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李然*的这本《认同与偏见(湘西土家族苗族族 群关系的文化表达)》旨在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 指导,运用族群理论和族群关系理论对当代湘西土家 族、苗族的文化互动的背景、形式、内容、过程、动 因、途径、模式进行描述和归纳,探讨土家族、苗族 族际间的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发 现问题,为构建湘西和谐民族文化、和谐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提供对策和建议。
目录
导论一 研究意义二 理论回顾及研究综述三 主旨、内容及创新第一章 湘西概貌第一节 自然生境第二节 生计方式一 农耕生计方式二 工业化生计方式三 后工业化生计方式:民族旅游业第三节 经济社会状貌一 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二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三 社会结构重组、调整、改革稳步推进四 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第四节 民族人口及分布格局一 人口规模二 民族构成三 分布格局第二章 土司时期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概要第一节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一 土司时期土家族苗族在族群结构中的地位二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交往互动三 土司时期土家族苗族族群边界的变化第二节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一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在族群结构中的地位演变二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边界的变化三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第三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第一节 两族通婚一 通婚的基本情况二 族际通婚的基本分析三 政府政策四 公众态度五 族际通婚中的文化互动第二节 两族菲正式组织的相互进入:社区中的社会交往一 居住情况二 同校情况三 工作交往四 消费格局五 娱乐活动中的交往六 宗教信仰活动中的交往:莲花庵、土地堂与天王庙七 个人自发的社会交往:社交网络第三节 政治领域的整合一 土家族与苗族联合自治二 两族干部交流第四节 两族经济交往一 农业生产中的互助与学习二 墟场中的交易三 新型产业中的合作第五节 文化活动中的共同参与一 共同参与民族节日:土苗同乐二 两族文艺节目同台献艺:土风苗韵第四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认同第一节 两族文化认同一 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二 对对方文化的赞扬三 对对方文化的借用四 对自身文化不足的认识第二节 两族文化的趋同一 生产、生活习俗趋同二 信仰文化中相同要素的增多三 语言的一致化趋向四 基层社会组织的一致化五 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第三节 两族文化认同增强的原因一 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作用二 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三 市场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四 文化生态的共生性的影响五 旅游业发展对土家族、苗族文化的需求六 学校教育的普及七 人口流动性增强第五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偏见第一节 苗族土家族彼此文化偏见的表现一 偏见及其特征二 苗族土家族彼此文化偏见的表现第二节 文化偏见的中心一 优秀文化事象的族属性争夺二 对对方部分优势文化的否认三 对对方落后文化要素的误读与泛读第三节 文化偏见的原因一 历史上民族隔阂的遗留二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三 教育水平差异四 政治资源占有不均衡第六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第一节 族群边界变化一 语言二 风俗三 信仰四 当代族群文化边界的再创造第二节 族群关系新格局一 族群的法律身份与文化身份的错位二 多民族成分家庭的增加三 多民族家庭子女民族成分选择的多样化第七章 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关系模式第一节 汉文化在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中的作用一 汉文化的传播与两族对汉文化的借用二 汉文化在两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第二节 多维的族群关系模式一 和谐与共生二 竞争与冲突三 族群关系走向: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结语 对构建湘西和谐文化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一 反思:同化与多元化的博弈二 对策参考文献后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