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

副标题:无

作   者:曲辰著

分类号:G02

ISBN:97872270325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举历史记载、历史文献、甲骨文字字例、《易》道理论、太极八卦图形的哲理含意与大量证据,不仅证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详细、完整她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介绍出来,并举一系列现代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医药、卫生、科技、环保、工农业、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等事例进行全面理论证明。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力图做到以历史、客观、辩证、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和解释《易》经,以便正本清源,还中国“天道、人道、地道、时变”四给一絷思想理论体系以本来面目,并借以阐明中化传统文化何以博大精深,以及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学名义
第一节 解“道”名
第二节 释“太极”
第三节 辨“阴阳”
一、 阴阳对立的普遍性
二、 阴阳共存的互依性
三、 阴阳异性的互感性
四、 阴阳相交的互渗性
五、 阴阳同性的排斥性
六、 阴阳消长的极反性
七、 阴阳异性的守恒性
第四节 析“中庸”
第五节 考“天人”
一、 “天人感应”论非董仲舒所创
二、 “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
三、 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歪曲
第六节 证“不变”
第七节 议“无为”
第八节 论“无形”
第九节 说变革
第十节 谈因果
一、 内因起主要作用的因果关系
二、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互动及对事物变化结果的影响
第十一节 究“道法”
第十二节 明“道德”
第二章 道学的产生与传承
第一节 道学产生的时代
一、 古史料的记载
二、 《易》经独特形式的反映
三、 《易》经内容的印证
四、 道学名词术语及相关问题在古文字中的反映
第二节 道学产生的地域
一、 古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域
二、 古文化领先发展的地域
三、 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
四、 文化发达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道学的八卦传承方式
一、 浅议伏牺八卦
二、 《易》名三义
三、 解三《易》书名
四、 说《归藏》卦名
五、 谈《周易》瑕疵
六、 论《易》经传承道学的长短
第四节 关于“河图”和“洛书”
一、 先秦时期——从史事到“神道设教”
二、 西汉至北宋——三种不同观点的猜测
三、 宋代——黑白点“河图”和“洛书”的伪造
第五节 道书的道学传承
一、 关于《黄帝经》
二、 道书传道的优缺点
第六节 论议式哲学传承的功过
一、 “论议传承”哲学之功
二、 “论议传承”哲学之过
第三章 道学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
第一节 道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
第二节 “五帝时期”的道学发展
一、 轩辕黄帝肇造民主国家制度的前因后果
二、 黄帝高度重视对道学思想的传播
三、 黄帝的道学观点与社会政治
四、 五帝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发展
五、 五帝时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神道设教”
一、 夏禹是个伪君子
二、 家天下的统治违背哲学基本原理
三、 夏商占卜与文王“演《易》”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二、 “百家争鸣”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根源
三、 诸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四、 孔子对中国道学发展的贡献
第五节 秦汉封建神学理论的形成
一、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二、 汉武帝的敬事鬼神
三、 董仲舒歪曲道学理论构建神学思想体系
四、 光武帝的迷信谶纬
五、 道教对道学声誉的败坏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虚无玄谈之风
一、 扬雄不懂哲学理论
二、 扬雄不懂《易》经象术
三、 扬雄只迷恋于占卜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移入和宗教泛滥
一、 主观唯心思想的泛滥
二、 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三、 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八节 宋明之际的“理、气”之说
一、 研究不深透
二、 义理阐述、解释不确切
三、 未摆脱封建理论的影响
四、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一节 道学与中华文化
第二节 伦理道德
一、 夫妇关系
二、 父子关系
三、 君臣上下关系
四、 兄弟关系
第三节 政治理论
一、 民本思想
二、 法制理论
三、 交流思想,上下同志
四、 选贤任能
五、 缺乏以权制权的历史教训
第四节 经济思想
一、 春秋及其以前的经济思想
二、 春秋时期以后的经济思想
第五节 法制观点
一、 依道立法的观点
二、 刑德相养的观点
三、 执法有度的观点
四、 正名求实的观点
五、 执法守法的观点
第六节 军事学说
一、 论则以天、地、人、时
二、 用则以《易》经八卦
三、 声明:治国、用兵,正奇不同
四、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第七节 教育观念
一、 人性善恶混,修习可成圣
二、 科教兴国,道德为本
三、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四、 积微成著,俗而为化
第八节 语言文字
一、 道学专用字词
二、 文以载道
三、 极具规律性
四、 语言中充满了哲理典故
五、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六、 中国文字对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第九节 文学艺术
一、 音乐
二、 诗歌
三、 小说
四、 绘画
五、 戏剧
第十节 建筑风格
一、 八卦卦位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二、 “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三、 其他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第十一节 医药卫生
一、 以天人感应理论指导防病治病
二、 以人体为一元,以论疾病辨证施治
三、 以脏腑功能分析建立脏象学说
四、 建立传感神经的经络学说
五、 论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六、 对病症特点的论述
七、 诊断方法的论述
八、 辨证施治
九、 有关科学养生的论述
第十二节 天文历法
第十三节 史志文化
一、 述史的目的明确
二、 史籍所记载的内容
三、 吏官之职的特殊性
四、 史志文化的历史作用
第十四节 风俗礼仪
一、 礼的起源
二、 礼制的形成
三、 礼的形式与本质
四、 礼的社会功能
第十五节 交通通讯
第十六节 生产技术
一、 农业生产技术
二、 陶瓷生产技术
三、 纺织印染技术
四、 采矿技术
五、 钢铁生产技术
六、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第十七节 饮食文化
第十八节 宗教巫卜
一、 巫卜
二、 宗教
三、 宗教巫卜对立于科技进步
第五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
一、 由唯物而知勤劳务实
二、 求变通而推动社会变革
三、 重内因而自强不息
四、 懂辩证便由家而爱国
五、 知量质之变而重团结奋斗
六、 “尊道贵德”是对哲学理论的重视
第二节 危害民族的错误思想
一、 封建思想
二、 迷信思想
三、 小农经济思想
四、 均贫富思想
第三节 民族复兴需要建设新文化
一、 民族兴衰在于民族思想的变革
二、 民族思想变革在于政治思想家的倡导
三、 社会制度与思想理论的关系
四、 “以农为本”依然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五、 民族复兴需要建设新文化
后记
+#2x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