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汪晓莺编*的《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批判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域,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生成为主线,全面找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资料,系统梳理和解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生逻辑和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社会历史维度;在分析揭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境遇基础上,在历史语境中展现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所体现的社会批判功能,确认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中所蕴涵的理论旨趣和价值诉求。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指向与现实发展困境的对话中,深层次地挖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特征,探寻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与当代实践的联结点,揭示其与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内涵在指导人们消除生态危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理论价值。并在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共享发展等问题分析和确证的基础上,展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的实践指导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导言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一)现代自然观的理论困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环境的问题(三)选题的意义二 对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现状评述(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可能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本书研究的基本观点(三)本书研究的可能创新点(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逻辑一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一)“精神性的”个人:个人与原子等同(二)“理想中的”个人:“市民与公民统一”(三)作为“类的”个人:从“活动”上来规定“个人”(四)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向现实的人的观点的转变二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历史前提——对“现实的个人”的确认(一)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二)作为历史生活主体的个人(三)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三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场域——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观照(一)哲学批判视野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二)现实的人的存在图景: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四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社会历史基础(一)人特殊的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活动(二)以工业活动为历史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社会历史维度一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一)从两个方面理解历史——人类史和自然史(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生成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分析(一)人与自然的客观一体关系(二)人的对象性存在与对象的“为我存在”(三)对“主体”与“客体”“关系”性存在的确认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生成(一)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世界(二)以社会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三)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四)“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第四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境遇与批判一 困境的发生: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二)私有财产与资本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下劳动异化的经济事实二 资本统治下的经济逻辑问题(一)资本对劳动的经济剥削性质(二)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向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历史转化(三)从封建的土地占有到资本的经济权力(四)社会劳动生产力体现为资本生产力三 资本逻辑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资本对社会生产的双重作用(二)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三)资本统治下的社会关系物化四 被奴役的社会——自然关系(一)资本生产力下的“生产者的殉难史”(二)资本有用性原则下的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三)资本运动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断裂五 小结第五章 人与自然关系困境消除的理想性社会维度一 超越以劳动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条件(一)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二)扬弃利己主义性质的个人需要的满足(三)构建人人平等的社会状态(四)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二 以个人自由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确立(一)从资本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二)剩余劳动时间与自由支配的时间由对立走向统一(三)从自由竞争到个人的自由发展三 未来理想社会所展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面貌(一)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三)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力的融合与共生第六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的价值所在一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的理论价值(一)以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对人与自然历史性实践关系进行理论指认(二)从社会主体性视角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逻辑阐扬(三)“控制人与自然关系”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指南(四)反击了马克思自然观存在着“理论空场”的观点二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的方法论价值(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方法(二)总体性方法与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三)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的时代化向度三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思想对江西绿色发展的启示(一)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二)发展绿色经济是江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三)江西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