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导论
1.人文学科并非某些文科外在类聚的笼统称谓,而是以人性教化为内
在目的的精神态度与方法,它要求主体性体验认同的评价立场,因而具有学
理与践履同一的特性。人的哲学是人文学科的本质,美学与教育学是人文学
科的两大代表。人文学科的近代衰微与现代复兴。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
超越意识。
2.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是一个文化范畴,其不断扬弃“现在”
的前进心态是一个自我否定而永不停止的矛盾结构,它本身已是“Post”(
“后”)现代。
3.汉语学术界迄今未能统一规范“人文”学术的基本概念,并且不恰
当地排斥“科学”语用。与此相关,“人文”被片面地归于东西方比较模式
中的东方文化固有传统,而模糊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主义”属于思想
史范畴,世俗近代科学直接脱胎于文艺复兴世俗人文主义,现代科学则与19
世纪后的新人文主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人文学科”是指教
育与学术分类科目;“人文科学”则是关于全部人文活动的系统原理。汉语
人文原理建设的当务之要是转向“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4.中国现代学术迟至20世纪末才出现独立的人更多>>
目录
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节 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
第二节 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第三节 “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第四节 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第一章 人的本质
第五节 对《费尔巴哈论纲》第6条的再思考
第六节 审美的无限境界及其人文本体论意义
第二章 人文意识
第七节 康德“理性”及现代失落
第三章 人文主体与个性
第八节 禅与现代人的主体性
第九节 个性的毁灭:有别于崇高的悲剧
第四章 人文学科的方法
第十节 “回到事实本身”:现象学与人文阐释
第十一节 形象直观:摹状词与审美判断
第五章 人文学科的骨干:美学与教育学
第十二节 美学对象的人文特质
第十三节 马克思审美理念与现代人文理想主义
第十四节 有别于美学思想史的审美形态史
第十五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第十六节 经典文本导读在现代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第十七节 师范教育的人文学科特性
第六章 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分子
第十八节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第十九节 守护理想与消解权威
第七章 人文社会观
第二十节 理性与公正:人文主义与市场经济
第二十一节 人的管理的人道主义涵义
第二十二节 人文精神团契与现代社会
附: 原始儒学团契传统与法住人文活动
第八章 人文自然观
第二十三节 自然美: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善
第二十四节 生态危机与现代性悖论
第二十五节 生态保护:作为社会行动的艺术
第九章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省查
第二十六节 实学与本体论
附: 信仰:对非实在的实在感
第二十七节 古今与中西
第二十八节 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
后记
增订版后记
?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节 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
第二节 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第三节 “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第四节 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第一章 人的本质
第五节 对《费尔巴哈论纲》第6条的再思考
第六节 审美的无限境界及其人文本体论意义
第二章 人文意识
第七节 康德“理性”及现代失落
第三章 人文主体与个性
第八节 禅与现代人的主体性
第九节 个性的毁灭:有别于崇高的悲剧
第四章 人文学科的方法
第十节 “回到事实本身”:现象学与人文阐释
第十一节 形象直观:摹状词与审美判断
第五章 人文学科的骨干:美学与教育学
第十二节 美学对象的人文特质
第十三节 马克思审美理念与现代人文理想主义
第十四节 有别于美学思想史的审美形态史
第十五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第十六节 经典文本导读在现代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第十七节 师范教育的人文学科特性
第六章 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分子
第十八节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第十九节 守护理想与消解权威
第七章 人文社会观
第二十节 理性与公正:人文主义与市场经济
第二十一节 人的管理的人道主义涵义
第二十二节 人文精神团契与现代社会
附: 原始儒学团契传统与法住人文活动
第八章 人文自然观
第二十三节 自然美: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善
第二十四节 生态危机与现代性悖论
第二十五节 生态保护:作为社会行动的艺术
第九章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省查
第二十六节 实学与本体论
附: 信仰:对非实在的实在感
第二十七节 古今与中西
第二十八节 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
后记
增订版后记
?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