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医话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医话短小精悍,是著者有感而发,信笔写来,直抒其辩证用药的思路,使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洞察中医的奥妙,每读医话,仿佛有名师在侧,指点迷津,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获益良多。
目录
目录
明理篇
医贵读书择善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业医者须深究古法
习医尤在潜心《灵》、《素》
为医应明彻阴阳
《伤寒论》须善读为益
《伤寒论》中“寒”字有时须作“热”字看
气血精神论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先天真水论
先天相火论
阴虚阳虚论
推本阴阳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之法惟求本为首务
治有层次先后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反佐以取之
承制生化论
升降出入论
营卫者生身之关键
燥湿同形同病
寒热同形同病
寒热真假辨析
治杂证当明气血痰郁
治诸气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
虚实补泻论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
补虚当明五脏六腑体用治法
知治法当然又知治法之所以然
医者以见证为治本
治病何者为难
为医者不可偏执一家
血脱益气即是气脱益气
下真寒上假热
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各自有别
实火可泻虚火可补
脾胃纵横谈
脾胃者化水谷而生元气也
后天脾胃论
治脾胃莫精于升降
节饮食者却病之良方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
扶胃气乃补虚之要
论先调治脾胃后用本病之药
脾肾之气交通水谷自然克化
肾虚之脾虚病
补肾补脾法当并行
肾燥不合有至理
男子热入血室论
病有浅深
久病后不可恣投以药
人之火病独多
补阴则火降而痰消
认证的确药有次第
病本于痰必以治痰为首务
治法杂记
有方必有法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膜胀
痰由津液所聚
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
寒因热用 热因寒用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
病者之言可据乎
诊脉篇
医以切脉为最要
医学三要而脉尤重
四诊惟脉最难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辨别脉象至为精细
精熟缓脉方知诸病脉
脉有单按总按不同
脉有线有吉有凶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脉有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论脉浮小细软属营虚
补肾阴肾阳当求于尺脉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
数脉反不宜清散说
弦脉反为去象说
牢脉本义
濡弱二脉辨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阴盛阴虚脉证辨
滑脉多主痰
弦者气结滑者血凝
脉见歇止有吉有凶
痛必兼脉证而察之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脉以胃气为主
脉有相似宜辨
微细两脉阴阳各异
证治篇
治疫两大法门
感冒不可轻易发表
发热有阳陷入阴者有阳浮于外者
病症阴阳疑似最难辨别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
阴虚注夏 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
注冬乃脾肾之阳两虚
暑月大热症非急清下不可
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暑有阴阳不可不辨
论暑月吐泻初起须用黄连香薷饮
治伏暑用温补祸不旋踵
利小便莫拘于一法
小便不通是气化不行
二便俱秘只利大便
大便不通亦有虚寒证
灸水分为治水肿至捷良法
泄泻必加七味白术汤
泄泻亦有肾阴伤者
泄泻其治法有九
治泄泻宜加风药
林林总总话痢疾
痢无止法
论痢疾当调气和血、升清降浊
山阴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释
痢疾有表里寒热虚实之殊
五色痢法当温补
咳嗽当分内伤外感
咳嗽者为内气之不宁
咳嗽主于肺而治不在于肺
治弱证咳嗽吐血总要认定水弱、火弱
咳嗽虽责之肺而治法不专在肺
咳嗽大半由火来克金
咳嗽吐血为大肠火逆
喘之为病其类有四
哮喘肺实少而肺虚多
喘与肿即谓之肾家病
水升火降则喘自定
喘分虚实须细辨
喘因伏暑当用石膏
中风最宜辨闭脱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卒中用药谈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
中风治法以气与血为本
诸血证并非皆血热妄行
治呕血宜降气行血补肝
肝病为患虚者多
呕吐虚寒痼疾非重用附子不为功
吐酸属寒少而属热多
治吐血有宜苦寒者有戒苦寒者
吐血非阴虚则阳虚
眩晕有阴阳虚实之分
治头痛尤在养血
头痛所因不尽属于头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
五脏失治皆为心痛之病
治腹痛顽症法当标本兼顾
少腹痛亦有火证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
胁痛非得利不愈
胁痛当辨左右
腰痛而治胃
治腰痛必究其受病之源
治腿痛应益气养血行瘀
腿病不可专治一端
遗精亦有因心、肺、脾、胃之不足者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
淋浊新久多数于热
淋闭主乎心、肾、脾、肺
淋病与浊病所出之道不同
赤自浊不宜妄用利水
患怔忡而治胃
治虚劳须知变通
湿温如疟证
鼓症各有寒热虚实之分
水肿阳虚阴虚总以健脾为主
噎膈反胃虚寒者当以缓治
阴亏火盛致关格
噎膈症其因有三
喧食为阴衰于下 阳结于上
痿症与肺痿名同而路别
痿蹙当攻补兼施
痿因湿热当泻南方补北方
治消无分上、中、下
肝病不可专用破气
善治肝者不专治肝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肝气为患有虚实之分
治疸须分新久
黄疸、黑疸所因不同
睡眠安与不安肝主之
自汗不可概作阳虚治
治阳虚发热当引火归原
治阴虚发热六味汤未尽善也
现身说法论虚损
虚劳阳虚者多 阴虚者少
虚劳吐痰当治其本
治虚劳扶脾保肺两不可缺
治气血两损弱证虽屡变所药不变
诸虫症根乎湿热必因于风
治乳痈溃烂应以黄芪益气生肌为君
有一病即有一法药味不可乱投
妇人病无定情,治无定法
治妇人亦应有是病始用是药
胎动不可专用参术
调经不可专用四物汤
经闭不可概用通经破血之药
妇人崩漏有虚实之分
妇人血崩之非因止一端
赤白带下皆应五脏之色
妇人夜间发热不可直进滋阴降火
保胎以清热养血为主
莫谓产后无实热
产后不可泥于温补
产后类中风不可用祛风之药
产后真中风乃气血之虚
产后不可恣用归芎
妇科简效方十九则
妇人虚损成病者十之八九
风痰四时皆有,乳儿最多
惊风发搐当清痰热、平肝风
小儿急惊风病在腑 慢惊风病在脏
目病慎用辛凉苦寒之剂
目中起星宜初起即治
目赤有寒热虚实之辨
两眼间作痛为心血虚寒
治疝痛应分新久虚实
论疮疡必有郁火
耳聋病老年人与少年人治法各异
调补须兼行气血、散结滞
少阳三禁辨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非易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
欲保其阴必速去其病
五脏皆能令人汗出
惊则安其神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
腹中热如汤火是瘀血之所为
伏邪皆在膜原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
良工先治实后治虚
论诊病须知四诊
真寒似热应引火归原
寒热似寒不可妄投热剂
调寝食在医药之先
妇女经闭不可专事通经
病去不得妄加攻补
补而不滞清而得当
方药篇
用药如用兵
用药杂谈
用药之要在明经界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欲阳旺阴生必用阴药为之引导
医余谈用药
药治杂记
药以养生亦以伤生
古今名医用药巧思
用药当权衡剂量
用大寒大热药要有凭据不可意度
品药杂谈
论用药不可专执本草之主治
用药当明体用
五脏致病用药说
治病用药应宽猛得宜
应随证立方而非立方以待病
始于用方终至于无俟于方
拘方治病病必殆
方剂不可妄投
四君子汤组方之妙义
加减参苏饮治感冒最为稳妥
十全大补愈盗汗
用补中益气汤应着眼于“中气”
药察气味方贵简净
补中益气汤温能除大热
补中益气汤治腹痛
补中益气丸治愈指麻
治脱肛不可率用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加味治不梦而遗精
妙哉!秘传资生丸
枳术丸之妙义
论治疫症达原饮太烈
气滞血郁日久岂能用逍遥散
论初诊用药
药对证而增剧必有所因
开手即补乃法东垣、介宾
丸服补剂当审气体之所宜
人参解
补药不可轻用
人参补五脏之阳
人参有益亦有损
四时感冒虚脱证非人参不起
啼热阴虚不可用人参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
摄养精气不足衰证参茸为要药
论湿温症用药之误
暑风用药宜轻清宣解
温热病用白虚汤并不伤人
消渴不可概用凉药
非西瓜则伏暑不消
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倾刻
论金匮肾气汤误用则伤人
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
论用大黄
自汗者不可悉用黄芪、浮麦
柴胡非医劳损药
甘草性守而不走
芍药为开阴结之品
桂枝汤可以治大气
桂枝为补中益气之要药
桂枝为诸药先聘通使
枳实走幽门 枳壳走贲门
细辛主明目利窍
肺经有热者忌用白芥子
木通不宜多用
五味子功在降人
炮姜为损津液第一药
附子、吴茱萸、干姜为三阴斩关夺命之将
大剂附子治脱阳遗精
黄芩、天花粉为日用恒需之药
马齿苋可宣通血脉
心胸痛虚寒证应重用炙甘草
治杨梅应重用土茯苓
黑芝麻秸之妙用
血见黑则止
蔓菁乃菜中之奇品
虚弱人服药当在未病之先
善摄生者可保全其生
养生当以养阴为首务论
养生当知饮食宜忌
痰湿证当忌食猪肉
鸡蛋能祛喉风
煎法失度其药不效
外治之方佐内治之不逮
附:
一、 古今重量单位换算
二、 古今容量单位换算
明理篇
医贵读书择善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业医者须深究古法
习医尤在潜心《灵》、《素》
为医应明彻阴阳
《伤寒论》须善读为益
《伤寒论》中“寒”字有时须作“热”字看
气血精神论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先天真水论
先天相火论
阴虚阳虚论
推本阴阳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之法惟求本为首务
治有层次先后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反佐以取之
承制生化论
升降出入论
营卫者生身之关键
燥湿同形同病
寒热同形同病
寒热真假辨析
治杂证当明气血痰郁
治诸气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
虚实补泻论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
补虚当明五脏六腑体用治法
知治法当然又知治法之所以然
医者以见证为治本
治病何者为难
为医者不可偏执一家
血脱益气即是气脱益气
下真寒上假热
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各自有别
实火可泻虚火可补
脾胃纵横谈
脾胃者化水谷而生元气也
后天脾胃论
治脾胃莫精于升降
节饮食者却病之良方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
扶胃气乃补虚之要
论先调治脾胃后用本病之药
脾肾之气交通水谷自然克化
肾虚之脾虚病
补肾补脾法当并行
肾燥不合有至理
男子热入血室论
病有浅深
久病后不可恣投以药
人之火病独多
补阴则火降而痰消
认证的确药有次第
病本于痰必以治痰为首务
治法杂记
有方必有法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膜胀
痰由津液所聚
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
寒因热用 热因寒用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
病者之言可据乎
诊脉篇
医以切脉为最要
医学三要而脉尤重
四诊惟脉最难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辨别脉象至为精细
精熟缓脉方知诸病脉
脉有单按总按不同
脉有线有吉有凶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脉有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论脉浮小细软属营虚
补肾阴肾阳当求于尺脉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
数脉反不宜清散说
弦脉反为去象说
牢脉本义
濡弱二脉辨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阴盛阴虚脉证辨
滑脉多主痰
弦者气结滑者血凝
脉见歇止有吉有凶
痛必兼脉证而察之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脉以胃气为主
脉有相似宜辨
微细两脉阴阳各异
证治篇
治疫两大法门
感冒不可轻易发表
发热有阳陷入阴者有阳浮于外者
病症阴阳疑似最难辨别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
阴虚注夏 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
注冬乃脾肾之阳两虚
暑月大热症非急清下不可
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暑有阴阳不可不辨
论暑月吐泻初起须用黄连香薷饮
治伏暑用温补祸不旋踵
利小便莫拘于一法
小便不通是气化不行
二便俱秘只利大便
大便不通亦有虚寒证
灸水分为治水肿至捷良法
泄泻必加七味白术汤
泄泻亦有肾阴伤者
泄泻其治法有九
治泄泻宜加风药
林林总总话痢疾
痢无止法
论痢疾当调气和血、升清降浊
山阴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释
痢疾有表里寒热虚实之殊
五色痢法当温补
咳嗽当分内伤外感
咳嗽者为内气之不宁
咳嗽主于肺而治不在于肺
治弱证咳嗽吐血总要认定水弱、火弱
咳嗽虽责之肺而治法不专在肺
咳嗽大半由火来克金
咳嗽吐血为大肠火逆
喘之为病其类有四
哮喘肺实少而肺虚多
喘与肿即谓之肾家病
水升火降则喘自定
喘分虚实须细辨
喘因伏暑当用石膏
中风最宜辨闭脱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卒中用药谈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
中风治法以气与血为本
诸血证并非皆血热妄行
治呕血宜降气行血补肝
肝病为患虚者多
呕吐虚寒痼疾非重用附子不为功
吐酸属寒少而属热多
治吐血有宜苦寒者有戒苦寒者
吐血非阴虚则阳虚
眩晕有阴阳虚实之分
治头痛尤在养血
头痛所因不尽属于头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
五脏失治皆为心痛之病
治腹痛顽症法当标本兼顾
少腹痛亦有火证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
胁痛非得利不愈
胁痛当辨左右
腰痛而治胃
治腰痛必究其受病之源
治腿痛应益气养血行瘀
腿病不可专治一端
遗精亦有因心、肺、脾、胃之不足者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
淋浊新久多数于热
淋闭主乎心、肾、脾、肺
淋病与浊病所出之道不同
赤自浊不宜妄用利水
患怔忡而治胃
治虚劳须知变通
湿温如疟证
鼓症各有寒热虚实之分
水肿阳虚阴虚总以健脾为主
噎膈反胃虚寒者当以缓治
阴亏火盛致关格
噎膈症其因有三
喧食为阴衰于下 阳结于上
痿症与肺痿名同而路别
痿蹙当攻补兼施
痿因湿热当泻南方补北方
治消无分上、中、下
肝病不可专用破气
善治肝者不专治肝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肝气为患有虚实之分
治疸须分新久
黄疸、黑疸所因不同
睡眠安与不安肝主之
自汗不可概作阳虚治
治阳虚发热当引火归原
治阴虚发热六味汤未尽善也
现身说法论虚损
虚劳阳虚者多 阴虚者少
虚劳吐痰当治其本
治虚劳扶脾保肺两不可缺
治气血两损弱证虽屡变所药不变
诸虫症根乎湿热必因于风
治乳痈溃烂应以黄芪益气生肌为君
有一病即有一法药味不可乱投
妇人病无定情,治无定法
治妇人亦应有是病始用是药
胎动不可专用参术
调经不可专用四物汤
经闭不可概用通经破血之药
妇人崩漏有虚实之分
妇人血崩之非因止一端
赤白带下皆应五脏之色
妇人夜间发热不可直进滋阴降火
保胎以清热养血为主
莫谓产后无实热
产后不可泥于温补
产后类中风不可用祛风之药
产后真中风乃气血之虚
产后不可恣用归芎
妇科简效方十九则
妇人虚损成病者十之八九
风痰四时皆有,乳儿最多
惊风发搐当清痰热、平肝风
小儿急惊风病在腑 慢惊风病在脏
目病慎用辛凉苦寒之剂
目中起星宜初起即治
目赤有寒热虚实之辨
两眼间作痛为心血虚寒
治疝痛应分新久虚实
论疮疡必有郁火
耳聋病老年人与少年人治法各异
调补须兼行气血、散结滞
少阳三禁辨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非易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
欲保其阴必速去其病
五脏皆能令人汗出
惊则安其神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
腹中热如汤火是瘀血之所为
伏邪皆在膜原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
良工先治实后治虚
论诊病须知四诊
真寒似热应引火归原
寒热似寒不可妄投热剂
调寝食在医药之先
妇女经闭不可专事通经
病去不得妄加攻补
补而不滞清而得当
方药篇
用药如用兵
用药杂谈
用药之要在明经界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欲阳旺阴生必用阴药为之引导
医余谈用药
药治杂记
药以养生亦以伤生
古今名医用药巧思
用药当权衡剂量
用大寒大热药要有凭据不可意度
品药杂谈
论用药不可专执本草之主治
用药当明体用
五脏致病用药说
治病用药应宽猛得宜
应随证立方而非立方以待病
始于用方终至于无俟于方
拘方治病病必殆
方剂不可妄投
四君子汤组方之妙义
加减参苏饮治感冒最为稳妥
十全大补愈盗汗
用补中益气汤应着眼于“中气”
药察气味方贵简净
补中益气汤温能除大热
补中益气汤治腹痛
补中益气丸治愈指麻
治脱肛不可率用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加味治不梦而遗精
妙哉!秘传资生丸
枳术丸之妙义
论治疫症达原饮太烈
气滞血郁日久岂能用逍遥散
论初诊用药
药对证而增剧必有所因
开手即补乃法东垣、介宾
丸服补剂当审气体之所宜
人参解
补药不可轻用
人参补五脏之阳
人参有益亦有损
四时感冒虚脱证非人参不起
啼热阴虚不可用人参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
摄养精气不足衰证参茸为要药
论湿温症用药之误
暑风用药宜轻清宣解
温热病用白虚汤并不伤人
消渴不可概用凉药
非西瓜则伏暑不消
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倾刻
论金匮肾气汤误用则伤人
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
论用大黄
自汗者不可悉用黄芪、浮麦
柴胡非医劳损药
甘草性守而不走
芍药为开阴结之品
桂枝汤可以治大气
桂枝为补中益气之要药
桂枝为诸药先聘通使
枳实走幽门 枳壳走贲门
细辛主明目利窍
肺经有热者忌用白芥子
木通不宜多用
五味子功在降人
炮姜为损津液第一药
附子、吴茱萸、干姜为三阴斩关夺命之将
大剂附子治脱阳遗精
黄芩、天花粉为日用恒需之药
马齿苋可宣通血脉
心胸痛虚寒证应重用炙甘草
治杨梅应重用土茯苓
黑芝麻秸之妙用
血见黑则止
蔓菁乃菜中之奇品
虚弱人服药当在未病之先
善摄生者可保全其生
养生当以养阴为首务论
养生当知饮食宜忌
痰湿证当忌食猪肉
鸡蛋能祛喉风
煎法失度其药不效
外治之方佐内治之不逮
附:
一、 古今重量单位换算
二、 古今容量单位换算
明清临证医话精选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