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斯大林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斯大林对文学的爱好和他的文学修养
斯大林的家庭出身以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学生时代爱好读书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才能。——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作品受到格鲁吉亚诗人重视的情况。——走上革命道路后仍不忘读书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和理论水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继续努力学习,博览群书。——某些文章和讲话采用的文学笔法。——在其著作中运用的各种文学典故。
第二节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对民族问题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的阐述。——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阐述。——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民族文化的看法。——强调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重视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又强调文学创作的特殊性。——重视深刻表现生活中的矛盾的作品,反对“无冲突论”。——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将文学创作称为“生产灵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把作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同意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表示文学的倾向性,主张运用阶级方面的概念。——对文学的党性的新的看法。——主张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第三节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述
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的提出。——斯大林不同意拉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入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正式成为苏联文学基本的创作方法。——这一创作方法对苏联文学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二章斯大林的文学政策
第一节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上半期的文学政策
二十年代上半期文学界的情况。——1925年俄共(布)通过《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斯大林具体抓文学工作的开始。——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及其引起的反响。——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筹备过程。——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斯大林对这次大会的看法。——大会前后采取的一系列扶植文学的措施。
第二节三十年代下半期至五十年代初的文学政策
大清洗运动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三十年代末采取的一些奖励作家的措施。——斯大林文学奖金的设立及其评奖工作。——苏联作家协会领导机构的改组和领导人的更换。——对文学界的形式主义的批判。——对《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以及左琴科和阿赫马托娃的批判。——对世界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斯大林的文学批评
斯大林的文学批评的标准。——对魏列萨耶夫、皮利尼亚克和爱伦堡的作品的评论。——对布尔加科夫的《土尔宾一家的日子》和《逃亡》的评论。——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开垦的荒地》等小说的评论。——对列昂诺夫的《侵略》和柯涅楚克的《前线》等剧本的评论。——对根据阿夫杰延科的小说拍摄的影片《生活的规律》和爱森斯坦导演的影片《伊万雷帝》第2集的评论。——在斯大林奖金获奖作品审批会上对一系列作品的评论。
第三章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关系
第一节与老一代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对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的作家布宁的关心。——与A.托尔斯泰的关系。——对扎米亚京的态度。——与杰米扬别德内依的关系。——与高尔基的关系。
第二节与老一代诗人的关系
斯大林与马雅可夫斯基的关系。——与帕斯捷尔纳克的关系。——与曼德尔什塔姆的关系。——与阿赫马托娃的关系。
第四章斯大林与“同路人”和新生代作家的关系
第一节与“同路人”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与布尔加科夫的关系。——与皮利尼亚克的关系。——与爱伦堡的关系。——与左琴科的关系。——与列昂诺夫的关系。
第二节与新生代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与法捷耶夫的关系。——与肖洛霍夫的关系。——与米哈尔科夫的关系。——与西蒙诺夫的关系。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斯大林有关文学的活动纪要
附录二俄罗斯国内关于斯大林的看法的变化
附录三俄罗斯国内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的新动向
后记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