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总目
目录
一 治国安邦 为政之道
二 选贤任能 用人无私
三 勤政廉政 忠于职守
四 爱国至上 顾全大局
五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六 直言敢谏 疾恶如仇
七 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
八 政绩卓著 造福一方
九 重教勤学 提倡节俭
十 严于律己 修身自好
十一 揭露腐败 吸取教训
十二 前车之鉴 是非得失
目录
一、 治国安邦 为政之道
魏文侯以贤兴国
秦孝公用卫鞅变法
李牧守边破匈奴
刘邦入秦约法三章
陆贾说治国当文武并用
曹参为相遵行萧何法规
贾谊言居安思危、重农积贮
晁错主张劝农贵粟
李广智勇退敌
汉兴以俭治国由贫到富
汲黯为政责大不苛小
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桑弘羊调控物价
霍光掌权国力逐渐恢复
霍光废无德嗣君昌邑王
汉宣帝厉精图治
萧望之说朝无争臣则不知过
耿寿昌调控谷价设常平仓
汉宣帝言以霸王道杂之治天下
扬雄说不应拒绝匈奴入朝
朱浮说不宜频繁更换地方长官
马援自信外敌不敢犯界
班超智勇通西域
袁安举奏大批赃官
虞诩反对弃凉州
李固说宦官权重是国家心腹之患
张纲反贪先从权奸开刀
皇甫规说君舟民水权臣操桨
崔寔谈治国之道
刘陶认为解决民饥重于改铸钱币
贾琮安定交趾人心
曹操招纳人才实行屯田
荀彧、郭嘉分析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
荀悦谈为政之术
仲长统论治乱之道
刘备三请诸葛亮和隆中对策
刘备善用人而蜀中安定
刘备临终托孤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顾雍为吴丞相治国有方
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定南方
诸葛亮的出师表
徐邈治凉州办法多
张紘谈治国之道在于能否用贤
杨阜说滥用民力必亡
王基以舟水之喻谏君节省民力
邓艾倡仪在两淮屯田开渠
董允为尚书令黄皓不敢为非
诸葛亮不妄赦蜀人称贤
为政之道须奖罚分明
傅玄论吏治
改革内政须“省官”“省事”
裴頠论“清谈”误国
赏罚应分明 法令须统一
清谈不能治国
肃政纪应从上位者着手
为政者应敢罚敢赏
拓跋焘的治军治之道
治贪须治本
在上者须明察
分辨奸佞是为政者第一要务
皇族贪赃,削夺官爵
不言者有罪
宇文泰革新西魏政制
宇文泰创立府兵制
北齐皇帝高演拨乱反正
隋朝制定新的刑律
隋朝初年君明臣贤
杨坚优待元老,均田免调
隋初禁止官员放贷收息
李世民身先士卒
李世民自述事业成功的原因
李世民智退突厥兵
李世民亲自练兵
李世民事实求是施放救济物资
李世民减少分封以节省民力
李世民认为民反皆出官逼所致
李世民认为治国当行仁政
李世民要求精简政府官员
李世民选择安边之策
李世民治国初见成效
李世民改革封建制度
李世民居安思危
李世民反省历史
李世民兼听兼信
李世民君臣以隋亡为鉴
贞观盛世刑宽律简
李世民打击旧的门第制度
李世民认为创业与守成都很困难
魏征论皇帝当做之事
李世民以建屋比拟治天下
李世民远小人,安边疆
李世民安内睦外
魏征论皇帝与大臣对国家的影响
李世民认为皇帝易被欺骗
李世民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李世民为立太子费尽心机
李世民认为开边必先须民意
唐高宗初年君臣无忌,无为而治
狄仁杰主张严格办事制度
李隆基、姚元之共创开元新局面
开元朝制回到贞观轨道
李隆基和边安内
张说修改兵制以利农业
唐玄宗安抚全国流民
开元朝廷辩论是否允许私人铸钱
李隆基要求灵活处理赈灾
李隆基出面罪己,安定军心
宦官专制而乱天下
高郢阐述“民为国本”思想
元载助代宗除鱼朝恩
司马光论选择百官
杨炎奏请国库公之于大臣
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陆贽论治国安帮在得人材
陆贽论无难而失守,有难而兴邦
陆贽论当务之急在于审察群情
德宗饰非委过、陆贽论君臣九弊
陆贽劝德宗不聚私货
陆贽设计制敌
曾穆、卢南史谈用兵本于仁义
严震劝德宗勿偏安西南
陆贽劝德宗勿以小不忍亏挠兴复之业
陆贽论君王要坦诚待人,不能持才轻人
陆贽论勿以反道为权
李泌谈料敌要料将不料兵
陆贽劝德宗获福勿骄
李泌议复府兵制
李泌劝德宗勿害功臣
李泌定安边屯田困敌之策
李泌与德宗论天命人事孰重
陆贽论备边六失
陆贽均节财富六条
杜黄裳建议削藩集权
李吉甫奏减冗官闲俸
李绛论朋党无害
李翱上言谈武功、文德
裴度论攘外先需安内
柳公绰诛舞文者
韦处厚论治乱之本
刘〓对策痛陈时弊
韦温强调所置官要各司其职
杜牧献治国良策
柳公权论天子当以进贤退不肖为大事
唐文宗自愧受制于宦官
李德裕论人主辨正邪之法
朝廷失信杀降将
唐武宗打击佛教势力
唐宣宗反“会昌灭佛”之政
孙樵谏复僧尼之弊
杜〓强调君王不能以爱憎行法
李袭吉论国富兵强之道
朱全忠诛杀唐王朝宦官
冯涓为王建定良策
后梁太祖挫功臣骄横
唐延孝论梁朝必亡
郭崇韬为后唐庄宗设速胜之策
后唐庄宗纵虎归山
唐澄论国家深可畏者有五事
桑维翰安定中国五策
后晋高祖拘于信守而赦大恶
唐主不爱虚美,治国有法
桑维翰劝石敬瑭养兵安民除内忧
后周世宗诛重臣以肃军政
王朴献统一之策
司马光评周世宗贤于唐庄宗
二、 选贤任能 用人无私
吴起兴魏强楚
子思谈用人之道和阿谀误国
齐威王以实绩奖惩官吏
齐威王以良臣为国之宝
孙膑奇计胜庞涓
韩昭侯任贤不徇私
燕昭王求贤
赵括为将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
李斯说逐客无益于国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汉高祖谈用人杰取天下
陈平谈丞相职责
汉武帝用卫青、李广御匈奴
汉武帝令地方官荐贤
来歙临终荐贤,二绝不畏权贵
郭伋说不宜专用南阳人
阳兴举荐人才出以公心
第五伦遇知己
汉明帝不让外戚与政
杨震不受权贵请托用其亲属
周举谈识 别忠贞与佞邪的方法
爱延劝君远谗谀之人
范滂抵制任无行外甥为吏
曹操治世才干为慧眼所识
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之交
曹操说为国失贤则亡
崔琰、毛玠选用廉洁官吏
孙权论周瑜、鲁肃和吕蒙
曹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杜预论历代官员考核的弊端
晋武帝斥小人,近诤臣
良臣如猛虎
保荐庸才者受罚
姚兴论选拔人才
高澄重视才名之士
隋文帝善用地方官吏
李渊放权,大臣尽职
李世民广揽人才
李世民捐弃前嫌,革新朝政
李世民不论亲疏,按才授职
李世民严格挑选地方官员
李世民谈择人之道
李世民善于区别待人
李世民遣使臣体察民情吏治
李世民慧眼识忠臣
李世民敬重魏征
李世民痛悼魏征
李世民评点群臣,有知人之明
李安期论贤才的涌现
卢承庆三改考语
刘晓认为取士应以德行为先
狄仁杰无私无畏
武则天首行试官
李隆基考核地方官员
王毛仲为干练之臣
宗璟执政刚直不阿,尊从法度
李隆基实行官员推荐责任制
李泌千里赴国难
李光弼善用人才,治军有方
令狐彰临终荐贤
郭子仪善用败军之将
常衮辞禄荐贤
沈既济谈选用之法
陆贽论求才贵广,考课贵精
陆贽主张对有错误的人给出路
杜黄裳论明主劳于求人,逸于任人
李愬善收人心
崔群论治乱在于用人
唐武宗以个人恩怨贬大臣
唐宣宗不任鄙浅的舅父为民官
契丹主用人不疑
钱鏐传位得其人而家安
后周世宗下诏求臣下尽言而察其才
窦俨论为政之本莫大于择人
周世宗用人守法度,但失之于严
三、 勤政廉政 忠于职守
李广为人廉而爱士卒
赵广汉为官设举报箱
徐福上书言防患于未然
尹翁归公廉明察
黄霸治绩天下第一
何武为官去后常令人思
祭遵克己奉公
孔奋任职不贪,任延不媚上官
吴汉为将不满妻子买田宅
汉光武帝勤于政事
第五伦为官贞白无私
陈蕃、延笃抵制权臣梁冀营私
张奂正身洁己智勇安边
诸葛亮之死
朱然为将常备不懈
羊祐拒“谢恩私门”
晋武帝拒贺礼
清厉骨鲠 威摄朝野
为政慎密 勤于职守
宋武帝清简寡欲
社稷之臣古弼
(一)
社稷之臣古弼
(二)
颜延之清廉谨慎
齐高帝淡泊节俭
萧统仁厚爱民
宇文泰褒奖清廉官员
苏绰一心为国,鞠躬尽瘁
陈茜执政夜不能寐
宇广邕以身作则,艰苦奋斗
李谔反对浮华文风
岷州刺史辛公义推行德政
梁毗抚边治国,皆为良臣
李世民谨慎执政
房玄龄、杜如晦齐心辅政
李世民居安思危
戴至德、张文瓘不务虚名
李隆基用行动消除选美流言
开元时代政局平稳,名相尽力
吴兢修史不奉承权贵
杨崇礼父子管库自律
唐玄宗亲历农事
郭子仪自耕百亩,士卒不劝而耕
韩滉廉勤、吏不敢欺
段秀实奉身清俭
德宗即位励精图治
陆贽驳德宗“清慎太过,恐事情不通”论
裴度临终言不及私
唐宣宗把唐太宗治国格言作座右铭
唐宣宗明察下情
唐宣宗有唐太宗遗风
宦官张承业不用公物为私礼
安重诲功高守法
曹彬不私取赠礼
四、 爱国至上 顾全大局
蔺相如顾国家大局、忍让廉颇
触龙说赵太后
卜式输财助边
苏武不辱使命
寇恂不欲两虎私斗
吴汉伤膝奋战转败为胜
马援报国愿以马革裹尸还葬
赵苞为国家利益牺牲家庭
窦建德善用隋朝降臣
李世民缓解君臣矛盾
卢怀慎不自大争权
颜真卿国难显本色
颜杲卿视死如归
国难出忠臣
李泌劝肃宗先复国后报私仇
惨烈的睢阳之围
李亨对附逆官员网开一面
颜氏一家忠臣孝子
李藏用忠勇报国
李抱玉为国家大局着想
郭子仪简从释疑
李泌不计个人恩怨保路嗣恭
颜真卿为国冒死奉命
殷秀实死节
李泌冒死保太子
李绛阻止吐突承璀为皇家立碑
京兆尹韦澳不贪名位
李存勖劝李克用与刘仁恭言和
郭崇韬捐私财而唐庄宗爱私财
见微能谏,成功能退
唐主以安民为目的,不忍出兵攻城
刘知远夫人李氏以己财赏军民
周世宗爱民而毁佛像铸钱
五、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赵奢以法治税
张释之依法量刑
少女缇萦救父
申屠嘉刚正严明
周亚夫细柳营的军容风纪
汉武帝执法不徇私
隽不疑法办假太子
夏侯胜非议诏书
田延年畏罪自杀
于定国为廷尉而民不冤
汉宣帝下诏要求执法公平
刘秀重用执法不媚主的祭遵
欧阳歙贪赃,光武帝执法不徇情
马援说诛贪官死得其罪不嫌多
强项令董宣执法不畏公主
寒朗奏请平反冤案
邓太后不宽容犯罪亲属
邓太后视察洛阳狱发现冤案
虞诩劾奏权贵一身是胆
苏章执法公私分明
张陵忠于职守劾奏权臣
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
李膺执法雷厉风行
史弼不诬陷举报党人
阳球诛杀权奸欲尽除豺狼
诸葛亮言法之宽严因形势而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魏明帝重视法制建设
执法不论亲疏
魏孝文帝严法治贪
隋文帝严肃处理儿子违纪事件
戴胄认为国法大于皇帝金口玉言
李世民执国法不徇私
李世民不滥用死刑
法理大于亲情
不因私情而乱法纪
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
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
李道裕坚持己见,李世民慧眼识人
许圉师教子无方
狄仁杰依法办案
狄仁杰犯颜执法
徐有功不畏权贵
李嗣真请求刑罪审慎行事
徐坚反对草菅人命
李朝隐坚持依法定罪
士可杀不可辱
唐玄宗坚持法不容情
李亨在战时变通法律
郭子仪严法纪,爱贤材
李璀大义灭亲
柳浑斥引荐人韩滉
许孟容不畏权势
柳公绰执法不阿
薛元赏不畏强权
韦澳执法不避皇帝亲信
李愚抗直不屈
刘知远严法治军
六、 直言敢谏 疾恶如仇
盖宽饶刚直公清
京房以任巧佞亡国开导汉元帝
韩歆直言遇害
钟离意说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
第五伦反对为政苛刻
二荀进善去恶不达目的不罢休
杨褒好直言
乔豫、和苞谏刘曜
萧衍认为个人清廉即能遮社会百丑
杜弼揭露南梁的社会问题
宇文邕视学纳谏
裴矩反对诱人受贿
魏征上治国“十思疏”
魏征提醒李世民隋亡之戒
御史马周借古寓今
魏征论国家吏治
褚遂良秉笔直书
妃子徐惠劝李世民不要好大喜功
唐高宗李治不听旧臣规劝
刘仁轨大胆直言
魏元忠认为必须赏罚分明
陈子昂劝止攻伐吐蕃之战
陈子昂借天象劝止滥刑
薛谦光批评武曌的选官政策
刘知儿针砭时政
狄仁杰认为大造佛像劳民伤财
武攸宁、张廷珪劝阻修造佛像
李又批评买鱼放生的花架子
辛替否批评公主
唐玄宗不干预各部具体工作
韩休直谏,李隆基宽容
张九龄认为宰相位置不可作为赏赐品
颜真卿进谏:“上意不下逮,上情不上达。”
常衮劝唐太宗不要让下属敛怨求媚
崔祐甫谏贺猫鼠同乳
陆贽论赏罚之法
陆贽为直言诤臣辩
陆贽劝唐德宗循理纳谏
李泌为韩滉辩护
白居易反对鬻官
韩愈冒死谏宪宗迎佛骨
牛僧孺论本设法令以擒制有才之人
刘栖楚直谏
李德裕献《丹〓六箴》
唐文宗无奈明党何
杜〓反对给唐武宗选宫女
冯道以唐诗进谏
李涛抗颜直谏
孙晟讽斥佞臣冯延己
陈光逸死谏闽主
萧俨谏唐主作高楼
七、 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
江乙言兼听则明
齐襄王勇于纳谏
汉高祖宽赦仇人季布
贾山言治乱之道
汉文帝接受冯唐意见复用魏尚
汉武帝晚年悔过不再信仙
汉光武帝举大事不记前仇
郅恽不给出猎夜归皇帝开城门
唐羌说献生龙眼荔枝害民
左雄荐周举闻过而喜
张敞说化人在德不在用刑
曹操能用谩骂丑化过自己的人
蒋琬肚里能撑船
吕岱哀益友死无人指过
延访群下,嘉言自至
庾季才主张善待敌国俘虏
孙伏伽提醒李渊防微杜渐
李渊克己纳谏
张玄素主张君臣应分工负责
李世民“假以辞色”为纳谏
李世民以隋炀帝为戒
长孙皇后巧劝李世民
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从谏如流
李世民惟恐自己不能善始善终
李世民广开言路
李世民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李世民晚年尚能勉强纳谏
李治轻徭薄赋
李治纳谏罢西巡
唐德宗谓人议论不用卢杞
韩建不听李愚妙计,朱全忠能听李振之议
李存勖有远识卓见
后梁均王不听敬翔劝谏
八、 政绩卓著 造福一方
郑当时引渭水入黄河
兒宽深得民心
汉武帝治黄河瓠子决口
白公开渠引泾水入渭河
赵过改良农具
龚遂治勃海有方
杜诗造福南阳受称赞
张堪为政百姓乐不可支
廉范防火灾有方
王涣为官平正,死时百姓莫不流涕
沈景使河间王悔过自修
刘宠为政吏不扰民
陈寔调解民间纠纷公正服人
杜畿治河东政绩突出
魏德深体察民情,深孚众望
狄仁杰安抚前沦陷区
陆象先治下教育多于刑罚
王忠嗣谨慎守边,不务虚名
颜真卿大义死国
阳城治民如治家
韦皋治蜀有方
李愬雪夜袭取蔡州,为民除害
柳公绰搞好民族团结
卢弘宣安抚下民
张全义安抚流民富庶一方
杨行密抚御将士,勤俭足用
徐知诰听宋齐丘计而富民安国
九、 重教勤学 提倡节俭
汉文帝遗诏丧事从简
隽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韩延寿教民礼让
汉宣帝画功臣像于麒麟阁
贡禹劝人君节俭
刘向上疏言薄葬
卓茂区别受贿与受礼
马援万里还书教育兄子
汉明帝画功臣像于云台
樊准建议重振学习风气
邓太后监督贵戚子弟学经书
梁商临终教子丧事从简
孙权劝学吕蒙
王昶教育子弟正确对待毁誉
管宁能因事导人于善
孙权用旧材修建业宫
晋武帝倡导节俭
西凉王李嵩诫子书
宋文帝诫弟书
北周宇文邕重视对太子的教育
宇文邕折宫殿尚节俭
隋文帝着力培养儿子
王伽用道德良心感化犯人
李世民提倡去奢从简
李世民不搞封禅仪式
李世民抑亲情而纳忠言
李世民力求薄葬
李世民严格教子
李世民对太子言传身教
李隆基掌权之初厉行节俭
宋璟、苏頲反对大修坟墓
唐玄宗让后妃养蚕缫丝
唐玄宗不同意增加公主封邑
唐代宗、郭子仪善教子女
唐代宗让公主率先毁硙
韩滉勤俭为国
元缜上疏论谏职与教子
唐文宗过俭素生活
唐宣宗戒爱女勿骄
彦昭母有德教子
闽王俭约、公私富实
李存审教子知创业之难
皇家子弟要精择师傅
后唐明宗戒子学经义
唐主节俭勤政
后周太祖戒用珍华悦目之物
后周太祖遗言薄葬
十、 严于律已 修身自好
卫青功大不骄
张安世为官谨慎周密
疏广父子辞官还乡与人同乐
马援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宋弘说糟糠之妻不下堂
王良惭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
阴兴不愿无功受封
刘昆不说假话
汉光武帝反对上寿盛称虚美
贾复不言功
马援之女为皇后有德有才
马太后不封外戚
班超不报复诽谤自己的人
毛义为母受官,郑均劝兄廉洁
邓绥劳心曲体为后仍谦让
杨震清廉慎独不受财礼
薛包孝父母让弟子
李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不愿为官的六位有德之士
陈蕃坚持无功不受封
管宁、邴原和王烈的情操
徐邈因年迈体弱不居司空高职
徐邈志高行洁不赶时髦
后赵明帝有自知之明
为官者应“恭己守道”
真理高于官位
萧衍下诏征求批评意见
卢景裕宠辱不惊
周迪出污泥而不染
北周初年贤俊辈出
独孤皇后不搞特权
杨坚不蓄美女
杨坚与民众共度灾年
王通退而独善其身
长孙皇后不涉朝政
李世民知人知己
李世民不骄不躁
长孙皇后贤良体国
贞观君臣不忘亡隋之戒
李世民不重虚名重德政
尉迟敬德不卑不亢
李勣齐家平天下
宋璟反对吹捧个人
唐玄宗明令地方接待从简
张嘉贞不为钱财所累
张彖不为权势所动
张良娣战时不作贵妇
李泌功成身退
郭子仪功高不遭疑
裴垍正心不谋私
李绛不进羡馀
岐阳公主不以贵骄人
柳宗元爱友胜己
皇太叔有隐德
柳玼论门地高可畏不可恃
吴王钱元瓘厚待兄弟
刘知远不计旧怨
王栖霞劝唐主先治心治身
十一、 揭露腐败 吸取教训
赵高指鹿为马
鲍宣上书陈时弊
王莽用两面派手法窃取国家大权
梁冀以权谋私自取灭亡
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
司马直反对朝廷索要修宫钱
陆凯论东吴弊政
贺邵论奸佞误国
吴主孙皓嫉贤妒能
熊远论朝政“三失”
刘毅谈选官祸国八条
“钻李”宰相
白痴当政
任人唯名
鲁徽死于有才
纵容豪强的东晋政治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维护贪官的谢述
专权贪赃的刘絜
宋孝武帝假意求直言
高欢放纵下属胡作非为
高洋由明变昏,无法无天
陈帝国宫乱而灭亡
杨广穷奢极欲游江南
杨广追求服饰奢华
杨广阻止官员议论其奢侈行径
裴福、裴矩曲意逢迎,把持朝政
隋流亡朝廷声色犬马,争权夺利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贪官李义府横行霸道
李治懦弱无能,武后垂帘听政
陈子昂劝阻武则天提倡诬陷
武则天手下多无赖
郭霸为巴结高官而吃屎
酷吏来俊臣制造冤案
武则天纵容张宗昌制造冤案
武三思口出狂言
韦嗣立批评升官封爵过滥
宇文融为争宠而弄虚作假
宇文融靠搜刮民脂来增加财政收入
裴光庭制定论资排辈的用人政策
李林甫封锁言路、垄断权力
李林甫口蜜腹剑
王鉷横征暴敛讨好皇帝
李林甫封堵入仕之路以售其奸
宦官高力士宫中得势
杨国忠集权一身
李隆基昏庸误国
杨国忠封官许愿收买人心
杨国忠一家醉生梦死
杨国忠隐瞒水旱灾情
安禄山范阳兵变
哥舒瀚兵败潼关
奢侈豪华导致亡国
江淮租庸使官逼民反
唐政府饮鸠止渴
宦官当政,国无宁日
元载等三相劝代宗信佛
元载、王缙争纳贿受诛
韩滉虚报灾情
李忠臣贪残好色致败
宰相过多,人浮于事
刮富商钱殃及百姓
唐德宗纵神策军骄横
唐德宗保护宫市,让其巧取豪夺
陆长源、孟叔度激起兵乱遭脔食
李錡骄横无忌
韩愈讲真话遭贬
王伾、王叔文党人显贵骄人
唐宪宗大兴土木
宪宗骄侈信任佞臣
宪宗求长生而扰民
唐穆宗游乐无度
唐穆宗朝令夕改出师无功
唐穆宗姑息养奸
李愬庇护巧谄之人
穆宗游戏无度而被害
牛僧孺欺世偷安反言太平
仇士良谈固宠掌权之术
杜宣猷巴结宦官
唐懿宗在大乱之年奢侈
崔荛不恤民而遭民逐弃
唐懿宗拒谏荒宴
文懿公主葬礼挥霍无度
唐懿宗侈靡迎佛骨
路岩作恶多端终害己
僖宗为太监掌上物
唐僖宗游乐无度
朱全忠杀人灭口
李克宁谗言而送命
后梁太祖淫乱子媳而遭杀身之祸
蜀主奢纵无度,太后、太妃公开卖官
后唐庄宗纵诸伶而乱政
孔谦乱政令
十二、 前车之鉴 是非得失
严延年违母教滥杀而亡
陈汤料事如神
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
王莽改革货币失败
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
张衡主张禁绝宣传迷信
胡广为官无忠直之风天下薄之
刘备因功业未建而悲
关羽、张飞以短取败
宋文帝教子不懂“习其险艰,利以任使”
南梁朝臣鱼龙混杂
高欢一生都是乱世英雄
北周帝国的宫廷政变
斛律光功高震主
北齐君昏臣奸,改革受阻
张雕改革招忌,身死家亡
伊娄谦以德报怨
官僚主义困扰隋朝政府
裴矩的西域政策劳民伤财
杨广狂妄自大
李密对战时粮食一再失策
李渊纳谏不尽虚心
李渊以亡隋为镜鉴
王世充急不可耐做皇帝
王世充叶公好龙
李世民治国尺有所短
李世民由明君渐变为昏君
李世民宽容下属无心之过
刘仁轨以德报怨
酷吏周兴作法自毙
娄师德忍辱为官
豆卢钦望沽名钓誉
宫廷政变,唐朝天下重归李家
司马承祯道破天机
太平公主失算,李隆基上台
李隆基出卖近臣
李隆基再次政变,终掌全权
姚崇反对国家弃武拜佛
张九龄据理力争李隆基由明转昏
安禄山丑表功
安禄山装傻卖痴以求宠
马嵬驿兵变,杨家帮灭亡
唐朝廷权力斗争又趋激烈
唐德宗性多疑忌,中外失望
李元平大言致败
陆贽劝德宗罪己以感群情
陆贽反对卖官鬻爵
陆贽论君上之权惟不自用,乃能用人
唐德宗复赵光奇家而掩大过
唐德宗喜用佞臣
杜黄裳小节不修误相事
曹华诱杀降卒
牛僧孺行姑息偷安之术
唐宣宗不以爱好乱法
蒋伸论人思侥幸谋官天下易乱
黄巢率军入长安憎杀官吏
后梁太祖不用唐卖国贼
后梁主不用敬翔旧臣而亡国
郭崇韬以门弟论人遭怨望
石敬瑭以权术自固
赵德钧卖主求荣遭斥而死
桑维翰以爱憎伤政事
晋主滥赏优伶坏朝政国法
后汉将相因酒令而失和
江文举因言害贡举
总目
目录
一 治国安邦 为政之道
二 选贤任能 用人无私
三 勤政廉政 忠于职守
四 爱国至上 顾全大局
五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六 直言敢谏 疾恶如仇
七 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
八 政绩卓著 造福一方
九 重教勤学 提倡节俭
十 严于律己 修身自好
十一 揭露腐败 吸取教训
十二 前车之鉴 是非得失
目录
一、 治国安邦 为政之道
魏文侯以贤兴国
秦孝公用卫鞅变法
李牧守边破匈奴
刘邦入秦约法三章
陆贾说治国当文武并用
曹参为相遵行萧何法规
贾谊言居安思危、重农积贮
晁错主张劝农贵粟
李广智勇退敌
汉兴以俭治国由贫到富
汲黯为政责大不苛小
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桑弘羊调控物价
霍光掌权国力逐渐恢复
霍光废无德嗣君昌邑王
汉宣帝厉精图治
萧望之说朝无争臣则不知过
耿寿昌调控谷价设常平仓
汉宣帝言以霸王道杂之治天下
扬雄说不应拒绝匈奴入朝
朱浮说不宜频繁更换地方长官
马援自信外敌不敢犯界
班超智勇通西域
袁安举奏大批赃官
虞诩反对弃凉州
李固说宦官权重是国家心腹之患
张纲反贪先从权奸开刀
皇甫规说君舟民水权臣操桨
崔寔谈治国之道
刘陶认为解决民饥重于改铸钱币
贾琮安定交趾人心
曹操招纳人才实行屯田
荀彧、郭嘉分析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
荀悦谈为政之术
仲长统论治乱之道
刘备三请诸葛亮和隆中对策
刘备善用人而蜀中安定
刘备临终托孤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顾雍为吴丞相治国有方
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定南方
诸葛亮的出师表
徐邈治凉州办法多
张紘谈治国之道在于能否用贤
杨阜说滥用民力必亡
王基以舟水之喻谏君节省民力
邓艾倡仪在两淮屯田开渠
董允为尚书令黄皓不敢为非
诸葛亮不妄赦蜀人称贤
为政之道须奖罚分明
傅玄论吏治
改革内政须“省官”“省事”
裴頠论“清谈”误国
赏罚应分明 法令须统一
清谈不能治国
肃政纪应从上位者着手
为政者应敢罚敢赏
拓跋焘的治军治之道
治贪须治本
在上者须明察
分辨奸佞是为政者第一要务
皇族贪赃,削夺官爵
不言者有罪
宇文泰革新西魏政制
宇文泰创立府兵制
北齐皇帝高演拨乱反正
隋朝制定新的刑律
隋朝初年君明臣贤
杨坚优待元老,均田免调
隋初禁止官员放贷收息
李世民身先士卒
李世民自述事业成功的原因
李世民智退突厥兵
李世民亲自练兵
李世民事实求是施放救济物资
李世民减少分封以节省民力
李世民认为民反皆出官逼所致
李世民认为治国当行仁政
李世民要求精简政府官员
李世民选择安边之策
李世民治国初见成效
李世民改革封建制度
李世民居安思危
李世民反省历史
李世民兼听兼信
李世民君臣以隋亡为鉴
贞观盛世刑宽律简
李世民打击旧的门第制度
李世民认为创业与守成都很困难
魏征论皇帝当做之事
李世民以建屋比拟治天下
李世民远小人,安边疆
李世民安内睦外
魏征论皇帝与大臣对国家的影响
李世民认为皇帝易被欺骗
李世民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李世民为立太子费尽心机
李世民认为开边必先须民意
唐高宗初年君臣无忌,无为而治
狄仁杰主张严格办事制度
李隆基、姚元之共创开元新局面
开元朝制回到贞观轨道
李隆基和边安内
张说修改兵制以利农业
唐玄宗安抚全国流民
开元朝廷辩论是否允许私人铸钱
李隆基要求灵活处理赈灾
李隆基出面罪己,安定军心
宦官专制而乱天下
高郢阐述“民为国本”思想
元载助代宗除鱼朝恩
司马光论选择百官
杨炎奏请国库公之于大臣
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陆贽论治国安帮在得人材
陆贽论无难而失守,有难而兴邦
陆贽论当务之急在于审察群情
德宗饰非委过、陆贽论君臣九弊
陆贽劝德宗不聚私货
陆贽设计制敌
曾穆、卢南史谈用兵本于仁义
严震劝德宗勿偏安西南
陆贽劝德宗勿以小不忍亏挠兴复之业
陆贽论君王要坦诚待人,不能持才轻人
陆贽论勿以反道为权
李泌谈料敌要料将不料兵
陆贽劝德宗获福勿骄
李泌议复府兵制
李泌劝德宗勿害功臣
李泌定安边屯田困敌之策
李泌与德宗论天命人事孰重
陆贽论备边六失
陆贽均节财富六条
杜黄裳建议削藩集权
李吉甫奏减冗官闲俸
李绛论朋党无害
李翱上言谈武功、文德
裴度论攘外先需安内
柳公绰诛舞文者
韦处厚论治乱之本
刘〓对策痛陈时弊
韦温强调所置官要各司其职
杜牧献治国良策
柳公权论天子当以进贤退不肖为大事
唐文宗自愧受制于宦官
李德裕论人主辨正邪之法
朝廷失信杀降将
唐武宗打击佛教势力
唐宣宗反“会昌灭佛”之政
孙樵谏复僧尼之弊
杜〓强调君王不能以爱憎行法
李袭吉论国富兵强之道
朱全忠诛杀唐王朝宦官
冯涓为王建定良策
后梁太祖挫功臣骄横
唐延孝论梁朝必亡
郭崇韬为后唐庄宗设速胜之策
后唐庄宗纵虎归山
唐澄论国家深可畏者有五事
桑维翰安定中国五策
后晋高祖拘于信守而赦大恶
唐主不爱虚美,治国有法
桑维翰劝石敬瑭养兵安民除内忧
后周世宗诛重臣以肃军政
王朴献统一之策
司马光评周世宗贤于唐庄宗
二、 选贤任能 用人无私
吴起兴魏强楚
子思谈用人之道和阿谀误国
齐威王以实绩奖惩官吏
齐威王以良臣为国之宝
孙膑奇计胜庞涓
韩昭侯任贤不徇私
燕昭王求贤
赵括为将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
李斯说逐客无益于国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汉高祖谈用人杰取天下
陈平谈丞相职责
汉武帝用卫青、李广御匈奴
汉武帝令地方官荐贤
来歙临终荐贤,二绝不畏权贵
郭伋说不宜专用南阳人
阳兴举荐人才出以公心
第五伦遇知己
汉明帝不让外戚与政
杨震不受权贵请托用其亲属
周举谈识 别忠贞与佞邪的方法
爱延劝君远谗谀之人
范滂抵制任无行外甥为吏
曹操治世才干为慧眼所识
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之交
曹操说为国失贤则亡
崔琰、毛玠选用廉洁官吏
孙权论周瑜、鲁肃和吕蒙
曹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杜预论历代官员考核的弊端
晋武帝斥小人,近诤臣
良臣如猛虎
保荐庸才者受罚
姚兴论选拔人才
高澄重视才名之士
隋文帝善用地方官吏
李渊放权,大臣尽职
李世民广揽人才
李世民捐弃前嫌,革新朝政
李世民不论亲疏,按才授职
李世民严格挑选地方官员
李世民谈择人之道
李世民善于区别待人
李世民遣使臣体察民情吏治
李世民慧眼识忠臣
李世民敬重魏征
李世民痛悼魏征
李世民评点群臣,有知人之明
李安期论贤才的涌现
卢承庆三改考语
刘晓认为取士应以德行为先
狄仁杰无私无畏
武则天首行试官
李隆基考核地方官员
王毛仲为干练之臣
宗璟执政刚直不阿,尊从法度
李隆基实行官员推荐责任制
李泌千里赴国难
李光弼善用人才,治军有方
令狐彰临终荐贤
郭子仪善用败军之将
常衮辞禄荐贤
沈既济谈选用之法
陆贽论求才贵广,考课贵精
陆贽主张对有错误的人给出路
杜黄裳论明主劳于求人,逸于任人
李愬善收人心
崔群论治乱在于用人
唐武宗以个人恩怨贬大臣
唐宣宗不任鄙浅的舅父为民官
契丹主用人不疑
钱鏐传位得其人而家安
后周世宗下诏求臣下尽言而察其才
窦俨论为政之本莫大于择人
周世宗用人守法度,但失之于严
三、 勤政廉政 忠于职守
李广为人廉而爱士卒
赵广汉为官设举报箱
徐福上书言防患于未然
尹翁归公廉明察
黄霸治绩天下第一
何武为官去后常令人思
祭遵克己奉公
孔奋任职不贪,任延不媚上官
吴汉为将不满妻子买田宅
汉光武帝勤于政事
第五伦为官贞白无私
陈蕃、延笃抵制权臣梁冀营私
张奂正身洁己智勇安边
诸葛亮之死
朱然为将常备不懈
羊祐拒“谢恩私门”
晋武帝拒贺礼
清厉骨鲠 威摄朝野
为政慎密 勤于职守
宋武帝清简寡欲
社稷之臣古弼
(一)
社稷之臣古弼
(二)
颜延之清廉谨慎
齐高帝淡泊节俭
萧统仁厚爱民
宇文泰褒奖清廉官员
苏绰一心为国,鞠躬尽瘁
陈茜执政夜不能寐
宇广邕以身作则,艰苦奋斗
李谔反对浮华文风
岷州刺史辛公义推行德政
梁毗抚边治国,皆为良臣
李世民谨慎执政
房玄龄、杜如晦齐心辅政
李世民居安思危
戴至德、张文瓘不务虚名
李隆基用行动消除选美流言
开元时代政局平稳,名相尽力
吴兢修史不奉承权贵
杨崇礼父子管库自律
唐玄宗亲历农事
郭子仪自耕百亩,士卒不劝而耕
韩滉廉勤、吏不敢欺
段秀实奉身清俭
德宗即位励精图治
陆贽驳德宗“清慎太过,恐事情不通”论
裴度临终言不及私
唐宣宗把唐太宗治国格言作座右铭
唐宣宗明察下情
唐宣宗有唐太宗遗风
宦官张承业不用公物为私礼
安重诲功高守法
曹彬不私取赠礼
四、 爱国至上 顾全大局
蔺相如顾国家大局、忍让廉颇
触龙说赵太后
卜式输财助边
苏武不辱使命
寇恂不欲两虎私斗
吴汉伤膝奋战转败为胜
马援报国愿以马革裹尸还葬
赵苞为国家利益牺牲家庭
窦建德善用隋朝降臣
李世民缓解君臣矛盾
卢怀慎不自大争权
颜真卿国难显本色
颜杲卿视死如归
国难出忠臣
李泌劝肃宗先复国后报私仇
惨烈的睢阳之围
李亨对附逆官员网开一面
颜氏一家忠臣孝子
李藏用忠勇报国
李抱玉为国家大局着想
郭子仪简从释疑
李泌不计个人恩怨保路嗣恭
颜真卿为国冒死奉命
殷秀实死节
李泌冒死保太子
李绛阻止吐突承璀为皇家立碑
京兆尹韦澳不贪名位
李存勖劝李克用与刘仁恭言和
郭崇韬捐私财而唐庄宗爱私财
见微能谏,成功能退
唐主以安民为目的,不忍出兵攻城
刘知远夫人李氏以己财赏军民
周世宗爱民而毁佛像铸钱
五、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赵奢以法治税
张释之依法量刑
少女缇萦救父
申屠嘉刚正严明
周亚夫细柳营的军容风纪
汉武帝执法不徇私
隽不疑法办假太子
夏侯胜非议诏书
田延年畏罪自杀
于定国为廷尉而民不冤
汉宣帝下诏要求执法公平
刘秀重用执法不媚主的祭遵
欧阳歙贪赃,光武帝执法不徇情
马援说诛贪官死得其罪不嫌多
强项令董宣执法不畏公主
寒朗奏请平反冤案
邓太后不宽容犯罪亲属
邓太后视察洛阳狱发现冤案
虞诩劾奏权贵一身是胆
苏章执法公私分明
张陵忠于职守劾奏权臣
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
李膺执法雷厉风行
史弼不诬陷举报党人
阳球诛杀权奸欲尽除豺狼
诸葛亮言法之宽严因形势而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魏明帝重视法制建设
执法不论亲疏
魏孝文帝严法治贪
隋文帝严肃处理儿子违纪事件
戴胄认为国法大于皇帝金口玉言
李世民执国法不徇私
李世民不滥用死刑
法理大于亲情
不因私情而乱法纪
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
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
李道裕坚持己见,李世民慧眼识人
许圉师教子无方
狄仁杰依法办案
狄仁杰犯颜执法
徐有功不畏权贵
李嗣真请求刑罪审慎行事
徐坚反对草菅人命
李朝隐坚持依法定罪
士可杀不可辱
唐玄宗坚持法不容情
李亨在战时变通法律
郭子仪严法纪,爱贤材
李璀大义灭亲
柳浑斥引荐人韩滉
许孟容不畏权势
柳公绰执法不阿
薛元赏不畏强权
韦澳执法不避皇帝亲信
李愚抗直不屈
刘知远严法治军
六、 直言敢谏 疾恶如仇
盖宽饶刚直公清
京房以任巧佞亡国开导汉元帝
韩歆直言遇害
钟离意说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
第五伦反对为政苛刻
二荀进善去恶不达目的不罢休
杨褒好直言
乔豫、和苞谏刘曜
萧衍认为个人清廉即能遮社会百丑
杜弼揭露南梁的社会问题
宇文邕视学纳谏
裴矩反对诱人受贿
魏征上治国“十思疏”
魏征提醒李世民隋亡之戒
御史马周借古寓今
魏征论国家吏治
褚遂良秉笔直书
妃子徐惠劝李世民不要好大喜功
唐高宗李治不听旧臣规劝
刘仁轨大胆直言
魏元忠认为必须赏罚分明
陈子昂劝止攻伐吐蕃之战
陈子昂借天象劝止滥刑
薛谦光批评武曌的选官政策
刘知儿针砭时政
狄仁杰认为大造佛像劳民伤财
武攸宁、张廷珪劝阻修造佛像
李又批评买鱼放生的花架子
辛替否批评公主
唐玄宗不干预各部具体工作
韩休直谏,李隆基宽容
张九龄认为宰相位置不可作为赏赐品
颜真卿进谏:“上意不下逮,上情不上达。”
常衮劝唐太宗不要让下属敛怨求媚
崔祐甫谏贺猫鼠同乳
陆贽论赏罚之法
陆贽为直言诤臣辩
陆贽劝唐德宗循理纳谏
李泌为韩滉辩护
白居易反对鬻官
韩愈冒死谏宪宗迎佛骨
牛僧孺论本设法令以擒制有才之人
刘栖楚直谏
李德裕献《丹〓六箴》
唐文宗无奈明党何
杜〓反对给唐武宗选宫女
冯道以唐诗进谏
李涛抗颜直谏
孙晟讽斥佞臣冯延己
陈光逸死谏闽主
萧俨谏唐主作高楼
七、 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
江乙言兼听则明
齐襄王勇于纳谏
汉高祖宽赦仇人季布
贾山言治乱之道
汉文帝接受冯唐意见复用魏尚
汉武帝晚年悔过不再信仙
汉光武帝举大事不记前仇
郅恽不给出猎夜归皇帝开城门
唐羌说献生龙眼荔枝害民
左雄荐周举闻过而喜
张敞说化人在德不在用刑
曹操能用谩骂丑化过自己的人
蒋琬肚里能撑船
吕岱哀益友死无人指过
延访群下,嘉言自至
庾季才主张善待敌国俘虏
孙伏伽提醒李渊防微杜渐
李渊克己纳谏
张玄素主张君臣应分工负责
李世民“假以辞色”为纳谏
李世民以隋炀帝为戒
长孙皇后巧劝李世民
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从谏如流
李世民惟恐自己不能善始善终
李世民广开言路
李世民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李世民晚年尚能勉强纳谏
李治轻徭薄赋
李治纳谏罢西巡
唐德宗谓人议论不用卢杞
韩建不听李愚妙计,朱全忠能听李振之议
李存勖有远识卓见
后梁均王不听敬翔劝谏
八、 政绩卓著 造福一方
郑当时引渭水入黄河
兒宽深得民心
汉武帝治黄河瓠子决口
白公开渠引泾水入渭河
赵过改良农具
龚遂治勃海有方
杜诗造福南阳受称赞
张堪为政百姓乐不可支
廉范防火灾有方
王涣为官平正,死时百姓莫不流涕
沈景使河间王悔过自修
刘宠为政吏不扰民
陈寔调解民间纠纷公正服人
杜畿治河东政绩突出
魏德深体察民情,深孚众望
狄仁杰安抚前沦陷区
陆象先治下教育多于刑罚
王忠嗣谨慎守边,不务虚名
颜真卿大义死国
阳城治民如治家
韦皋治蜀有方
李愬雪夜袭取蔡州,为民除害
柳公绰搞好民族团结
卢弘宣安抚下民
张全义安抚流民富庶一方
杨行密抚御将士,勤俭足用
徐知诰听宋齐丘计而富民安国
九、 重教勤学 提倡节俭
汉文帝遗诏丧事从简
隽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韩延寿教民礼让
汉宣帝画功臣像于麒麟阁
贡禹劝人君节俭
刘向上疏言薄葬
卓茂区别受贿与受礼
马援万里还书教育兄子
汉明帝画功臣像于云台
樊准建议重振学习风气
邓太后监督贵戚子弟学经书
梁商临终教子丧事从简
孙权劝学吕蒙
王昶教育子弟正确对待毁誉
管宁能因事导人于善
孙权用旧材修建业宫
晋武帝倡导节俭
西凉王李嵩诫子书
宋文帝诫弟书
北周宇文邕重视对太子的教育
宇文邕折宫殿尚节俭
隋文帝着力培养儿子
王伽用道德良心感化犯人
李世民提倡去奢从简
李世民不搞封禅仪式
李世民抑亲情而纳忠言
李世民力求薄葬
李世民严格教子
李世民对太子言传身教
李隆基掌权之初厉行节俭
宋璟、苏頲反对大修坟墓
唐玄宗让后妃养蚕缫丝
唐玄宗不同意增加公主封邑
唐代宗、郭子仪善教子女
唐代宗让公主率先毁硙
韩滉勤俭为国
元缜上疏论谏职与教子
唐文宗过俭素生活
唐宣宗戒爱女勿骄
彦昭母有德教子
闽王俭约、公私富实
李存审教子知创业之难
皇家子弟要精择师傅
后唐明宗戒子学经义
唐主节俭勤政
后周太祖戒用珍华悦目之物
后周太祖遗言薄葬
十、 严于律已 修身自好
卫青功大不骄
张安世为官谨慎周密
疏广父子辞官还乡与人同乐
马援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宋弘说糟糠之妻不下堂
王良惭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
阴兴不愿无功受封
刘昆不说假话
汉光武帝反对上寿盛称虚美
贾复不言功
马援之女为皇后有德有才
马太后不封外戚
班超不报复诽谤自己的人
毛义为母受官,郑均劝兄廉洁
邓绥劳心曲体为后仍谦让
杨震清廉慎独不受财礼
薛包孝父母让弟子
李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不愿为官的六位有德之士
陈蕃坚持无功不受封
管宁、邴原和王烈的情操
徐邈因年迈体弱不居司空高职
徐邈志高行洁不赶时髦
后赵明帝有自知之明
为官者应“恭己守道”
真理高于官位
萧衍下诏征求批评意见
卢景裕宠辱不惊
周迪出污泥而不染
北周初年贤俊辈出
独孤皇后不搞特权
杨坚不蓄美女
杨坚与民众共度灾年
王通退而独善其身
长孙皇后不涉朝政
李世民知人知己
李世民不骄不躁
长孙皇后贤良体国
贞观君臣不忘亡隋之戒
李世民不重虚名重德政
尉迟敬德不卑不亢
李勣齐家平天下
宋璟反对吹捧个人
唐玄宗明令地方接待从简
张嘉贞不为钱财所累
张彖不为权势所动
张良娣战时不作贵妇
李泌功成身退
郭子仪功高不遭疑
裴垍正心不谋私
李绛不进羡馀
岐阳公主不以贵骄人
柳宗元爱友胜己
皇太叔有隐德
柳玼论门地高可畏不可恃
吴王钱元瓘厚待兄弟
刘知远不计旧怨
王栖霞劝唐主先治心治身
十一、 揭露腐败 吸取教训
赵高指鹿为马
鲍宣上书陈时弊
王莽用两面派手法窃取国家大权
梁冀以权谋私自取灭亡
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
司马直反对朝廷索要修宫钱
陆凯论东吴弊政
贺邵论奸佞误国
吴主孙皓嫉贤妒能
熊远论朝政“三失”
刘毅谈选官祸国八条
“钻李”宰相
白痴当政
任人唯名
鲁徽死于有才
纵容豪强的东晋政治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维护贪官的谢述
专权贪赃的刘絜
宋孝武帝假意求直言
高欢放纵下属胡作非为
高洋由明变昏,无法无天
陈帝国宫乱而灭亡
杨广穷奢极欲游江南
杨广追求服饰奢华
杨广阻止官员议论其奢侈行径
裴福、裴矩曲意逢迎,把持朝政
隋流亡朝廷声色犬马,争权夺利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贪官李义府横行霸道
李治懦弱无能,武后垂帘听政
陈子昂劝阻武则天提倡诬陷
武则天手下多无赖
郭霸为巴结高官而吃屎
酷吏来俊臣制造冤案
武则天纵容张宗昌制造冤案
武三思口出狂言
韦嗣立批评升官封爵过滥
宇文融为争宠而弄虚作假
宇文融靠搜刮民脂来增加财政收入
裴光庭制定论资排辈的用人政策
李林甫封锁言路、垄断权力
李林甫口蜜腹剑
王鉷横征暴敛讨好皇帝
李林甫封堵入仕之路以售其奸
宦官高力士宫中得势
杨国忠集权一身
李隆基昏庸误国
杨国忠封官许愿收买人心
杨国忠一家醉生梦死
杨国忠隐瞒水旱灾情
安禄山范阳兵变
哥舒瀚兵败潼关
奢侈豪华导致亡国
江淮租庸使官逼民反
唐政府饮鸠止渴
宦官当政,国无宁日
元载等三相劝代宗信佛
元载、王缙争纳贿受诛
韩滉虚报灾情
李忠臣贪残好色致败
宰相过多,人浮于事
刮富商钱殃及百姓
唐德宗纵神策军骄横
唐德宗保护宫市,让其巧取豪夺
陆长源、孟叔度激起兵乱遭脔食
李錡骄横无忌
韩愈讲真话遭贬
王伾、王叔文党人显贵骄人
唐宪宗大兴土木
宪宗骄侈信任佞臣
宪宗求长生而扰民
唐穆宗游乐无度
唐穆宗朝令夕改出师无功
唐穆宗姑息养奸
李愬庇护巧谄之人
穆宗游戏无度而被害
牛僧孺欺世偷安反言太平
仇士良谈固宠掌权之术
杜宣猷巴结宦官
唐懿宗在大乱之年奢侈
崔荛不恤民而遭民逐弃
唐懿宗拒谏荒宴
文懿公主葬礼挥霍无度
唐懿宗侈靡迎佛骨
路岩作恶多端终害己
僖宗为太监掌上物
唐僖宗游乐无度
朱全忠杀人灭口
李克宁谗言而送命
后梁太祖淫乱子媳而遭杀身之祸
蜀主奢纵无度,太后、太妃公开卖官
后唐庄宗纵诸伶而乱政
孔谦乱政令
十二、 前车之鉴 是非得失
严延年违母教滥杀而亡
陈汤料事如神
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
王莽改革货币失败
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
张衡主张禁绝宣传迷信
胡广为官无忠直之风天下薄之
刘备因功业未建而悲
关羽、张飞以短取败
宋文帝教子不懂“习其险艰,利以任使”
南梁朝臣鱼龙混杂
高欢一生都是乱世英雄
北周帝国的宫廷政变
斛律光功高震主
北齐君昏臣奸,改革受阻
张雕改革招忌,身死家亡
伊娄谦以德报怨
官僚主义困扰隋朝政府
裴矩的西域政策劳民伤财
杨广狂妄自大
李密对战时粮食一再失策
李渊纳谏不尽虚心
李渊以亡隋为镜鉴
王世充急不可耐做皇帝
王世充叶公好龙
李世民治国尺有所短
李世民由明君渐变为昏君
李世民宽容下属无心之过
刘仁轨以德报怨
酷吏周兴作法自毙
娄师德忍辱为官
豆卢钦望沽名钓誉
宫廷政变,唐朝天下重归李家
司马承祯道破天机
太平公主失算,李隆基上台
李隆基出卖近臣
李隆基再次政变,终掌全权
姚崇反对国家弃武拜佛
张九龄据理力争李隆基由明转昏
安禄山丑表功
安禄山装傻卖痴以求宠
马嵬驿兵变,杨家帮灭亡
唐朝廷权力斗争又趋激烈
唐德宗性多疑忌,中外失望
李元平大言致败
陆贽劝德宗罪己以感群情
陆贽反对卖官鬻爵
陆贽论君上之权惟不自用,乃能用人
唐德宗复赵光奇家而掩大过
唐德宗喜用佞臣
杜黄裳小节不修误相事
曹华诱杀降卒
牛僧孺行姑息偷安之术
唐宣宗不以爱好乱法
蒋伸论人思侥幸谋官天下易乱
黄巢率军入长安憎杀官吏
后梁太祖不用唐卖国贼
后梁主不用敬翔旧臣而亡国
郭崇韬以门弟论人遭怨望
石敬瑭以权术自固
赵德钧卖主求荣遭斥而死
桑维翰以爱憎伤政事
晋主滥赏优伶坏朝政国法
后汉将相因酒令而失和
江文举因言害贡举
资治通鉴:干部读本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