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以社会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公共选择,调控手段是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信用方针、政策措施的总和。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货币当局、又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体;存款货币银行既是被调控的对象、又是调控政策措施的载体;企业和居民公众是调控最终被引导和限制的微观经济活动的客体;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是调控的媒介;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变量、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是货币政策调控变量,它们构成货币政策调控系统的要素。如何利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现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综合地分析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要素间的运行机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确切回答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践的运行结果是“什么”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郭菊娥博士所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并重点突出实证研究,给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运行实践的结果是“什么”以及“应该”采取的调控模式等结论。该书按照制度变迁的分析思路,选择货币变量、宏观经济变量以及相应的数据资料信息;根据模型方法应紧密为研究内客服务并与研究内容有效匹配的原则,选择了单根的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对称性检验和脉冲响应动态模拟分析、博弈分析等模型方法;采用逆序的研究技术路线,从货币政策调控运行结果的“有效性”检验出发,探索揭示产生“有效性”的途径(传导机制)、手段(调控变量)和原则(调控方式)以及运行的机制问题。本书通过1984~1999年数据资料的实证研究获得如下有价值的结论:①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GDP和物价变化的主要原因且效果显著,货币政策在中国不具备中性,我国经济增长是货币供给支持型;②信贷配给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③基础货币的总量和结构与央行备付金利率、一年期再贷款利率、一年期金融机构贷存款利差和实际存款准备金率高度相关;④我国正负货币供给M2的实际值扰动在10%的置信度下对GDP的影响结果具有对称性;⑤名义货币供给对名义GDP和物价的作用时滞分别为5个月和7个月;⑥我国LNMB和利率与LNM2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⑦实际利率通过M2作用于GDP和物价的效能要比其直接作用的效能好,实际利率是引发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次要原因,基础货币是引发货币供应量变化的首要原因等。该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规范分析,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由调控变量与调控方式构成,其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变量是基础货币和利率,中间目标变量是M2(观察M1),调控方式应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选择”为辅且使两者实现有效匹配的运行机理;最后还构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运行的动力、约束、决策和调控机制以及各机制协调运行的和谐机理等。
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本书中的某些提法也值得商榷,有些内容也有待于补充和完善,特别围绕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理论机理解释和分析需补充完善,对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名词和现有理论框架体系的衔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但在总体上,本书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实证研究的内容充实规范,在此将该书推荐给读者。
席酉民
2001年5月27日于西安交通大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图
1.1.1 选择、困惑与挑战
1.1.2 深思、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2.1 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调控实践的观点述评
1.2.2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想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运行效果的实证检验
2.1 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启示
2.1.1 凯恩斯学派
2.1.2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2.1.3 合理预期学派
2.1.4 宏观金融博弈理论
2.1.5 借鉴与启示
2.2 货币供给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与应用研究
2.2.1 因果关系测算检验的方法技术
2.2.2 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与特征分析
2.3 货币供给动态影响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2.3.1 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分析技术
2.3.2 中国货币供给动态影响的测算模型估计与测算结果分析
2.4 小结——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效应显著
第三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实践的实证分析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启示
3.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3.1.2 借鉴与启示
3.2 中国货币政策机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制剖析
3.2.1 信贷配给机制与“倒逼”和“漏损”的运行机理
3.2.2 利率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工具
3.2.3 汇率机制与国内经济迂回
3.2.4 银行“惜贷”与企业“慎贷”行为的运行机理
3.3 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的数量效果检验与特征分析
3.4 小结—信贷配给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发达国家选择货币政策调控变量的实践与启示
4.2 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 操作目标与中间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1 基础货币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
4.3.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4.3.3 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3.4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4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体系的现实选择
4.5 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为〓、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和利率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5.1 中国货币供给运行效果的“对称性”特征分析
5.2 “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2.1 博弈假设、模型与决策规则
5.2.2 “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3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研究
5.3.1 货币政策目标重点变化时的信息披露效应分析
5.3.2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
5.4 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应选择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选择”为辅的有效融合方式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动力机制
6.1.1 经济动力机制
6.1.2 社会动力机制
6.1.3 动力机制的运行模式
6.2 约束机制
6.2.1 平衡机制
6.2.2 社会、市场和自律机制
6.2.3 约束机制的运行模式
6.3 决策机制
6.3.1 央行信息优势机制
6.3.2 货币供应量确定机制
6.3.3 调控方案确定机制
6.4 调控机制
6.4.1 信息反馈调节机制
6.4.2 递阶二级结构调控机制
6.4.3 监督与奖罚机制
6.5 小结——和谐运行机制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结论
7.2 作者的创新工作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后记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图
1.1.1 选择、困惑与挑战
1.1.2 深思、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2.1 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调控实践的观点述评
1.2.2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想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运行效果的实证检验
2.1 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启示
2.1.1 凯恩斯学派
2.1.2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2.1.3 合理预期学派
2.1.4 宏观金融博弈理论
2.1.5 借鉴与启示
2.2 货币供给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与应用研究
2.2.1 因果关系测算检验的方法技术
2.2.2 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与特征分析
2.3 货币供给动态影响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2.3.1 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分析技术
2.3.2 中国货币供给动态影响的测算模型估计与测算结果分析
2.4 小结——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效应显著
第三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实践的实证分析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启示
3.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3.1.2 借鉴与启示
3.2 中国货币政策机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制剖析
3.2.1 信贷配给机制与“倒逼”和“漏损”的运行机理
3.2.2 利率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工具
3.2.3 汇率机制与国内经济迂回
3.2.4 银行“惜贷”与企业“慎贷”行为的运行机理
3.3 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的数量效果检验与特征分析
3.4 小结—信贷配给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发达国家选择货币政策调控变量的实践与启示
4.2 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 操作目标与中间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1 基础货币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
4.3.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4.3.3 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3.4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4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体系的现实选择
4.5 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为〓、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和利率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5.1 中国货币供给运行效果的“对称性”特征分析
5.2 “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2.1 博弈假设、模型与决策规则
5.2.2 “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3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研究
5.3.1 货币政策目标重点变化时的信息披露效应分析
5.3.2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
5.4 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应选择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选择”为辅的有效融合方式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动力机制
6.1.1 经济动力机制
6.1.2 社会动力机制
6.1.3 动力机制的运行模式
6.2 约束机制
6.2.1 平衡机制
6.2.2 社会、市场和自律机制
6.2.3 约束机制的运行模式
6.3 决策机制
6.3.1 央行信息优势机制
6.3.2 货币供应量确定机制
6.3.3 调控方案确定机制
6.4 调控机制
6.4.1 信息反馈调节机制
6.4.2 递阶二级结构调控机制
6.4.3 监督与奖罚机制
6.5 小结——和谐运行机制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结论
7.2 作者的创新工作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后记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