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副标题:无

作   者:邢贲思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570208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精录马克思主义者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含党的建设)的论述,每个学科前有10万字的概说,对本学科的历史、形成、特点及其发展作简要阐述,兼有工具书、资料库、普及本的多重作用。

目录


前 言 邢贲思
目 录
哲 学编
哲学编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
科学世界观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派别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基本
3.哲学的党派性
(二)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伟大指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指导
4.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1.世界的物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3.自然的人化与人化自然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三)意识的能动性
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途径
四、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3.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2.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
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规律的科学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五、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
(二)矛盾的特殊性
1.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
矛盾特殊性
2.矛盾及其各方面的地位和
作用的特殊性
3.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
2.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和具体性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
(四)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六、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质、量
2.度
(二)量变和质变
1.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三)飞跃形式的多样性
(一)辩证的否定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2.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二)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否定方式的多样性
(三)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2.曲折前进的复杂性
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范畴的产生和实质
(二)本质和现象
(三)内容和形式
(四)原因和结果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
(六)可能性和现实性
1.世界的可知性
九、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2.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指导
作用
(三)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四)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客观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2.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
(三)辩证逻辑
1.辩证思维的方法
2.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3.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一致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十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
科学历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唯心主义关于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观点
2.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
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
1.自然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类意志的能动性
十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形式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1.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社会的上层建筑
3.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和改革
十四、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四)原始的社会共同体——家庭
1.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2.家庭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本质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1.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
(二)社会革命
2.社会革命的类型
3.社会革命的形式
(三)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
过渡
1.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
斗争
3.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是历史的必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
十五、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3.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4.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专政
2.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3.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
(三)国家的消亡
十六、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
(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1.政治和法律思想
2.道德
3.艺术
4.宗教
(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
及其关系
2.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3.共产主义人生观
十七、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科学的本质和社会职能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2.科学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
3.科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二)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
1.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2.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三)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1.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1.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作用
十八、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3.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上作用
1.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客观条件与个人的作用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个人崇拜
4.维护革命领袖的权威与反对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一切为了群众
2.一切依靠群众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人权、人的自由、人道主义
(一)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性
十九、人、异化、人道主义
(二)个体、个人、个性
(三)异化
政治经济学编
政治经济学编绪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党性
二、原始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产生
(二)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四)原始社会制度的灭亡和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生
三、奴隶社会
(一)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二)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三)奴隶社会的阶级和国家
(四)奴隶社会的灭亡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封建社会
(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城市经济和城乡对立
(三)封建社会的阶级和国家
(四)封建社会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五、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
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价值尺度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1.资本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六、资本和剩余价值
3.劳动力的买和卖
(二)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四)剩余价值率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剩余产品
七、资本主义工资
(一)简单再生产
八、资本的积累过程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2.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货币资本的循环
九、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的循环
3.商品资本的循环
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二)资本周转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
周期
影响
4.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
5.可变资本的周转
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导言
1.研究的对象
2.货币资本的作用
(二)简单再生产
1.问题的提出
2.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3.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v+m)和Ⅱc的交换
4.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
5.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6.第1部类的不变资本
7.固定资本的补偿
(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1.第Ⅰ部类的积累
2.第Ⅱ部类的积累
3.用公式来说明积累
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
十一、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品经营资本
2.商业利润
3.货币经营资本
1.生息资本
(三)生息资本和利息
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4.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5.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四)资本主义地租
1.地租的性质
2.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
地租Ⅰ)
地租Ⅱ)
3.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
4.绝对地租
十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和
阶级结构
(一)三位一体的公式
(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三)阶级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周期性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十四、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
经济特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的一般规律
2.垄断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成为帝国主义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3.垄断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
2.银行由普通的信用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3.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生长,形成金融资本
4.金融寡头的统治
5.金融寡头的统治就是食利者和食利国的统治
(三)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和压迫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
3.资本输出在金融资本世界体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
(四)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
2.对国际垄断同盟可以消除矛盾和斗争,实现和平的谬论的批判
(五)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
1.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和重新分割世界的不可避免
2.殖民地对金融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帝国主义殖民压迫体系的形成
十五、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2.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
3.批判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
4.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1.生产和技术停滞与发展的
两种趋势
(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2.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和食利国的形成
3.帝国主义造成工人运动的分裂
(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2.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十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十七、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灭亡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
资本主义制度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二)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
十八、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长期性
(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不同特点的斗争
(四)战争与和平
十九、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方针
1.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二十、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和持征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
1.公有制经济补充形式存在的原因
2.经济联合体
3.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二十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
手段
2.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3.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十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点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与市场
2.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内,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机动权力
(四)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 .
1.重视商业工作,大力发展商品流通
2.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比价问题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二十三、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一)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质
(一)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的
二十四、社会主义再生产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实现条件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类型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2.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3.社会主义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主义的农业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国家必须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帮助
3.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来源与分配
二十五、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三)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二十六、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按劳分配的要求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形式
(四)社会主义物质利益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二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2.引进技术
3.利用外资
4.兴办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
二十八、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二)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二十九、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
必要性与实质
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1.改革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3.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三)建设和改革都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科学社会主义编
科学社会主义绪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
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1.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当然继承者
2.科学社会主义是对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阶级对立考察的结果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理论基石
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结论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发展的科学
1.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
2.决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在实践中把它推向前进
1.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
(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和趋势
2.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二)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1.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彻底革命的品格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动力
1.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胜利发展为多国胜利
3.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它发展的大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必须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长期性和困难性
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经济任务
3.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1.过渡时期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2.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
(四)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3.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
3.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3.社会主义社会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需要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3.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1.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
2.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任务
3.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六、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文明和文明时代
2.社会形态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体
3.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
1.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发达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和特点
2.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途径和条件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
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3.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领导
(三)政治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教育体制的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2.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对外开放的依据和必要性
(六)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的方式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本轮廓
1.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九、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
(一)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
1.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1.工人阶级政党实施领导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二)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2.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制度
3.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4.坚持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
(三)加强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党的政治建设
3.党的思想建设
4.党的组织建设
5.党的作风建设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