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从问题出发,以“意义”为经,以“理解”为纬,国内首席建构“教育解释学”。倚靠实践后方,站立理论前沿,有“照着说”,更有“接着说”,有定论,更有新论,有新阐发,更有新启发。
本书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目录
导论 别人的研究与自己的起点/1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1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1
二、教育哲学视角/5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7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7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8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14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17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17
一、单向度的师生/18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26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27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32
第二节 考试理性/36
一、一种理性观/36
二、工具理性的由来/38
三、考试理性/40
第二章 重新表达教育意义: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50
第一节 两种典型的意义学说/51
一、指称意义说/52
二、商谈意义说/55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一、斯宾塞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二、杜威的教育意义学说/63
第三节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66
一、教育意义的性质是中性的/66
二、重新表述后的教育意义指向个体/69
第三章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第一节 理解范式的“循环”/76
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认识论理解/76
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理解/78
三、从伽一哈论战看哈贝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兼及的批判性理解/83
第二节 理解的“原意”/86
一、理解的游戏性/87
二、理解的语言性/90
三、理解的实践性/92
四、理解的批判性/96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98
一、教育如游戏/98
二、教育处于负载经验的语言中/100
三、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104
四、教育离不开批判性/109
第四章 教育解释学的主体“意味”/113
第一节 作为理解者的教师/113
一、由诊断者成为研究者/113
二、由知识守望者成为经验建构者/119
三、由技术行动者成为实践智慧拥有者/128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的学生/141
一、从“空的容器”到具有不同经验的经验者/141
二、从经验拥有者到经验建构者/144
第五章 教育解释学的情境“意味”
第一节 作为学校文化的教育情境/149
第二节 教育情境在观念上要兼顾师生的生活世界/151
一、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中的生活世界/152
二、兼顾师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156
第三节 教育情境是充满信任的/158
第四节 教育情境是一种共同体/159
第六章 教育解释学的语言“意味”
第一节 师生言说体现的是教育关系发展的逻辑/164
第二节 师生言说的主要形式: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一、何谓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二、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的条件问题/178
三、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倾听问题/181
四、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权威问题/186
第七章 教育解释学的行动“意味”
第一节 主要的行动“意味”:课程实施的想象力/191
第二节 课程的文本之路/194
一、文本观的进化/194
二、课程文本观/198
第三节 教师的课程意识/201
一、课程实施事件意识/203
二、师生一课程互动意识/205
三、学生经验在场意识/207
第四节 正确处理课程实施的想象力与课程的现代性问题的关系/211
结语/21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1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1
二、教育哲学视角/5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7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7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8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14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17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17
一、单向度的师生/18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26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27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32
第二节 考试理性/36
一、一种理性观/36
二、工具理性的由来/38
三、考试理性/40
第二章 重新表达教育意义: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50
第一节 两种典型的意义学说/51
一、指称意义说/52
二、商谈意义说/55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一、斯宾塞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二、杜威的教育意义学说/63
第三节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66
一、教育意义的性质是中性的/66
二、重新表述后的教育意义指向个体/69
第三章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第一节 理解范式的“循环”/76
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认识论理解/76
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理解/78
三、从伽一哈论战看哈贝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兼及的批判性理解/83
第二节 理解的“原意”/86
一、理解的游戏性/87
二、理解的语言性/90
三、理解的实践性/92
四、理解的批判性/96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98
一、教育如游戏/98
二、教育处于负载经验的语言中/100
三、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104
四、教育离不开批判性/109
第四章 教育解释学的主体“意味”/113
第一节 作为理解者的教师/113
一、由诊断者成为研究者/113
二、由知识守望者成为经验建构者/119
三、由技术行动者成为实践智慧拥有者/128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的学生/141
一、从“空的容器”到具有不同经验的经验者/141
二、从经验拥有者到经验建构者/144
第五章 教育解释学的情境“意味”
第一节 作为学校文化的教育情境/149
第二节 教育情境在观念上要兼顾师生的生活世界/151
一、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中的生活世界/152
二、兼顾师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156
第三节 教育情境是充满信任的/158
第四节 教育情境是一种共同体/159
第六章 教育解释学的语言“意味”
第一节 师生言说体现的是教育关系发展的逻辑/164
第二节 师生言说的主要形式: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一、何谓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二、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的条件问题/178
三、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倾听问题/181
四、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权威问题/186
第七章 教育解释学的行动“意味”
第一节 主要的行动“意味”:课程实施的想象力/191
第二节 课程的文本之路/194
一、文本观的进化/194
二、课程文本观/198
第三节 教师的课程意识/201
一、课程实施事件意识/203
二、师生一课程互动意识/205
三、学生经验在场意识/207
第四节 正确处理课程实施的想象力与课程的现代性问题的关系/211
结语/21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Educational hermeneutic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