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上海光源是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也是我国迄今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本书从光束线站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两个方面,全面介绍上海光源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研制内容、过程与方法以及测试结果。具体内容包括上海光源首批线站的物理目标、总体设计、前端区系统、精密机械系统、检测准直与有限元分析系统、束线控制与安全联锁系统、安装调试与工程管理以及实验方法发展,并简要介绍已有的用户开放成果。该书的编著有望对我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束线站的建设和相关科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国内外同步辐射装置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同步辐射装置及应用发展概况总体科学目标
1.1.2 建造上海光源的必要性小节
1.2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和科学目标
1.2.1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
1.2.2 上海光源的科学目标
1.2.3 上海光源的先进性及建成后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第2章 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站
2.1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2.1.1科学目标
2.1.2 建设目标
2.2光源与前端区
2.2.1 光源
2.2.2 前端区
2.3光束线
2.3.1 光学系统
2.3.2光束性能分析
2.3.3关键光学元件的热分析
2.3.4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2.4实验站
2.4.1实验方法概述
2.4.2实验站布局与设备配置
2.4.3数据处理
2.5线站总体
2.5.1总体布局
2.5.2真空
2.5.3辐射防护
2.5.4 束线控制系统
2.5.5束线安装与准直
2.6束线调试、验收及运行
2.6.1束线调试
2.6.2 验收测试
2.6.3 运行
2.7 实验站升级改造
2.7.1实验站升级改造的主要指标
2.7.2 实验站的硬件升级
2.7.3 高度自动化的实验站控制及数据获取系统
2.7.4 实验站升级后的测试及运行
附录: 束线设计中未列出的各计算曲线的输入参数及通量曲线数值列表
第3章 X射线衍射线光束线站
3.1 SSRF XRD光束线站的科学目标
3.2 物理设计
3.2.1 实验方法
3.2.2 物理参数
3.2.3 光束线设计
3.2.4 实验站设计
3.3 工程设计
3.3.1 光源与前端
3.3.2 光束线
3.3.3 实验站
3.3.4 线站总体
3.4 安装与调试
3.4.1 光束线站安装
3.4.2 测试与验收
3.5运行
3.5.1方法学研究
3.5.2用户开放与成果
第4章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线站
4.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谱学方法简介
4.1.1 XAFS基本原理
4.1.2 XAFS实验方法
4.2 本光束线研制目的及意义
4.3 主要研制内容及性能指标
4.3.1 多级扭摆(MPW)光源
4.3.2 标准扭摆前端
4.3.3 双模式光束线
4.3.4实验站
4.3.5光束线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4.4 项目设计及其特点
4.4.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重点
4.4.2 光束线物理设计特点
4.4.3 光束线结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4.5 研制进程
4.5.1 施工方案论证
4.5.2 落实关键部件
4.5.3 设计、结构及工艺改善
4.5.4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4.5.5工程总进程表
4.5.6 经验及教训
4.6 设备装调总体情况
4.6.1 总装调节点汇总
4.6.2 系统测试情况
4.7 线站用户开放成果
第5章 X射线微束线站
5.1 科学目标
5.2光束线建设目标
5.3 光源与前端
5.3.1 波荡器光源
5.3.2 前端区
5.4 光束线和实验站
5.4.1 光学系统
5.4.2 光束线性能模拟
5.4.3 关键光学元件热分析
5.4.4 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5.5 线站总体
5.5.1 总体布局
5.5.2 真空系统
5.5.3 辐射防护
5.5.4 控制
5.5.5 安装与调试
5.6 CPM计划
5.7 光束线验收
5.7.1 指标测试
5.7.2 测试结果汇总
5.8 光束线近年发展概述
5.8.1 100纳米级硬X射线探针装置建成
5.8.2 高压衍射发展
5.9 用户开放成果
第6章 X射线成像线及生物医学应用线站
6.1 科学目标
6.2 设计目标
6.3 物理设计
6.3.1 光源
6.3.2 前端
6.3.3光束线
6.3.4实验站
6.4 工程工艺设计
6.4.1 结构设计特点
6.4.2 关键部件研制加工
6.5 安装调试和测试
6.5.1 安装调试
6.5.2 测试
6.6 实验方法发展
6.7 用户开放成果
6.8 小结
第7章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
7.1 X射线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7.1.1 X射线小角散射基本原理
7.1.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7.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初步设计
7.2.1 光源点与前端
7.2.2 光束线
7.2.3 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站
7.2.4 x射线小角散射光束线的指标测试
7.2.5 反常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方法研究
7.3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用户成果
第8章 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
8.1 科学目标
8.2 设计目标
8.3 物理设计
8.3.1光源与前端
8.3.2光束线
8.3.3实验站
8.4 工程工艺设计
8.4.1线站总体布局
8.4.2光束线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8.5 安装调试和测试
8.5.1安装与调试
8.5.2专家组测试报告
8.6 实验方法发展
8.6.1扫描透射显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6.2已实现常规应用的实验方法
8.6.3先进实验方法发展
8.7 用户开放成果
第9章 高热负载前端区系统
9.1 简介
9.2 前端区的总体设计
9.2.1 张角及其接收角
9.2.2 光源参数
9.2.3 边界条件
9.2.4 主要技术要求
9.2.5 总体布局
9.2.6 工作模式
9.2.7 安装准直
9.2.8 真空系统设计
9.2.9 同步光追迹
9.2.10 韧致辐射追迹
9.3 前端区的结构设计
9.3.1 光阑
9.3.2 活动光子挡光器1
9.3.3 活动光子挡光器2
9.3.4 安全光闸
9.3.5 XBPM
9.3.6 有限元分析条件
9.3.7 前端区典型元件的有限元热分析
9.4 前端区的安装调试
9.4.1 前端区安装
9.4.2 前端区调试
第10章 光束线关键设备与机械真空系统
10.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总体要求
10.1.1 光束线组成
10.1.2 机械真空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10.2 水冷白光狭缝
10.2.1 弯铁白光狭缝
10.2.2 插入件白光狭缝
10.3 准直镜、聚焦镜
10.3.1 固定面型反射镜箱
10.3.2 压弯镜箱
10.4 单色器
10.4.1变包含角平面光栅单色器
10.4.2 液氮冷却单色器
10.4.3 弧矢聚焦单色器
10.5 光斑位置探测器
10.5.1 交叉丝扫描探测器
10.5.2 平行双丝探测器
10.5.3 白光荧光靶
10.5.4 单色光荧光靶
10.6 单色光狭缝
10.6.1精密四刀单色光狭缝
10.6.2柔性铰链式单色光狭缝
10.7 安全光闸
10.7.1 安全光闸组成
10.7.2 安全光闸技术指标
10.7.3 安全光闸机械结构方案与设计
10.7.4 安全光闸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10.7.5 安全光闸制造、测试、标定、准直装调
10.8 滤波器
10.8.1 滤波器的用途
10.8.2 滤波器的组成
10.8.3 滤波器主要技术指标
10.8.4 成像线石墨滤波器
10.8.5 成像线铝片衰减器
10.8.6 XAFS光束线滤波器
10.8.7 关键技术及解决办法
10.8.8 滤波器的使用
10.9 高次谐波抑制镜
10.9.1 高次谐波抑制镜工作模式
10.9.2 高次谐波抑制镜设计指标与要求
10.9.3 高次谐波抑制镜机械系统设计
10.10 光束线真空系统
10.1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集成
10.12 小结
第11章 检测准直与有限元分析系统
11.1同步辐射光学检测
11.2光束线站准直
11.3 高热负载有限元分析
第12章 联锁控制与XBPM探测器系统
12.1 束线控制
12.1.1任务与技术指标
12.1.2 系统设计
12.1.3 软件平台
12.1.4 运动控制系统
12.1.5 质量控制
12.1.6 技术特点和创新
12.2基于网络的线站运行参量监测和存储系统
12.3 光束线站的安全联锁系统
12.3.1上海光源光束线站的前端设备联锁控制系统
12.3.2上海光源光束线站的人身安全保护系统
12.3.3上海光源光束线设备保护系统
12.4 光束线站的XBPM探测器系统
12.4.1光束线站前端XBPM探测器的设计
12.4.2光束线荧光靶探测器的分类和设计
12.4.3光束线丝扫描探测器的设计
第13章 公用设施系统
13.1 SSRF同步辐射实验大厅工艺
13.1.1 同步辐射光引出及光束线站布局
13.1.2 储存环隧道外侧锯齿墙结构
13.1.3 实验大厅地基、地面及地沟
13.1.4 实验大厅公用设施
13.1.5 辅助实验室和办公室
13.2 线站棚屋防护系统
13.2.1 主要内容和指标
13.2.2 布局与设计
13.2.3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3.2.4 加工与安装
13.2.5 测试与验收
13.2.6 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13.3 线站公用设施系统
13.3.1 工艺冷却水系统
13.3.2 供配电系统
13.3.3 压缩空气系统
13.3.4 棚屋通排风系统
13.3.5 实验大厅液氮输送系统
13.3.6 公用设施系统总装调
13.3.7 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13.4 SSRF实验大厅安全评估
第14章工程组织管理与用户开放
14.1 工程组织管理
14.2 上海光源用户开放
1.1 国内外同步辐射装置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同步辐射装置及应用发展概况总体科学目标
1.1.2 建造上海光源的必要性小节
1.2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和科学目标
1.2.1 上海光源的建设目标
1.2.2 上海光源的科学目标
1.2.3 上海光源的先进性及建成后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第2章 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站
2.1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2.1.1科学目标
2.1.2 建设目标
2.2光源与前端区
2.2.1 光源
2.2.2 前端区
2.3光束线
2.3.1 光学系统
2.3.2光束性能分析
2.3.3关键光学元件的热分析
2.3.4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2.4实验站
2.4.1实验方法概述
2.4.2实验站布局与设备配置
2.4.3数据处理
2.5线站总体
2.5.1总体布局
2.5.2真空
2.5.3辐射防护
2.5.4 束线控制系统
2.5.5束线安装与准直
2.6束线调试、验收及运行
2.6.1束线调试
2.6.2 验收测试
2.6.3 运行
2.7 实验站升级改造
2.7.1实验站升级改造的主要指标
2.7.2 实验站的硬件升级
2.7.3 高度自动化的实验站控制及数据获取系统
2.7.4 实验站升级后的测试及运行
附录: 束线设计中未列出的各计算曲线的输入参数及通量曲线数值列表
第3章 X射线衍射线光束线站
3.1 SSRF XRD光束线站的科学目标
3.2 物理设计
3.2.1 实验方法
3.2.2 物理参数
3.2.3 光束线设计
3.2.4 实验站设计
3.3 工程设计
3.3.1 光源与前端
3.3.2 光束线
3.3.3 实验站
3.3.4 线站总体
3.4 安装与调试
3.4.1 光束线站安装
3.4.2 测试与验收
3.5运行
3.5.1方法学研究
3.5.2用户开放与成果
第4章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线站
4.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谱学方法简介
4.1.1 XAFS基本原理
4.1.2 XAFS实验方法
4.2 本光束线研制目的及意义
4.3 主要研制内容及性能指标
4.3.1 多级扭摆(MPW)光源
4.3.2 标准扭摆前端
4.3.3 双模式光束线
4.3.4实验站
4.3.5光束线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4.4 项目设计及其特点
4.4.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重点
4.4.2 光束线物理设计特点
4.4.3 光束线结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4.5 研制进程
4.5.1 施工方案论证
4.5.2 落实关键部件
4.5.3 设计、结构及工艺改善
4.5.4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4.5.5工程总进程表
4.5.6 经验及教训
4.6 设备装调总体情况
4.6.1 总装调节点汇总
4.6.2 系统测试情况
4.7 线站用户开放成果
第5章 X射线微束线站
5.1 科学目标
5.2光束线建设目标
5.3 光源与前端
5.3.1 波荡器光源
5.3.2 前端区
5.4 光束线和实验站
5.4.1 光学系统
5.4.2 光束线性能模拟
5.4.3 关键光学元件热分析
5.4.4 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5.5 线站总体
5.5.1 总体布局
5.5.2 真空系统
5.5.3 辐射防护
5.5.4 控制
5.5.5 安装与调试
5.6 CPM计划
5.7 光束线验收
5.7.1 指标测试
5.7.2 测试结果汇总
5.8 光束线近年发展概述
5.8.1 100纳米级硬X射线探针装置建成
5.8.2 高压衍射发展
5.9 用户开放成果
第6章 X射线成像线及生物医学应用线站
6.1 科学目标
6.2 设计目标
6.3 物理设计
6.3.1 光源
6.3.2 前端
6.3.3光束线
6.3.4实验站
6.4 工程工艺设计
6.4.1 结构设计特点
6.4.2 关键部件研制加工
6.5 安装调试和测试
6.5.1 安装调试
6.5.2 测试
6.6 实验方法发展
6.7 用户开放成果
6.8 小结
第7章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
7.1 X射线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7.1.1 X射线小角散射基本原理
7.1.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科学目标与建设目标
7.2 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初步设计
7.2.1 光源点与前端
7.2.2 光束线
7.2.3 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站
7.2.4 x射线小角散射光束线的指标测试
7.2.5 反常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方法研究
7.3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用户成果
第8章 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
8.1 科学目标
8.2 设计目标
8.3 物理设计
8.3.1光源与前端
8.3.2光束线
8.3.3实验站
8.4 工程工艺设计
8.4.1线站总体布局
8.4.2光束线主要部件技术参数
8.5 安装调试和测试
8.5.1安装与调试
8.5.2专家组测试报告
8.6 实验方法发展
8.6.1扫描透射显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6.2已实现常规应用的实验方法
8.6.3先进实验方法发展
8.7 用户开放成果
第9章 高热负载前端区系统
9.1 简介
9.2 前端区的总体设计
9.2.1 张角及其接收角
9.2.2 光源参数
9.2.3 边界条件
9.2.4 主要技术要求
9.2.5 总体布局
9.2.6 工作模式
9.2.7 安装准直
9.2.8 真空系统设计
9.2.9 同步光追迹
9.2.10 韧致辐射追迹
9.3 前端区的结构设计
9.3.1 光阑
9.3.2 活动光子挡光器1
9.3.3 活动光子挡光器2
9.3.4 安全光闸
9.3.5 XBPM
9.3.6 有限元分析条件
9.3.7 前端区典型元件的有限元热分析
9.4 前端区的安装调试
9.4.1 前端区安装
9.4.2 前端区调试
第10章 光束线关键设备与机械真空系统
10.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总体要求
10.1.1 光束线组成
10.1.2 机械真空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10.2 水冷白光狭缝
10.2.1 弯铁白光狭缝
10.2.2 插入件白光狭缝
10.3 准直镜、聚焦镜
10.3.1 固定面型反射镜箱
10.3.2 压弯镜箱
10.4 单色器
10.4.1变包含角平面光栅单色器
10.4.2 液氮冷却单色器
10.4.3 弧矢聚焦单色器
10.5 光斑位置探测器
10.5.1 交叉丝扫描探测器
10.5.2 平行双丝探测器
10.5.3 白光荧光靶
10.5.4 单色光荧光靶
10.6 单色光狭缝
10.6.1精密四刀单色光狭缝
10.6.2柔性铰链式单色光狭缝
10.7 安全光闸
10.7.1 安全光闸组成
10.7.2 安全光闸技术指标
10.7.3 安全光闸机械结构方案与设计
10.7.4 安全光闸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10.7.5 安全光闸制造、测试、标定、准直装调
10.8 滤波器
10.8.1 滤波器的用途
10.8.2 滤波器的组成
10.8.3 滤波器主要技术指标
10.8.4 成像线石墨滤波器
10.8.5 成像线铝片衰减器
10.8.6 XAFS光束线滤波器
10.8.7 关键技术及解决办法
10.8.8 滤波器的使用
10.9 高次谐波抑制镜
10.9.1 高次谐波抑制镜工作模式
10.9.2 高次谐波抑制镜设计指标与要求
10.9.3 高次谐波抑制镜机械系统设计
10.10 光束线真空系统
10.11 光束线机械真空系统集成
10.12 小结
第11章 检测准直与有限元分析系统
11.1同步辐射光学检测
11.2光束线站准直
11.3 高热负载有限元分析
第12章 联锁控制与XBPM探测器系统
12.1 束线控制
12.1.1任务与技术指标
12.1.2 系统设计
12.1.3 软件平台
12.1.4 运动控制系统
12.1.5 质量控制
12.1.6 技术特点和创新
12.2基于网络的线站运行参量监测和存储系统
12.3 光束线站的安全联锁系统
12.3.1上海光源光束线站的前端设备联锁控制系统
12.3.2上海光源光束线站的人身安全保护系统
12.3.3上海光源光束线设备保护系统
12.4 光束线站的XBPM探测器系统
12.4.1光束线站前端XBPM探测器的设计
12.4.2光束线荧光靶探测器的分类和设计
12.4.3光束线丝扫描探测器的设计
第13章 公用设施系统
13.1 SSRF同步辐射实验大厅工艺
13.1.1 同步辐射光引出及光束线站布局
13.1.2 储存环隧道外侧锯齿墙结构
13.1.3 实验大厅地基、地面及地沟
13.1.4 实验大厅公用设施
13.1.5 辅助实验室和办公室
13.2 线站棚屋防护系统
13.2.1 主要内容和指标
13.2.2 布局与设计
13.2.3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3.2.4 加工与安装
13.2.5 测试与验收
13.2.6 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13.3 线站公用设施系统
13.3.1 工艺冷却水系统
13.3.2 供配电系统
13.3.3 压缩空气系统
13.3.4 棚屋通排风系统
13.3.5 实验大厅液氮输送系统
13.3.6 公用设施系统总装调
13.3.7 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13.4 SSRF实验大厅安全评估
第14章工程组织管理与用户开放
14.1 工程组织管理
14.2 上海光源用户开放
上海光源首批线站设计与研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