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副标题:无

作   者:周志山著

分类号:

ISBN:978753331455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思想来源的哲学思考,集中分析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哈的社会关系学说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是从经济学理论、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梳理和展开,以说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研究一切问题的中心线索;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海德格尔、马丁·布伯、吉登斯、卢卡奇四位当代非常有影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解读,以展现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四重论域,即本体论、方法论、结构论和批判论;第五部分作者从可持续发展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全球化交往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说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方法论指导,从而凸现了其实践意义和《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主旨。

目录

目录
序&孙承叔
导言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关系”思想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一、从笛卡尔到休谟: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之争
二、康德知识论中的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
三、康德社会存在论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第二节 费希特知识学中的“自我”与“非我”
第三节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中的“自我”与“他人”
一、实体即主体与否定性辩证法
二、承认辩证法与“自我—他人”关系
三、市民社会关系与国家
第四节 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中的“我”与“你”
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二、人是类存在物: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
三、从类关系到社会关系: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认同
和超越
第二章 马克思探索社会关系理论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自由与定在——《博士论文》对社会关系理论的最初表达
第二节 理性政治国家观与世俗社会国家观——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社会关系理论的根本转变
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理论活动的主题
二、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理论活动的主题
第三节 异化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关系——《巴黎手稿》对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向度的考察
一、社会关系和历史向度的缺失:对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的批判
二、异化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历史向度
第四节 社会关系的实践本质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阐发
一、社会关系的实践本质
二、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
第五节 现实的个人、生命的生产与交往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基本逻辑和总体图景的建构
一、现实的个人:社会关系的现实前提
二、生命的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发源地
三、交往:现实的个人、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机制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分析的“三维向度”
第一节 实物(商品、货币、资本):社会关系分析的经济学向度
一、马克思“实物观”的实践本质和关系视域
二、商品、货币、资本: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三、几点启示
第二节 分工: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横向度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二、分工的社会关系分析视域
三、从分工到世界历史
第三节 社会形态:社会关系分析的历史向度
一、社会形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
二、“三大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的演进历程
三、人的感性生成和自我解放:社会关系历史向度的人文意蕴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四重论域”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共在”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
一、海德格尔“共在”思想的存在论路向
二、海德格尔“共在”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存在论基础
第二节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和理想观
一、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我—你”、我—它”之辨
二、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实在性与社会关系方法论
三、追求现实的神圣: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想观
第三节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与马克思社会关系结构论
一、对“正统共识”社会理论的批判:结构二重性学说的提出
二、基于实践活动的使动性与制约性:结构二重性学说述议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结构论的实践本质和主体指向
第四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社会关系批判论
一、物化: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及其特征
二、物化及其扬弃: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二重性
三、实践和社会关系: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点和视域
第五章 社会关系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关系维度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范式转换及其局限性
二、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在实践中的内在关联
三、资本关系的统治与当代环境问题的历史性生成
四、资本关系下的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及其扬弃
第二节 商品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两个基本倾向
二、商品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调适
第三节 全球化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和社会关系历史演进的一致性
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关系的本质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