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气技术手册

副标题:无

作   者:宋家成主编;《实用机械电气技术手册》编写组编

分类号:

ISBN:978753311306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基础知识篇
第1章 常用资料
1.1 符号和图形
1.1.1 量的基本符号
目录
1.1.2 电气设备常用文字符号
1.1.3 电气图常用图形符号
1.1.4 国外电气图图形符号
1.2.1 常用计量单位
1.2 计量单位与换算
1.2.2 单位换算
1.3 电工定律和计算公式
1.3.1 电工定律、定则
1.3.2 常用电工公式
1.3.3 平面三角和复数运算公式
第2章 电工电子测量
2.1 电工仪表的分类与结构原理
2.1.1 分类
2.1.2 符号
2.1.3 结构原理与使用
2.2 常用电工仪表与测量方法
2.2.1 电流表与电流的测量
2.2.2 电压表与电压的测量
2.2.3 欧姆表与电阻的测量
2.2.4 兆欧表与绝缘电阻的测量
2.2.5 瓦特表与功率的测量
2.2.6 万用表
2.3.1 直流电桥
2.3 电桥与电位差计
2.3.2 电位差计
2.4 电子测量仪器
2.4.1 电子示波器
2.4.2 数字频率计
2.4.3 数字电压表
第3章 逻辑控制数学基础
3.1 数的表示
3.1.1 十进制、二进制、2K进制数
3.1.2 各种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3.1.3 二一十进制(BCD)码
3.1.4 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法
3.1.5 码制
3.2 逻辑代数中的逻辑函数与运算
3.2.1 变量运算
3.2.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及规则
3.3 逻辑表达式
3.3.1 最小项形式与最大项形式
3.3.2 逻辑式的其他不同形式
3.3.3 真值表与卡诺图
3.4.2 卡诺图法
3.4 逻辑函数的简化
3.4.1 公式法
3.4.3 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的简化
3.4.4 Q-M法
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
4.1 线性反馈控制系统
4.1.1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4.1.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4.1.3 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
4.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
4.1.5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4.1.6 常规P·I·D控制规律及应用
4.2 非线性控制系统
4.2.1 概述
4.2.2 描述函数及其分析法
4.2.3 相平面及其分析法
4.2.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2.5 利用非线性特性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
4.3.1 概述
4.3 采样(离散)控制系统
4.3.2 信号采样过程及采样定理
4.3.3 信号复原及实用保持器
4.3.4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4.3.5 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校
正装置设计
电器篇
第5章 概述
5.1 电器的分类与型号
5.1.1 电器的分类
5.1.2 电器的型号
5.2.1 参数术语
5.2 常用技术术语
5.2.2 技术性能术语
5.2.3 一般术语
5.3 低压电器的工作条件
5.3.1 环境温度
5.3.2 海拔
5.3.3 大气条件
5.3.4 污染等级
5.4.5 联锁的要求
6.1 熔断器的用途和分类
第6章 熔断器和刀开关
5.4.7 其他要求
5.4.6 线圈固定的要求
6.1.1 用途
5.4.4 触点、铁心的要求
5.4.3 灭弧系统的要求
5.4.2 机械部分的要求
5.4.1 控制要求
5.4 常用电器的质量标准
6.1.2 分类
6.2 熔断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数据
6.2.1 A—s特性
6.2.2 熔化系数
6.2.3 额定电压及过电压
6.2.4 额定电流
6.2.6 技术数据
6.2.5 分断能力
6.3 熔断器的结构原理
6.3.1 熔体
6.3.2 RL1系列螺旋式熔断器
6.3.3 RT0系列熔断器
6.3.4 快速熔断器
6.3.5 自复熔断器
6.3.6 电子设备常用的熔断器
6.4 熔断器的选用
6.4.1 机械设备电气保护熔断器的选用
6.6.2 分类
6.6.1 用途
6.6 刀开关的用途与分类
6.5.1 电动机起动瞬间熔体即熔断
6.5.2 熔丝未熔断但电路不通
6.5 熔断器的故障分析
6.4.2 快速熔断器的选用
6.7 刀开关的结构原理
6.7.1 胶盖瓷底闸刀开关
6.7.2 负荷开关
6.7.3 组合开关
6.8 刀开关的技术数据
6.7.4 刀开关
6.9 刀开关的选择与使用
6.9.1 选择
6.9.2 使用
6.10 刀开关的常见故障与检修
第7章 断路器和接触器
7.1 断路器的用途与分类
7.3.1 触点
7.3 断路器主要元件
7.2.3 直流快速断路器
7.2.1 框架式断路器
7.2 断路器的结构
7.2.2 塑壳式断路器
7.3.2 灭弧装置
7.3.3 动作机构
7.3.4 脱扣器
7.4.2 漏电保护断路器
7.5 断路器的技术数据
7.4.1 复式脱扣断路器
7.4 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7.6 断路器的选择与使用
7.6.1 选择
7.6.2 使用注意事项
7.7 断路器的常见故障分析
7.7.1 电路欠(失)压时断路器不能脱扣
7.7.2 合闸时脱扣或触点不能闭合
7.7.3 电流脱扣器不能使断路器分断
7.7.4 电流不到整定范围,断路器自动断开
7.7.5 电动操作断路器不能闭合
7.8 接触器的用途与分类
7.7.6 其他故障
7.9.1 额定工作电压和电流
7.9 接触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数据
7.9.2 额定工作制
7.9.3 使用类别
7.9.4 通断能力
7.9.5 操作频率
7.9.6 机械寿命和电寿命
7.9.7 接触器的技术数据
7.10.1 电磁系统
7.10 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原理
7.10.2 触点系统
7.10.3 灭弧装置
7.10.4 其他部分
7.11 直流接触器的结构原理
7.11.1 电磁系统
7.11.2 触点系统
7.12 接触器选择与使用
7.12.1 选择
7.12.2 使用
7.13 接触器常见故障与检修
7.13.1 电磁系统的故障
7.13.2 触点系统的故障
7.13.3 灭弧系统的故障
7.13.4 接触器修理
8.2.1 直流通用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2 电磁式继电器
8.1.2 主要技术参数
8.1.1 用途与分类
8.1 用途、分类与主要技术参数
第8章 控制继电器
8.2.2 交流中间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2.3 交直流中间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2.4 技术数据
8.2.5 选择与使用
8.2.6 故障与检修
8.3 时间继电器
8.3.1 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3.3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3.2 电动式时间继电器的结构原理
8.3.4 技术数据
8.3.5 选择与使用
8.3.6 故障与检修
8.4 热继电器
8.4.1 用途与分类
8.4.2 结构原理
8.4.3 基本性能与主要参数
8.4.4 技术数据
8.4.5 选择与使用
8.4.6 故障与检修
8.5 速度继电器
8.5.1 结构原理
8.5.2 技术数据
8.5.3 选择与使用
8.5.4 故障与检修
9.1.1 用途与分类
9.1.2 结构原理
9.1 按钮
第9章 其他控制电器
9.1.3 技术数据
9.1.4 选择与使用
9.1.5 故障与检修
9.2 位置开关
9.2.1 用途与分类
9.2.2 有触点行程开关的结构原理
9.2.3 无触点行程开关的结构原理
9.2.4 技术数据
9.2.5 选择与使用
9.2.6 故障与检修
9.3 万能转换开关及主令开关
9.3.1 用途与分类
9.3.2 结构原理
9.3.3 技术数据
9.3.4 选择与使用
9.3.5 故障与检修
9.4 电磁铁
9.4.1 用途与分类
9.4.2 结构原理
9.4.4 技术数据
9.4.3 工作参数
9.4.5 选择与使用
9.4.6 故障与检修
9.5 电阻器与变阻器
9.5.1 电阻器的用途与分类
9.5.2 电阻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材料
的要求
9.5.3 电阻器的结构及材料特性
9.5.5 变阻器的结构
9.5.4 变阻器的用途与分类
9.5.6 技术数据
9.5.7 选择与使用
9.5.8 电阻器与变阻器的故障与检修
电机篇
第10章 概述
10.1 分类
10.1.1 电机的外壳防护
10.1.2 电机的冷却
10.2.1 电机的允许温升
10.2 电机常用技术标准
10.2.2 允许振动与轴承润滑技术数据
10.2.3 电机与机械连接的允许公差
10.2.4 电机的定额及额定数据
10.2.5 电机型号
10.2.6 电机的线端标志
10.3 电动机的选择
10.3.1 电动机类型的选择
10.3.2 电力传动的计算公式及机械参数
10.3.4 波动负载长期工作制电动机的功率计算及容量校验
10.3.3 平稳负载连续工作制电动机功率选择及容量校验
10.3.5 短时工作制电动机的功率选择及容量校验
10.3.6 断续周期工作制电动机的功率选择及容量校验
第11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
11.1 结构原理与用途
11.1.1 分类
11.1.2 型号与用途
11.1.3 结构
11.1.4 工作原理
11.1.5 绕组的基本概念
11.1.6 绕组的基本形式
11.2.1 基本概念
11.2 多速异步电动机绕组
11.2.2 变极变速原理
11.2.3 四速电动机
11.3 异步电动机运行特性
11.3.1 转差率
11.3.2 定转子之间的电磁关系、功率和转矩
11.3.3 机械特性
11.3.4 工作特性
11.4.2 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3 Y系列不同频率、不同电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 技术数据
11.4.1 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4 YD系列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5 JDO2系列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6 JO2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4.7 J2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11.5 运行、维护及故障检查
11.5.1 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
11.5.2 电动机的故障检查
11.6 电动机修理
11.6.1 定子绕组受潮、接地的修理
11.6.2 定子绕组短路的修理
11.6.3 绕组断路的修理
11.6.4 鼠笼转子断笼的修理
11.6.5 绕线转子的局部修理
第12章 直流电机
12.1 用途与分类
12.1.1 用途
12.1.2 分类
12.2 结构原理
12.2.1 结构
12.2.2 工作原理
12.2.3 励磁方式及接线
12.2.4 铭牌
12.3 电机特性
12.3.1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特性
12.3.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12.4.2 单叠绕组
12.4.1 基本概念
12.4 电机绕组
12.4.3 单波绕组
12.4.4 复叠绕组
12.4.5 复波绕组
12.4.6 均压线
12.4.7 混合绕组
12.5.2 直流发电机的电枢反应
12.5.3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反应
12.5.1 电枢反应的产生
12.5 电枢反应
12.6 电机换向
12.6.1 换向过程
12.6.2 换向元件内的电势和电势方程
12.6.3 换向火花及改善换向方法
12.7 技术数据
12.7.1 Z2系列直流电机技术数据
12.7.2 Z3系列直流电机技术数据
12.7.3 龙门刨床用直流电机技术数据
12.8.2 常见故障与检查
12.8 使用与维修
12.8.1 使用
12.8.3 直流电机的修理
第13章 控制电机
13.1 电机扩大机
13.1.1 用途与分类
13.1.2 结构原理
13.1.3 工作特性
13.1.4 去磁效应对扩大机特性的影响
13.1.5 技术数据
13.1.6 选择与使用
13.1.7 常见故障与检修
13.2 步进电动机
13.2.1 用途与分类
13.2.2 结构原理
13.2.3 步距角
13.2.4 运行特性
13.2.5 技术数据
13.2.6 选择与使用
13.2.7 常见故障与检修
13.2.8 绕组修理
13.3 伺服电动机
13.3.1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13.3.2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3.3.3 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特性
13.3.4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13.3.5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3.3.6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特性
13.3.7 技术数据
13.3.8 选择与使用
13.4 测速发电机
13.4.1 用途与分类
13.4.2 直流测速发电机
13.4.3 交流测速发电机
13.4.4 技术数据
13.4.5 选择与使用
13.5 自整角机
13.5.1 用途与分类
13.5.2 结构原理
13.5.3 特性及技术指标
13.5.4 技术数据
13.5.5 选择与使用
13.5.6 常见故障与检修
13.6 旋转变压器
13.6.1 用途与分类
13.6.2 结构原理及特性
13.6.3 主要性能指标
13.6.4 技术数据
13.6.5 选择与使用
第14章 变压器与电抗器
14.1 用途与分类
14.1.1 变压器的用途与分类
14.1.2 电抗器的用途与分类
14.2 结构原理
14.2.1 变压器的结构
14.2.2 变压器的技术指标
14.2.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4.2.4 铁心式电抗器的结构
14.3.1 控制变压器
14.3 选择与使用
14.3.2 整流变压器
14.3.3 脉冲变压器
14.3.4 电抗器
14.4 常见故障及检修
14.4.1 变压器故障的检查及原因分析
14.5 绕制和计算
14.5.1 线圈的重绕
14.4.2 变压器的检修
14.5.2 整流变压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14.5.3 交流铁心电抗器容量的计算
继电接触控制篇
第15章 识图知识与基本电路
15.1 识图知识
15.1.1 图形及符号
15.1.2 电气原理图
15.2.1 单向起动控制电路
电路
15.2 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控制
15.1.3 电器布置图
15.1.4 电气安装接线图
15.2.2 正反转控制电路
15.2.3 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电路
15.3 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控制
电路
15.3.1 串联电阻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15.3.2 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15.3.3 补偿器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15.4 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电路
15.3.4 延边三角形降压起动控制电路
15.4.1 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15.4.2 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15.4.3 电容电磁制动控制电路
15.4.4 再生发电制动
15.4.5 机械制动
15.5 多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15.5.1 双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15.5.2 三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15.6.1 手控起动电路
15.6 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
15.6.2 并励电动机起动与调速电路
15.6.3 改变励磁电流进行调速的控制电路
15.6.4 正反转控制电路
15.6.5 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16.1.2 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6.2.1 检查方法与步骤
16.2 测量电压法
16.1.1 检查步骤
16.1 直观法
第16章 电路故障的检查方法
16.2.2 注意事项
16.3 测量电阻法
16.3.1 检查方法与步骤
16.3.2 注意事项
16.4 对比法、置换元件法、逐步
开路(或接入)法
16.4.1 检查方法与步骤
16.5.2 注意事项
16.5.1 检查方法与步骤
16.5 强迫闭合法
16.4.2 注意事项
16.6 短接法
16.6.1 检查方法与步骤
16.6.2 注意事项
16.7 检修经验
16.7.1 区别易坏部位和不易坏部位
16.7.2 利用人体感官检查电气故障
16.8.2 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主要内容
16.8.1 维护保养工作的必要措施
16.8 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16.7.4 造成疑难故障的原因
16.7.3 牢记基本电路及机电联锁关系
第17章 常用机床电路的故障及检修
17.1 普通车床
17.1.1 C620普通车床
17.1.2 C616普通车床
17.2 钻床
17.2.1 Z5163型立式钻床
17.2.2 Z35型摇臂钻床
17.3.1 M7120型平面磨床
17.3 磨床
17.3.2 M1432A万能外圆磨床
17.4 铣床
17.4.1 X62W型万能铣床概况和控制
要求
17.4.2 X62W型铣床控制电路与故障
检修
17.5 镗床
17.5.1 T68型卧式镗床
17.5.2 T610型卧式镗床
要求
17.6 滚齿机
17.6.1 YB3120型滚齿机概况与控制
17.6.2 YB3120型滚齿机控制电路与
故障检修
17.7 立式车床
17.7.1 C5225型双柱立式车床
17.7.2 C534J双柱立式车床
18.1.1 电力拖动的类型与特点
18.1 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
第18章 概述
扩大机与磁放大器自动控制篇
18.1.2 自动控制的分类
18.1.3 方框图
18.2 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
18.2.1 开环控制系统
18.2.2 闭环控制系统
18.3 自动调速系统的质量指标
18.3.1 调速的种类与性质
18.3.3 动态指标
18.3.2 静态指标
第19章 电机扩大机自动控制系统的
基本环节及其调整
19.1 直流发电机—电动机系统
19.1.1 系统的组成
19.1.2 机械特性
19.1.3 速度调节
19.2.2 速度调节
19.2.3 机械特性
19.2.1 系统的组成
19.2 电机扩大机—电动机系统
19.3 电压负反馈环节
19.3.1 工作原理
19.3.2 电压负反馈的作用
19.3.3 电压负反馈的形式
19.3.4 电压负反馈的调整
19.4.3 电流正反馈的调整
19.4.2 电流正反馈的作用
19.4.1 工作原理
19.4 电流正反馈环节
19.5 电势负反馈环节
19.5.1 工作原理
19.5.2 电势负反馈的作用
19.5.3 电势负反馈的调整
19.6 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
19.6.1 工作原理
19.6.2 电流截止负反馈的作用
19.7 稳定环节
19.7.1 阻容稳定环节
19.6.3 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调整
19.7.2 稳定变压器环节
19.7.3 桥形稳定环节
第20章 龙门刨床的控制系统
20.1 B2012A型龙门刨床
20.1.1 机床概况
20.1.2 电气控制系统简介
20.1.3 电路工作原理
20.1.4 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20.1.5 常见故障及检查
20.2.2 调压调速环节
20.2 B220型龙门刨床
20.2.1 电气控制系统简介
20.2.3 调磁调速环节
20.3 B210型龙门刨床
20.3.1 转控机的结构原理
20.3.2 桥形电路及各电阻的作用
20.3.3 试车与调整
20.3.4 B210型龙门刨床的电气改造
方案
21.1.1 结构与铁心材料
第21章 磁放大器及其控制设备
21.1 磁放大器的结构原理
21.1.2 工作原理
21.1.3 磁放大器的接线
21.2 磁放大器的工作特性及参数
21.2.1 工作特性
21.2.2 磁放大器的工作参数
21.2.3 磁放大器的反馈
拍式磁放大器
21.3.1 特性曲线位移
21.3 磁放大器特性曲线位移及双
21.3.2 双拍磁放大器
21.4 技术数据
21.5 应用实例
21.5.1 B2151龙门刨床
21.5.2 C61160型重型车床
晶闸管直流调速篇
第22章 晶体管电路基础
22.1 常用半导体器件
22.1.1 半导体二极管
22.1.2 双极结型半导体三极管
22.1.3 单极结型半导体三极管
22.1.4 晶闸管
22.2 晶体管放大电路
22.2.1 电压放大电路
22.2.2 反馈放大电路
22.2.3 功率放大电路
22.2.4 直流放大电路
22.3 集成运算放大器
22.3.1 基本组成部分
22.3.2 基本技术指标
22.3.3 应用基础
22.3.4 国内外型号对照及管脚识别
22.4 晶体管脉中电路
22.4.1 脉冲的概念
22.4.2 脉冲形成电路
22.4.3 脉冲整形电路
22.4.4 脉冲限幅电路
22.4.5 脉冲箝位电路
23.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第23章 晶闸管变流电路
23.1 晶闸管整流电路
23.1.2 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
23.1.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3.1.4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23.1.5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23.1.6 三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23.1.7 整流电路的选用
23.2.1 电流连续时的机械特性
23.2.2 电流断续时的机械特性
特性
23.2 晶闸管供电的直流电动机机械
23.3 晶闸管逆变电路
23.3.1 有源逆变的概念
23.3.2 有源逆变电路
23.3.3 无源逆变的概念
23.3.4 无源逆变电路
23.4 晶闸管的保护与选择
23.4.1 晶闸管的保护
23.4.2 晶闸管的选择
第24章 晶闸管触发电路
24.1 常用触发电路
24.1.1 对触发电路的要求
24.1.2 阻容移相桥
24.1.3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24.1.4 同步电压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
24.1.5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24.2.1 同步的概念
24.2 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电源同步
24.1.6 小容量晶闸管组成的大功率触发器
24.2.2 实现同步的方法
24.3 触发电路与主电路调试
和故障检修
24.3.1 触发电路和主电路的调试
24.3.2 故障和检修
24.3.3 晶闸管电路的应用
25.1.2 静特性
25.1.1 工作原理及组成
25.1 单闭环有静差直流调速系统
第25章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5.1.3 动态分析
25.1.4 限流保护——电流截止负反馈
25.1.5 带电流正反馈的电压负反馈调速系统
25.1.6 晶闸管装置及单闭环系统的调试方法
25.2 X2010A龙门铣床晶闸管
调速系统
25.2.1 机床对拖动系统的一般要求
25.2.2 拖动控制方案的选定
25.2.3 调速系统主要环节的工作原理
25.2.4 系统的调整
25.2.5 常见故障与检修
25.3.1 积分控制的特点
25.3 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25.3.2 比例积分控制的特点
25.3.3 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动态特性
25.4 XF—014轧辊磨床晶闸管直流
调速系统
25.4.1 SCR—200A晶闸管通用直流调速系统
25.4.2 SCR—50A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
第26章 多环直流调速系统
26.1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
系统
26.1.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6.1.2 静特性
26.1.3 各变量的稳态工作点和稳态参数计算
26.1.4 系统的动态特性
直流调速系统
26.2.1 转速微分负反馈的作用
26.2 带转速微分负反馈的双闭环
26.2.2 动态结构图
26.2.3 退饱和时间与退饱和转速
26.2.4 抗扰性能
26.2.5 不可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方法
26.3 T6216C落地镗床晶闸管直流
调速系统
26.3.1 机床对调速系统的一般要求
26.3.2 选用的调速系统
26.3.3 系统的主要环节原理说明
26.3.4 控制动作原理说明
26.3.5 系统的调试
26.3.6 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与检修
26.4.1 带电流变化率调节器的三环
调速系统
26.4 三环直流调速系统
26.4.2 带电压调节器的三环调速系统
26.4.3 调压调磁的调速系统
26.4.4 三环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方法
26.4.5 独立控制自动弱磁调速系统的调试
第27章 可逆调速系统
27.1 晶闸管的逆变与回馈制动
27.1.1 晶闸管的整流和逆变状态
27.1.2 晶闸管—电动机系统中的
回馈制动
27.2 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27.2.1 环流的种类和产生
27.2.2 自然环流系统
27.2.3 给定环流系统
27.2.4 可控环流系统
27.3.1 逻辑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27.3 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27.3.2 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27.3.3 可逆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方法
27.4 B2025龙门刨床单相串联磁控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27.4.1 概述
27.4.2 主拖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27.4.3 逻辑部分的原理
27.4.4 系统的保护
27.4.5 电气设备的试车与调整
27.4.6 故障与检修
27.5.1 机床对调速系统的一般要求
27.5.3 系统的工作原理
27.5.2 选用的拖动方式
直流调速系统
27.5 C5250/1立式车床磁场可逆
27.5.4 系统主要环节的原理
27.5.5 系统的调试
27.5.6 常见故障与检修
27.6 通用中小功率晶闸管直流拖动
系统的选用
27.6.1 用途及性能
27.6.2 型号说明
交流调速篇
第28章 概述
28.1 交流调速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28.1.1 交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28.2.1 交流调速方法
28.2.2 性能比较
28.1.2 交流调速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28.2 交流调速方法及性能比较
第29章 调压、调阻、调磁调速
29.1 异步电动机定子调压调速
29.1.1 调压调速时的机械特性
29.1.2 调压调速的效率及功率损耗
29.1.3 晶闸管移相调压调速
29.1.4 晶闸管脉冲调压调速
29.1.5 变极调压调速
29.2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
电阻调速
29.3 电磁调速异步电动机调速
29.3.1 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30章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串级
调速
29.3.2 机械特性及调速系统的组成
30.1 串级调速原理及基本类型
30.1.1 原理
30.1.2 基本类型
30.2 转子整流器
30.2.1 第一工作状态
30.2.2 第二工作状态
30.2.3 第三工作状态
30.3 串级调速的有关特性
30.3.1 调速特性
30.3.2 转矩特性
30.3.3 机械特性
30.3.4 机械特性曲线的绘制
30.4 串级调速系统的效率及功率
因数
30.4.1 效率
30.4.2 功率因数
30.5 串级调速系统主回路主要设备
的参数计算与选择
30.5.1 异步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30.5.2 转子整流器的参数计算与元件选择
30.5.3 逆变器的参数计算与元件选择
30.5.4 平波电抗器电感量的计算
30.5.5 起动方式的选择
30.5.6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30.6 晶闸管低同步串级调速系统
的应用举例
30.6.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0.6.2 系统的调试
30.6.3 常见故障与维修
30.7.1 纵续控制与差相控制
30.7 串级调速的其他方案
30.7.2 采用强迫换相逆变器的串级调速
30.7.3 斩波式逆变器串级调速
30.7.4 超同步串级调速
30.7.5 机械串级调速
第31章 变频调速
31.1 变频调速的原理、方法及
机械特性
31.1.1 调速原理
31.1.2 调速方法及机械特性
31.2 交—直—交变频器
31.2.1 串电感式电压型变频器
31.2.2 具有辅助晶闸管换流的电压型变频器
31.2.3 串联二极管式电压型变频器
31.2.4 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变频器
31.3.1 矩形电压波交—交变频器
31.3 交—交变频器
31.3.2 锯齿形电压波交—交变频器
31.3.3 正弦电压波交—交变频器
31.3.4 矩形电流波交—交变频器
31.3.5 正弦电流波交—交变频器
31.4 自关断型元件逆变器
31.4.1 晶闸管斩波调压逆变器
31.4.2 功率MOSFET逆变器
31.4.3 可关断晶闸管逆变器
31.5 晶闸管变频调速的应用举例
31.5.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1.5.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31.5.3 常见故障与检修
32.1 概述
32.1.1 基本结构
第32章 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
32.1.2 工作原理
32.2 各种类型的位置传感器
32.2.1 光电式位置传感器
32.2.2 磁敏式位置传感器
32.2.3 接近开关式位置传感器
32.2.4 谐振式位置传感器
32.2.5 高频耦合式位置传感器
32.2.6 各种位置传感器的比较
32.3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换流
32.3.1 电容强迫换流
32.3.2 自然换流
32.3.3 断续换流
32.3.4 由电流断续换流到反电势换流的过渡
调速系统
32.5 Indramat无换向器电动机
32.4.1 运行特性
32.4.2 调速方法
32.4 无换向器电动机运行特性及调速方法
32.5.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2.5.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32.5.3 常见故障与检修
第33章 矢量变换控制
33.1 概述
33.1.1 矢量变换控制的基本原理
33.1.2 矢量变换传动系统的特点
33.2 矢量变换的运算功能及磁通
的检测和运算
33.2.1 矢量变换的运算功能
33.2.2 磁通的检测和运算
33.3.2 滑差频率型异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系统
33.3.1 磁场定向型异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系统
33.3 矢量变换控制系统
33.3.3 同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
系统
数显篇
第34章 数字集成电路
34.1 概述
34.1.1 分类
34.1.2 型号命名
34.1.3 封装外形尺寸
34.1.4 标准器件的性能参数
34.2 逻辑(图形)符号
34.2.1 术语解释
34.2.2 符号结构
34.2.3 限定性符号
34.2.4 关联标注法
34.2.5 组合单元和时序单元的图形符号
34.3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34.3.1 概述
34.3.2 可编程阵列逻辑PAL
34.3.3 通用阵列逻辑GAL
34.4 接口集成电路
34.4.1 接口集成电路一览表
34.4.2 磁芯读出放大器
34.4.3 磁芯驱动器
34.4.4 外围驱动器
34.4.5 线电路
34.4.6 电平转换器
34.4.7 电压比较器
34.5.1 光电耦合器
34.5 集成光电器件
34.5.2 光电检测器
第35章 数字显示器
35.1 数字显示器件
35.1.1 辉光显示器
35.1.2 荧光显示器
35.1.3 液晶显示器
35.1.4 LED显示器
35.2 控制电路
35.2.1 计数电路
35.2.2 译码电路
35.2.3 静态驱动电路
35.2.4 动态扫描显示电路
35.2.5 动态、静态结合显示电路
36.1 D/A转换原理
36.1.1 T型解码网络
第36章 模数转换技术
36.1.2 二—十进制解码网络
36.1.3 函数变压器
36.2 A/D转换原理
36.2.1 比较式ADC
36.2.2 双积分式ADC
36.2.3 电压—频率转换(VFC)
36.3 常用A/D转换芯片
36.3.1 8位DAC(0832)
36.3.2 10位DAC(7520)
36.3.3 4位半ADC(7135)
36.3.4 12位ADC(7109)
36.3.5 多路ADC(0809)
36.3.6 高精度高速度ADC(574)
36.3.7 精密VFC(331)
36.3.8 常用AD转换芯片性能
36.4 抗干扰措施
36.4.1 干扰来源
36.4.2 抑制干扰的主要措施
37.1 光栅式位移检测装置
37.1.1 光栅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第37章 位移测量技术
37.1.2 结构与信号处理
37.1.3 脉冲编码盘
37.2 磁栅式位移检测装置
37.2.1 磁性标尺
37.2.2 磁头
装置
37.3 旋转变压器式位移检测
37.3.1 结构与原理
37.2.3 检测电路
37.3.2 数字编码
37.3.3 多极旋转变压器的应用
37.4 感应同步器式位移检测装置
37.4.1 结构与原理
37.4.2 信号处理方法
37.4.3 励磁电源和放大器
37.5.1 电阻传感器
37.5.2 电感传感器
37.5 其他类型位移测量方法
37.5.3 激光式位移检测装置
38.1 感应同步器鉴幅型数显表
38.1.1 性能及原理
第38章 典型数显表及其应用
38.1.2 电路
38.1.3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2 感应同步器脉冲调宽型数显表
38.2.1 性能与原理
38.2.2 电路
38.2.3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3 感应同步器鉴相型数显表
38.3.1 性能及原理
38.3.2 电路
38.3.3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4 光栅数显表
38.4.1 性能及原理
38.4.2 电路
38.4.3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5 微机光栅数显表
38.5.1 性能及原理
38.5.2 电路
38.5.3 软件
38.5.4 安装、调试及故障维修
38.6.1 性能及原理
38.6.2 电路
38.6 微机感应同步器数显表
38.6.3 软件
38.6.4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7 可编程光栅数显表
38.7.1 性能及原理
38.7.2 电路
38.7.3 软件
38.7.4 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
38.8 国内外数显表产品介绍
数控篇
第39章 数控系统概述
39.1 数控系统的分类
39.1.1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9.1.2 点位、直线、轮廓控制
39.2 代码与程序段格式
39.2.1 五单位代码
39.2.2 ISO代码
39.2.3 程序段格式
39.2.4 数控机床坐标系的确定
第40章 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
40.1 概述
40.1.1 数控机床加工方法简述
39.2.5 代码规定的坐标系图表
40.1.2 绝对坐标系和增量坐标系
40.1.3 工艺路线的选择
40.2.1 基点和节点
40.2.2 基点的计算
40.2 坐标的计算方法
40.2.3 节点的计算
40.3 半自动编程和自动编程
40.3.1 半自动编程
40.3.2 自动编程
40.3.3 APT编程语句
40.3.4 CKY-1数控编程语言
41.1 数控系统的组成
41.1.1 机床对数控系统的要求
第41章 机床数控系统
41.2 插补计算方法
41.2.1 数字积分法(DDA)
41.1.2 数控系统的组成
41.2.2 逐点比较法
41.2.3 函数跟踪法
41.2.4 数据采样插补
41.3 刀具补偿及刀具半径偏移计算
41.3.1 逐点比较法插补时的刀具半径偏移计算方法
41.3.2 矢量法
41.3.3 直线过渡的刀具半径偏移计算方法
42.1 概述
42.1.1 伺服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第42章 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
42.1.2 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42.2 开环伺服系统
42.2.1 步进电机的驱动电源
42.2.2 步进电机的脉冲分配器
调速系统(PWM-D)
42.3 脉宽调制器—直流电动机
42.3.1 PWM-D 系统的主电路
42.2.3 开环系统的位置补偿
42.3.2 PWM-D 系统的控制回路
42.4.1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与
工作原理
42.4 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控制
42.5 数控机床的闭环伺服控制系统
42.5.1 脉冲比较伺服系统
42.4.2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控制
42.5.2 相位比较伺服系统
42.5.3 幅值比较伺服系统
第43章 简易数控机床
43.1 数控线切割机床
43.1.1 概述
43.1.2 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3.1.3 操作及常见故障处理
43.2.1 数控车床的性能及精度选择
的改装
43.2.2 数控系统
43.2 经济型机床数控装置及旧机床
43.2.3 数控机床的改装
43.2.4 故障及其诊断
第44章 典型数控系统
44.1.1 MNC—866的主要功能
简介
44.1.2 MNC—866的操作使用
44.1 MNC—866微机数控系统
44.2.1 主要性能及特点
44.2 FANUC 7系统简介
44.2.2 硬件组成
44.1.3 MNC—866的故障诊断
第45章 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
柔性制造系统(FMS)
45.1.1 FMS中的加工系统
45.1 柔性制造单元(FMC)与
45.1.2 工业机器人
45.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5.1.5 FMS的应用实例
(CIMS)
45.1.4 FMS的控制系统
45.1.3 物流系统
45.2.1 CAD/CAM系统的选择原则
45.3.1 优化自适应控制ACO
45.3 自适应控制(AC)
45.3.2 约束自适应控制ACC
45.2.2 CIMS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46.1.1 程序(或顺序)控制
46.1 顺序控制技术概述
46.1.2 程序(或顺序)控制装置
的发展
顺序控制器
第46章 顺序控制技术与矩阵式
程控篇
46.1.4 部分国产顺序控制器的
技术参数
46.1.3 矩阵式顺序控制器的分类
46.2 基本逻辑型顺序控制器
46.2.1 基本结构及组成部分
46.2.2 逻辑型顺序控制器工作原理
46.2.3 典型控制环节的编程
46.2.4 KSJ—1型顺序控制器
46.3.2 条件步进型顺序控制器的
46.3.1 概述
基本结构
46.3 步进型顺序控制器
46.3.3 KSJ—200H条件步进型顺序控制器
46.4.1 基本逻辑型顺序控制器
应用举例
46.4 顺序控制器应用举例
46.4.2 条件步进型顺序控制器
应用举例
47.1.1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及
47.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47章 微型工业控制器
47.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47.1.3 集成电路及其工艺
47.2 一位微处理器
47.2.1 5G14500的特点、结构及
单元电路功能
47.2.2 5G14500的指令系统
47.2.3 一位微处理器的特性参数
47.3.1 微型工业控制器的组成及
工作过程
47.3 一位微型计算机系统
47.3.2 微型工业控制器常用集成电路芯片及一位机最小系统
47.4.1 LTS—82型工业控制器系统
结构
47.4 LTS型工业控制器
47.4.2 LTS—82型系列的型号
与规格
47.4.3 LTS型工业控制器的指令
系统
47.4.4 LTS—86型工业控制器的键盘操作与显示
47.4.5 LTS型工业控制器的故障检查
——步进控制的电镀生产线
47.5.1 电镀生产线的特点
47.5 微型工业控制器应用实例
47.5.2 单点输入方式
47.5.3 步进控制的硬件结构
47.5.4 步进控制的程序结构
48.1 PC的定义、应用及技术
基础知识
特点
48.1.1 PC的定义
第48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PC)
工作方式
47.5.5 四部行车的分散控制及协调
48.1.2 P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地位及应用场合
48.1.3 PC的技术特点
48.2.1 PC的硬件结构及各组成部分
的作用
48.2 PC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48.2.2 PC的软件体系
48.2.3 用户程序的执行过程
48.3.1 PC的分类
48.3.2 典型PC性能简介
48.3 PC的分类及典型产品性能
48.4 PC常用的CPU及其特点
48.4.1 通用微处理器
48.4.2 用单片机作CPU
48.4.3 用位片式微处理器作CPU
48.5.1 控制对象对PC的要求
48.5.2 PC的功能选择
48.5 PC的选择
48.5.3 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
48.5.4 存储器类型和容量的选择
48.5.5 控制系统结构的考虑
48.5.6 关于系统支持技术条件
49.1 F系列PC概述
49.1.1 基本单元与扩展单元的基本型式
第49章 F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49.1.2 技术参数
49.1.3 外围设备
49.1.4 接线方法
49.2 F系列PC基本结构
49.2.1 PC的输入/输出
49.2.2 要素编码
49.2.4 PC中使用的数制
49.2.5 系统配置
49.2.3 系统I/O扩展
49.3.1 编程器各键功能介绍
49.3.2 PC中程序清除/写入/读出
49.3 F系列PC的操作
49.3.3 指令的检索、修改、删除、插入
49.4.1 LD、LDI、OUT指令
49.4.2 AND、ANI指令
49.4 F系列PC指令系统
49.4.3 OR、ORI指令
49.4.4 块电路ORB指令
49.4.5 区段电路ANB指令
49.4.6 RST复位指令
49.4.7 PLS脉冲指令
49.4.8 SFT移位指令
49.4.9 NOP、END指令
49.4.10 跳转、触发器指令
49.5 特殊电路梯形图及特殊
功能
49.4.11 F系列PC指令一览表
49.5.1 特殊电路梯形图
49.5.2 特殊功能
49.6.2 F1、F2系列 PC的特点
49.6.1 技术性能
49.6.3 K、A、FX2系列PC
49.6 三菱公司其他PC产品简介
49.7 安装、诊断与维修
49.7.1 安装
49.8 应用举例
49.8.1 PC在万能剃齿机上的应用
49.7.2 诊断与维修
49.8.2 PC在活套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0.1 概述
50.1.1 EX20/40/40H型PC
第50章 E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
50.1.2 EX250/500型PC
50.2 基本单元及其扩展
50.2.1 面板说明
50.2.2 扩展
50.3 编程
50.3.1 编程的基本信息
50.3.2 执行时间的计算
50.3.3 编程步骤及注意事项
50.4.1 编程器的使用
50.4.2 屏幕、键盘及键操作
50.4 液晶显示(LCD)编程器
50.4.3 工作方式
50.4.4 程序方式
50.4.5 监视方式
50.4.6 命令方式
50.4.7 操作一览表
50.5 安装、启动与检修
50.5.1 安装与连线
50.5.2 启动
50.5.3 检修
50.6 应用举例
51.1 C系列PC简介
51.1.1 C系列PC的系统结构
第51章 SYSMAC—C系列PC
51.1.2 特殊I/O模块
51.1.4 C200H与C500/C1000H的
通用性
51.1.3 C系列PC的性能比较
51.1.5 主要外部设备的使用
51.2 C200H的编程
51.2.1 继电器号的分配方法
51.2.2 C200H的基本指令
51.3 上位机通信
51.3.1 上位机通信的硬、软件环境
51.3.2 通信标准与通信格式
51.3.3 计算机与PC通信监控
程序使用
51.3.4 C200H梯形语言汇编与
反汇编
51.4 异常和处理
51.4.1 异常状态的分配和显示
51.4.2 系统异常及使用异常
51.4.5 盒式带录音操作的异常
51.4.4 程序异常
51.4.6 其他异常的原因及处理
51.4.3 编程时的异常
51.5 应用举例
52.1 S5系列PC简介
系列
52.1.1 基本结构
第52章 SIMATIC可编程控制器
52.2 SIMATIC的编程
52.2.1 基本软件
52.1.2 外设及其功能
52.2.2 S5指令组
52.2.3 用户程序结构
52.2.4 用户程序运行启动
52.2.5 简单编程举例
52.3 智能模块
52.3.1 数字位置译码智能模块241
52.3.2 数据通信模块
52.3.3 高速计数模板
52.3.4 闭环控制模板
52.4 应用举例
53.1 84系列PC
53.1.1 484PC
第53章 其他PC技术性能简介
53.1.2 584PC
53.1.4 884PC
53.1.5 984PC
53.1.3 M84(MICRO84)PC
53.2 Numa-Logic系列 PC
53.2.1 PC—100、PC—110可编程序控制器
53.2.2 PC—700、PC—900可编程序控制器
53.2.3 PC-1100可编程控制器
53.2.4 程序装入器
53.3 GE系列PC
53.3.1 GE系列低档PC
53.3.2 GE系列中档PC
53.3.3 GE系列高档PC
53.4.1 FUJILOG—μT micro
工业PC
53.4 FUJILOG系列PC
53.4.2 FUJILOG—μT mini工业PC
53.4.3 FUJILOG-B工业PC
54.1 高可靠性控制系统的设计
54.1.1 概述
第54章 系统可靠性的分析与设计
54.1.2 控制系统的冗余设计
54.2 软件的容错技术及可靠性
54.2.1 软件容错技术
54.2.2 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方法
35.2.6 可编程键盘/显示接口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机械电气技术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