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目录】
前言 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节 素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保障----学科考评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节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第二节 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
第三节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节 课程意识
第二节 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
第三节 教材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第五章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节 重建教学关系
第二节 先学后教
第三节 完整的学习
第四节 原生态的学习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六章 整体化策略
*节 整体化的意蕴
第二节 整体化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 情境化策略
*节 情境化的意蕴
第二节 情境化的具体策略
第八章 深度化策略
*节 深度化的意蕴
第二节 深度化的具体策略
第九章 活动化策略
*节 活动化的意蕴
第二节 活动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章 自主化策略
*节 自主化的意蕴
第二节 自主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一章 意义化策略
*节 意义化的意蕴
第二节 意义化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一、核心的意蕴
(一)基础性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知道,基础教育就像地基,只有地基坚固,才能支撑起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它是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相联系的,它的特征就像是生命科学试验的‘培养基’,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偏离轨道,走向或唯智,或唯才,或唯考……进而出现‘抢跑教育’。”有个关于毛竹成长的说法:毛竹在栽种后的*初 4 年中仅仅长了 3 厘米,但从第 5 年开始,它会以每天大约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 6周就能长到 15 米。其实,在前面的 4年中,毛竹已经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要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来。
(二)生长性
核心素养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受精卵是生命的源头,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精神的源头,是其他素养的种子,为人的素养的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也被称为“素养的DNA”。就像一个人一旦形成了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思维方式,就容易形成各种其他优秀的道德品质;相反,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何种素养具备成为核心素养的资格呢?谢维和教授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说:“什么素养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种预示力。这种预示力的基本含义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一直持续影响他们一生的某些素养,是若干由此能够预测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基本走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预示力。而这种预示力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资格。”
(三)共同性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公约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公约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具备共同的素养,这强调的是人的公共性。核心素养是一种普适性素养,它不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而且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
(四)关键性
关键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些素养本身是关键的,核心即关键,关键性是核心素养*显著的特性。关键即少到不能再少了,这是从量的角度来讲的;从质的角度讲,关键即精,即精华所在。它要求我们从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的素养中进一步筛选,*后提炼出精华。二是说这些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即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了。正如有学者所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什么是品格和能力?这是因为品格(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人作为主体*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与利他性;能力则是人作为主体*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能力)和道德(品格)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人”字本身得到启迪。“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也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套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品格是一个人的软实力。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甚至能拥有多强的幸福感,都取决于他的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智商,其中*核心的因素是创造力),品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其中*核心的因素是坚毅力),智力因素(智商)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结合才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从文化的角度讲,能力指的是人在科学维度上的素质(科学精神),品格指的是人在人文维度上的素质(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总之,能力与品格是人的两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它们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表现为彼此在内涵上有交叉,在形成上相互促进。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两者的互动和融合。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比如科学探究能力,就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持之以恒地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释,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取数据,对猜想或假设进行反复论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
目录
前言 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节 素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保障----学科考评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节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第二节 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
第三节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节 课程意识
第二节 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
第三节 教材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第五章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节 重建教学关系
第二节 先学后教
第三节 完整的学习
第四节 原生态的学习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六章 整体化策略
*节 整体化的意蕴
第二节 整体化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 情境化策略
*节 情境化的意蕴
第二节 情境化的具体策略
第八章 深度化策略
*节 深度化的意蕴
第二节 深度化的具体策略
第九章 活动化策略
*节 活动化的意蕴
第二节 活动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章 自主化策略
*节 自主化的意蕴
第二节 自主化的具体策略
第十一章 意义化策略
*节 意义化的意蕴
第二节 意义化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第二节 核心素养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一、核心的意蕴
(一)基础性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知道,基础教育就像地基,只有地基坚固,才能支撑起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它是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相联系的,它的特征就像是生命科学试验的‘培养基’,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偏离轨道,走向或唯智,或唯才,或唯考……进而出现‘抢跑教育’。”有个关于毛竹成长的说法:毛竹在栽种后的*初 4 年中仅仅长了 3 厘米,但从第 5 年开始,它会以每天大约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 6周就能长到 15 米。其实,在前面的 4年中,毛竹已经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要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来。
(二)生长性
核心素养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受精卵是生命的源头,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精神的源头,是其他素养的种子,为人的素养的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也被称为“素养的DNA”。就像一个人一旦形成了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思维方式,就容易形成各种其他优秀的道德品质;相反,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何种素养具备成为核心素养的资格呢?谢维和教授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说:“什么素养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种预示力。这种预示力的基本含义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一直持续影响他们一生的某些素养,是若干由此能够预测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基本走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预示力。而这种预示力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资格。”
(三)共同性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公约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公约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具备共同的素养,这强调的是人的公共性。核心素养是一种普适性素养,它不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而且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
(四)关键性
关键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些素养本身是关键的,核心即关键,关键性是核心素养*显著的特性。关键即少到不能再少了,这是从量的角度来讲的;从质的角度讲,关键即精,即精华所在。它要求我们从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的素养中进一步筛选,*后提炼出精华。二是说这些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即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了。正如有学者所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什么是品格和能力?这是因为品格(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人作为主体*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与利他性;能力则是人作为主体*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能力)和道德(品格)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人”字本身得到启迪。“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也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套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品格是一个人的软实力。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甚至能拥有多强的幸福感,都取决于他的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智商,其中*核心的因素是创造力),品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其中*核心的因素是坚毅力),智力因素(智商)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结合才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从文化的角度讲,能力指的是人在科学维度上的素质(科学精神),品格指的是人在人文维度上的素质(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总之,能力与品格是人的两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它们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表现为彼此在内涵上有交叉,在形成上相互促进。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两者的互动和融合。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比如科学探究能力,就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持之以恒地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释,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取数据,对猜想或假设进行反复论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
【作者简介】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ji人选。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担任主讲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被评为国家ji精品课程。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