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审美学等方面的理论,从唐诗的题材类别入手,分别论述了唐代边塞诗、山水诗、咏史诗、送别诗、爱情诗、宫怨诗、闺怨诗、乐舞诗、题画诗、悼亡诗十类不同题材诗歌所独具的审美特征,一题一论,各论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联系。全书通过大量的作品实例,具体论述各类题材诗歌,在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后,最终在唐代所形成的独特美感,由此揭示唐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审美趣味、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力图探索形成唐诗之美的奥秘。
目录
目录
第一论 但写真情与实境 任它埋没与流传——唐代送别诗的真情美
一 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
二 豪放悲壮与真情交织
三 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
四 失意愤懑与伤情并存
第二论 三千宫女胭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唐代宫怨诗的幽怨美
一 与世隔绝的幽囚之苦
二 君恩无常的心灵之痛
三 希望破灭的今生之恨
四 孤苦终身的命运之悲
第三论 人生莫做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唐代闺怨诗的悲怨美
一 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
二 处境两难的命运之忧
第四论 历代兴亡亿万心 圣人观古贵知今——唐代咏史诗的现实美
一 托古讽今的现实思考
二 以古鉴今的现实目的
三 借古论今的现实反思
第五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爱情诗的理想美
一 自由平等的爱情理想
二 忠贞不渝的爱情幸福
三 浪漫缠绵的爱情追求
第六论 不言悲而悲转浓 不言愁而愁亦深——唐代悼亡诗的悲怆美
一 生死隔绝的奇哀巨痛
二 抚今追昔的伤感悲怆
三 触景伤情的孤独情怀
四 虚实相生的悲凉梦境
五 悲人悲己的人生反思
第七论 千歌百舞不可数 异域乐舞风情足——唐代乐舞诗的风情美
一 独具情韵的异域乐曲
二 新颖多变的美妙舞姿
三 多彩奇丽的民族服饰
第八论 诗坛翰墨无形画 艺苑丹青有声诗——唐代题画诗的和谐美
一 诗情画意的水乳交融
二 拟形绘状的再造之功
三 题咏寓意的巧妙融合
四 画理诗理的相互渗透
第九论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唐代山水诗的缘情美
一 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二 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三 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第十论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唐代边塞诗的精神美
一 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三 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
四 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q
7
第一论 但写真情与实境 任它埋没与流传——唐代送别诗的真情美
一 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
二 豪放悲壮与真情交织
三 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
四 失意愤懑与伤情并存
第二论 三千宫女胭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唐代宫怨诗的幽怨美
一 与世隔绝的幽囚之苦
二 君恩无常的心灵之痛
三 希望破灭的今生之恨
四 孤苦终身的命运之悲
第三论 人生莫做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唐代闺怨诗的悲怨美
一 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
二 处境两难的命运之忧
第四论 历代兴亡亿万心 圣人观古贵知今——唐代咏史诗的现实美
一 托古讽今的现实思考
二 以古鉴今的现实目的
三 借古论今的现实反思
第五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爱情诗的理想美
一 自由平等的爱情理想
二 忠贞不渝的爱情幸福
三 浪漫缠绵的爱情追求
第六论 不言悲而悲转浓 不言愁而愁亦深——唐代悼亡诗的悲怆美
一 生死隔绝的奇哀巨痛
二 抚今追昔的伤感悲怆
三 触景伤情的孤独情怀
四 虚实相生的悲凉梦境
五 悲人悲己的人生反思
第七论 千歌百舞不可数 异域乐舞风情足——唐代乐舞诗的风情美
一 独具情韵的异域乐曲
二 新颖多变的美妙舞姿
三 多彩奇丽的民族服饰
第八论 诗坛翰墨无形画 艺苑丹青有声诗——唐代题画诗的和谐美
一 诗情画意的水乳交融
二 拟形绘状的再造之功
三 题咏寓意的巧妙融合
四 画理诗理的相互渗透
第九论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唐代山水诗的缘情美
一 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二 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三 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第十论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唐代边塞诗的精神美
一 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三 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
四 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q
7
唐诗审美十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