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葛鲁嘉教授撰写的一部系统探索本土心理学的理论著作。全书由自序和八章构成,具体为“中国本土心理学三十年的选择与突破”“本土心理学的传统”“本土心理学的界定”“本土心理学的资源”“本土心理学的基础”“本土心理学的框架”“本土心理学的创新”和“本土心理学的扩展”。本著作是作者二十年来系统研究和探索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原创性和学术性等特点。
目录
**章 本土心理学的选择
本章导言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性机遇
**节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历程
第二节 中国心理学的根本性缺失
第三节 中国心理学的突破性转换
第二章 本土心理学的传统
本章导言 本土的文化根基
**节 不同的学术理解
第二节 本土的心性学说
第三节 传统的内省方式
第四节 体验和体证方法
第三章 本土心理学的界定
本章导言 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节 本土与实证的分野
第二节 本土与实证的关联
第三节 实证与心性的比较
第四节 科学化对应本土化
第五节 学术的演进与目标
第四章 本土心理学的基础
本章导言 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预设
**节 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基点
第二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小转向大
第三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封闭转向开放
第四节 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
第五节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
第六节 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
第五章 本土心理学的框架
本章导言 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新思路
**节 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
第三节 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新关系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的多元含义与取向
第五节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本土心理学的创新
本章导言 新本土心理学
**节 新心性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资源论析
第三节 心理文化论要
第四节 心理生活论纲
第五节 心理环境论说
第六节 心理成长论本
第七节 心理科学论总
第七章 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本章导言 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推进
**节 中西心理学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形态的历时维度
第三节 心理生活的核心性内涵
第四节 心理生活的根本性依据
第五节 心理与环境的基本关联
第六节 心理环境的心性学性质
第七节 超越发展的心理成长性
第八节 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章导言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性机遇
**节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历程
第二节 中国心理学的根本性缺失
第三节 中国心理学的突破性转换
第二章 本土心理学的传统
本章导言 本土的文化根基
**节 不同的学术理解
第二节 本土的心性学说
第三节 传统的内省方式
第四节 体验和体证方法
第三章 本土心理学的界定
本章导言 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节 本土与实证的分野
第二节 本土与实证的关联
第三节 实证与心性的比较
第四节 科学化对应本土化
第五节 学术的演进与目标
第四章 本土心理学的基础
本章导言 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预设
**节 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基点
第二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小转向大
第三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封闭转向开放
第四节 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
第五节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
第六节 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
第五章 本土心理学的框架
本章导言 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新思路
**节 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
第三节 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新关系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的多元含义与取向
第五节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本土心理学的创新
本章导言 新本土心理学
**节 新心性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资源论析
第三节 心理文化论要
第四节 心理生活论纲
第五节 心理环境论说
第六节 心理成长论本
第七节 心理科学论总
第七章 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本章导言 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推进
**节 中西心理学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形态的历时维度
第三节 心理生活的核心性内涵
第四节 心理生活的根本性依据
第五节 心理与环境的基本关联
第六节 心理环境的心性学性质
第七节 超越发展的心理成长性
第八节 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