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电磁兼容总论》对电磁兼容学科作了简要的总体介绍,包括电磁兼容一词命名的由来、历史发展概况、现状及未来的展望、学科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的有关学术组织及其主要活动、电磁环境的保护以及频谱管理等内容。由于丛书的其余四个分册很少谈到自然界干扰源及工频电磁场的影响与防护,故《电磁兼容总论》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书中还就核电磁脉冲效应及防护技术进行了扼要叙述。
目录
1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历史概况
2 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对象
2. 1 人为杂波
2.2 共用走廊内各种公用事业设备间的相互影响
2. 3 重影问题
2.4 核电磁脉冲
2.5 空间飞行器的电磁兼容问题
2.6 电磁兼容预测
2.6.1 问题解决阶段
2.6. 2 规范设计阶段
2.6.3 电磁兼容分析预测阶段
2.7 地震电磁学
2. 8 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9 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
2.10 emc系统模型
2.11 自然界影响
2.12 频谱分配管理
2.13 电磁环境对人类的危害效应
2. 13.1 射频场对人体的危害
2.13.2 辐射容许值标准
.2.13.3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2.14 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
2. 14.1 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综述
2.14.2 计算机的tempest技术
2.14.3 计算机印刷电路板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 14.4 计算机pcb发展新趋势
3 国内外有关电磁兼容的学术组织及主要学术活动
3.1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
3.2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3.3 国际电信联盟(it[j)
3.4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3. 5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
3.6 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学会(ieee emc-s)
3.7 国际电线电缆学术讨论会(iwcs)
3.8 国内有关emc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
4 电磁环境
4.1 人为辐射源
4.1.1 单个的技术装置
4.1. 2 市区电磁环境
4.2 人工接收机
4.3 发展趋势
4.4 环境保护和电磁兼容
5 电磁频谱保护及国际协作
5. 1 引言
5.2 无线电规则
5.3 国家级频谱保护
5.4 结论
6 高压输电线及电气化铁道对弱电设备的影响
6.1 强电线的特性
6.1.1 交流输电线
6.1.2 电气化铁道
6.2 并行回路间的电磁感应影响
6.2.1 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
6.2.2 通信线上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
6.2.3 通信线长度等于接近长度时的电磁感应影响
6.3 危险影响的计算方法
6. 3.1 电危险影响
6.3.2 磁危险影响
6.4 干扰影响的计算
6.4.1 电话回路的干扰影响
6.4.2 电报回路的干扰影响
6. 5 防护措施
6.6 阻性耦合影响及地电位
6.6. 1 地中杂散电流场的基本理论
6.6.2 强电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对邻近的弱电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危害影响
6.6. 3 阻性耦合影响的防护措施
6.7 金属管线对低频磁场的屏蔽作用
6.7.1 概说
6.7.2 电缆金属护套的理想屏蔽系数
6.7.3 电缆金属护套的实际屏蔽系数
6.7.4 关于地中金属管线的对地接触电阻
6.7. 5 缆皮结构的选择
6.7.6 多条电缆时缆皮的理想屏蔽系数
6.8 架空地线的静电屏蔽作用
6.9 超高压线路的电场对人体组织的影响
7 耦合参数
7.1 电容耦合系数
7.2 感性耦合系数(互感系数)
8 雷电、磁暴及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8.1 雷电的基本概念
8.1.1 闪电的种类
8.1.2 线状闪电的基本参数
8.2 雷电流对通信电缆线路影响的计算
8.3 雷击大地与邻近地下电缆可能产生的电弧长度
8.4 通信电缆线路的防雷措施
8.5 架空明线线路的防雷措施
8.6 磁暴的产生
8.7 有紫外线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8 当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9 磁暴时地中不同地点间的电位差及电位差对通信回路的影响
8.10 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参考文献
2 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对象
2. 1 人为杂波
2.2 共用走廊内各种公用事业设备间的相互影响
2. 3 重影问题
2.4 核电磁脉冲
2.5 空间飞行器的电磁兼容问题
2.6 电磁兼容预测
2.6.1 问题解决阶段
2.6. 2 规范设计阶段
2.6.3 电磁兼容分析预测阶段
2.7 地震电磁学
2. 8 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9 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
2.10 emc系统模型
2.11 自然界影响
2.12 频谱分配管理
2.13 电磁环境对人类的危害效应
2. 13.1 射频场对人体的危害
2.13.2 辐射容许值标准
.2.13.3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2.14 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
2. 14.1 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综述
2.14.2 计算机的tempest技术
2.14.3 计算机印刷电路板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 14.4 计算机pcb发展新趋势
3 国内外有关电磁兼容的学术组织及主要学术活动
3.1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
3.2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3.3 国际电信联盟(it[j)
3.4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3. 5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
3.6 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学会(ieee emc-s)
3.7 国际电线电缆学术讨论会(iwcs)
3.8 国内有关emc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
4 电磁环境
4.1 人为辐射源
4.1.1 单个的技术装置
4.1. 2 市区电磁环境
4.2 人工接收机
4.3 发展趋势
4.4 环境保护和电磁兼容
5 电磁频谱保护及国际协作
5. 1 引言
5.2 无线电规则
5.3 国家级频谱保护
5.4 结论
6 高压输电线及电气化铁道对弱电设备的影响
6.1 强电线的特性
6.1.1 交流输电线
6.1.2 电气化铁道
6.2 并行回路间的电磁感应影响
6.2.1 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
6.2.2 通信线上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
6.2.3 通信线长度等于接近长度时的电磁感应影响
6.3 危险影响的计算方法
6. 3.1 电危险影响
6.3.2 磁危险影响
6.4 干扰影响的计算
6.4.1 电话回路的干扰影响
6.4.2 电报回路的干扰影响
6. 5 防护措施
6.6 阻性耦合影响及地电位
6.6. 1 地中杂散电流场的基本理论
6.6.2 强电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对邻近的弱电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危害影响
6.6. 3 阻性耦合影响的防护措施
6.7 金属管线对低频磁场的屏蔽作用
6.7.1 概说
6.7.2 电缆金属护套的理想屏蔽系数
6.7.3 电缆金属护套的实际屏蔽系数
6.7.4 关于地中金属管线的对地接触电阻
6.7. 5 缆皮结构的选择
6.7.6 多条电缆时缆皮的理想屏蔽系数
6.8 架空地线的静电屏蔽作用
6.9 超高压线路的电场对人体组织的影响
7 耦合参数
7.1 电容耦合系数
7.2 感性耦合系数(互感系数)
8 雷电、磁暴及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8.1 雷电的基本概念
8.1.1 闪电的种类
8.1.2 线状闪电的基本参数
8.2 雷电流对通信电缆线路影响的计算
8.3 雷击大地与邻近地下电缆可能产生的电弧长度
8.4 通信电缆线路的防雷措施
8.5 架空明线线路的防雷措施
8.6 磁暴的产生
8.7 有紫外线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8 当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9 磁暴时地中不同地点间的电位差及电位差对通信回路的影响
8.10 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参考文献
电磁兼容总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