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目录
一、 全国合作社领导机构的建立
三、 市场供应长期紧张
第三节 商业经营管理的紊乱
一、 破“四旧”对商业的冲击
二、 “大批判”使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三、 服务质量下降,“主人翁”地位丧失
第四节 调整物资体制及恢复集中统一管理物资制度
一、 集中统一管理物资制度的恢复
二、 改进物资供应方式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时期的商业(1978年—1996年)
第九章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商业(1978年—1984年)
二、 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第一节 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 调整和改革商品购销体制
二、 调整社会商业结构
三、 改革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
四、 国营商业企业的调整和改革
五、 统管社会商业改革
六、 逐步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扩大市场调节
七、 供销合作社的初期改革
八、 生产资料流通逐步转向新的运行轨道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市场
三、 合作社商业的作用
一、 国内市场历史性的变化
二、 国内市场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三、 国内市场出现不稳苗头
第十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的商业(1985年—1991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一、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改革商业行政管理体制
二、 取消统购、派购,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和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三、 改革商品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
第二节 改革多层次的批发体制
一、 改革日用工业品一、二、三级批发层次
第三节 两次调整商业和私营商业的作用
二、 建立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
三、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第三节 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振兴物资流通产业
一、 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二、 振兴物资流通产业
第四节 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进展
一、 继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二、 小型企业实行“改、转、租、卖”
三、 推广重庆市“四放开”的改革经验
第五节 起伏发展的国内市场
一、 第一次调整商业
一、 需求过旺,物价上涨,市场波动
二、 治理整顿,恢复市场正常秩序
三、 启动市场,走出疲软,稳定增长
第十一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的商业(1992年—1996年)
第一节 商品市场体系初建框架
一、 批发市场
二、 零售市场
第二节 公有制商业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一、 国有商业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推进
二、 国有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的试行
二、 第二次调整商业
三、 集体商业股份合作制的试行
第三节 组建物资企业集团,推行现代化流通体制
一、 组建物资企业集团
二、 推行现代化的流通制度
第四节 非公有制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个体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私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始试办
第五节 对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的探索
一、 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
三、 私营商业的作用
二、 商品流通市场调控的立法
三、 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的建立
四、 重要农产品风险基金的建立
五、 中介组织
第六节 稳步发展的国内市场
一、 市场供求相对稳定,物价上涨逐步得到控制
二、 市场建设速度加快,市场功能仍需加强
三、 市场供给结构失衡,部分商品积压严重
四、 国有商业市场份额下降,其他经济成分迅速发展
五、 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
第二章 稳定市场和平抑物价
第四部分 知往鉴来 开拓前进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商业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十三章 中国商业的展望
附录: 主要统计资料表
表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年—1996年)
表二、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
表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吃、穿、用、烧的构成
表四、 社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和人员情况
表五、 全国零售哦价总指数(1951年—1996年)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市场物价
编后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物价而斗争
前言
一、 市场物价面临的形势
二、 加强领导,对市场物价紧抓不放
三、 采取各种措施,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
四、 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公私兼顾、城乡互助等政策的正确贯彻
第一节 公私兼顾政策
第二节 城乡互助政策
第三节 实行国内贸易自由和对外贸易管制的政策
第四章 国家管理重要物资及在东北地区建立分配调拨物资体制
第一节 清理仓库物资
第一部分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1949年—1952年)
第二节 两种物流体系并存及在大区间形成调拨物资制度
第三节 在东北地区建立分配调拨物资体制
第二部分 计划经济时期曲折发展的商业(1953年—1977年)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商业(1953年—1957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 国家商业部门的调整
二、 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巩固与发展
三、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经营范围的调整
四、 推行经济核算制
五、 计划管理和物价管理办法的改进
第一章 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第二节 统购、统销、派购等政策的逐步推行
一、 工业品收购政策
二、 农副产品收购政策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对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
二、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生产资料计划分配制度的确立
一、 对重要物资进行分类,实行分级管理
二、 将生产资料需求单位分类,确定物资计划分配制度的适用对象
三、 重要物资的综合平衡和按计划分配物资
第一节 国营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第五节 计划分配制度下的生产资料流通
一、 物资平衡和计划分配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依据和前奏
二、 召开订货会议组织物资流通
三、 组织订货和按计划供应物资
第六章 “大跃进”时期的商业(1958年—1960年)
第一节 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尝试
一、 改变商业组织机构
二、 下放管理权限,改革管理制度
三、 改变农村财贸管理体制,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四、 下放物权和试行“地区平衡”管理制度
一、 加强领导,集中管理
五、 调整物资分配供应办法
第二节 调整商品收购政策和供应办法
一、 全面实行工业品统购包销
二、 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
三、 调整商品供应办法
第三节 国营商业独家垄断的商品流通渠道
一、 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
二、 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升级过渡
三、 自由市场关闭
第四节 “大购大销”运动
二、 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一、 “大购大销”运动产生的背景
二、 “大购大销”运动中的错误口号和错误作法
三、 “大购大销”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商业(1961年—1965年)
第一节 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一、 恢复和建立国营商业专业公司,调整管理体制
二、 恢复供销合作社
三、 恢复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四、 开放集市贸易
第二节 调整工农产品经营政策
三、 国营商业的作用
一、 在工业品统购包销中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二、 改进三类日用工业品收购方式
三、 适当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
四、 对农产品实行奖售、换购
第三节 安排人民生活
一、 安排城乡人民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二、 稳定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三、 实行高价供应,控制集团购买力
第四节 调整物资分配体制和改革订货办法
一、 调整物资分配体制,加强对生产资料流通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 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二、 改革订货供货办法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商业(1966年—1977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盲动
一、 商业机构精简合并
二、 管理权限下放
三、 流通渠道单一,批发机构重叠,经营环节增多
四、 对生产资料流通的干扰和破坏
第二节 商业理论的混淆
一、 批判“流通决定生产论”
二、 限制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
一、 全国合作社领导机构的建立
三、 市场供应长期紧张
第三节 商业经营管理的紊乱
一、 破“四旧”对商业的冲击
二、 “大批判”使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三、 服务质量下降,“主人翁”地位丧失
第四节 调整物资体制及恢复集中统一管理物资制度
一、 集中统一管理物资制度的恢复
二、 改进物资供应方式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时期的商业(1978年—1996年)
第九章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商业(1978年—1984年)
二、 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第一节 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 调整和改革商品购销体制
二、 调整社会商业结构
三、 改革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
四、 国营商业企业的调整和改革
五、 统管社会商业改革
六、 逐步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扩大市场调节
七、 供销合作社的初期改革
八、 生产资料流通逐步转向新的运行轨道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市场
三、 合作社商业的作用
一、 国内市场历史性的变化
二、 国内市场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三、 国内市场出现不稳苗头
第十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的商业(1985年—1991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一、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改革商业行政管理体制
二、 取消统购、派购,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和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三、 改革商品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
第二节 改革多层次的批发体制
一、 改革日用工业品一、二、三级批发层次
第三节 两次调整商业和私营商业的作用
二、 建立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
三、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第三节 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振兴物资流通产业
一、 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二、 振兴物资流通产业
第四节 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进展
一、 继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二、 小型企业实行“改、转、租、卖”
三、 推广重庆市“四放开”的改革经验
第五节 起伏发展的国内市场
一、 第一次调整商业
一、 需求过旺,物价上涨,市场波动
二、 治理整顿,恢复市场正常秩序
三、 启动市场,走出疲软,稳定增长
第十一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的商业(1992年—1996年)
第一节 商品市场体系初建框架
一、 批发市场
二、 零售市场
第二节 公有制商业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一、 国有商业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推进
二、 国有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的试行
二、 第二次调整商业
三、 集体商业股份合作制的试行
第三节 组建物资企业集团,推行现代化流通体制
一、 组建物资企业集团
二、 推行现代化的流通制度
第四节 非公有制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个体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私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始试办
第五节 对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的探索
一、 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
三、 私营商业的作用
二、 商品流通市场调控的立法
三、 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的建立
四、 重要农产品风险基金的建立
五、 中介组织
第六节 稳步发展的国内市场
一、 市场供求相对稳定,物价上涨逐步得到控制
二、 市场建设速度加快,市场功能仍需加强
三、 市场供给结构失衡,部分商品积压严重
四、 国有商业市场份额下降,其他经济成分迅速发展
五、 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
第二章 稳定市场和平抑物价
第四部分 知往鉴来 开拓前进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商业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十三章 中国商业的展望
附录: 主要统计资料表
表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年—1996年)
表二、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
表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吃、穿、用、烧的构成
表四、 社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和人员情况
表五、 全国零售哦价总指数(1951年—1996年)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市场物价
编后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物价而斗争
前言
一、 市场物价面临的形势
二、 加强领导,对市场物价紧抓不放
三、 采取各种措施,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
四、 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公私兼顾、城乡互助等政策的正确贯彻
第一节 公私兼顾政策
第二节 城乡互助政策
第三节 实行国内贸易自由和对外贸易管制的政策
第四章 国家管理重要物资及在东北地区建立分配调拨物资体制
第一节 清理仓库物资
第一部分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商业(1949年—1952年)
第二节 两种物流体系并存及在大区间形成调拨物资制度
第三节 在东北地区建立分配调拨物资体制
第二部分 计划经济时期曲折发展的商业(1953年—1977年)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商业(1953年—1957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 国家商业部门的调整
二、 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巩固与发展
三、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经营范围的调整
四、 推行经济核算制
五、 计划管理和物价管理办法的改进
第一章 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第二节 统购、统销、派购等政策的逐步推行
一、 工业品收购政策
二、 农副产品收购政策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对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
二、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生产资料计划分配制度的确立
一、 对重要物资进行分类,实行分级管理
二、 将生产资料需求单位分类,确定物资计划分配制度的适用对象
三、 重要物资的综合平衡和按计划分配物资
第一节 国营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第五节 计划分配制度下的生产资料流通
一、 物资平衡和计划分配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依据和前奏
二、 召开订货会议组织物资流通
三、 组织订货和按计划供应物资
第六章 “大跃进”时期的商业(1958年—1960年)
第一节 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尝试
一、 改变商业组织机构
二、 下放管理权限,改革管理制度
三、 改变农村财贸管理体制,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四、 下放物权和试行“地区平衡”管理制度
一、 加强领导,集中管理
五、 调整物资分配供应办法
第二节 调整商品收购政策和供应办法
一、 全面实行工业品统购包销
二、 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
三、 调整商品供应办法
第三节 国营商业独家垄断的商品流通渠道
一、 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
二、 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升级过渡
三、 自由市场关闭
第四节 “大购大销”运动
二、 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一、 “大购大销”运动产生的背景
二、 “大购大销”运动中的错误口号和错误作法
三、 “大购大销”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商业(1961年—1965年)
第一节 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一、 恢复和建立国营商业专业公司,调整管理体制
二、 恢复供销合作社
三、 恢复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四、 开放集市贸易
第二节 调整工农产品经营政策
三、 国营商业的作用
一、 在工业品统购包销中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二、 改进三类日用工业品收购方式
三、 适当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
四、 对农产品实行奖售、换购
第三节 安排人民生活
一、 安排城乡人民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二、 稳定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三、 实行高价供应,控制集团购买力
第四节 调整物资分配体制和改革订货办法
一、 调整物资分配体制,加强对生产资料流通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 合作社商业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
二、 改革订货供货办法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商业(1966年—1977年)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的盲动
一、 商业机构精简合并
二、 管理权限下放
三、 流通渠道单一,批发机构重叠,经营环节增多
四、 对生产资料流通的干扰和破坏
第二节 商业理论的混淆
一、 批判“流通决定生产论”
二、 限制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
当代中国商业简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