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

副标题:无

作   者:栾梅健著

分类号:

ISBN:978756335817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确是自《诗经》以来我国数千年漫长的文学历史中 极其特殊的一个文学阶段。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兴盛,使文学传播手段大大 提高;1905年传统科举制度的废除,“新教育”在改变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同 时,也大大地扩展了作者队伍与读者群体;稿费制度的确立,使作家的精神 产品可以直接转化为生活资料,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_上的 职业作家……这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根本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地方。如何来 观照这些特殊的文学现象?并如何使自己的研究能够建立起与这一时期文学 崭新的有机联系?一切偏重于文学本体研究的批评方法与体系,诸如精神分 析方法、原型(神话)批评方法、形式主义、语义符号学、结构主义、诠释学 ,等等,都可能会偏执于一端而不能全面地作出评价。因为它需要回答的是 一个“它是为何产生并如何生成”的问题,而不是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文 学流派进行的具体研究。这自然就需要一个涵盖面极广、并能真正体现与这 一时期文学存在对应关系的分析视点与研究手段。 在这里,率先在西方兴起的文艺社会学极具启迪意义。法国当代评论家 埃斯卡皮认为:“一方面是文学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广为传播,两 者在1800年前后达到了临界点。正是在这时,文学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 尺度。”埃斯卡皮是在评价著名文艺社会学家斯达尔夫人时说这番话的。在 1800年,斯达尔夫人出版了《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一书,首次 尝试把文学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做系统的研究,被誉为文学批评史上 第一部专门论述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巨著。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知识的专 门化促使科学和技术活动逐渐脱离了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文学的范围缩小。 然而同时,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文盲的逐渐减少,从前 作为一小批文人贵族所垄断的特权的文学变成了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的文化 选择。文学成为提高广大民众智力水准的手段。正是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 ,将作家当做职业的人来研究,将文学作品当做传播方式来研究,将读者当 做文化商品的消费者来研究——这种在人们传统的眼中颇有渎圣之嫌的研究 方法,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成为一种必需的工作。继斯达尔夫人之后,特别 是自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创立实证社会学以来,文艺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深入。在不断完善着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相 当准确地映现出了西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文学面目与文学流派。

目录

目录
前言

缘起
上编 ——经济篇
一、 传播媒介的变革与文学兴盛的契机
二、 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三、 社会形态的嬗变与文学主题的流向
四、 文体革命的要求与艺术形式的创新
中编 ——文化篇
一、 “五四”时期现代文化心理的觉醒
二、 对现代文明的反拨与民粹主义思潮
三、 大后方文学:五四精神的全面萎缩
四、 延安文学:农民文化的时代选择
下编 ——人才篇
一、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读者群体的转变
二、 现代与古代不同的作家队伍状况
三、 “五四”和新时期两代作家的知识构成
余绪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