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见诸于史籍文献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巡狩,亦称为巡省、巡幸、巡守、巡游等等。其主要指帝王出京巡视地方与边疆的活动过程。由于秦皇汉武以及隋炀帝、明武帝的巡幸活动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作用,同时又由于文人墨客对康熙、乾隆下江南的轶闻趣事的渲染描绘,故历来史著对于帝王巡狩持有偏见,均视其为声色犬马、风花雪月的游幸活动和劳民伤财的靡费之举,以致贬抑者居多,褒扬者甚少。然纵观历史,同中国古代文明相始终、并包孕深厚文化内涵的巡狩,不仅是一种礼俗社会中王权政治的运作模式,而且展示了一种思想观念的空间,形成一种儒家以礼为教、以祭为教的礼仪文化的轨迹。故巡狩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具有调控、整合作用与影响。它不仅是推动封建政治发展的活力,而且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历史原因之一。
何谓封禅?
封禅一般指中国古代帝王到东岳泰山进行祀天祭地的典礼。袁宏《后汉纪》曾对封禅的解释为:“夫揖让受终,必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夫东方者,万物之所始;山岳者,灵气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于其始;取其所通,必于其宅。崇其坛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然则封禅者,王者开物之大礼也。”
中国先秦最早的典籍《山海经》,就反映了先民崇拜山岳的观念。《山海经》中的《山经》是中国第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其以山为纲,纵横经纬天下地理形势,共分26个山区、477座山;山岳是地理格局中的主导和标志,并按照地形,提出了山系的概念。《山经》主要特点是:
一是以氏族图腾标志和山神崇拜信仰紧密结合。《山经》中所有山都有神,形象或半人半兽、或奇形怪兽。如:“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而以华夏族居住的华山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则直接以山作为山神化身来崇拜。(1)这些山神形象均为氏族的图腾形象,并逐渐形成按地域区分的具有共性的氏族部落图腾。
二是山岳乃天神所居之地,是通天之路。如:“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住也;”“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都,神陆吾司之;”“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天帝之山,……有草焉;”“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此外,还有许多山皆是日月出入的神山。这里不仅说明“山是中国古代巫师的天梯或天柱”,而且反映了山是中国神话之源。
三是山乃圣贤祖先发祥之地。如:“有九丘,以水络之……太皡爰过”;“峑山,丹水出焉……黄帝是食是飨”;“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吴居之”;“大荒之山,日月所出。有人焉三面,颛顼之子”等等。”四是用最隆重的礼仪祭祀山岳。如“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祀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熊山,帝也,其祀:羞酒,太牢具,婴用一壁。干舞,用兵以禳;祈,谬冕舞”等等。这些祭祀中的太牢之礼,是后来周代天子所用的祭礼,一般是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方用。①据此可见,其时已对山岳的尊崇,已无以复加。
清代皇帝巡狩具有满族狩猎文化习俗的一些特点,如巡狩亦曰围。清太祖时,就经常在口外出兵行围,以围猎达到习武练兵之目的。康熙时,因不满足于“大阅,,之类礼仪性的军事检阅与讲武方式,遂决定遵循先祖行围习武的方式。康熙十六年(1677年)和二十年,康熙先后两次出塞选址,最后在距北京1000多里的塞外喀喇沁旗和翁牛特旗的牧地上(今河北省围场县),划出东西长300余里、南北宽200余里,周边1300余里的土地,作为内蒙王公敬献的土地,设置木兰③围场,共于森林草原、河流山峦处设围场七十二处。每年四、十、十二月各拨兵4000名娴习骑射和演练布阵。行围者“往来沙塞,风尘有所不避,冒风雪以习劳”。①皇帝、皇子率先射猎,并指挥行围。康熙对行军、出哨、布围、合围、射猎、罢围、驻跸、安营等程序礼仪皆有严格规定,行围结束则举行盛大的论功行赏宴会。每年秋弥大典②规模最大,除皇帝护卫部队以外,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外蒙古和青海蒙古王公以及察哈尔八旗蒙古官员等都要参加,地近围场的蒙古旗还须派遣骑兵、向导和围枪手等协同行围;又特谕杭州、西宁、西安等驻防满军赴京习围。木兰围场由蒙古王公管领,后设总管以及围管大臣管理,其四周数以木栅,称为柳条边。康熙四十二年在围场南四百里建造了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因此,木兰围场不仅成为清代皇家最大的狩猎名苑,而且成为皇帝北巡的重要活动场所,康熙帝还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
乾隆时,木兰行围的规模往往比康熙时还要大。由于百官王公将帅等云集,乾隆二十年更定网城置连帐一百七十五为内城,设旌门三,分树军纛,称为金龙;外设连帐二百五十四,为外城,设旌门四,分树军纛,称为飞虎。外周设宿卫警跸,立帐房四十,各建旗帜,由八旗护军官校环卫。在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监察御史丛洞上疏劝阻巡狩行围,曰:“第恐侍从以狩猎为乐,在京臣工或因违远天颜,渐生怠安,……伏祈暂息行围,以颐养天年”。乾隆当即批驳道:
古者春搜夏苗秋称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超越前代。当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敌,皆由平日训肄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干晏安,骑射渐致生疏矣。皇祖每年出口行围,于军伍最为有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原与在京无异。至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蕃,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所并甚钜。皇考两路出兵,现有征发,是以暂停围猎。若在撤兵之后,亦必奉行。况今升平日久,弓兵渐不如前,人情狃于安逸,亦不可不加振刷。朕之降旨行围,所以遵循祖制,正饬戎兵,怀柔属国,非驰骋畋游之谓。①
乾隆这番话,实际道出了巡狩行围的目的意义:一是“整饬戎兵”,常备不懈;二是“寓怀远之略”,密切关注北边蒙古各部王公动向,扬威塞外;三是“遵循祖制”,发扬尚武精神。故木兰行围是清帝维护封建大一统的强有力措施,对巩固北疆具有历史作用。
同年七月十八日,为“政事悉举”,乾隆谕大学士等:“朕因讲武行围口外,其办理一切政务,与在宫中无异。在京部旗诸臣,理应益加黾勉,精勤奉职。倘或稍有懈驰,不但迟误公事,且重负朕宵旰图治之本怀”。①二十六日乾隆奉皇太后由圆明园启驾赴木兰围场,路途在古北口阅兵、于常山峪和张三营行围、准乌拉岱赐宴蒙古王公等等。九月二十八日,乾隆返京后,降谕斥责借故不去行围的诸王大臣道:
朕此次行围,诸王大臣中,竟有耽恋室家,托故不愿随往者。朕已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围出猎,既以操演技艺,练习劳苦,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乃满洲等应行通往之事。若惟事愉安,不知愧耻,则积习相沿,实于国势之隆替,甚有关系。嗣后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辙者,朕断不轻为宽容。②
从乾隆这道降谕中可看到两个层面的含意:一是清统治者对巡狩行围十分重视,已从关系到“国势之隆替”之高度来审视这项活动;二是巡狩行围是“练习劳苦”以奋发志气,绝非安逸享乐之事。据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对巡狩勤政意义是有深刻认识的。
据史统计,仅木兰秋弥大典,康熙时约举行有三十余次,雍正未举,乾隆时举行四十次,嘉庆时举行了十一次。故木兰行围秋弥成为清代皇帝巡狩勤政史上一个值得称道的亮点。然道光四年,因木兰围场兽类减少和环境变化等种种原因,遂宣布停止行围。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宣布木兰开围放垦。光绪二年(1876年)设围场厅,1913年建围场县。
乾隆帝弘历,是清代“康乾盛世”的又一主角。其治国颇有乃祖康熙勤政巡狩风范。据史载,乾隆执政六十年,东巡盛京四次、南巡江南六次、巡幸热河避暑山庄五十二次、巡幸五台山五次,告祭曲阜五次,登祭泰山十一次以及巡察畿辅、天津、豫鲁等地也有百余次之多。从有清一代巡狩而论,除康熙六次南巡以外,乾隆的六次南巡山同样也是清朝封建政治的亮点。这两朝南巡,成为打造“康乾盛世”的基石。
乾隆曾评价自己平生政绩时,对南巡业绩乃是极其重视的。他曾在晚年所撰《南巡记》中曰:“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曰南巡”。其实,乾隆巡狩江南的重要目的同康熙一样,主要“莫大于河工”和笼络南方士人,察吏安民、维系民心。如果要有区别,那就是乾隆前四次南巡因奉皇太后游览江南风景名胜,“以娱畅慈怀”,故其巡狩中的游幸成分明显增多,并更显皇家气派。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出于该省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乾隆谕敕定于十六年正月巡幸江南。谕敕曰:
江南地广人稠,素所廑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途稍远,十余年来未遑举行。屡尝敬读圣祖实录,备载前后南巡,恭侍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圣母皇太后游赏。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安舆,腓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良足以娱畅慈怀。①
乾隆首次下江南后,副督御史孙灏即上谏疏,请停止明年巡幸索约勒,并云“索约勒非江浙胜地可观”。乾隆认为孙有讥讽之意,遂怒斥批驳道:“其言更为荒诞。且南巡之举,岂仅为山水观览之娱!上年朕临除邳淮泗沮洳之地,为之相视求瘼,疏泄求防,次第兴举,今岁农事倍收,孙灏宁不闻之乎!”②乾隆虽批驳孙谏,但并不否认“山水观览之娱”。故乾隆南巡,江南各地名胜多遗留有御诗题词手迹等等。这也成为文人墨客极尽创作小说故事之能事的来源。此外,清宫屡将江南名胜移入御园,如圆明园中安澜园、长春园及避暑山庄狮子林均仿照苏州园林,这也是乾隆南巡之杰作。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上古先秦时期的巡狩史迹
第一节 巡狩源起及考辨
一 巡狩源起辨析
二 “巡狩”释义
第二节 夏、商巡狩史迹
一 夏代巡狩钩沉
二 商代巡狩索隐
第三节 西周、春秋巡狩活动
一 西周分封诸侯制
二 西周巡狩稽论
三 西周巡狩两例——昭、穆巡狩事迹
1 昭王南巡狩
2 穆天子周行天下
四 春秋时期的“巡狩”
第二章 先秦巡狩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巡狩制度主要内容
第二节 巡狩时空范围辨析
第三节 神话与仪式:巡狩与山岳崇拜
一 上古先秦山岳崇拜与信仰
二 山岳信仰:神权与政权合一
三 巡狩对山岳祭祀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四节 巡狩与王侯会盟
一 会与盟之源流
二 巡狩与会盟以及会盟礼演变
第五节 巡狩与仪礼祭祀
第六节 巡狩与采风观政
第七节 巡狩与尚齿贵老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秦代封建皇帝巡狩之滥觞
一 秦始皇巡狩天下之动因
二 秦始皇封建大一统之巡狩
三 秦始皇巡狩与三代不同之析论
第二节 秦皇汉武巡狩与宗教、文化
一 秦始皇“并海”巡行文化解析
1 融合东西文化的蓬莱神话
2 秦始皇“并海”巡行与燕齐方士
二 汉武帝“东巡海上”与求仙热潮
第三节 秦皇汉武封禅与儒家文化
一 泰山崇拜的地理文化因素
二 礼仪与思想:封禅典礼与儒家文化
第四节 秦皇汉武封禅文化心态与思想背景
一 秦人功利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二 秦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原因
三 探寻受命改制理论及其文化实践
四 儒家文化:秦汉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选择
第五节 东汉时期的巡狩封禅
一 东汉儒学谶纬与光武帝封禅
1 谶纬神话与汉代政治
2 谶纬政治:光武帝封禅的理论基石
3 仪式象征:光武帝封禅及其思想文化
二 章帝巡狩:仁德教化之典范
1 章帝巡狩的古朴风范
2 章帝巡狩的儒家思想背景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巡狩活动
一 曹魏巡狩
二 晋代遣使巡省
三 南朝巡狩
四 北朝巡狩
五 魏晋南北朝巡狩略论
第二节 封建盛世皇朝隋唐之巡狩
一 隋炀帝巡幸:“其罪也彰,其功也卓”
1 四巡北疆 镇抚突厥
2 西巡河右 经营西域
3 三巡江都 凿通运河
二 隋唐巡狩礼
第三节 魏晋隋唐诸帝封禅之议
一 魏晋至隋诸帝议封禅
二 “渐不克终”:唐太宗屡议屡罢封禅析论
第四节 天命与政治:唐代三帝之封禅典礼
一 “牝鸡司晨”:唐高宗乾封封禅礼
二 武周革命:武则天天授封禅礼
1 革唐之命与嵩山封禅
2 嵩山封禅的历史原因
三 拨乱反正:唐玄宗开元封禅礼
1 “革正斯礼”清扫“女祸”
2 封峦展礼 拨乱反正
3 盛世骄心 欲封华山
第五节 论语:对魏晋至隋唐封禅的几点认识
第五章 宋明清时期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宋代的巡狩与封禅
一 宋代巡幸活动
二 封禅末途:宋真宗东封西祀活动
1 大中祥符“天书”封禅运动
2 宋真宗封禅社会思想背景
第二节 明代巡狩与郑和下西洋
一 明代巡狩之制
二 明武宗“微行”与游幸
三 代天子巡狩——郑和七下西洋
1 “宣德化而柔远人”
2 “不服则耀武以慑之”
3 “厚往薄来”、“普赉天下”
第三节 清代巡狩业绩
一 清代巡狩仪与木兰行围
二 康熙六次南巡业绩
三 乾隆六次南巡业绩
四 结语:垂暮的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
后记
第一章 上古先秦时期的巡狩史迹
第一节 巡狩源起及考辨
一 巡狩源起辨析
二 “巡狩”释义
第二节 夏、商巡狩史迹
一 夏代巡狩钩沉
二 商代巡狩索隐
第三节 西周、春秋巡狩活动
一 西周分封诸侯制
二 西周巡狩稽论
三 西周巡狩两例——昭、穆巡狩事迹
1 昭王南巡狩
2 穆天子周行天下
四 春秋时期的“巡狩”
第二章 先秦巡狩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巡狩制度主要内容
第二节 巡狩时空范围辨析
第三节 神话与仪式:巡狩与山岳崇拜
一 上古先秦山岳崇拜与信仰
二 山岳信仰:神权与政权合一
三 巡狩对山岳祭祀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四节 巡狩与王侯会盟
一 会与盟之源流
二 巡狩与会盟以及会盟礼演变
第五节 巡狩与仪礼祭祀
第六节 巡狩与采风观政
第七节 巡狩与尚齿贵老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秦代封建皇帝巡狩之滥觞
一 秦始皇巡狩天下之动因
二 秦始皇封建大一统之巡狩
三 秦始皇巡狩与三代不同之析论
第二节 秦皇汉武巡狩与宗教、文化
一 秦始皇“并海”巡行文化解析
1 融合东西文化的蓬莱神话
2 秦始皇“并海”巡行与燕齐方士
二 汉武帝“东巡海上”与求仙热潮
第三节 秦皇汉武封禅与儒家文化
一 泰山崇拜的地理文化因素
二 礼仪与思想:封禅典礼与儒家文化
第四节 秦皇汉武封禅文化心态与思想背景
一 秦人功利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二 秦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原因
三 探寻受命改制理论及其文化实践
四 儒家文化:秦汉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选择
第五节 东汉时期的巡狩封禅
一 东汉儒学谶纬与光武帝封禅
1 谶纬神话与汉代政治
2 谶纬政治:光武帝封禅的理论基石
3 仪式象征:光武帝封禅及其思想文化
二 章帝巡狩:仁德教化之典范
1 章帝巡狩的古朴风范
2 章帝巡狩的儒家思想背景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巡狩活动
一 曹魏巡狩
二 晋代遣使巡省
三 南朝巡狩
四 北朝巡狩
五 魏晋南北朝巡狩略论
第二节 封建盛世皇朝隋唐之巡狩
一 隋炀帝巡幸:“其罪也彰,其功也卓”
1 四巡北疆 镇抚突厥
2 西巡河右 经营西域
3 三巡江都 凿通运河
二 隋唐巡狩礼
第三节 魏晋隋唐诸帝封禅之议
一 魏晋至隋诸帝议封禅
二 “渐不克终”:唐太宗屡议屡罢封禅析论
第四节 天命与政治:唐代三帝之封禅典礼
一 “牝鸡司晨”:唐高宗乾封封禅礼
二 武周革命:武则天天授封禅礼
1 革唐之命与嵩山封禅
2 嵩山封禅的历史原因
三 拨乱反正:唐玄宗开元封禅礼
1 “革正斯礼”清扫“女祸”
2 封峦展礼 拨乱反正
3 盛世骄心 欲封华山
第五节 论语:对魏晋至隋唐封禅的几点认识
第五章 宋明清时期的巡狩与封禅
第一节 宋代的巡狩与封禅
一 宋代巡幸活动
二 封禅末途:宋真宗东封西祀活动
1 大中祥符“天书”封禅运动
2 宋真宗封禅社会思想背景
第二节 明代巡狩与郑和下西洋
一 明代巡狩之制
二 明武宗“微行”与游幸
三 代天子巡狩——郑和七下西洋
1 “宣德化而柔远人”
2 “不服则耀武以慑之”
3 “厚往薄来”、“普赉天下”
第三节 清代巡狩业绩
一 清代巡狩仪与木兰行围
二 康熙六次南巡业绩
三 乾隆六次南巡业绩
四 结语:垂暮的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
后记
狩猎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