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 / 张中良 / 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 / 李怡 / 006
导论 / 00
一、“文化战略”视角的由来 / 00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 / 00
三、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文学的内在关联 / 00
四、理论与方法 / 0
第一编“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生产
第一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圈”的形成 /0
一、“中国文艺协会”是个“创举”吗? / 0
二、“文化战线”的涵义 / 0
三、文艺组织架构的变革 / 0
四、从“关门”到“开门” / 0
五、“延安文艺圈”与“延安文学” / 0
第二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中的理论话语生产
——以“新民主主义”及其文化理论的形成为中心 / 0
一、“主义”之争 / 0
二、“口号”的意义 / 0
第三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对新文学资源的接受
——以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中心 / 0
一、“所指”的困惑 / 0
二、“第一个是团结” / 0
三、 “留白”的艺术 / 0
第二编“突击文化”与延安文学生产
第四章“突击文化”的形成 / 0
一、 “突击运动”与“突击文化” / 0
二、“突击文化”的历史内涵 / 0
三、 “突击文化”与延安文学 / 0
第五章“集体创作”:“突击文化”与延安文艺的生产方式 / 0
一、征文型集体创作 / 0
二、合作型集体创作 / 0
三、拟集体创作 / 0
结语 / 096
第六章宣传与鼓动:延安文艺的“突击”特征 /0
一、“新英雄”的意义与塑造 / 0
二、“阶级仇”叙事的形成及其泛化 /
三、理想主义的张扬 /
第三编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生产
第七章延安文艺的内在矛盾与“民族形式”论争 /
一、延安的“国际派” /
二、“旧形式”的背后 /
三、有组织的“论争” /
第八章作为方向的“真人真事”创作 /
一、知识分子的“摹写”运动 /
二、革命群众的自我塑造 /
三、被提升的“经验” /
第九章“下乡”的名与实 /
一、为什么要“下乡”? /
二、“下乡”中的政治 /
三、作为创作制度的“下乡” /
第四编“整风”之后的文学叙事
第十章“二流子改造”运动中的“起家”叙事 /
一、民间理想与革命需求 /
二、人情与规训 /
三、“革命新家务” /
第十一章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与“穷人乐”叙事 /
一、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 /
二、“乐”的现实依据 /
三、非理性的“乐” /
四、作为“娱乐”的叙事 /
第十二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穷人恨”叙事 /
一、从“穷人乐”到“穷人恨” /
二、戏剧中的戏剧 /
三、制造仇恨的方式 /
第十三章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 /
一、从“白洋淀”到“荷花淀” /
二、家庭、婚姻与乡土秩序 /
三、“革命”与“乡土”的暧昧 /
四、“土地改革”与孙犁的创作转变 /
五、从革命与乡土的关系再看孙犁 /
主要参考文献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代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