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周尚文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20801580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苏联兴亡史》是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翔实的著述了前苏联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当中74年的历史轨迹,辩证客观的分析了从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5代苏联领导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及错误的产生原因,《苏联兴亡史》的编写组力求以史实为依据,做出我们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对于当今的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在发生巨大变化的21世纪,《苏联兴亡史》能起到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作用。是一本立足于历史事实,力求为人们拓宽思考平台,期望主观与客观效果之间能够得到重合的好书。

目录

目录
前言、出版说明
第一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第一节 20世纪初叶的俄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俄国的社会矛盾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
第二节 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的胜利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
临时政府的三次危机
第三节 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临时政府改组和科尔尼洛夫叛乱
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第四节 苏维埃共和国的最初步骤
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建立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革命初期的经济、政治措施
第二章 国内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全面爆发
外国武装干涉的开始
全国宣布为军营,红军的初步胜利
红军在1919年军事上的胜利
“军事反对派”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战争环境下的经济状况
从粮食垄断专卖到余粮收集制
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建立管理总局体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的实物化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国内战争的结束
1920年初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
“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
国内战争的结束
第三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国内状况
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
政治形势动荡和喀琅施塔得兵变
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粮食税制的实行
租让制和租凭制
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
列宁探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
格鲁吉亚问题
苏联的建立和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第四节 列宁逝世前的国内政治生活
列宁的“遗嘱”问题
列宁对改革国家机关的构想
托洛茨基的“新方针”和全党争论
列宁逝世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成就和问题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状况
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
20年代中期的农村阶级状况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的恢复
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财政金融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
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问题的探索
第五章 “新反对派”与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状况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托洛茨基的《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
关于“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的党内争论
托洛茨基被解职
第二节 “新反对派”的形成及党内争论
“新反对派”的出现
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
关于新经济政策和农村政策的争论
“新反对派”的失败
第三节 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
托季联合反对派的出现
争论不断升级
托季联盟崩溃
第六章 20年代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苏维埃教育体制的确立
科学研究事业和知识分子问题
第二节 20年代的文坛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成立及其错误
俄共(布)中央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评
“拉普”的成立及其活动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争论
“机械论”的兴起及活跃
德波林学派和“机械论”者之间的争论
第四节 经济学领域的争论
20年代初期的经济学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争论
20年代后期的经济学
第七章 20年代苏联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转变
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关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20年代初苏俄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关系
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
势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1924年各国同苏联的建交热
第三节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继续增进同德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警惕新战争危险,坚持和平外交政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方针的确定
党的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争论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
斯达汉诺夫运动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总结
第四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及其经验教训
第九章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
关于“长入社会主义”的思想
关于过渡时期工农联盟的理论
关于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
第二节 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争论
粮食收购危机和争论的开始
1928年的两次中央联席全会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发表
第三节 “反右倾斗争”
“和解方案”的破灭
1929年的两次中央全会
布哈林在争论中失败的原因
“反右倾斗争”的后果和教训
第十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一节 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党的十五大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决议
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理论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左倾冒进的严重后果
第二节 消灭富农阶级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状况
富农政策的急剧转变
消灭富农阶级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集体农庄的管理
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
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第十一章 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
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
1936年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开始蔓延
个人崇拜在苏联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肃反运动
基洛夫被害和肃反运动的开始
大清洗
肃反运动的后果和教训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成就和失误
第二节 30年代的文坛
高度集中统一的文艺组织的形成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批判运动
声势浩大地批判德波林学派
斯大林哲学论著的发表
第四节 30年代的经济学领域
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讨论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
第一节 争取集体安全的外交方针和行动
外交战略方针的转变
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立
参加国际联盟
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和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
30年代苏联的东亚外交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苏联外交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的新动向
英法苏三国谈判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卫国战争前夕的外交行动
东方战线的建立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第十四章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
第一节 战前的准备
斯大林的战备思想
应付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二节 卫国战争初期的严峻局势
战争的爆发
战争初期的严重局势
国民经济战时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卫国战争的胜利
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德国无条件投降和卫国战争的胜利结束
第十五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政治经济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战争创伤的努力
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新发动
币制改革和降低物价
第二节 农业体制改革尝试的失败
农业生产的困境
承包到组的试行与被批判
合并集体农庄运动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联共(布)中央关于文学艺术的决议
文学领域批判运动的持续开展
关于《西欧哲学史》的讨论
经济学领域的批判运动
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关系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战略
战时联盟的瓦解和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
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思想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抵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柏林危机”
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反应
第三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
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初期政策
共产党情报局和苏南冲突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
第十七章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
第一节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发表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
第二节 斯大林晚年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
改革之风的拂起
“列宁格勒案件”
联共(布)十九大的召开
“医生间谍案件”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突然病逝
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 马林科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第一节 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方针
马林科夫就任部长会议主席
“医生间谍案”平反
贝利亚事件
马林科夫的缓和方针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针上的争论
农业问题的提出
垦荒运动
第三节 马林科夫辞职
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的分歧
马林科夫的辞职原因
第十九章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体制的改革
取消义务交售制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
建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体制
第三节 工业体制的改革
下放管理权和扩大企业权限
加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 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
“6·18”主席团会议
6月中央全会
第二十章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共二十二大的召开
对苏共二十二大的评价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起落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问题
“玉米热”及其失败
工业党、农业党的划分及矛盾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下台
10月中央全会
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文化科学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趋于稳定发展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政策的谨慎调整
第二节 文坛的变化
“解冻”文学的出现
60年代的文坛
第三节 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进展
哲学研究的新趋向
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讨论
“利别尔曼计划”
第二十二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苏联对外关系
第一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
苏南关系的缓解到又趋紧张
10月苏波会谈
匈牙利事件
1957年和1960年两次莫斯科会议
苏中两党的分歧和论战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
调整对西欧的政策
确立对中东的政策
苏美关系的演变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三和”路线
核时代、核武器、核战略
缓和、对抗和争夺
第二十三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和调整
对赫鲁晓夫时期政策的调整
推行“新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变化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
经济发展的“停滞”
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政治体制日趋僵化
第三节 “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几个提法
“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四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
第一节 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的继承性
调整对外战略的条件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扩张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珍宝岛事件
援越侵柬反华
“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在东欧
第三节 对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
制订和推行“缓和”政策
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的解决
苏美首脑会晤
“欧安会议”和赫尔辛基精神
第四节 对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变化
支持印度入侵巴基斯坦
苏军入侵阿富汗
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渗透
第五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
从“火箭战略”到“缓和战略”
“缓和战略”的利弊得失
第二十五章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
第一节 安德罗波夫迈出励精图治的新步伐
第二节 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
第二十六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
第一节 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新起步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战略转变
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苏共中央1月全会和6月全会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
第二节 动荡和危机
兴亡攸关的政治体制改革
荆棘载途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剧变和解体
层出不穷的动乱和危机
“8·19”事件
解体前夕的苏联
第二十七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对外关系
第一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对话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总构想
苏美对话与限制军备谈判
苏联与两德统一
苏日关系与“北方领土”问题
第二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苏中关系正常化
阿富汗撤军
第二十八章 苏联民族危机的加剧 苏联的解体
第一节 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
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沿革
纳一卡洲问题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
其他地区的民族纷争
第二节 新联盟条约的提出和波折
建立新联盟的构想
立陶宛纷争再起
全民公决前后
第三节 独联体的建立,苏联解体
“8·19”事件后民族关系的变化
新联盟前途未卜
从主权国家联盟到独联体
结束语
附录 大事记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苏联兴亡史[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