与衡量标准
55.2.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动力与要素
55.2.3企业国际化策略
55.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对策
第十一篇 科技人才使用与管理
56总工程师的人才意识与科技人才管理
56.1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
56.1.1 人才
56.1.2知识分子
56.1.3科技人才
56.2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56.2.1科技人才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
56.2.2科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56.3科技人才意识与管理意识
56.3.1科技人才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56.3.2科技人才管理意识
57.1科技人才开发
57.1.1科技人才开发的意义
57科技人才开发与使用
57.1.2科技人才开发的主要内容
57.2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
57.2.1宽松的政治环境
57.2.2和谐的心态环境
57.2.3平等的竞争环境
57.2.4良好的工作条件
57.2.5舒适的生活环境
57.3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主要环节
57.3.1预测和规划
57.3.2企业科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57.3.3企业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养
57.3.4企业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及奖惩
58.1.1灵活性原则
58.1.2民主原则
58科技人才管理
58.1科技人才的管理原则
58.1.3能级原则
58.1.4协调原则
58.1.5动态原则
58.1.6动力原则
58.2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
58.2.1系统管理方法
58.1.7效能原则
58.2.2弹性管理方法
58.2.3激励管理方法
58.2.4运用信息的方法管理
58.2.5运用法规的方法管理
59科技管理人才
59.1科技管理人才的意义
59.1.1科技管理人才的含义
59.1.2科技管理人才的分类
59.1.4科技管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59.1.3科技管理人才的性质
59.2.1科技管理人才的品德
59.2科技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
59.2.2科技管理人才的知识素质
59.2.3科技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
59.2.4科技管理人才的身体素质
第十二篇 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
60科技进步与科技法
60.1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法律机制
60.1.1法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机制
60.1.2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强大保障
60.1.3 科技法律机制的内容和作用
60.1.4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60.2科技法的概念及特征
60.2.1科技法的概念
60.3科技法律关系
60.3.1科技法律关系的概念
60.2.3在人类历史上,对科学技术进行法律调整,由来已久
60.2.4现代意义的科技法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60.2.2我国科技法的特点
60.3.2科技法律关系的类型
60.3.3科技法律关系的构成
60.4科技法的制订
60.4.1科技法的制订概念和意义
60.4.2科技法制订应当遵循的原则
60.4.3科技法的制订程序
60.5科技法的地位
61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
61.1科技管理体制
61.1.1科技管理体制的涵义
61.1.2建立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原则
61.1.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61.2.1最高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
61.2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
61.2.2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
61.3科技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61.3.1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61.3.2科技组织和人才管理制度
61.3.3科技财税管理制度
61.3.4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61.3.5科技奖励制度
61.3.6技术监督制度
62科技产权法律制度
62.1科技产权概述
62.1.1科技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62.1.2科技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62.1.3科技产权的法律保护
62.2.1专利法概述
62.2.2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
62.2专利法
62.2.3发明专利的条件
62.2.4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62.2.5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62.2.8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62.3商标法
62.3.1商标法概述
62.2.7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62.2.6专利发明的实施
62.3.2商标注册制度和商标注册条件
62.3.3商标注册程序
62.3.4商标专用权及其保护
62.3.5商标管理
62.4著作权法
62.4.1著作权法概述
62.4.2著作权客体、归属及内容
62.4.4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62.4.3著作权的限制、期限及许可使用
62.4.5著作权管理
63技术合同法
63.1技术合同概述
63.1.1技术合同的特征
63.1.2技术合同的种类
63.2技术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
63.2.1技术合同的主体
63.2.2订立技术合同的原则
63.2.3订立技术合同的程序
63.2.4技术合同的主要条款
63.2.5技术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63.3技术合同的内容
63.3.1技术开发合同
63.3.2技术转让合同
63.3.4技术咨询合同
63.3.3技术服务合同
64部门科技进步的法律制度
64.1企业科技进步法律制度
64.2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法律制度
64.2.1高新技术立法概述
64.2.2我国高新技术立法要点
64.2.3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律制度
64.3基础科学研究法律制度
64.3.1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法律调整
64.3.2基础性研究的法律制度建议
65科技法律责任
65.1法律责任的概述
65.1.1法律责任的概念
65.1.2民事责任
65.1.3行政责任
65.2.1侵犯版权的行为
65.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
65.1.4刑事责任
65.2.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
65.3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
65.3.1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65.3.2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
65.4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
65.4.1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65.4.2侵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责任
65.5违反技术合同的法律责任
65.5.1违反技术开发合同的责任
65.5.2违反技术转让合同的责任
65.5.3违反技术咨询合同的责任
65.5.4违反技术服务合同的责任
66.1仲裁与诉讼概述
66.1.1仲裁的基本制度
66科技纠纷的仲裁与诉讼
66.1.2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66.2科技行政争议的复议与诉讼
66.2.1行政复议制度
66.2.2行政诉讼制度
66.3科技合同争议的仲裁与诉讼
66.3.1技术合同争议的仲裁
66.4.1专利行政复审
66.4专利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
66.3.2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
66.4.2专利权益争议的诉讼
66.5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
66.5.1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
66.5.2商标权益争议的诉讼
66.6 国际技术贸易争议的仲裁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总工程师指南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