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对货币政策的思想来源、基本理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基础进行了介绍,将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分为探索、改善、成熟三个阶段,用编年史的方式对1984—2005年各年份的经济背景、主要的货币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及工具选择和传导机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利率体制及利率市场化过程进行了阐述,对中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区域化进行了探讨。还对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资本市场、金融稳定及国际的协调展开了讨论。
本书文笔流畅,而且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和恰当的类比将一些复杂的道理阐释清楚,大部分内容均采用数据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而且研究过程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因此本书应当具有较为宽阔的读者面,除了适合理论研究人士阅读外,还可作为具备经济金融基本知识的读者深入学习货币政策问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货币政策思想来源及基本理论
一 英国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
二 瑞典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三 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
四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理论
五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六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七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八 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内涵
一 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
二 货币政策内容
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
四 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五 货币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基础
一 经济背景
二 金融背景
三 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前的信贷资金管理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探索阶段(1984—1992)
一 1984年: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二 1985年: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三 1986年: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
四 1987年: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
五 1988年:从松到紧的货币政策
六 1989年: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七 1990年:由紧到松,适时调节的货币政策
八 1991年:适时调节,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九 1992年:从严控制,加强调控力度的货币政策
十 1984—1992年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十一 银行体系变革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改善阶段(1993—1996)
一 1993年: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二 1994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 1995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四 1996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五 1993—1996年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成熟阶段(1997—2005)
一 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
二 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1997年:由适度从紧到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四 1998年:实施从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到反通货紧缩、适当的货币政策
五 1999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六 2000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七 2001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八 2002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九 2003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十 2004年:实施反通货膨胀、稳健的货币政策
十一 2005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七章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 四大目标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二 四大目标的内涵
三 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 22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 “四大平衡”与四大目标的关系
第八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
二 美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三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个阶段
四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新见解
第九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一 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 再贴现
三 公开市场业务
四 再贷款
五 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
六 贷款规模控制
七 有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窗口指导”
第十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
一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的主要过程
三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第十一章 我国的利率体制及利率市场化
一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率体制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制的改革
三 我国的主要利率工具
四 我国利率制度及形成机制的基本特征
五 对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的理性分析
六 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十二章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基本概念
二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三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讨论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一 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三 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几个现实问题
第十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五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六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七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基点的选择
八 “双稳健”政策的选择及内涵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 我国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制度性安排
三 我国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运作
四 未来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可行性分析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二 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
三 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方向及思路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区域化的必然性分析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 货币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四 制定与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协调
一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二 货币政策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三 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 我国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协调的基本思路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稳定的协调
一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二 金融稳定的内涵
三 银行业危机理论
四 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
五 执行货币政策与维护金融稳定的思路
第二十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二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理论
三 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影响
四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五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思路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后记
63#x
第一章 货币政策思想来源及基本理论
一 英国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
二 瑞典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三 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
四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理论
五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六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七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八 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内涵
一 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
二 货币政策内容
三 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
四 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五 货币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基础
一 经济背景
二 金融背景
三 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前的信贷资金管理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探索阶段(1984—1992)
一 1984年: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二 1985年: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三 1986年: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
四 1987年: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
五 1988年:从松到紧的货币政策
六 1989年: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七 1990年:由紧到松,适时调节的货币政策
八 1991年:适时调节,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九 1992年:从严控制,加强调控力度的货币政策
十 1984—1992年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十一 银行体系变革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改善阶段(1993—1996)
一 1993年: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二 1994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 1995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四 1996年:继续实施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五 1993—1996年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成熟阶段(1997—2005)
一 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
二 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1997年:由适度从紧到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四 1998年:实施从反通货膨胀、适度从紧到反通货紧缩、适当的货币政策
五 1999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六 2000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七 2001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八 2002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九 2003年:继续实施反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
十 2004年:实施反通货膨胀、稳健的货币政策
十一 2005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七章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 四大目标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二 四大目标的内涵
三 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 22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 “四大平衡”与四大目标的关系
第八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
二 美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三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个阶段
四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新见解
第九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一 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 再贴现
三 公开市场业务
四 再贷款
五 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
六 贷款规模控制
七 有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窗口指导”
第十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
一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的主要过程
三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第十一章 我国的利率体制及利率市场化
一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率体制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体制的改革
三 我国的主要利率工具
四 我国利率制度及形成机制的基本特征
五 对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的理性分析
六 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十二章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基本概念
二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三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讨论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一 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三 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几个现实问题
第十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五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六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七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基点的选择
八 “双稳健”政策的选择及内涵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 我国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制度性安排
三 我国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运作
四 未来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可行性分析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二 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
三 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方向及思路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区域化的必然性分析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 货币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四 制定与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协调
一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二 货币政策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三 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 我国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协调的基本思路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稳定的协调
一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二 金融稳定的内涵
三 银行业危机理论
四 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
五 执行货币政策与维护金融稳定的思路
第二十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二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理论
三 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影响
四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五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思路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后记
63#x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