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绪论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政区
民族、人口
地形、地貌
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家天下的延续
封国制度不断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中编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下编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后记
修订本后记
目录
目录 .
绪论
一、“文化”界说(1)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3)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6)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7)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3)
疆域、政区(13)
民族、人口(16)
地形、地貌(18)
气候(18)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20)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2)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24)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6)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26)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27)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28)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29)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30)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30)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32)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33)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34)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5)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35)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36)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37)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39)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39)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40)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41)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43)
宗法制度的产生(43)
宗法制度的确立(44)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46)
家天下的延续(46)
封国制度不断(47)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7)
家国同构(48)
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49)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49)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50)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5)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57)
中国人起源(57)
原始物质文化(57)
原始观念文化(58)
原始社会组织(60)
上古文化分布(60)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61)
殷商神本文化(62)
周人的文化维新(63)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64)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64)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65)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67)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67)
宏阔的文化精神(68)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68)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70)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71)
玄学崛兴(71)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72)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73)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74)
文化背景(74)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75)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76)
理学建构(77)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77)
市民文化之勃兴(78)
教育和科技成就(78)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79)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79)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80)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81)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82)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82)
早期启蒙思潮(83)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84)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85)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89)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90)
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94)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97)
中编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汉语的历史与特点(107)
汉语的历史(107)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110)
第二节汉字的历史与特点(112)
汉字的历史(112)
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115)
第三节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116)
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116)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18)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121)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125)
天学(125)
数学(128)
医学(129)
第二节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132)
火药(132)
指南针(133)
造纸术(133)
印刷术(134)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136)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36)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139)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143)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14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48)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150)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150)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152)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153)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155)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156)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59)
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159)
漫长的发展历程(160)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61)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61)
《诗经》与《楚辞》(161)
先秦散文与汉赋(163)
唐诗宋词(165)
元杂剧与明清小说(169)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73)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173)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174)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175)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178)
原始彩陶(178)
青铜纹饰(179)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180)
建筑(180)
雕塑(182)
书法(184)
绘画(185)
音乐(188)
戏曲(189)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190)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191)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19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192)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194)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194)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95)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196)
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197)
贯通古今的编年史(198)
列朝相承的纪传史(199)
典章制度的渊海(201)
纪事本末与史评(202)
第三节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204)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204)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205)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206)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207)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21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11)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212)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212)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219)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220)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220)
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224)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27)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27)
中国远古宗教(229)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31)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231)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232)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233)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235)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235)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37)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239)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240)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240)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41)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243)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245)
原始儒家(246)
原始道家(247)
中国佛教哲学(249)
宋明理学(250)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252)
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252)
天人之际性命之原(253)
人生境界(255)
第三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56)
逻辑分析辩证综合(256)
直觉体悟(258)
知行动态统合(260)
下编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265)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268)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68)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271)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273)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27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277)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80)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28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285)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86)
天人合一(286)
以人为本(290)
贵和尚中(292)
刚健有为(296)
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299)
民族凝聚功能(299)
精神激励功能(300)
整合创新功能(301)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304)
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305)
“无以人灭天”(307)
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309)
第二节群己关系的定位(312)
“修己以安人”(312)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313)
群体原则的强化(315)
第三节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317)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317)
功利的取向(318)
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320)
第四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322)
“内圣”的追求(322)
“逍遥”的境界(324)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327)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327)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328)
第二节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330)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330)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331)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334)
第三节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335)
西方文化的冲击(33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336)
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38)
第四节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340)
近代文化论争(340)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44)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第一节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348)
第二节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350)
社会主义改革与80年代“文化热”(350)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绩(351)
文化讨论中的不谐调音调(353)
第三节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354)
第四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356)
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356)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358)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360)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363)...
绪论
一、“文化”界说(1)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3)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6)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7)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3)
疆域、政区(13)
民族、人口(16)
地形、地貌(18)
气候(18)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9)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20)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2)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24)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6)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26)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27)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28)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29)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30)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30)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32)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33)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34)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5)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35)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36)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37)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39)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39)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40)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41)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43)
宗法制度的产生(43)
宗法制度的确立(44)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46)
家天下的延续(46)
封国制度不断(47)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7)
家国同构(48)
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49)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49)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50)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5)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57)
中国人起源(57)
原始物质文化(57)
原始观念文化(58)
原始社会组织(60)
上古文化分布(60)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61)
殷商神本文化(62)
周人的文化维新(63)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64)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64)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65)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67)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67)
宏阔的文化精神(68)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68)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70)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71)
玄学崛兴(71)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72)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73)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74)
文化背景(74)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75)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76)
理学建构(77)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77)
市民文化之勃兴(78)
教育和科技成就(78)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79)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79)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80)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81)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82)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82)
早期启蒙思潮(83)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84)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85)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87)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89)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90)
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92)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94)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97)
中编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汉语的历史与特点(107)
汉语的历史(107)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110)
第二节汉字的历史与特点(112)
汉字的历史(112)
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115)
第三节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116)
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116)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18)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121)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125)
天学(125)
数学(128)
医学(129)
第二节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132)
火药(132)
指南针(133)
造纸术(133)
印刷术(134)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136)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36)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139)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143)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14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48)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150)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150)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152)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153)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155)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156)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59)
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159)
漫长的发展历程(160)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61)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61)
《诗经》与《楚辞》(161)
先秦散文与汉赋(163)
唐诗宋词(165)
元杂剧与明清小说(169)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73)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173)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174)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175)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178)
原始彩陶(178)
青铜纹饰(179)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180)
建筑(180)
雕塑(182)
书法(184)
绘画(185)
音乐(188)
戏曲(189)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190)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191)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19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192)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194)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194)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95)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196)
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197)
贯通古今的编年史(198)
列朝相承的纪传史(199)
典章制度的渊海(201)
纪事本末与史评(202)
第三节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204)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204)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205)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206)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207)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21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11)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212)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212)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219)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220)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220)
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224)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27)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27)
中国远古宗教(229)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231)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231)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232)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233)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235)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235)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37)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239)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240)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240)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41)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243)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245)
原始儒家(246)
原始道家(247)
中国佛教哲学(249)
宋明理学(250)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252)
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252)
天人之际性命之原(253)
人生境界(255)
第三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56)
逻辑分析辩证综合(256)
直觉体悟(258)
知行动态统合(260)
下编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265)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268)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68)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271)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273)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27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277)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80)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28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285)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86)
天人合一(286)
以人为本(290)
贵和尚中(292)
刚健有为(296)
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299)
民族凝聚功能(299)
精神激励功能(300)
整合创新功能(301)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304)
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305)
“无以人灭天”(307)
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309)
第二节群己关系的定位(312)
“修己以安人”(312)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313)
群体原则的强化(315)
第三节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317)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317)
功利的取向(318)
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320)
第四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322)
“内圣”的追求(322)
“逍遥”的境界(324)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327)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327)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328)
第二节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330)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330)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331)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334)
第三节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335)
西方文化的冲击(33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336)
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38)
第四节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340)
近代文化论争(340)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44)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第一节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47)
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348)
第二节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350)
社会主义改革与80年代“文化热”(350)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绩(351)
文化讨论中的不谐调音调(353)
第三节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354)
第四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356)
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356)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358)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360)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363)...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